科学入学准备育儿困惑
2020-05-30 科学入学准备育儿困惑 大班入学准备育儿知识 正确胎教育儿定位须正确,切勿失位和越位。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育儿定位须正确,切勿失位和越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今天给大家说说亲子教育中,关于越位和失位的事儿。试想,在高速公路上我们突然停车或闯入了对向的车道会出现什么情况?轻则造成交通塞车,空耗时间、精力,重则导致交通事故。因此,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界限,履行自己的责任,才是我们安全、顺畅行驶的保证。
开车如此,育儿、工作、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通常会出现以下两种自我身份错误定位的情况:
一、越位,即父母对自己不该负的责任进行越界干涉
诸如孩子不吃饭时,我们总是追着喂;孩子不写作业时,我们总是在一旁陪着写;孩子间发生点小纠纷,我们就急着出面找对方去算账,等等。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身体是孩子自己的,吃饭是本能;不相信求知是每个灵魂固有的能力,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这种越位,往往源自父母搞错了逻辑,颠倒了因果,把孩子的现状和表现作为教育的起点,只想着采取各种办法去“对付”、“管教”孩子。
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现状和表现往往是父母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因为我们总是追着喂,所以孩子可以不准时吃饭。因为我们总是陪着孩子写作业,所以孩子可以不单独完成。因为我们总是出面替孩子解决问题,所以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建立和社会性的发展。
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孩子认为:饭是吃给妈妈看的,作业是给妈妈做的,朋友是给妈妈交的,孩子自己永远不会分清自己的界限,负起自己的责任。
小编小结:父母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越位,承担自己的义务,守住自己的界限,捍卫自己的权利,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和教养孩子的前提。
育儿切勿失位和越位
二、失位,即父母自己该履行的教育责任没有履行
常常听到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抱怨自己的父母帮忙带孩子带出了各种问题,然而我们是否反省过,教养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要求老人,一定要按照我们的观念和方式去带我们的孩子?
老人有老人的性情、观念和生活方式,本身老人愿意帮忙带孩子,我们就该心怀感激了,怎么还能抱怨他们或要求他们改变?
其实,隔代教育是个伪问题,本质是年青的一代有了孩子后,内心还没有长大,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界限,捍卫自己的权利。是我们的失位在先,才导致了老人的越位。
再比如,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停地吃糖,或不停地看动画片。然而,想不想吃糖或看动画片是孩子的事,允不允许,给不给孩子吃糖、看动画片就是父母的事了。
我们做父母的没守住自己的界限,给孩子创造了犯错的环境和机会,却去怪两三岁的孩子缺乏自律,公平吗?
这就相当于你把一只羊扔到狼群里,又告诉这些狼,你们不能吃羊,谁吃,谁不是好狼。
难道不是我们给孩子创造了可以随手触及糖的环境吗?难道不是我们习惯了把孩子托管给电视、电脑,而很少亲子陪伴、交流,导致孩子痴迷于动画片或电子游戏的吗?
抱怨孩子缺乏自律前,我们先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能失位于父母这一职责。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小编小结:父母对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清晰的定位,该履行的责任不失位,不该自己负的责任不越界干涉,是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保障。越位或失位,通常都不是孤立的。往往一种越位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失位,而一种失位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越位。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因为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都没有能力陪他走完他们人生的下半程。
真的爱孩子,是帮孩子建立起他照顾自己的能力。唯有父母先做到既不越位,也不失位,才可能培养出一个独立有担当、对自己负责的孩子。同时,这也是我们自己走向快乐、成功、幸福人生之路的必然途径。
三、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学会做人
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人生格局。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主动学习的精神,与时俱进,孩子有出现问题,多反求诸已。教育孩子,可以概括到四个字:做好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就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折射。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源于父母要先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父母有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孩子也就会有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
父母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精神,孩子才会懂得关心爱小朋友,会关照兄弟姐妹,才会尊敬长辈,才会尊师重道。父母有什么格局,孩子人生高度就能成长多高。
所以,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心!孙子兵法云:攻城之法,攻心为上。教育也一样,教人育心为上!
