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犹太妈妈学习智慧育儿经。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向犹太妈妈学习智慧育儿经”,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利娅自己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我开始不知不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希望能够发现犹太人精明的头脑在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秘密。 

没多久,我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我聊天的利娅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利娅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他。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利娅觉得日子的确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那样新鲜…… 

“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提问!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几乎每个犹太人父母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我笑了。利娅让我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答案。我们后来成了朋友,直到我回国之后,还不断地接到她的来信。我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我有着利娅这样的犹太朋友,也因为我明晓了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提问。

扩展阅读

美国妈妈眼里的法国育儿智慧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妈妈眼里的法国育儿智慧”,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今年,由旅居巴黎的美国作家帕梅拉·德鲁克曼写的《养育宝贝——一个美国妈妈发现的法国育儿智慧》一书,刚一出版,就红翻了天,立刻成为最畅销书籍,美式育儿受到法式育儿的挑战。

德鲁克曼原本是华尔街时报的记者,负责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和选举等事务的报道。一次意外的裁员使她和居住在巴黎的英国男友的关系加速升温。很快,她也搬到了巴黎,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小豆荚,随后又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在小豆荚出生之前,德鲁克曼从来没有关注过法国人的育儿方式,因为法国从未因为育儿方式的先进而出名。但当德鲁克曼发现,她累死累活,付出了全部心力之后,小豆荚却没有那些看上去悠闲自在的法国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行为有规范,生活也更有规律。她开始探索法式育儿的秘密。

在这本书中,设定界限(settinglimits)、配合孩子的节奏(rhythms)以及随他们去(let-them-be)等字眼随处可见,可以不难得出结论,法国父母的育儿方式是在设定的界限,根据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发展,任由他们自己发挥。和那些对宝贝们事事都要插手包办,或是完全放任自流的美国父母相比,法国父母日子过得更轻松和更有成效。

在不断观察、交流和亲身实践之后,德鲁克曼终于发现了法国人成功育儿方式的几个诀窍。

抚慰孩子前,先“暂停”

在法国,即便是个小婴儿,他或者她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学习融入家庭以及学习适应家人。而学会睡觉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婴儿的睡觉问题对于新手爹妈来说,是最恼人不过的事情,夜里不停的起身、哄睡觉,将爹妈们个个折磨得面无人色。让小宝贝可以多睡几个小时,是很多妈妈最大的愿望,德鲁克曼也不例外。每天为了安抚小豆荚睡觉,她和丈夫两个人都无法很好地休息。当从小就生在美国,并且是在美式育儿方式中长大的她认为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时,她却吃惊地发现,法国孩子基本上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就能睡整觉,从头一天晚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只有一个母亲很不好意思地跟她说,自己的女儿到了六个月才睡上整觉,而这对于德鲁克曼来说,已经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对于其中的秘密,法国父母都说不出所以然,只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最后还是德鲁克曼在返回纽约时拜访了一位法国裔医生,才解开了其中的秘密。而这一诀窍就是——在孩子哭和父母起身安抚之间,要有一个暂停动作,也就是不要立即起身去安抚孩子。

之所以有这个暂停,是因为孩子哭并不一定是想要吃、换尿布、或是需要人抱,很可能只是他睡梦中无意识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这个时候父母如果马上起身安抚或做其他动作,只会惊醒小孩,中断他们睡觉的连续性。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让孩子哭上几分钟左右,仔细观察,看孩子究竟是睡梦的中断,或是真的有需要。如果只是睡梦的中断,就应该让孩子继续哭,学会自己调节,从一个睡梦进入到另一个睡梦中。

这时德鲁克曼才明白,为何和她一样的美国妈妈们严格按照每两小时给孩子喂奶,换来的却是孩子无休止的哭闹。

不过这样的睡眠训练方式适用时间很短,基本只有在出生到四个月之间有效,一旦像德鲁克曼一样,错过了给小豆荚培养睡觉习惯的时间,唯一的办法就只剩下让孩子哭了。法国医生科韩建议在这样做之前,父母需要给孩子洗一个舒服的澡,为他哼摇篮曲,然后在他还醒着的时候,将他放进自己的房间。而富有经验的保姆劳伦斯则认为,在孩子哭之前应该告诉孩子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果你醒来一次,我会进来看你,给你安慰奶嘴,但如果你再醒来,我就不再进来了。”不论是法国的保姆还是医生们都认为,就算是刚出生的孩子,也能够理解大人们所说的话。

