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胎教

2020-05-11 犹太人胎教 犹太人的胎教 智慧童话故事

向犹太妈妈学习智慧育儿经。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利娅自己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我开始不知不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希望能够发现犹太人精明的头脑在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秘密。 

没多久,我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我聊天的利娅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利娅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他。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利娅觉得日子的确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那样新鲜…… 

“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提问!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几乎每个犹太人父母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我笑了。利娅让我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答案。我们后来成了朋友,直到我回国之后,还不断地接到她的来信。我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我有着利娅这样的犹太朋友,也因为我明晓了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提问。

扩展阅读

美国妈妈发现的法国育儿智慧


今年,由旅居巴黎的美国作家帕梅拉·德鲁克曼写的《养育宝贝——一个美国妈妈发现的法国育儿智慧》一书,刚一出版,就红翻了天,立刻成为最畅销书籍,在亚马逊网站上获得了4.3分的好评。美式育儿受到法式育儿的挑战。

德鲁克曼原本是华尔街时报的记者,负责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和选举等事务的报道。一次意外的裁员使她和居住在巴黎的英国男友的关系加速升温。很快,她也搬到了巴黎,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小豆荚,随后又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在小豆荚出生之前,德鲁克曼从来没有关注过法国人的育儿方式,因为法国从未因为育儿方式的先进而出名。但当德鲁克曼发现,她累死累活,付出了全部心力之后,小豆荚却没有那些看上去悠闲自在的法国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行为有规范,生活也更有规律。她开始探索法式育儿的秘密。

在这本书中,设定界限(settinglimits)、配合孩子的节奏(rhythms)以及随他们去(let-them-be)等字眼随处可见,可以不难得出结论,法国父母的育儿方式是在设定的界限,根据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发展,任由他们自己发挥。和那些对宝贝们事事都要插手包办,或是完全放任自流的美国父母相比,法国父母日子过得更轻松和更有成效。

在不断观察、交流和亲身实践之后,德鲁克曼终于发现了法国人成功育儿方式的几个诀窍。

抚慰孩子前,先“暂停”

在法国,即便是个小婴儿,他或者她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学习融入家庭以及学习适应家人。而学会睡觉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婴儿的睡觉问题对于新手爹妈来说,是最恼人不过的事情,夜里不停的起身、哄睡觉,将爹妈们个个折磨得面无人色。让小宝贝可以多睡几个小时,是很多妈妈最大的愿望,德鲁克曼也不例外。每天为了安抚小豆荚睡觉,她和丈夫两个人都无法很好地休息。当从小就生在美国,并且是在美式育儿方式中长大的她认为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时,她却吃惊地发现,法国孩子基本上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就能睡整觉,从头一天晚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只有一个母亲很不好意思地跟她说,自己的女儿到了六个月才睡上整觉,而这对于德鲁克曼来说,已经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对于其中的秘密,法国父母都说不出所以然,只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最后还是德鲁克曼在返回纽约时拜访了一位法国裔医生,才解开了其中的秘密。而这一诀窍就是——在孩子哭和父母起身安抚之间,要有一个暂停动作,也就是不要立即起身去安抚孩子。

之所以有这个暂停,是因为孩子哭并不一定是想要吃、换尿布、或是需要人抱,很可能只是他睡梦中无意识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这个时候父母如果马上起身安抚或做其他动作,只会惊醒小孩,中断他们睡觉的连续性。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让孩子哭上几分钟左右,仔细观察,看孩子究竟是睡梦的中断,或是真的有需要。如果只是睡梦的中断,就应该让孩子继续哭,学会自己调节,从一个睡梦进入到另一个睡梦中。

这时德鲁克曼才明白,为何和她一样的美国妈妈们严格按照每两小时给孩子喂奶,换来的却是孩子无休止的哭闹。

不过这样的睡眠训练方式适用时间很短,基本只有在出生到四个月之间有效,一旦像德鲁克曼一样,错过了给小豆荚培养睡觉习惯的时间,唯一的办法就只剩下让孩子哭了。法国医生科韩建议在这样做之前,父母需要给孩子洗一个舒服的澡,为他哼摇篮曲,然后在他还醒着的时候,将他放进自己的房间。而富有经验的保姆劳伦斯则认为,在孩子哭之前应该告诉孩子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果你醒来一次,我会进来看你,给你安慰奶嘴,但如果你再醒来,我就不再进来了。”不论是法国的保姆还是医生们都认为,就算是刚出生的孩子,也能够理解大人们所说的话。

