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穿鞋的童话故事

2020-05-27 小狗也穿鞋的童话故事 爱之乐胎教 爱童话故事

宝宝也爱面子,请别揭“老底”。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也爱面子,请别揭“老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俗话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二: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三: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四: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五: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六: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延伸阅读

小宝宝也有“面子” 问题


不管你信不信,二三岁的小宝宝同样有自尊心,而且在“面子”问题上一点也不含糊。如果父母的做法和态度让宝宝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他们会感到难堪、耻辱、气愤,甚至无法忍受,并以不高兴、哭闹、“嘴硬”、我行我素等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反抗。

因此,爸爸妈妈不可忽略对宝宝怎么说和怎么做,因为这正是呵护宝宝自尊、使其良性发展的关键——2岁半的舟舟最近特别喜欢涂鸦。这天,他用一块烤熟了的白薯在皮沙发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当他准备在里面再画一个小圆时,被妈妈看到了,她一把夺走舟舟手里的白薯,生气地说:“你这个小家伙怎么没完没了地惹麻烦?你就不能安静一会儿吗?!”本来高高兴兴的舟舟顿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姥姥哄了好一阵子才止住,但整个下午,妈妈几次主动和他玩儿,他都沉默不语,好像没听见似的。

当小宝宝以倔强等方式维护自己的“面子”时,不少父母真的感到吃惊,他们难以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何以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其实,2岁左右,正是宝宝个性意识萌发的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事事处处为自己“争面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不穿露屁屁的裤子“童童,穿衣服,咱们要去幼儿园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把裤子套在她腿上。可是,童童突然想起了什么,两条腿使劲地踹着,竟把已经穿了一大半的裤子脱了下来,执拗地说着:“不要穿!”妈妈不解地问:“你不是最喜欢这条裤子的吗?”“不,不要露屁屁!”童童1岁半就去了幼儿园,为了上厕所方便,妈妈一直给童童穿开裆裤,她不明白,刚满两岁的女儿怎么一下子在乎起裤子问题来了?

宝宝独白

“在幼儿园,好多小朋友的裤子都是不露小屁股的,我也不想让人看到我的小屁屁。昨天,我就用手捂着屁股,可是我的手太小了;还有,做游戏的时候要用手,我就不能捂着了。排队的时候,我就跑到最后,为的是不让小朋友看到。”

行为解密

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认识到自我的存在,独立自主的意识迅速萌生和显露出来。他们开始学习思考问题,也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想法了,同时也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且,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懂得什么是害羞了。在童童的心目中,既然有那么多的小朋友都不穿开裆裤、大人也不穿,那么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小屁屁,肯定也不好。

如此呵护宝宝的自尊告别开裆裤

露着小屁股去幼儿园,确实不雅观,也不卫生,夏天还容易被蚊虫叮咬,对女孩尤其不好。所以,尽管童童的态度有些激烈,妈妈还是要尊重她的想法,马上找一条闭裆裤给童童穿上。并以此为界,以后不再给孩子穿开裆裤。

这些事要悄悄地做

对于像童童这样敏感的孩子,妈妈不妨告诉她:“上厕所的时候把门关上;换衣服、尤其是换内衣的时候也要关上门。”如果宝宝在户外需要方便,一时又找不到厕所,妈妈应该把孩子带到相对隐蔽、不被人发现的地方去解决。让孩子知道做这些事情不宜大张旗鼓、没遮没拦。另外,告诉宝宝:如果谁随便碰你的身体,特别是那些特殊的部位,那也是对宝宝的不尊重,一定要拒绝或让爸爸妈妈知道。

不要随便拒绝我

吃过晚饭,妈妈在厨房洗碗,思思搬着小凳子过来,站上去,抓起一只碗来也要洗。妈妈把她抱下来:“宝宝还小,等长到和妈妈一样高,就能帮妈妈洗碗了。”思思不服气,到客厅里把奶奶拉过来:“奶奶,我要洗!”奶奶对妈妈说:“你就给她个碗,让她玩儿吧。”妈妈不好意思反驳奶奶,索性随她去。不一会儿,思思举着她的小塑料碗很得意地说:“妈妈,看,干净了吧?”

