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否聪明与父母关系密切

不少人认为脑子大,褶皱多,头脑就聪明。其实,在被称为天才的人当中,有的人脑子并不大。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科学证明,人脑聪明与否,关键在于脑神经细胞的连结。只有当信息得到极好的传送时,人脑才能发挥超常的功能。也就是说,神经细胞的线路越密集,储存的信息越多,头脑就越聪明。

孩子是否高智商与父母关系密切。据研究,一般以下类型的父母能培养出高智商的宝宝:非专制型父母、具有自发爱抚行为的父母、高学历的父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热情的父母以及人际关系良好的父母。

早期教育成功秘诀

早期教育不是填鸭,不是给孩子灌输越多的知识越好,也不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越多的成效越好。真正成功的早期教育应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凡是符合宝宝兴趣、爱好的东西,宝宝都愿意学习,因此,早期教育要以诱导、启发求知欲为目的,而不是给宝宝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

2.凡是与宝宝生活、生存有关的事物,宝宝都学得很快,所以早期教育应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凡是宝宝能够模仿的行为,他们都喜欢模仿。因此,将游戏与早教结合起来,提高早教的趣味性,让宝宝在游戏过程中互教互学、互相促进是最有效的最有吸引力的早教方式。

扩展阅读

填鸭式教育得不偿失


为了宝宝的明天能够活得更好些,或者比爸爸妈妈们生活得更好,现在的父母们热衷于在宝宝幼小的时期就开始进行填鸭式的启蒙教育。

据上海家庭报报道,三岁背唐诗、四岁练钢琴、五岁解数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宝宝将来更有出息;自己也能活得更踏实。当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奔忙于宝宝的“兴趣爱好”时,同时也发现问题多多,有关医学专家也在提醒广大父母——对宝宝的超前教育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要因为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长。

心理学医生的话

许多年轻的父母把早期教育当作教育宝宝,提高宝宝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为此投入了许多精力和财力。许多父母从宝宝上幼儿园开始,就为宝宝选择了学神算、学绘画,于是2岁会写字,3岁懂算数,4岁讲英语的宝宝屡见不鲜。曾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神童”“天才”辈出,许多高等院校专门为此开办“少年班”。期望这些少年神童能成为爱因斯坦级的人物,但事实似乎并没有想象得这样圆满。因此,超前的教育未必都能获得超高的回报。甚至,过大过早的心理压力会给宝宝造成了一种逆反心理,导致宝宝讨厌学习。在这些宝宝心里,学习的过程已经让他们感到没意思了,天天都有许多不喜欢的任务等着自己去完成简直是太可怕了。

神经科专家提醒

父母们挖空心思为宝宝选择各种各样的兴趣辅导班,一心想让自己的宝宝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无味的学习往往适得其反,加之一些学习班并非正规班,出现了一些与正规教育不合拍的东西,造成了宝宝的思维紊乱。诸如有的宝宝坐姿不正确,有的宝宝写字就像画画一样,在一个格子里挤着写好几个字,有的学了精算的宝宝一做起算术来,更是错误百出,这都是错误的思维和习惯造成了宝宝的正常思维紊乱。

“宝宝天性就爱玩,关键是培养宝宝的天性。”有关专家认为,对于幼儿的培养最为重要的并不是让他们能尽早地认几个汉字或做几种运算,最重要的是及早地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比如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可以用更形象化的方式启发和教会他们,如:吃过的西瓜是什么形状,热带鱼是什么形状,让宝宝对几何图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宝宝神经最兴奋的时候,才是宝宝学习的最佳时间。

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而在宝宝的脑力和智力都不具备和完善的情况下,费尽心机让宝宝死记硬背的知识,可能到了学习的正常年龄只需花费几个小时就能完全掌握。事倍功半,既赔进了爸爸妈妈的许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又剥夺了宝宝幼年珍贵的欢乐和情趣,还可能影响宝宝以后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只会得不偿失。

早教误区:别把知识灌输当早教


别把知识灌输当早教,因为总是用“教”的这种方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研究证明三岁以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的时期,但并不是说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在瞎说,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谈谈教育中的灌输(下)


去你们家看了一下,一休和沛沛差不多大。依我的感觉,这个年龄的孩子自主意识非常强,能自己做的坚决拒绝他人的帮助,我想这是孩子内在的强大成长动力使然。你说一休会比较烦躁,我想是不是从以下角度考虑一下。

第一、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家长对孩子的限制多不多?会不会很多事情不让孩子做?或者有些麻烦事即使让他做了但却表现出很不情愿,并想办法打断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是否了解孩子的耐心及能力,孩子的不耐烦也许是正常的,只是需要家长的引导。这个年龄的孩子耐心及能力仍然很有限,而且每个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多观察孩子的情况,在孩子出现不耐烦之前,及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以使他的信心及兴趣持续下去。或者当孩子请求家长的帮助时,家长先不急着代他干,而是先点拨点拨他,通过引导让他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增强他的信心。我想,孩子仍然是需要家长的帮助的,只是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时间、什么样的帮助才是适当的。比如,陪孩子玩套塔时,当孩子总是试错时,我也会避免她出现烦躁情绪而适当的点拨点拨她。

第三、当孩子独立完成的时候多鼓励。

拒绝“填鸭”启蒙重在“四教”


如今,婴幼儿的启蒙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所重视,不遗余力者有之,不惜重金者也有之。然而,对于婴幼儿应进行那些启蒙教育和怎样进行启蒙教育,许多80后家长却不得其法。

