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请控制你的废话

“这是‘1’,12345的‘1’……”,“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这两个场景,对大多数为人父母者来说,大概不会陌生。前者是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耐心教导”,而后者则是愤怒的父母对犯错孩子的指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场景中的孩子都会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针对此现象表示:“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他们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孩子哭时,三句话最实用

孩子哭闹,恐怕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了。孙瑞雪表示,三岁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难用所谓的“道理”去说服他们,也很难给他们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孩子哭时,一般是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等孩子哭完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孙瑞雪建议,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采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第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难过,就哭吧”,第三是告诉孩子“如果你哭的话,我会陪着你的”。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么委屈,父母总会陪伴在身边。在感受到“抚慰”后,幼儿的情绪就会较快平复。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孙瑞雪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已。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心理学实验发现,不管是人和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倾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相关知识

教育孩子时父母须有正确的理念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老一辈人的眼中都是较弱的吃不了苦的,有的甚至可能走上歪路不回头。这些都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解决的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做事做人呢?早教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要从宝宝们抓起。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怎么样宝宝的发展更全面的方法。

1、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改变以考分来判断孩子的标准,因为孩子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表现的。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父母的培养,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多终日埋头苦读的孩子所欠缺的。现代社会,是讲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社会,成绩只是孩子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反应,无法证明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也许在动手实践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2、相信孩子能行孩子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上的,要想孩子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为天才。实践的过程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检验,孩子在实践中才会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敢尝试或害怕失败,父母不要对此冷嘲热讽,而是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下,孩子的素质会不断提高。因此,要想培养出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孩子,父母就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3、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孩子如果对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赖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动手做的事情也推脱给父母,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惰性,难以自觉地动手实践,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愿动手。父母要减少为孩子做事的冲动,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在学习上,也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这样孩子会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本网站小编总结: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也是让孩子成才的关键之一,这里的成才并不是要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在自己的领域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享受生活是快乐人生的基础,这些应该让孩子们学会。

教育孩子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的孩子汉娜和布兰登,一个四岁,一个两岁。那是一个寻常的星期六早晨,由于我和太太珍妮前一晚熬夜到很晚,因而孩子们比我们早起床。可想而知,那个周末一开始就满是嘀咕、哭闹和抱怨,孩子们也很不开心。

凭着亲子专家的专业才智,我决定带领全家到松饼店吃早餐。当我们走进第一家松饼店时,发现里面实在太拥挤了,不过,幸好在亚特兰大市区不怕找不到松饼店。我们又全部挤回车上,帮孩子们系好安全带。为了安抚孩子们,我只能向他们保证他们可以吃到很多枫糖浆。就这样开了几百米,我们来到了第二家松饼店,但这家排的队伍跟第一家一样长。

可我们已经没办法再把孩子们塞回车上去找第三家松饼店了,只能在这里排队。谢天谢地,这家松饼店的服务员很贴心,他们为孩子们准备了蜡笔和白纸,我和太太甚至还可以抽空聊聊天呢。真是两全其美。

更幸运的是,我看到了一则告示:如果孩子们画一幅画,就可以得到一顶松饼店的纸帽,就跟松饼师傅头上戴的一样,还有一份免费松饼。生命真是美好,孩子们画画,我和太太聊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们终于入座了,太太和女儿坐在桌子的一侧,我和儿子坐在另一侧。服务员送来了孩子们赢得的纸帽,我也拿了一顶戴在头上。

如果你从未去过松饼店,那么这种店面的装潢风格肯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桌子环绕吧台而设,餐桌旁边是大大的落地窗。由于视野开阔,在这里很容易注意到外面的一举一动。

到目前为止,虽然我觉得一切都很美好,但孩子们却等了一个早上还没有吃到任何东西。孩子们已经饥肠辘辘了,这时还得等待,他们很可能就会不安分了。汉娜已经四岁,还稍微规矩一点,顶多只是抱怨几声。可是布兰登才两岁呢,他的表现当然就是两岁孩子的水平。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两岁大的孩子,当他被迫上车然后下车,得到的只是一再的保证,却没有看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他是听不进“说话要小声”或“要像个大孩子”这种话的。这个时候你要他合作一点,他可能不会买你的账。跟家人一起享用温馨的早餐,现在看来似乎也不再是那么好的主意了。不过我既是婚姻与家庭职业治疗师,也是人际关系顾问,我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大发雷霆。我可以勉强保持镇定,而不是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是挥舞拳头。可是我的儿子竟然把他的叉子丢到了地上!我的忍耐力快到极限了。

叉子掉在地上发出了很大的响声,周围的人都在看着我们,甚至还有人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至少我感觉他们是这样)。我把目光投向我那完美的太太,她跟我那完美的女儿端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在养育数个孩子的父母之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跟你坐在同一边,你就要负责看管谁。所以当我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正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我和我的儿子却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边缘。