而在法国医生们看来,婴儿们学习睡觉也是一个学习融入家庭以及学习适应家人需要的过程,“如果你醒来十次,妈妈第二天就不能上班,婴儿理解了,也就不会醒来十次了。”

德鲁克曼和丈夫在小豆荚身上使用了这个办法。第一天晚上小豆荚哭了10多分钟才睡,第二天哭了5分钟就入睡,第三天,德鲁克曼和丈夫半夜竟意外地没有再听到女儿的哭声,“原来她半夜哭是因为她觉得我们需要她哭,并不是她自己的需要。”

人生开始时的重要一课:“学会等待”

在带着小豆荚第一次外出旅行的过程中,德鲁克曼又再一次惊奇地发现,当小豆荚不耐烦地等着上菜,爬上爬下,将餐桌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一旁的法国小孩却耐心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待饭菜的到来,而他们的父母则自顾自聊天,完全不像她和丈夫那样手忙脚乱。

法国孩子出奇的耐心引起了德鲁克曼的好奇。通过走访法国朋友和育儿专家,她发现,法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耐心的培养,常常有意让他们处在等待的状态。几乎是从出生不久开始,法国父母在孩子啼哭要抱抱时,都会有意识地等上五六分钟,让孩子习惯等待。

然后从他们会坐开始,妈妈就会在每个周末带着孩子一起烤蛋糕。法国甚至有一种专为孩子设计生产的酸奶蛋糕,可以让孩子用空的酸奶杯子用来度量材料,自己制作蛋糕,从中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严格遵照程序。当然,在蛋糕烤熟之后,妈妈也不会马上给孩子吃,而是要等到喝下午茶的时候才能吃,孩子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学习等待。

正是因为这样从小的等待培养,法国孩子更为理性和能够自我控制,很少会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尖叫发飙,不像要求一直都能够得到父母即时满足的美国孩子那样没有耐心。德鲁克曼也因此明白为什么法国妈妈能够和朋友聊天不受孩子的打扰,而和法国朋友一起吃饭,也可以指望孩子们可以安安静静地自己吃饭,不会随时都被打断。

而法国妈妈的这一训练也正好印证了著名儿童学专家米歇尔著名的蜀葵糖(Marshmallow)实验。在这一实验中,孩子们被领到放有蜀葵糖的房间里,在大人离开期间忍住不吃蜀葵糖的可以得到奖励,忍不住要吃的就没有奖励。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能够抵抗诱惑,等待大人的归来。而在时隔20多年后的回访中,米歇尔发现了非常明显的不同,没有吃糖的孩子长大后,在各个领域比其他孩子都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牺牲自己的生活不是“好妈妈标准”

法国母亲在育儿之道上不仅有特别的方式,而且在关心孩子的同时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像美国母亲,以全心全意付出,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形象和生活作为评价自己是否是好父母的标准。法国母亲最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话就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

在美国,很多女性都把生孩子当成了可以放纵自己的“挡箭牌”。从怀孕开始大吃大喝,生了孩子之后,更是

全心放在孩子身上,形象尽失。但法国女性则完全不同。怀孕时,医生就不会鼓励大吃大喝,整个孕期可以增加的体重只有26.5磅,比美国医生建议的35磅整整少了8.5磅。在生产之后,她们常常在三个月之内就恢复曼妙性感的身材,在法国女性看来,成为母亲并不妨碍继续做有魅力的女性。

另一体现法国母亲重视生活品质的做法是即便是全职母亲,她们也会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给自己一些自由的时间来关心和爱护自己。相反美国母亲则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给孩子,否则就觉得自己是个坏妈妈(badmom),有的母亲这种感觉如此强烈,竟然把“我是个坏妈妈!”(I'mabadmom!)随时都挂在嘴上。而在游乐场上也是如此,法国妈妈都是让孩子自己爬上爬下,自己在一旁跟朋友聊天,美国妈妈则是跟着孩子奔上奔下。在法国妈妈看来,让孩子自己玩,不仅是给自己时间,更是让孩子学会独处,有一些隐私,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新生儿脑智慧需妈妈的爱召唤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生儿脑智慧需妈妈的爱召唤,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宝宝从出生之后就可以展开智能上的学习,特别是0~2岁阶段,宝宝的学习发展是相当惊人的,所有的刺激对他们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经验,透过丰富的经验累积,将建构出宝宝全方位的智能发展。

因此,如何在出生~1个月阶段给予适当的质与量刺激,将影响宝宝未来的智力及各种学习能力。

身心发展

刚出生的宝宝有大部分时间都是睡睡醒醒,醒着时会出现抓握、吸吮、眼球转动等反射动作。例如你将手指放入宝宝的手掌中,他会反射性地抓握,不过,此时还未意识到那是他自己的小手。此外,会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所惊吓,而有哭泣、惊讶等反应。当看见前方妈妈的脸时,会短暂注视妈妈的脸,不过,还没办法有明显的脸部表情反应。