扩展阅读
两位妈妈切磋蒙氏教育(下)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位妈妈切磋蒙氏教育(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双双妈妈又说:佳佳妈妈,回过头又看了看你的留言,我再直接回答一下你提的这两个问题吧。
1、我觉得全面发展本来就不太可能,但我觉得学习一定要好,否则在中国这个以分数论人的社会里会很没有自信,我希望双双以后能到哈佛读书(当然不会勉强他)
2、至于维持蒙氏课堂秩序,好像是这样的:每次上课进蒙氏室的时候,会放一段特别的音乐,提醒孩子该安静了,进去后会给每个孩子一些特别的工具让他们自己玩,据说孩子一般都不会乱跑乱动,都专注得很。这里面隐含的观念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管自己,而不是要靠家长或老师提醒。这样的观念是对的,但我想不同的场合应有不同的方法,让我们共同探讨吧。
(三)
佳佳妈妈说:双双妈妈好!
新年第一天上班,就看到你的留言,一读再读,答得太好了!以后妈妈要多多请教。妈妈摆好小沙发,双双妈妈有空常来传传经。
蒙氏倡导尊重孩子,要由孩子来选择,但孩子的分辨能力并不高,如何选择呢?会不会就象我们小时候的兴趣班,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兴趣班,因为是课代表,就选了那个老师上的兴趣班。时间长了,也就有兴趣了。
双双妈妈说:
佳佳妈妈,真的很敬佩你呀,非常关心女儿的成长问题,跟你相比,我简直就是放任自流。关于你提到的兴趣班的问题,我自己是这样考虑的: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二是父母要作正确的引导和选择;三是必要的“强迫”手段。双双三岁上幼儿园时,他们的幼儿园里有英语、舞蹈、武术、画画等兴趣班,当时他自己也不太懂,问他学什么,他说什么也不学。后来我自己想不要给他增加太多的负担,但英语是不管他喜不喜欢都需要学好的,所以我就给他报了英语兴趣班,他开始一去上就哭(他们的英语老师是老外,问他为什么不上,他说“外国人好吓人”),我也不理他,坚持给他上,上了几次也就好了,现在他对英语挺感兴趣的,走在路上就会问我“这个东西英语怎么说?”。至于其它的兴趣,我同老师沟通过,希望她们帮我留意双双比其它小朋友强的地方(有些父母自己觉得小孩又喜欢唱歌、又喜欢画画,好像特别聪明,但我觉得应该横向比较,看看别的小孩就知道自己孩子的差距),如果确实有,我想下学期就再给他报一个这样的兴趣班,如果没有,就随他自己想学什么就学点什么,不想学也就算了。我自己观察他协调性比较好,喜欢打打闹闹,所以我准备送他去学跆拳道'不在乎去参加什么比赛'主要是学点防身之术'又能强身健体。等他再长大一点,我想让他去学点表演(话剧、语言等),锻炼他在众人面前不怯场的素质。至于唱歌、画画、学琴之类,我和LG都没有这方面的天份,估计他也不太会有,以后上学随便学学当业余爱好就行了。佳佳妈妈,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我想关键是你希望她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只要正确地引导,她就会朝着你们铺设的路前进。
佳佳妈妈说:双双妈妈好!
其实你太自谦了。你的很多育儿经验都很好啊。我倒是经常上网来补补课。前两天我对佳佳说以后上学,妈妈不要求你每堂课都认真听讲,后来一想好像会误导孩子,赶紧打住。我也是不想用条条框框去限制孩子,让他自由发展,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
各位有好儿歌吗(上)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位有好儿歌吗(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电话,铃铃铃,
轻轻一拨就接通。
告诉妈妈好想她,
告诉爸爸快回家。
铃铃铃,铃铃铃,
宝宝的话听到了,
爸爸妈妈就回家。
逗笑
有个小孩儿怀里抱,
粉面团团长得俏,
一逗他一笑,
两逗他两笑,
不逗他不笑,
老逗他老笑。
风不吹,
树不摇,
鸟儿也不叫,
好宝宝要睡觉,
眼睛闭闭好。
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在家蒸糕糕,
我一去,
又买糖,又做糕,
吃不完,
带回家给宝宝吃。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妈妈去,爸爸去,
小宝宝,也要去。
骑大马,呱哒哒,
一跑跑到外婆家,
见了外婆问声好,
外婆对我笑哈哈。
你拍一,我拍一,润润是个好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润润聪明又可爱。
你拍三,我拍三,润润从小爱爬山。
你拍四,我拍四,润润爱写毛笔字。
你拍五,我拍五,润润不怕大老虎。
你拍六,我拍六,润润爸爸爱吃肉。
你拍七,我拍七,润润要开大飞机。
你拍八,我拍八,润润有个大西瓜。
你拍九,我拍九,润润兜里啥都有。
你拍十,我拍十,润润就是爱学习。
(待续)
各位有好儿歌吗(下)
一位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