我做什么都无法让他开心,做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乱发脾气。终于,他的松饼送来了,我想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我开始帮他切松饼,可是他并不想把他的松饼切成块,也许他是想要用手拿着整块吃。我简直快失控了。

不过,我是人际关系顾问,不是吗?我是那个计划要写《零吼叫养出100%的好孩子》的人,我怎么可能被一个两岁的孩子惹火呢?但我真的被他惹火了。他丢把叉子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他想试试如果把松饼、盘子和所有的东西都丢到地上的话,会发生什么。

最可能发生的事就是,爸爸会失去冷静!

确实是这样。

我手忙脚乱地向那些被枫糖浆溅到脚的人道歉,然后一把将布兰登从他的高脚椅里拎出来。接着我又向坐在我们后面那一桌的男子道歉,因为布兰登的脚踢到了他的后脑勺。然后我抱着儿子冲出餐厅,所有的眼睛都盯着我们,我的儿子不停地尖叫,对我拳打脚踢。我整个人都快爆炸了,当我用力推开门,连玻璃都被震得嘎嘎作响,门重重地弹了回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整间餐厅里的人都看着我站在外面的人行道上,对着儿子大吼大叫,满嘴艰涩的词汇,气急败坏、手舞足蹈地威吓一个站在那儿还不到九十厘米高的小男孩。我可真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男人哪!

当这丢脸的一幕总算结束后,我和布兰登回到座位,打算继续吃完这顿美好的早餐。我亲爱的、忠实的太太珍妮就坐在我的对面,我以为她会说点什么安慰我的话,但看到的只是她忍不住想发笑的表情。当时的我就像一座火山,正想找个借口爆发呢。

“有什么好笑的?”我怒吼。

“不错的帽子。”

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那顶纸帽还四平八稳地戴在我的头上呢。整出好戏上演时,主角就是一个拼命想让自己看起来很严肃、结果却很可笑的男人,头上还戴着一顶滑稽的帽子。

周末 请让你的孩子喘口气儿


童年,这个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里最为宝贵又最为短暂的梦幻时光,总是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的童年就象那首校园民歌《童年》里面唱的那样,既美满又幸福,既让人无限向往又仿佛触手可及……

可是,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在我们大人的圈子里,可谓是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而现在的孩子,其实要承受的压力真的一点都不比大人小。在学校,一天下来要连续上几节不同科目的课,回到家里,还有堆积成山的作业,一到周末,又有各自的补习班、兴趣班。有的家长,好象生怕孩子落后了似的,一口气帮孩子报了几个不同的兴趣班,学完钢琴,要赶着去学画画,学完画画,还要赶着去学跳舞,根本不给孩子喘息的机会。 

现在的大人真的有点自私,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在我看来,说到底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会的东西越多,受到越多人的称赞,父母就越开心,越觉得脸上有光,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的要孩子学这学那,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口气就把所有的知识学完,却完全没有理会孩子的感受,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孩子到底喜不喜欢上这个兴趣班?孩子到底需不需要上补习班?或是孩子适不适合学这门才艺?只是一鼓脑的要孩子学这学那,甚至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了,还强迫孩子去学。你们有没有见过孩子边哭边拉小提琴的。像这样强迫式的教学,效果又如何呢?真正学会的又有多少呢?相信为人父母的心里都很清楚。兴趣班嘛,顾名思义,就是得孩子自己想学了、喜欢学了才行。

我记得我的童年是经常跟小伙伴一起玩,跳绳、打球、捉迷藏,还会学着自制一些小玩具。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生活真的是无忧无虑,充满了乐趣。可是,现在的小孩,等他们长大成人了之后,他们对于童年的记忆又是什么呢?家里有的是父母买来的,数也数不清的现成玩具?永远做不完的作业?还是不得不去的各式各样的兴趣班?

我决不会强迫我的孩子去做她不喜欢做的事,学她不喜欢学的东西。特别是在周末,经过了一周紧张的学习,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放松一下大脑呢?大人们一周只工作五天,周末就可以休息,凭什么要求本来就应该无忧无虑地玩耍的小孩要一周七天不停的学习呢?有不少的孩子参加的学习班不少,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大概跟我们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有关吧。每天,强迫孩子吸收大量的知识,却不给他们时间消化,因为今天学习完了,明天,还有新的知识在等着他们呢,哪里有时间去慢慢的消化呀!这就叫“欲速则不达”。

所以,我个人觉得,周末,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时间休息,不在把日程排得满满的,全家人好好地放松一下,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而对于孩子参加兴趣班的问题,最好先通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逐渐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哪方面的天份,再试着从这方面着手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尽量引导孩子从这个方面去学习、深化。如果孩子确实没这个兴趣了,也不要一味去追求,因为你的孩子也有可能还有更好的天赋没有被你们所发掘也有可能啊。 

望子成龙是天下每个父母所期望的,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在没有分清楚状况之下就一味地给小孩子灌输各式各样的所谓的“知识”。我们在教育好小孩子的同时也要小心提防“适得其反”!