学习方式

此阶段宝宝的学习是属于较被动式,主要是通过身体的反射能力来面对外界的环境。因此,爸妈可以给宝宝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让他处在放松、安全的状态;宝宝醒来的短暂时间里,可以陪他说话、触摸他的肌肤、与他互看,让他感受外在世界的美好。

爱的拥抱与抚触

1.当他醒着时,尽量多拥抱他。

2.选择下午帮宝宝洗好澡时,或是他心情愉快时为他进行抚触按摩。

3.保持房间适合的室温,搭配轻柔的音乐。

4.妈妈在双手上涂抹宝宝乳液,轻柔、缓慢地为宝宝进行全身按摩。

按摩可刺激宝宝的触觉感受器官,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消除宝宝的焦虑感;拥抱可以带给宝宝自信、满足及安全感。

爱的呼唤

1.当宝宝醒来的时候,与他面对面相视,大约相距30厘米的距离。

2.给予他温暖、关爱的眼神,并轻轻呼唤他的名字或叫他宝贝。

3.声音尽量放慢速度,稍微提高音调,因为宝宝多数喜欢轻脆、轻柔的声音。

妈妈的声音对宝宝来说是充满安全感的声音,这与从怀孕阶段就已经开始聆听妈妈的声音有关,妈妈经常开心地对宝宝说话,会让宝宝从小有开朗的性格,同时奠定语言的基础。

反射抓握游戏

1.准备几个触感不同的物品,但不要伤害宝宝的小手。

2.轮流放在宝宝的手掌心中。

3.再轻拉这些物品,你会发现宝宝抓握得很紧。

利用宝宝原有的反射能力,能让他体会不同的触感,以及双手肌肉被带动的感觉,增加对双手的认知。

犹太民族的早教习惯 启智秘诀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犹太民族的早教习惯 启智秘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犹太人的聪慧除了遗传之外还与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非常重视早教,而早教的秘密就掩藏在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中。

(一)犹太人吻甜书的仪式 

在犹太人家里,宝贝稍微懂事,妈咪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宝贝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宝贝书本是甜的,让宝贝在最初接触书时,就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从而一生都喜欢书。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惯,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如果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这些民族习惯都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爱书的民族。

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智慧除了来自遗传因素之外,有时更来自于一种好的习惯。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增长人的知识,引发人的思考,提升人的智慧的习惯呢?犹太人抓住了早教的要点。

(二)犹太人的谚语 “不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犹太人中流传着一句话是说:“不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会怀疑得越多,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首先是引导宝贝读很多书,其次是避免书呆子式的学习方式,看来智慧=知识+运用知识才是不变的真理。

(三)犹太人从小背诵经书的习惯

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宝贝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经,成了不变的定律。在这里,犹太人的目的不是让宝贝们理解经文的意思,而是让他们机械地背诵。犹太人认为,这样大量的背诵是培养良好记忆力的途径。如果不能让宝贝有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学习其他事情就会增加很大的难度而且,犹太人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来诵读经文。除了抑扬顿挫地朗读,还要按一定的节律左右摇摆。他们一边用手按着经书,一边动用所有能想到的身体器官,按照经文的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进去。他们认为,同时使用看﹑读、听、说、动,要比一般的单纯默读式学习方法,效率提高几倍,并这种习惯会保持一生。

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看了犹太人这个世代相传的习惯,就想到了日本教育学博士、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田真七。他指出,多运用听觉与背诵,而非我们传统上的视觉与理解,是打通右脑回路的有效方法,并且容易进入深层记忆,大量诵读会增强人的记忆力。同时,也想到我国古代也要诵经背诗,大概也有这个道理在其中。

介绍妈妈的育儿经验


讲述:亮亮妈家有小帅2周5

小大人,小大人,大便小便坐便盆!

1岁多的时候,亮亮故意乱拉小便,不爱坐在便盆上,弄得我非常头疼。后来我给他讲了一期《婴儿画报》里《小大人》的故事,故事里小象、乌鸦、麻雀到处乱拉便便,有的落到乐乐的头上,有的被小猫踩到,又脏又臭又难闻,乐乐是个小大人,大便小便坐便盆。听了故事后,亮亮对自己乱拉小便也开始不好意思起来。

2岁不到,他已经会规规矩矩坐在便盆上大小便了。每次坐在便盆上,我们都夸亮亮是个小大人,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故事、儿歌讲多了,现在亮亮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了。外出不要大人抱,自己脱鞋脱袜子、自己洗手等等。

还有,很多妈妈抱怨孩子玩了玩具乱扔,不了解孩子的妈妈容易生气,指责孩子:“你怎么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我刚整理的,又被你弄乱了!”有时不妨换个角度,温柔地告诉孩子,玩具宝宝们找不到家了,宝宝帮他们送回家吧。如果孩子一下子不太愿意,你不妨退一步,“那我们跟宝宝一起帮他们送回家好吗?”