汤姆·赫靳斯(TomHawkins)先生有一个大家庭:妻子玛歇尔(Marcia)、大儿子扎克(Zach)6岁、二儿子乔(Joe)5岁、三儿子萨姆(Sam)3岁和小女儿嘉比(Gabby)1岁半。夫妻俩来自美国,一直为国际学校工作,足迹遍及土耳其、挪威和中国。在土耳其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大儿子扎克和二儿子乔。在挪威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三儿子萨姆和小女儿嘉比,直到去年7月,他们举家来到了中国。作为北京国际学校校长,管理和安排好4个孩子的生活对汤姆.赫靳斯先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妻子玛歇尔作为国际学校的资深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在对幼儿的照料和早期启蒙上,也颇有见地。
和孩子多说话
也许身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妈妈玛歇尔深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老大扎克到老小嘉比,孩子们1岁以前,玛歇尔就喜欢和他们说话,喜欢说出孩子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当孩子在桌子附近玩耍时,妈妈就亲切地叫着孩子的名字:“嘉比,看一看这是桌子,桌子是棕色的。”小嘉比听见妈妈的话,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妈妈说的这个方方正正的大东西,小脑瓜里印下了“桌子”这个词。虽然嘉比不一定马上重复妈妈说的话,但她理解了。有时,妈妈会用语言让孩子去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嘉比,给我拿一个球”,嘉比会乐颠颠地去把球递给妈妈。这种在前语言期,和宝宝充分交流的方式,既让孩子提前做好了开口说话的准备,又让宝宝感受到了妈妈的关爱。
而作为一位主管高中部学生的中学校长,爸爸汤姆在育儿的细节上也十分专业。他说当孩子刚刚呀呀学语时,由于发声和使用词语还都不熟练,孩子往往用眼睛望着你,小手拉着你,想把你往某个地方领。这时汤姆就会问:“你想要什么?告诉我,你想要什么?”这样就给了孩子时间和机会,练习说出他想要的东西。孩子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愿了,当他和别人交往时,就更少发生争执,避免因表达困难而在交往中感到沮丧。
当孩子们已经会较熟练地使用语言后,每当他们从学校、幼儿园回到家,妈妈玛歇尔就会和孩子聊聊一天来各自生活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她会告诉孩子们今天班里某个学生给大家讲了关于战争的故事,而孩子们也会告诉她自己在幼儿园、学校中见到、听到的趣事。语言的功能是与人交流,那么首先在家里,就发挥起语言的这个重要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与家人沟通的习惯。
你能行!
孩子出生后的头一年里,父母要给予孩子很多照料。但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他们的能力和信心也需要有一个成长空间,而不能被过多的照料所掩埋。恰当而适时地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机会,能使孩子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拿亲眼所见的实例来说,1岁半的嘉比对放在桌子上的圆珠笔产生了兴趣。她拿起笔,在手中转来转去,一不留神,把笔帽给转开了。弹簧“啪”地一声,把笔帽弹到了沙发后面。小家伙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了。爸爸汤姆没有替女儿去捡起笔帽,也没有任由笔帽躺在沙发后面,他把沙发轻轻推开,让女儿走进去把笔帽捡起来。女儿犹豫地看了看爸爸,汤姆充满信心的对女儿说:“你能行!”小嘉比在爸爸的鼓励下,走到沙发后面,捡出了那个笔帽。爸爸立即把圆珠笔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父女俩相视而笑。这样的事例在他们一家的生活中,十分常见。
妈妈玛歇尔中午领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吃了一顿美美的午餐。吃完后,妈妈没有自己一个人大包大揽,或让阿姨帮着收拾所有的碗盘,而是告诉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拿一些东西回屋。”老大扎克和老二乔把盘子收拾了,端进屋;老三萨姆把刀叉拿进了屋;1岁半的老四嘉比并没有分派上什么任务,可她却主动把地上的一个塑料碗捧进了屋。哥哥们看见了,都高兴地夸她长大了。嘉比也为自己能为大家做一点贡献,而不只是需要照料的小婴儿而自豪。
汤姆和玛歇尔都坚持一个观点:一定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自我服务,同时参与家务劳动,他们会明白支撑一个家庭需要投入多少辛苦和劳动。
说“对不起”
良好的举止仪态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许多母亲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懂礼貌,有教养,那么有礼貌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妈妈玛歇尔在家里并不因为自己是母亲,就只对孩子们提要求,她在教孩子正确的行为举止时,总是自己先做到。拿向人道歉来说,当我们有意无意伤害了别人时,应该向人说“对不起”。而这一点许多成人往往是只能言传,不能身教。
