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10.不要定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期望,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相关阅读

倾听孩子心声,躲过10大误区(上)


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质,爸爸妈妈更要懂得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唯有亲子间具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彼此拥有深深的信赖感,教养的工作才得以真正落实,同时也才能够为孩子树立起建全人格的发展模式。

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是在摸索中逐步去学习、去探索,然后多少领悟一点、调整一点,才能在亲子关系中找到相处的诀窍,也因此得以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妈妈,也没有人天生会做人家的孩子。爸爸妈妈总是战战兢兢的照顾孩子,同时渴望能教养出“优质性格”的孩子,然而什么是“优质性格”?简而言之,也就是让孩子拥有比较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也比较能创造成功前途的优秀人格特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孩子拥有了这些特质,爸爸妈妈的生活也可以变得更轻松、更放心、也更快乐。

因此,为了创造孩子与爸爸妈妈双赢的人生,本刊特地邀请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系老师陈富美、华人顶尖演说家暨EQ专家、畅销亲子作家吴娟瑜、中国台湾心理学家游干桂共同集思广益,提出“培养优质性格小孩”的中肯意见,希望能提供爸爸妈妈和小孩间更为紧密互动的方法,以成就出更多的优质家庭环境,并培养出更多的优质孩子。

让孩子懂得对自己负责

个人人格特质的养成,起始于孩童时期,如今我们常在电视、报纸新闻中,看到许多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便采取自杀或是伤害别人的行为,来逃避人生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些错误的示范除了后天影响之外,也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从小就没有一个较为健康的人格,因此導致他們在长大后做出那些社会所无法理解的行为。其实,自己的人生最终都需要自己负责,爸爸妈妈应该在幼儿时期,便让孩子养成负责任的态度,才能使其拥有面对未来人生的无尽勇气,这也是爸爸妈妈所应送给孩子的最珍贵宝藏。

“你不会做,我来帮你!”许多爸爸妈妈因为担心孩子无法自己将事情完成,而一味地帮他们做很多事情,长此以往将逐渐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系老师陈富美表示,从孩子开始学习上厕所或穿衣、穿鞋时,爸爸妈妈便可以放手让孩子自我摸索,藉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也许在孩子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此时,爸爸妈妈应该站在辅导者的角色,以“你觉得妈妈应该怎么帮你?”、“让我们一起想办法,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的。”的观念与行动,陪伴着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动手将事情办好。

陈富美表示,在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可训练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建立自我、自信的概念,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而不会在日后遇到一点点小问题不能解决时,就选择逃避,并且害怕面对做不好可能会失败的结果。

华人顶尖演说家暨EQ专家、畅销亲子作家吴娟瑜说,想要避免孩子不负责任的状况,爸爸妈妈不妨先了解孩子养成“不负责”性格的可能原因,并加以调整改正。

养成不负责性格的可能原因

吴娟瑜说,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敢负责可能是因为下列几项因素:

1、不敢负责:可能是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完成的任务太大,例如:要孩子打扫所有的房间,或要孩子去买十样以上的东西,面对这些突然出现的庞大任务,孩子会觉得害怕、不知所措,在没有处理这些事情的经验,又怕做不好被爸爸妈妈责骂,孩子很可能立马以“我没有空!”、“我不会买!”等借口来逃避问题。

2、不会负责:可能是当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时,爸爸妈妈也没有要求他重做,或只是唠叨几句就自己接手把事情处理完成,以致于让孩子没有学到“要享受权利,也要会尽义务”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把玩具乱丢、不会物归原处等不良习惯。

3、不想负责:可能是当孩子渴望把事情做好,可是每次无论怎么做,爸爸妈妈都不满意并且大声责骂孩子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行,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沮丧难过,因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想做好事情,都得不到爸爸妈妈的赞美与鼓励,时间久了也就失去了“想负责、想做好事情”的动机,日后对于爸爸妈妈交代的任务,干脆采取假装不知道、不理会的态度。

所以,爸爸妈妈除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养方式,也要多花时间了解孩子不敢负责、不会负责或不想负责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鼓励、培养孩子负责任的性格,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某些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靠自己努力、家人陪伴才能完美的解决与面对。

下一篇:倾听孩子心声躲过10大误区(下)

早教知识:十条家教误区影响孩子成长


家中中的各个方面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成长以及人格特质的陶冶是十分关键的。父母应把培育人格健全作为亲子教育的管理中心,高度重视和提升对孩子开展优良社会道德的塑造,戒祛除亲子教育中的会导致负面影响的个人行为,进而合理地创设少年儿童的人格健全。影响孩子成长的家教误区有哪些?下边就例举了亲子教育中的“十戒”。