这个习惯的养成,我倒是没费多少心。《婴儿画报》有个“玩具要回家”的故事,刚开始我并没有刻意引导。后来,他一个故事反复听着,听完自己讲,有天他很自觉地冒出来一句:“玩具要回家啦!”然后搬出玩具箱把玩具一件件收拾进去,算是个意外收获吧,哈哈。

过招心经:我经常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孩子,需要树立榜样时,我就会搬出正面人物的故事让亮亮学习。孩子不听话时,我也经常用故事的反面人物来暗示他。这比正面批评效果好多了,也更能让孩子接受。

讲述:悦悦妈家有小女1周9

巧虎都睡了,我们跟电视说晚安吧!

“悦悦,该睡觉了,闭上眼睛!”“不要不要!悦悦不睡,爸爸快来呀!”……

这是我们家很长一段时间的“睡前进行曲”,悦悦在睡前往往要折腾上一两个小时。如果我和她姥姥用高八度的声音和她较量,结果却引来她更高八度的“不要”或者哭声。俺在经历了一段筋疲力尽的战斗,以及与孩他爸的激烈讨论后,终于摸出了些门道!

现在到点了,我都是先征得女儿同意。“悦悦,你看噢,天黑了,巧虎都睡觉了,我们也跟电视说‘晚安’好吗?”“悦悦,你是自己睡呢,还是和妈妈睡?”“小悦,你是要听歌还是听妈妈讲完故事就睡觉?”这些选择题越来越多,都抛给女儿自己做决定。

我惊奇地发现,女儿不再固执地发脾气,渐渐跟着讲道理了。比如,她会说:“那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等她的愿望得到满足后,就开始安静下来,不再翻来覆去。现在基本能在半小时内入睡,不得不说进步神速啊!

于是,在吃饭、看电视、洗脸等其他容易起冲突的事情上,我也开始调整自己,不再动怒,而是用平等的态度、商量的语气、故事诱导的方式,和女儿巧妙沟通,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在我和女儿的相处愉快多了,女儿的急性子也有了改善。

过招心经:不要羡慕别人孩子如何听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作为父母,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心地与之相处。在要求孩子时,少用命令口气,请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沟通。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灵性的,只要他感觉到被尊重,那么你也会得到相同的回报!

讲述:彤彤妈家有小女3周3

你知道我们家在哪吗?带妈妈回家吧!

有次,带彤彤买菜回家,我们家要上楼梯到6楼,小家伙非要抱。

我说,“彤彤,你看妈妈拿这么多东西好重好累的哦,你自己走啊,好乖!”彤彤不走,赖在那。我又说:“咦,前面有小朋友呢,我们一起看看去!”

这下彤彤乖了,走得也挺快,可是没一会儿又不走了,嘴里嘟囔着,“没人玩。”就这么走走停停,我忍不住要着急了……突然我说:“彤彤,我们家在哪里呢?”

彤彤笑了,手指着家的方向,“那里!我们家在那里!”看她终于动了,我接着诱惑她,“彤彤,你带妈妈回家好吗?妈妈不知道家在哪里呢!

”小家伙很得意地小跑起来,一直走到了家门口,还特兴奋!

有时出门她不愿意走,我就说:“来追妈妈哦!”小家伙就会摆动双手追上来。我就稍微等一下,然后说:“真厉害,追上妈妈了!”或者让彤彤跑,我在后面追,她可开心了!

过招心经:这是女儿快2周时的事儿吧,孩子懂事后,更愿意像个小大人一样,喜欢被人夸,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只要合理地诱导孩子,把自己也当作孩子跟她一起做游戏,孩子就不会那么拗了。

过招心经:保持一颗童心,给孩子成就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不要老以成人的经验指导孩子应该怎样,有时不妨适时抓住些机会,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如果是你平时常坚持的行为,孩子一般会有习惯性的反应,等他们自己说出解决办法,孩子也就很愉快地入了你的圈套。

因此,家长们应该掌握更多的育儿经验,这样也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宝宝,不让有麻烦事情发生。

犹太人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