【编后语】:成人世界里竞争的集体焦虑,无可避免地映射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让他们早早地没有了童年,没有了笑脸。何止是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太需要上来透口气了。文中指责大人们太自私,显然有失肤浅。这不是我们的自私,这是我们的无奈。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残酷竞争的初级阶段。人类社会,竞争可以激烈,但不能残酷,否则便是丛林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无非两种类型:要么是猎人,要么是猎物。有哪个做家长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沦为别人的猎物?于是便打小就拼命用各种知识“武装”孩子的头脑。教育的目的早已不是提高孩子的素质,而是避免孩子成为别的孩子将来的猎物。给孩子们减“压”,除了在微观方面要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着手,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磨练,增强抗“压”力外,我们更有必要从宏观角度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反思——一如果一个社会使得它的所有成员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觉得鸭梨山大,都认为一旦掉队便万劫不复,那么我们需要的是继续默默承受这样的生活,还是努力做出积极改变?

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控制情绪


你可能会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在气头上,我可能会背道而驰。”

这点我能理解。确实,在混乱、焦虑中,我们会着急、会惊慌,然后开始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我们都会有某些情绪的触媒,特定的景象、声音或言词,就会引爆或缓解我们的情绪。这些触媒的强度会因为时间、对象、地点而有所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像孩子那样具有超强的引爆力。

“我恨你!”

“你很愚蠢!”

“妈,我在厨房里出了点状况。”

“她打我!”

“我希望你不是我的爸爸!”

“你永远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情!太不公平了!”

“为什么你总是要去工作?”

“我们考试考砸了。”

“爸,我刚才把车撞坏了。”

“妈,我好像怀孕了。”

够了!几乎喘不过气来了,是吗?教养专家詹姆斯多布森(JamesDobson)博士有一本相当畅销的书,书名为《懦弱的人可教不了孩子》(ParentingIsn’tforCowards),真是一语中的。

史蒂夫马丁(SteveMartin)在电影《我的野蛮网友》(BringingDowntheHouse)里有一出很精彩的戏。听取了那个通晓世事的新朋友的建议,史蒂夫决定冷静地和他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好好谈谈。当他的女儿在外面疯狂了一夜,摇摇晃晃地走进家门,史蒂夫?马丁脸上露出特有的扭曲的表情。他尽力保持微笑、维持冷静,但实际上内心怒火沸腾,气得想杀人。

最后的结局比他预期的还要好。他的女儿告诉他派对上发生的事情,巨细无遗,远比他想知道的还多。说完之后,她实在太高兴爸爸没有大发雷霆,所以张开双臂抱住他的脖子,嚷道:“爸爸!我真高兴能够跟你说话!我还有太多事情想要告诉你了!”

当然,那只是一部电影,在现实生活里就不会那样发展,是吗?错。我已经见证过数百次这样的亲子互动场景了,当然前提条件是父母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反应。

试想一下,假如电影里的父亲不想,也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化反应,那么当女儿彻夜未归刚踏进门时,事情会怎么发展呢?

我敢肯定他会完全失控,甚至会把屋顶都掀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结局会如何呢?父女两人是不是很可能以互相吼叫的方式收场?如果他跟女儿一样无法控制自己,他的权威就荡然无存。

如果你向冲动投降,你就是在催生你想避免的结局,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焦虑转移”。当父亲让自己平静下来,结果是女儿也变得更平静,更相信他,并向他坦承一切。她对于父亲平静的影响力有所反应,结局是父女之间更加互相信任。

我们还可以想像一下,假如那位父亲让焦虑控制了自己,大发雷霆,差点把屋顶掀翻。因为他没有能力控制女儿,担心她的安全,产生了焦虑,然后他把这份焦虑转移到女儿身上。于是她的反应是自我防御,一场吼叫对战旋即展开。最后两人关系变得更加恶劣。

可能有人会认为,是女儿有错在先,谁让她竟然干出这样荒唐的事,彻夜未归。我不是说为了加强这种平和与互信的关系,就可以让你的孩子为所欲为。我说的是为了让你登上一家之主的地位,为了让你拥有梦寐以求的能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的力量,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静下来。你必须平息自己的焦虑,防止它转移到孩子身上,避免让场面变得更糟糕。

为了能当家作主,你必须控制好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