宝宝独白

“妈妈总是对我说‘不’,还说我小、做不好,可她越这么说我越想试试。奶奶就不一样,她几乎每次都能满足我的要求,有时还教我做,我能像大人一样做事,这让我觉得很自豪。我想把碗刷干净给妈妈看看,让她知道我是‘棒棒’。”

行为解密

二三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也一天强似一天。无论干什么事,宝宝总要说上一句“我自己”,言外之意是不用帮忙,自己独立完成,其勇气足以令成人们吃惊。这时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人家说“好”;为了得到家人和熟人的夸奖,想方设法、大有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势,就像思思求助于奶奶,而且她会很努力地去做。这正是孩子自尊心的萌芽,是他们向上的内在动力,成人一定要细心呵护才对。因为,“不让做”、“不放心”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它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并对家长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使双方的关系对立起来。

如此呵护宝宝的自尊适当满足宝宝的愿望

对于那些宝宝力所能及、没有危险的事情,如洗碗、择菜、摆碗筷、拿东西、扔垃圾……尽量让孩子去尝试,父母还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做。当然,宝宝做这些事情时,有很大的游戏成分,但只要孩子“玩儿”得高兴,得到了“锻炼”,又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爸爸妈妈何乐而不为?即便是事后自己再麻烦一次、“返工”一次,也是值得的。

被拒绝不等于没面子

让二三岁的宝宝明白,确实有很多事情他们目前还不能做,有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比如独自搬比较重的东西、自己倒热水、自己安电插座、自己过马路……爸爸妈妈拒绝他们的要求、不允许他们独断专行,是出于保护宝宝的考虑,为了他不受伤害。父母在给宝宝讲这些道理时,最好能掰开了揉碎了,再借助一些看得见或摸得着的事实,让孩子真正理解并牢牢记住。另外,爸爸妈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耐心,平等地对待宝宝。这样,孩子就能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从中也能懂得:我被拒绝,与“面子”无关。

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父母的目的也达到了,可谓一举两得。

别让人知道我尿床

星期天,松松的舅妈带着小姐姐到家里来了,两个孩子在客厅里玩儿“开火车”,妈妈和舅妈则坐在沙发上聊天,突然,妈妈说:“松松都2岁多了,还是经常尿床,我真担心……”话还没说完,舅妈就向妈妈使了个眼神儿,示意她不要再说下去了。妈妈这才注意到,松松正生气地望着她,小脸儿羞得通红。

宝宝独白

“每次把床尿湿一大片,我就想哭,也不想让妈妈把被子晾出去,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可妈妈还把这件事告诉舅妈,让我当众出丑。姐姐不尿床、隔壁家的明明也不,就我一个人这么不好,我怕他们说我笨。”

行为解密

尿床这类事,属于“难言之隐”,是最典型的刺激自尊心的事件之一。宝宝虽小,对此也特别敏感。在他们看来,被别人知道尿床,与告诉人家自己是个“废人”没什么两样。这使他们已有的心理负担和自卑感更加雪上加霜,严重的还会令孩子觉得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从而不敢和小朋友交往。其实,孩子的这一“生理缺陷”,主要是因为大脑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完全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算不了什么大毛病,不必太当回事。

如此呵护宝宝的自尊宝宝的隐私同样不能碰

和成人一样,宝宝也有隐私,父母应有意识地帮他们保守这些小秘密。无论有没有孩子在身旁,最好都要回避这个问题,别轻易向他人提及,那样做只能使结果更糟。因为,这等于给宝宝一个心理暗示,自尊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挫,心理负担越来越大,反倒更控制不了自己,尿床的行为就可能越来越重。而且,还会越来越自卑。只有父母淡化它、忽略它,宝宝才有可能慢慢学会不太在意这件事,以轻松的心态学习控制自己的生理行为。