而在法国医生们看来,婴儿们学习睡觉也是一个学习融入家庭以及学习适应家人需要的过程,“如果你醒来十次,妈妈第二天就不能上班,婴儿理解了,也就不会醒来十次了。”

德鲁克曼和丈夫在小豆荚身上使用了这个办法。第一天晚上小豆荚哭了10多分钟才睡,第二天哭了5分钟就入睡,第三天,德鲁克曼和丈夫半夜竟意外地没有再听到女儿的哭声,“原来她半夜哭是因为她觉得我们需要她哭,并不是她自己的需要。”

人生开始时的重要一课:“学会等待”

在带着小豆荚第一次外出旅行的过程中,德鲁克曼又再一次惊奇地发现,当小豆荚不耐烦地等着上菜,爬上爬下,将餐桌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一旁的法国小孩却耐心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待饭菜的到来,而他们的父母则自顾自聊天,完全不像她和丈夫那样手忙脚乱。

法国孩子出奇的耐心引起了德鲁克曼的好奇。通过走访法国朋友和育儿专家,她发现,法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耐心的培养,常常有意让他们处在等待的状态。几乎是从出生不久开始,法国父母在孩子啼哭要抱抱时,都会有意识地等上五六分钟,让孩子习惯等待。

然后从他们会坐开始,妈妈就会在每个周末带着孩子一起烤蛋糕。法国甚至有一种专为孩子设计生产的酸奶蛋糕,可以让孩子用空的酸奶杯子用来度量材料,自己制作蛋糕,从中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严格遵照程序。当然,在蛋糕烤熟之后,妈妈也不会马上给孩子吃,而是要等到喝下午茶的时候才能吃,孩子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学习等待。

正是因为这样从小的等待培养,法国孩子更为理性和能够自我控制,很少会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尖叫发飙,不像要求一直都能够得到父母即时满足的美国孩子那样没有耐心。德鲁克曼也因此明白为什么法国妈妈能够和朋友聊天不受孩子的打扰,而和法国朋友一起吃饭,也可以指望孩子们可以安安静静地自己吃饭,不会随时都被打断。

而法国妈妈的这一训练也正好印证了著名儿童学专家米歇尔著名的蜀葵糖(Marshmallow)实验。在这一实验中,孩子们被领到放有蜀葵糖的房间里,在大人离开期间忍住不吃蜀葵糖的可以得到奖励,忍不住要吃的就没有奖励。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能够抵抗诱惑,等待大人的归来。而在时隔20多年后的回访中,米歇尔发现了非常明显的不同,没有吃糖的孩子长大后,在各个领域比其他孩子都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牺牲自己的生活不是“好妈妈标准”

法国母亲在育儿之道上不仅有特别的方式,而且在关心孩子的同时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像美国母亲,以全心全意付出,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形象和生活作为评价自己是否是好父母的标准。法国母亲最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话就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

在美国,很多女性都把生孩子当成了可以放纵自己的“挡箭牌”。从怀孕开始大吃大喝,生了孩子之后,更是全心放在孩子身上,形象尽失。但法国女性则完全不同。怀孕时,医生就不会鼓励大吃大喝,整个孕期可以增加的体重只有26.5磅,比美国医生建议的35磅整整少了8.5磅。在生产之后,她们常常在三个月之内就恢复曼妙性感的身材,在法国女性看来,成为母亲并不妨碍继续做有魅力的女性。

另一体现法国母亲重视生活品质的做法是即便是全职母亲,她们也会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给自己一些自由的时间来关心和爱护自己。相反美国母亲则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给孩子,否则就觉得自己是个坏妈妈(badmom),有的母亲这种感觉如此强烈,竟然把“我是个坏妈妈!”(I‘mabadmom!)随时都挂在嘴上。而在游乐场上也是如此,法国妈妈都是让孩子自己爬上爬下,自己在一旁跟朋友聊天,美国妈妈则是跟着孩子奔上奔下。在法国妈妈看来,让孩子自己玩,不仅是给自己时间,更是让孩子学会独处,有一些隐私,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美国妈妈发现的法国育儿智慧


今年,由旅居巴黎的美国作家帕梅拉·德鲁克曼写的《养育宝贝——一个美国妈妈发现的法国育儿智慧》一书,刚一出版,就红翻了天,立刻成为最畅销书籍,在亚马逊网站上获得了4.3分的好评。美式育儿受到法式育儿的挑战。