先说说什么是启蒙教育。蒙者,蒙童;启者,启迪;所谓启蒙,就是按照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即情即景地用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理解得了的事和物对其感官和大脑进行刺激,促进其大脑发育,开发其大脑空间。用当前一句时髦的话讲:就是拓展“内存”,为其以后的认知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创造良好条件,做好充分准备,打好坚实基础。

5岁前是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只依靠6岁以后的学校教育,而让这之前的时间白白浪费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更是孩子生活最久的场所,对孩子影响也最大。所以,父母一定要借与孩子接触最早、最密切的机遇来对孩子加以教导,只有有效地引导,才能把握这奠基的时刻,让孩子的心智得到最好的启发。

然而,不少80后家长对此缺乏理解,他们不是把启蒙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婴幼儿的行为习惯、自立意识、自理能力的培养上,而是过早地、片面地进行认知教育,填鸭式地向婴幼儿灌输知识,有的甚至以自己的孩子能进行如何复杂的数学运算而沾沾自喜,以自己的孩子能背诵多少首唐诗宋词而引以为豪。殊不知,在这种口头上对答如流和滚瓜烂熟的后面,脑子里却是一片茫然,孩子对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知其然,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者还会造成智力障碍,遗患无穷。

那么,婴幼儿应接受哪些启蒙教育?又该怎样对婴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呢?东子认为首先应重视心智培养,即抓好“四教”,即“教做人,教处世,教做事,教求知”。

给80后家长的建议——

1.要教孩子学“做人”。

教做人,即育人,这是一切类型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道理很简单:不会做人,焉能做事?不能做事,教有何益?翻开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教育典籍,无一不把育人放在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级对这个“人”字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罢了。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事做不好,我们可以重头再来;可人做不好,那就是一生的悲哀。孩童时期的可塑性很大,是进行人格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一旦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危害的不仅是社会、家庭,而且是孩子一生的前程。

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勇敢、有爱心、懂感恩、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家长要用“自尊、自强、自立”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榜样。然后,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规范孩子的行为,为其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2.要教孩子学“处世”。

会做人,更要会处世。对孩子启蒙阶段的处世培养,家长要注重以下几点:

要对其进行礼貌和礼仪教育,礼貌教育是教其懂得以礼待人的道理,礼仪教育是教其学会以礼待人的方法。

教育孩子懂得并学会平等待人,尊重别人并要求别人也尊重自己。要教其懂得并学会谦虚谨慎,力戒骄满,在非原则问题上能谦让别人。但对别人的谦让要有度,不能是逆来顺受。

要教育孩子懂得并学会讲道理,遇事以理服人。

要教会孩子一点自卫意识和能力,属于自己应得的不轻易放弃。

要给孩子灌输一些竞争意识。

对孩子和群体相处以及与他人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头戏还应放在实践中,主角应由其自己唱。作为家长,所能做的只是给孩子搭设一个舞台,即为其提供一个与群体相处和与他人交际的环境。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接触和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争执和冲突,对此,只要不至于导致大的事故,家长就不必过多干预,既不要过于袒护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过分斥责自己的孩子,可以静观其变,让孩子尝试着自己明辨是非,自己解决纠纷,自己化解矛盾,自己了结恩怨。当然,孩子处理得可能不是很好,或者处理得很不当,但是,你要相信他会在一次次的尝试之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处理得越来越好。

3.要教孩子学“做事”。

这里所说的教做事,既包括动手,也包括动脑。婴幼儿启蒙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将来能做事的人才,所以教做事在“四教”中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

这里不想谈如何教孩子做具体的事,只想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做事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做事,就要从婴幼儿抓起,培养孩子严肃认真的做事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现在的婴幼儿将来面对的是一个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试想,在这样一个“差之微纳,谬以光年”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没有严肃认真的做事态度、丢三落四的人,有谁敢用?在这样一个“一寸光阴一尺金”、“微秒必争”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没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做事拖拖沓沓的人,有谁愿意用?

有人可能要问:婴幼儿有何事可做呀?无非是玩玩玩具、搭搭积木,难道这样的小事儿也值得那么认真对待吗?错了!小孩子眼里无小事,一块积木的搭设,在大人眼里是小事,但在小孩子的眼里,可能看得比一座大楼的建造还重要。因此,应从婴幼儿抓起,从玩具的管理、书籍的摆放、日常卫生的清扫做起,培养孩子认真的做事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4.要教孩子学“求知”。

这里说的是教求知,不是教认知,一字之差,却是大相径庭的两条道路。所谓教求知,就是培养婴幼儿求知的意识和欲望。人脑是一个很特殊的容器,在它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愿接受外部事物的时候,它的容积会变得无限小,你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法子硬灌也丝毫灌不进去。而当它有了求知的欲望、主动地要吸纳外部事物的时候,它的容积会变得无限大,怎么装也装不满。所以说,给婴幼儿一颗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比向他灌输一部百科全书的意义要大得多。

那么,怎样培养婴幼儿的求知欲呢?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带到户外,让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从教他喜欢身边的一花、一树、一虫、一鱼开始,继而引导他升华到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再到对世间万事万物产生好奇。好奇是求知的原动力,随着好奇心的增强,一种对宇宙无穷奥秘进行探求的欲望,即求知欲,便会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同时,在对婴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多保留几分童心,要学会用儿童的心态去理解儿童的行为,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语言去和儿童交流,做到亦亲亦师亦友,这样,孩子才更愿意接近你,才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