给尿床换个说法

即便孩子经常尿床,父母也别埋怨他、批评他,尽量用一些隐晦的语言或暗语,保全孩子的面子。比如,发现宝宝尿床了,看到他不好意思的表情,父母不妨悄悄地对他说:“怎么,宝宝又流汗了?没关系,我们先换换裤子,再把被子晾一晾就没事了。以后有尿最好能叫妈妈,或者自己上厕所。”也可以说:“你又给妈妈创造了洗床单的机会,那就让宝宝的床彻底干净干净吧。”总之,你的态度越轻描淡写,孩子的心理就能越放松。自尊心也得到了维护,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我想当最棒的

星期天,妈妈和暖暖用蜡笔一起“打扮”填色书上的小熊——妈妈把小熊的头发涂成了金色、系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还给它戴上了紫色的小帽子。暖暖负责给小熊“穿”上漂亮的衣服,只见她把裙子和上衣一股脑都抹成了红色,就连小熊的脸也“一红到底”。涂完了,暖暖仰起头看妈妈,妈妈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还不错,就是小熊的脸太红了……”还没等妈妈把话说完,暖暖就“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宝宝独白

“鲜艳的红色多漂亮呀,比其他的颜色都好看!我就想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妈妈喜欢,让妈妈觉得我很能干、很棒,可妈妈却说我涂得不好。我永远不给填色书涂色了,因为我不是最好的。”

行为解密

2岁半左右的宝宝开始追求完美,而像暖暖这样比较要强的宝宝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会非常在意所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是不是“最好”而没有缺陷,是不是能得到身边的人特别是妈妈的夸奖。否则,他们就不开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以哭闹等方式表示反抗,甚至有可能因为担心不能做到最好而放弃尝试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显然,暖暖好强的性格中有脆弱的一面,防御挫折的指数比较低,妈妈应在保护其自尊心的同时,适当让她增加一些挫折体验。

如此呵护宝宝的自尊减少你的关注

自尊心强的宝宝不愿意被别人、尤其是最爱他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失败,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最棒”的地位,维护自己在妈妈、在家人面前的完美形象。所以,妈妈不妨适当减少对宝宝的关注,让孩子决定玩什么和怎么玩。当然,妈妈可以远远地或隐蔽地观察宝宝,不被他发现,以减轻他的心理负担,保护其自尊。

感受过程的美妙

好强而又敏感的宝贝想赢怕输,在学习新游戏时往往表现出退缩。这时,父母尽量淡化这个新游戏的难度,让宝宝放松地玩儿。比如把零散的木块拼装成钟表,任由宝宝插来插去,只要他插对了,即便仅仅是一个步骤,也应肯定他的成绩,表扬他付出的努力。对孩子的认可侧重在每一个步骤中,而不要一味地表扬他取得的成果,宝宝就能把注意力放在享受过程之中,而不是只关注结果。如此,即便结果不是最好的,宝宝也不会觉得很没面子了。

编辑/小篆文/若葵

(来源:《母子健康》)

再热也别让宝宝光脚丫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再热也别让宝宝光脚丫》,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炎炎夏日,宝宝常热得满头大汗,于是,家长就把宝宝身上的衣服一减再减。可是,专家提醒,即便是夏天,宝宝还是穿双袜子好。最近,门诊遇到不少拉肚子的小孩子,很多都是受凉引起的。看到生病的小宝宝光着小脚丫,医生总提醒家长不管再热,也别忘给孩子加双小袜子。

对于不会走路的婴儿来说,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当环境温度略低时,小儿的末梢循环就不好,如果摸摸小脚凉凉的,就要考虑给婴儿穿上袜子,孩子也觉得舒服。尤其是喜欢开空调的家庭,如果室温低于26℃,尽量不要让宝宝光着脚,这样最容易导致宝宝着凉、拉肚子。夏天带宝宝出门散步时,也建议穿上袜子。

另外,常看见妈妈们给宝宝光脚丫穿上皮凉鞋或人造革凉鞋,这是非常错误的。有些童鞋因材质和工艺会受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直接接触宝宝幼嫩的皮肤和排毒功能尚不完善的身体,不穿袜子会使宝宝的脚失去一层有效保护,尤其是穿露趾凉鞋时,很容易造成脚伤。所以,即便是炎夏,小婴儿穿袜子,对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也有自尊,教孩子别伤面子


孩子都比较敏感,他们通过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在大人心中的形象。可以说,孩子在乎自己的形象,也是要面子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面子是极为重要的,它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发展。

案例:

毛毛今年7岁,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和邻居家小妹妹玩儿的时候,他总像个小大人,小妹妹很喜欢和他玩儿。

这天,小妹妹来家里做客。毛毛热情地招待她,并且骄傲地跟她说:“我很早就自己单独睡啦!一点儿也不害怕!”