德鲁克曼原本是华尔街时报的记者,负责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和选举等事务的报道。一次意外的裁员使她和居住在巴黎的英国男友的关系加速升温。很快,她也搬到了巴黎,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小豆荚,随后又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在小豆荚出生之前,德鲁克曼从来没有关注过法国人的育儿方式,因为法国从未因为育儿方式的先进而出名。但当德鲁克曼发现,她累死累活,付出了全部心力之后,小豆荚却没有那些看上去悠闲自在的法国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行为有规范,生活也更有规律。她开始探索法式育儿的秘密。

在这本书中,设定界限(settinglimits)、配合孩子的节奏(rhythms)以及随他们去(let-them-be)等字眼随处可见,可以不难得出结论,法国父母的育儿方式是在设定的界限,根据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发展,任由他们自己发挥。和那些对宝贝们事事都要插手包办,或是完全放任自流的美国父母相比,法国父母日子过得更轻松和更有成效。

在不断观察、交流和亲身实践之后,德鲁克曼终于发现了法国人成功育儿方式的几个诀窍。

抚慰孩子前,先“暂停”

在法国,即便是个小婴儿,他或者她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学习融入家庭以及学习适应家人。而学会睡觉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婴儿的睡觉问题对于新手爹妈来说,是最恼人不过的事情,夜里不停的起身、哄睡觉,将爹妈们个个折磨得面无人色。让小宝贝可以多睡几个小时,是很多妈妈最大的愿望,德鲁克曼也不例外。每天为了安抚小豆荚睡觉,她和丈夫两个人都无法很好地休息。当从小就生在美国,并且是在美式育儿方式中长大的她认为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时,她却吃惊地发现,法国孩子基本上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就能睡整觉,从头一天晚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只有一个母亲很不好意思地跟她说,自己的女儿到了六个月才睡上整觉,而这对于德鲁克曼来说,已经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对于其中的秘密,法国父母都说不出所以然,只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最后还是德鲁克曼在返回纽约时拜访了一位法国裔医生,才解开了其中的秘密。而这一诀窍就是——在孩子哭和父母起身安抚之间,要有一个暂停动作,也就是不要立即起身去安抚孩子。

之所以有这个暂停,是因为孩子哭并不一定是想要吃、换尿布、或是需要人抱,很可能只是他睡梦中无意识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这个时候父母如果马上起身安抚或做其他动作,只会惊醒小孩,中断他们睡觉的连续性。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让孩子哭上几分钟左右,仔细观察,看孩子究竟是睡梦的中断,或是真的有需要。如果只是睡梦的中断,就应该让孩子继续哭,学会自己调节,从一个睡梦进入到另一个睡梦中。

这时德鲁克曼才明白,为何和她一样的美国妈妈们严格按照每两小时给孩子喂奶,换来的却是孩子无休止的哭闹。

不过这样的睡眠训练方式适用时间很短,基本只有在出生到四个月之间有效,一旦像德鲁克曼一样,错过了给小豆荚培养睡觉习惯的时间,唯一的办法就只剩下让孩子哭了。法国医生科韩建议在这样做之前,父母需要给孩子洗一个舒服的澡,为他哼摇篮曲,然后在他还醒着的时候,将他放进自己的房间。而富有经验的保姆劳伦斯则认为,在孩子哭之前应该告诉孩子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果你醒来一次,我会进来看你,给你安慰奶嘴,但如果你再醒来,我就不再进来了。”不论是法国的保姆还是医生们都认为,就算是刚出生的孩子,也能够理解大人们所说的话。

而在法国医生们看来,婴儿们学习睡觉也是一个学习融入家庭以及学习适应家人需要的过程,“如果你醒来十次,妈妈第二天就不能上班,婴儿理解了,也就不会醒来十次了。”

德鲁克曼和丈夫在小豆荚身上使用了这个办法。第一天晚上小豆荚哭了10多分钟才睡,第二天哭了5分钟就入睡,第三天,德鲁克曼和丈夫半夜竟意外地没有再听到女儿的哭声,“原来她半夜哭是因为她觉得我们需要她哭,并不是她自己的需要。”

人生开始时的重要一课:“学会等待”

在带着小豆荚第一次外出旅行的过程中,德鲁克曼又再一次惊奇地发现,当小豆荚不耐烦地等着上菜,爬上爬下,将餐桌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一旁的法国小孩却耐心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待饭菜的到来,而他们的父母则自顾自聊天,完全不像她和丈夫那样手忙脚乱。