有一天,玛歇尔在家照看小女儿嘉比,她蹲下来帮助嘉比取画笔时,不小心碰了嘉比的头,玛歇尔马上就说:“对不起!”并轻柔的摸了摸嘉比的头。嘉比从妈妈的举止言谈中,明白了当你碰疼了别人,妨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可才1岁半的她还不会区分生命物与非生命物,于是在她不小心碰到了墙壁时,她以为墙壁被碰疼了,也连忙向墙壁说“对不起”。妈妈玛歇尔听到后,却很欣喜地笑了,因为玛歇尔知道女儿懂得了什么情形下要向别人道歉。
阅读的乐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汤姆.赫靳斯先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工作便利就是不用经常出差。虽然担任一校之长工作忙碌一些,但他还是把晚上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孩子们身上。晚上的阅读是一家人在一起共度的亲子时光。大家围坐一圈,扎克、乔或者萨姆会轮流去选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交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几年下来,孩子们都养成了阅读的爱好,每当一家人组织外出旅游时,孩子们都要带上一些图书作为闲暇时的自娱活动。现在,老大扎克虽然才6岁,但在入学前已经能够认识不少英文词,可以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少儿书籍。那么老二、老三呢?是不是在老大的带领下,识字更早、更多?汤姆笑了笑:“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在美国,往往家庭中都有几个孩子,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潜能是不会完全一样的,父母就要学会去发现和接受每个孩子独立的个性,顺应他们的个体潜质,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阅读这一点上,老大扎克是兴趣最大,识字也最多的。老二乔对阅读也有浓厚兴趣,但却更善于与人交往,非常会照顾他人,富有爱心。在运动能力上,超过了大哥扎克,早早地就开始了骑自行车、踢足球、打棒球等体育活动。老三萨姆则有些害羞,好奇心强,在语言方面和大哥扎克一样,较有天赋。现在才3岁,就能较快记住故事的内容,并给别人讲一些自己读过的笑话。嘉比虽是个小女孩,但胆量却最大。在哥哥们的影响下,1岁半的嘉比什么都要尝试,跳水、骑车、攀登,对陌生人很容易就熟悉了,并能迅速和人拉近距离。阅读方面,是喜欢和哥哥们凑到一起,似懂非懂地听故事。
由此可见,作为父母,汤姆和玛歇尔在阅读这件事上,并没有刻意要求每个孩子都达到同样的标准,而是普遍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多的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不是为了让孩子能识多少个字,才去读书。事实正好相反,当孩子们尝到了阅读的快乐,自己就愿意去练习识字了。
成长阶梯背景,理念,定位,特点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成长阶梯背景,理念,定位,特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成长阶梯背景、理念、定位、特点:
背景
成长阶梯所用的测试、指导建议和游戏活动由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脑潜能开发委员会和
联合开发,是中国摇篮工程项目脑潜能开发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把这些对家庭早教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内容移植到网络上,希望能造福更多家庭。
定位、特点
成长阶梯是面向0-3岁父母的网络早教产品。这里提供的早教内容是个性化的:定期让父母做测试题,从而确定宝宝的发展现状,然后根据这个测试结果给出一套包括宝宝能力发展指导建议、关键期指导和亲子游戏的教育方案,我们称之为亲子课程。
理念
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
成长阶梯尊崇最重要的理念为: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教育父母一定要参与;认为让孩子自主、快乐的在玩中学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早期教育必须从0岁开始,其重点是促进孩子在各种能力关键期时能得到最佳发展。
成长阶梯要传递给每位家长的并不仅仅是几次亲子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家长通过育儿实践领悟科学育儿的理念,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