“哦,好棒啊!”小妹妹用特崇拜的目光看着毛毛,这让毛毛很得意。

没想到,妈妈却说:“你还好意思跟小妹妹说,人家6岁都不尿床,你还尿床呢。”

毛毛霎时红了脸,他瞪着眼睛直嚷嚷:“谁说我尿床了,没有的事!”说完就跑出了房间。

给孩子留点面子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现错误不及时指正是不行的。因此,家长常常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希望孩子能改正问题。其实,揭孩子的短,看似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教孩子,实际上是在伤害孩子。

孩子在1岁多就有了自我意识,到了三四岁就已经能理解别人的评价了。父母触及孩子的隐私和“痛点”,即使是以说笑取乐的方式说出他经历的糗事时,也会让他觉得丢了“面子”,感到难堪、屈辱、气恼甚至无法接受。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在外人面前揭他的短。

当众斥责孩子,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倾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尊重他,这有益于孩子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生活中自信心会比较高,责任感也比较强,并且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家长很少意识到,那些不经意的话不仅伤了孩子的面子,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儿童时期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大多数来源于家长和周围人的评价。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将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教育孩子和保护他的面子并不矛盾

既然说要保护孩子的面子,那是不是就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提醒纠正呢?当然不是。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为了使批评能够达到目的,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搞清楚孩子的问题,再进行善意的批评。

家长即使批评孩子,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进行,更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举动损伤到大人的自尊而批评孩子。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时,通过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父母教育孩子除了不能“随地”批评外,也不能“随时”批评。如在早晨起床、三餐饭前、睡觉前就不能批评孩子,避免影响孩子一天的心情或睡眠。教育孩子不仅要注意“天时”、“地利”,更要注意“人和”,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爱面子并非不正常,家长要正确对待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面子不是好的习惯。事实上,爱面子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爱面子意味着孩子有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这是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的一个表现。

孩子的自尊心和大人给予的尊重是分不开的。有良好自尊心的孩子一般都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揭秘:宝宝爱打人的三大根源


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曾有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当小宝宝第一次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就要想方设法来制止他,因势利导来消解他的攻击性行为,当出现不同的原因时,我们来看看具体应当怎样做。

一、宝宝爱打人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看他的意思,也不是表达不满,也不是挑衅,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月龄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

家长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另外,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些爸爸妈妈喜欢在宝宝面前互相拍打调情,这样,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

宝宝越小,这种“打人”的表达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纠正。我们除了教宝宝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识,更要教给宝宝正确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宝宝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二、宝宝爱打人用打人在试探

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在他打人时,我会打他手,不知对不对,他好像习惯了,我一板着脸走过去,他就会伸手给我打,如此“敢做敢当”,倒让我心里没了底:下一步怎样教育他才好?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要是这样的话,妈妈可以拉着他的手,教他用拉一拉或轻轻摸的方式来与人交流,告诉他,用力打其他人,人家会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让他有感性认识。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为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因势利导让宝宝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如怎样说服别人将玩具还回来,或说服别人“轮着玩”。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即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不再去打人了。

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进一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打手心”的惩戒会很快失去它的效力,还可能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三、宝宝爱打人为了不受冷落

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

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

宝宝“爱打人”的其他可能原因

●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家长有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父母亲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例如粗鲁的言行、打情骂俏等。

●家长工作忙或耽于玩乐,很少照料宝宝,很少跟宝宝沟通,宝宝内心孤独,也会以打人行为来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好好重建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就十分重要。

●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因血铅超标引发的烦躁和打人行为越来越多发,有必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多饮牛奶,绿豆汤,少到交通干道边玩耍,可预防和治疗血铅偏高。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小狗也穿鞋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