1.不必看不起孩子

影响孩子成长的家教误区有哪些?“你怎么那样笨啊!”每每这类看不起孩子得话随口说出时,都是损害孩子的自尊、消弱孩子的自身观念。

2.不必吓唬孩子

选用吓唬的方法来教导孩子,也会变弱他的自身观念。假如父母说:“你下一次再那样,就要你好看!”每每孩子听了这种话,她们会对父母造成心理恐惧。

3.不必行贿孩子

一些父母承诺孩子,假如念书考试成绩好,就给买什么。那样不利孩子塑造优良的学习培训针对性。

4.不必逼孩子同意“下一次害怕了”

孩子犯了不正确,母亲气北极说:“好,如今你需要答应我,你从此害怕那样了。”要小孩子承诺是没有意义的,倘若遇上比较敏感的孩子,反倒会使他再一次犯错误而觉得伤心。

5.不必过多维护监管孩子

过多维护监管孩子会伤害到孩子的自身观念,消弱塑造孩子的独立能力。由于当父母过分监管孩子的个人行为时,实际上也是在告知孩子:“你不能照顾自身。”

6.不必对孩子絮叨难休

过分絮叨难休会使孩子感觉父母觉得他沒有了解事情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会造成厌烦很慢的觉得。影响孩子成长的家教误区有哪些?实际上,条理清晰地为孩子交待事儿,会提高孩子的信心和自尊。

7.不必逼迫孩子马上盲目跟风地听从别人

假如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其他事,他的反映会很不肯。规定孩子马上而又盲目跟风地听从,对照顾出单独而自我调整的人,这类主法是失效的。

8.不必放任孩子过分

放任孩子并不利孩子自身,总是夺走孩子的潜在性能力的发展趋势机遇,阻拦他变成会干、单独、能自我调整的人。

9.不能用不一致的老规矩教导孩子

一些父母凭自身的喜怒哀乐随便开设老规矩,一样的个人行为有时候遭罚,有时候由他去。那样会使孩子觉得蒙蔽。

10.不必定不宜孩子年纪的老规矩

影响孩子成长的家教误区有哪些?不必做脱离实际的期待,由于你期待于他的,是他的年纪不太可能做到的个人行为水准。这对他的自身观念有很严重的危害。

3大营养误区影响宝宝智力发育


妈咪都希望把宝贝喂养得很聪明,然而,有时会因自己的一些误解,反而损害了宝贝的智力发育,都是哪些误解呢?

1.豆腐含优质植物蛋白,却不含胆固醇,口感嫩软,非常适合给宝贝吃,因此给宝贝吃得越多越好。

进食豆腐并非多多益善。因为,豆制品虽然富含优质的植物蛋白,对于宝贝很适合,但过量食用会促使身体排泄和铁碘,引起缺铁、缺碘,而这两种营养素缺乏都会影响宝贝的智力发育。另外,豆腐缺少一种必需氨基酸,单独食用蛋白质利用率低,搭配一些别的食物才能使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蛋白质。因此,食用豆腐时宜与蛋类、肉类混合搭配。

2.宝贝正在长身体,就得让它多吃饭,这样才能长得快,身体健康,大脑聪明。

生活中很多妈咪,宝贝一吃得多就特别高兴,又夸奖又许愿的,觉得宝贝吃得越多越好。殊不知,过于饱食会使大量的血液留存在胃肠道,造成大脑相对缺血、缺氧,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脑发育。而且,过于饱食还容易使血管壁增厚,导致血管腔变小,对大脑的供血减少,加剧大脑缺血、缺氧,而大脑细胞经常缺血缺氧容易使脑组织逐渐退化,待老年时发生老年性痴呆的几率增大。

3.宝贝发育特别快,需要大量地吃肉、吃蛋类食物,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快速发育的需要。

各种肉、蛋类食物固然富含优质蛋白,是快速生长发育宝贝的身体必需的营养,但也不能只注意给宝贝吃这类食物,否则会影响宝贝的智力。

因为,这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营养专家研究表明,过多食入酸性食物,可使血液呈酸性,形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除了导致抵抗力下降、经常感冒、皮肤感染外,脑和神经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爱哭闹、易烦躁、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较差,严重时导致精神孤僻症等。所以,饮食安排说需将酸性和碱性类食物(蔬菜、水果等)合理搭配,使血液酸碱度保持平衡,避免影响宝贝的智力发育。

提醒父母!肥胖会影响宝贝的智力发育

小儿神经专家说,肥胖的宝贝会使大量脂肪进入脑组织,挤压大脑的沟回,并妨碍神经纤维增生和大脑沟回的形成。由此,使大脑皮层平滑,神经网络建立也较简单,形成“肥胖脑”。这种宝贝必须赶快调整饮食结构,积极做有氧移位运动,减掉多余的体重,使尽早恢复体重适中。

最伤害宝宝成长的12大早教误区


1、不准掰手指数数。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

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