法国孩子出奇的耐心引起了德鲁克曼的好奇。通过走访法国朋友和育儿专家,她发现,法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耐心的培养,常常有意让他们处在等待的状态。几乎是从出生不久开始,法国父母在孩子啼哭要抱抱时,都会有意识地等上五六分钟,让孩子习惯等待。

然后从他们会坐开始,妈妈就会在每个周末带着孩子一起烤蛋糕。法国甚至有一种专为孩子设计生产的酸奶蛋糕,可以让孩子用空的酸奶杯子用来度量材料,自己制作蛋糕,从中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严格遵照程序。当然,在蛋糕烤熟之后,妈妈也不会马上给孩子吃,而是要等到喝下午茶的时候才能吃,孩子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学习等待。

正是因为这样从小的等待培养,法国孩子更为理性和能够自我控制,很少会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尖叫发飙,不像要求一直都能够得到父母即时满足的美国孩子那样没有耐心。德鲁克曼也因此明白为什么法国妈妈能够和朋友聊天不受孩子的打扰,而和法国朋友一起吃饭,也可以指望孩子们可以安安静静地自己吃饭,不会随时都被打断。

而法国妈妈的这一训练也正好印证了著名儿童学专家米歇尔著名的蜀葵糖(Marshmallow)实验。在这一实验中,孩子们被领到放有蜀葵糖的房间里,在大人离开期间忍住不吃蜀葵糖的可以得到奖励,忍不住要吃的就没有奖励。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能够抵抗诱惑,等待大人的归来。而在时隔20多年后的回访中,米歇尔发现了非常明显的不同,没有吃糖的孩子长大后,在各个领域比其他孩子都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牺牲自己的生活不是“好妈妈标准”

法国母亲在育儿之道上不仅有特别的方式,而且在关心孩子的同时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像美国母亲,以全心全意付出,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形象和生活作为评价自己是否是好父母的标准。法国母亲最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话就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

在美国,很多女性都把生孩子当成了可以放纵自己的“挡箭牌”。从怀孕开始大吃大喝,生了孩子之后,更是

全心放在孩子身上,形象尽失。但法国女性则完全不同。怀孕时,医生就不会鼓励大吃大喝,整个孕期可以增加的体重只有26.5磅,比美国医生建议的35磅整整少了8.5磅。在生产之后,她们常常在三个月之内就恢复曼妙性感的身材,在法国女性看来,成为母亲并不妨碍继续做有魅力的女性。

另一体现法国母亲重视生活品质的做法是即便是全职母亲,她们也会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给自己一些自由的时间来关心和爱护自己。相反美国母亲则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给孩子,否则就觉得自己是个坏妈妈(badmom),有的母亲这种感觉如此强烈,竟然把“我是个坏妈妈!”(I'mabadmom!)随时都挂在嘴上。而在游乐场上也是如此,法国妈妈都是让孩子自己爬上爬下,自己在一旁跟朋友聊天,美国妈妈则是跟着孩子奔上奔下。在法国妈妈看来,让孩子自己玩,不仅是给自己时间,更是让孩子学会独处,有一些隐私,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3位明星妈妈的时尚育儿经


陶晶莹——最受喜欢明星妈妈

典型表现:孕前认真上早教班学习喂奶、幼儿护理和早教方法。孩子出生后,坚持母乳喂养,并坚持要自己亲手带大。为抱小孩,她长期被背痛所苦。

点评:家长要做孩子的首席玩伴

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游戏,生活和游戏只有融为一体,成长才会变得充满惊喜。所以,对家长而言,要抽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并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变成游戏,做孩子的首席玩伴。

小S——最“恐怖”明星妈妈

典型表现:在教育方面小S也显得有些松散,不把学钢琴、拉小提琴等作为必学项目。唯一强硬的要求就是女儿必须学英语;管教女儿用“骗子攻略”,例如不乖就会被车碾过,或被电死,不然就是被火烧之类的。

点评:“骗孩子”要恰当

像小S那种语言上的“恐吓”方法,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在不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妨像上面这位普通妈妈一样,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对与错。“骗孩子”也应恰当,如果她不收拾玩具,你可以说:“我把你的玩具扔掉。”然后扔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等孩子平静后再拿出来,并说:“我现在原谅你,所以买个一模一样的玩具给你。”

伊能静——最爱“撒娇”明星妈妈

典型表现:每次和儿子见面,都会先亲亲抱抱,叫儿子“王子”,儿子叫她“公主”;从不在儿子面前发火;如果儿子不听她话,就跑到儿子面前撒娇。

点评:公主式教育别惯用

像伊能静这样,经常叫儿子“王子”虽然问题不大,但孩子在2—3岁时正是寻找依靠的时候,如果妈妈一直用“公主”的方式教育孩子,这会让孩子养成遇到问题就用逃避和撒娇的方式来解决。当然,也不要把一些惩罚加到孩子身上,可以说你不乖,妈妈会很难过。讲出孩子能够感受到的难过,让他体谅和感受你的心境。

荷兰夫妇育儿经


爸爸:Eric.J.Wolt

妈妈:Therese.Wolters(中文名:欧康乐)英国人,壳牌天然气及发电公司中国西部特别项目总经理

女儿:Saskia,8岁,北京京西学校三年级

儿子:Matthijs,5岁,北京京西学校学前班

儿子:Caspar,13个月

荷兰爸爸,育儿不甘人后

在荷兰,整个社会对于父亲参与到抚养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有更清楚的认识。

一个家庭如果有小宝宝降生,那么除了母亲享受产假以外,刚刚“上任”的父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他们会和公司商议,把五天工作制调整为四天,以便能更多、更好地照顾家庭中的新添成员。

完善的荷兰婴儿护理体系

1、绝大多数荷兰孕妈妈在临产时不必经受路途颠簸之苦,赶到妇产医院去生孩子。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有专业助产士在临产时,来到产妇家中,帮助她们在自己熟悉而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分娩。

2、在宝宝降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还有专业婴儿护理人员来到家中,指导和帮助新手妈妈照料刚出世的小宝宝。开始时每天来一次,随着妈妈们对育儿过程的逐渐熟悉,前来帮助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

婴儿护理人员会指导新妈妈如何给宝宝喂奶、洗澡、烹饪,每次在家中呆大约1、2个小时。有了她们的帮助,新妈咪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因婴儿降生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去逐渐习惯做一个母亲。而这一切,据Eric说都是免费的。

那么,在家中分娩的这种人文的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在荷兰开始的呢?

Eric想了想,据他的回忆,他自己还是母亲在医院中生下来的,因此这种情况应该是近二、三十年来逐渐改进形成的。而在英国,Therese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医院出生的,她的弟弟却是在家中出生的。不过,即使在今天,英国的绝大多数产妇还是在医院生下自己的小宝宝。婴儿护理人员的上门服务也没有荷兰那么完善,居住地离市区大医院近的家庭可以享受到这种免费的上门护理,而居住地距离医院较远的家庭则可能两星期或1个月可以享受到一次。

荷兰VS英国,育儿小差异

在问到Eric与Therese有没有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时,两人共同的感受是:分歧肯定有,但这更多来自于各人幼年被抚养和自身的成长经历,而非文化背景的不同。不过,细心的Therese还是回忆起几个小小的细节上的差异。

当小宝宝刚生下时,她的荷兰婆婆把一个盛着热水的瓶子用布包好,放到宝宝的床上,给宝宝取暖。而在英国,人们会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绝对不这样做。

宝宝满3个月后,婆婆在牛奶瓶中装入麦片粥喂宝宝。而在英国,婴儿奶瓶生产商往往提醒母亲们,不要将任何牛奶以外的食品放入奶瓶,以免宝宝发生噎食。

Therese坚决反对使用安抚奶嘴,而她的婆婆却认为安抚奶嘴是妈咪的一个小帮手,应该使用。

这些与其说是国家差异带来的不同,不如说是因时代差异造成的。因为Therese的婆婆毕竟是在用她那个时代的育儿方式在指导和帮助自己的儿媳妇。Eric分析说:“在他小的时候,他妈妈按照当时流行的育儿理论,每隔4小时给宝宝喂奶一次,这4个小时中间则什么都不喂。而现在,人们更趋向于按照宝宝的天然生物钟去给喂食,当宝宝饿了,就给他喂奶,而不必刻板地等到4个小时以后。”

哄宝宝睡觉,家传妙招

在宝宝的睡眠问题上,Therese与Eric很有心得。

在荷兰和英国,人们都普遍使用睡袋来作为宝宝睡眠时的覆盖物。Therese与Eric也不例外,在养育3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们都使用了睡袋。一个惊人的发现是,宝宝在使用睡袋以后,睡眠确实好了很多。Eric解释其中的原因在于——很多小宝宝睡眠不好,是因为半夜踢被,被子被踢开后,床上的温度下降,宝宝就被冻醒了,于是哭闹。用了睡袋以后,宝宝晚上能够保持适度的体温,自然就睡得踏实安稳多了。

在荷兰和英国,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气温和宝宝体形年龄的大小,父母给宝宝准备厚薄、尺寸不同的睡袋,让宝宝睡得舒适。Therese与Eric的使用经验是,从宝宝6-8周时可以开始在睡袋中入睡,然后一直用到约3岁左右。

他们还有另一个妙招是,当宝宝到了该入睡的时间,就把Therese或Eric的一件旧睡衣或T恤衫放在宝宝的脸蛋旁,亲吻一下宝宝的脸蛋,跟他说一声“晚安”,宝宝很快就入睡了。这个方法最初是从朋友那里学的,那时他们才刚刚有了第一个女儿Saskia。回到家,他们立即在Saskia身上试了试,果然十分奏效。在照料随后的两个宝宝时,他们也采用这个方法,确实为他们节省了很多哄孩子入睡的时间,而宝宝睡得还很好。其中的原因在于:宝宝闻到妈妈或爸爸衣服上那熟悉的体味,手和脸蛋接触到柔软的棉布料,仿佛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在这种安全和温馨的感受之中,他们很快就甜甜地入睡了。

不过,为避免孩子变得过分依赖父母的衣物,他们告诉孩子只能入睡前,用父母的衣物来作为陪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现在8岁的Saskia已经不再需要爸爸妈妈衣物的陪伴,就可以安然入睡了。这是由于年龄的自然成长带给了孩子更多、更充实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因而不需要再凭借外物。5岁的Matthijs还需要,而且平时喜欢随身带着一块儿柔软的海绵,需要温暖体验时,就摸一摸;1岁的Caspar则还在父母衣物的陪伴下乖乖地入睡。

先进的育儿法

国内外的父母如今都认识到了,宝宝从刚一降生,尽管还不会表达,也不能立即理解父母的话语,但他们的小脑瓜却是在接受爸爸妈妈带给他的许多信息。

因此,在这个阶段给宝宝提供适合他玩耍的物品、玩具以及可供探索的小世界,对宝宝的成长会很有益。

在语言方面

Therese与Eric根据家庭中得天独厚的双语优势,以及西方语言学家的建议,在对孩子说话时,妈妈总是使用英语,爸爸总是使用荷兰语。这样,孩子们对两种语言都有很好的理解能力。由于父母之间主要使用英语交流,因此家庭的主导语言是英语。孩子们听到爸爸对他们说荷兰语,回答的时候仍旧使用英语。惟一的例外是在孩子们想要讨好爸爸时,才用荷兰语回答,这样似乎很容易让爸爸高兴,他们的如意算盘就可以“得逞”。

在运动方面

据Therese在中国几年来的观察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把宝宝抱在手中,而西方父母在孩子刚刚会爬的时候,就放手让宝宝在家里的地板上随处爬行、活动。当然,为了宝宝的安全,他们首先要把一切不安全隐患排除。比如,到专门的商店购买包家具角、固定抽屉、柜门、马桶盖等的家居安全用品,把危险的物品转移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这样,宝宝就有了一个广阔、安全的自由空间,可以任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Therese回想起他们在伦敦刚有了大女儿Saskia时,尽管居住在一套面积并不大的普通公寓中,Saskia仍然可以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自由爬行,甚至包括厨房和卫生间!据Therese说,这种看护爬行期或学步期宝宝的方式在英国和荷兰都非常普遍,她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及Eric的家人、朋友都是这样看护7、8个月到2、3岁的孩子。

这真是一项明智的育儿举措,对于爬行到学步期的宝宝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也应该在宝宝会爬行、蹒跚学步之时,把家居环境做一个安全化处理,为宝宝提供活动的场所,避免把宝宝总是抱在手中,或限制宝宝的活动自由。宝宝有了广泛的探索空间,他的智力、活动能力、求知愿望都会发生、发展。

夫妻搭档,育儿不累

?爸爸Eric生活小点滴

1、从大女儿Saskia出生以后,就重温和刷新自己所会的儿童歌曲。有时间,就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在送孩子去托儿所的路上,在外出游玩的路上,或者在家中。

2、外出到餐馆或去朋友家时,随身为孩子们带着纸和笔。这样,孩子们在等待时,就总是有事可做——画图画。

妈妈Therese生活小点滴

1.经常带孩子们与同年龄的小朋友聚会,平均每周2次。

2.到超市购物、拜访朋友时经常都带着孩子。

3.每周去图书馆,给小宝宝和两个大孩子借各种图书

犹太人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