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晚报报道,一所小学有个一年级学生在最近的期末考试中得了99.5分,给父母留下字条:“爸爸妈妈,这次没考好,请原谅。”笔者不敢断定,这孩子是特别懂事,自觉反省,请父母宽恕?还是格外乖巧,认错在先,省得爸妈生气?抑或害怕责罚,无奈违心检讨?只是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像孩子,他们的言行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的内心仿佛起了迷雾,叫我们看不清也猜不透。

就在前不久,中国音乐学院附中8名学生,因期末考试不及格被校方劝退。结果其中一女生服了安眠药,另有4人突然失踪。再早些时候,河南洛阳一个15岁的初一女孩,因为和同学打架要受处罚,班级集体公决让她回家思过一周,结果她再也没有回来。离家出走、突然失踪、自残自杀,类似的事件和悲剧时有所闻。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变得如此惊恐、如此自卑、如此脆弱、如此叛逆?

要简单地寻找答案恐怕有点难,个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许多孩子已经迷失了童年,失去了自然成长的和谐环境。他们没有童趣。他们遗忘童真,没了烂漫天真。他们丢失童心,不敢好奇,不能质疑,不会异想天开,做什么都要按照家长、老师规定好的路线走,以至于考了99.5分还要“请求原谅”。这样的童年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这样匆匆催熟长大的孩子,偶经风雨,突遇挫折,就难免心理失控,行为失常,悲剧也容易在瞬间发生。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慢慢成熟的过程,就像一棵幼苗,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也需要栽培、施肥和除害。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人的认知常常是错误尝试的积累,对于孩子尤其是这样,不少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知识教学,并不主张给学生标准答案,有时甚至还会用一些错误答案让学生自己去辨别、论证。所以我们不必害怕孩子犯错误,与其只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在不断的错误尝试中找到最好的答案。事实证明,日后能成大器的人并不是总考满分的乖孩子。

懂得这些道理不难,难的是对现实利弊的取舍。现在的家长很纠结,这个考了99.5分的孩子的父母说:“不给孩子压力吧,怕他输在起跑线上;给压力吧,就不能给他快乐的童年。”如今的老师也很无奈:不抓升学率吧,领导不高兴,家长也不满意;抓升学率吧,学生太可怜,自己也太辛苦。然而,我们为什么不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呢?“父母用无微不至的爱让我的生命了无生趣。”在中美专家联合调查的问卷上,有三分之一的中国学生回答,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存在心理问题,从小学到中学越来越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理解孩子吧,孩子们知道父母、老师是为他们好,但他们只希望找回自己的童年,无忧无虑地成长。

扩展阅读

输赢不在“起跑线”


前段时间,“家教彩信”就“一岁宝宝学认字,两岁宝宝学跳舞”的早教热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建议,当时看了心中很有感触。可前天竟在电视上又看了一个“负一岁大学生,娘胎里比高下”的报道,讲的是一些准妈妈和未出世的宝宝上“胎儿大学”的事,看着她们每天在肚子上划字、写拼音,给胎儿读《三字经》、《美文赏析》,再加上听音乐、做瑜伽……每天的功课可谓是名目繁多,让人看后不由得好一阵感慨。

不可否认,适当的胎教不仅能带给妈妈身心方面的愉悦,对胎儿的成长发育也是极其有益的。但是,像上述种种刺激胎儿发育的方法,一些专家却提出,过度的话也不尽是益处,像用手电光照频繁会影响胎儿的视网膜发育,把录音机放在肚子上听音乐还会造成对胎儿的辐射等等。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准妈妈们如此这般重视胎教的呢?“都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位年轻的准妈妈一语中的,道出了大家的“竞技”心理。但是,与以往家长们提出的“起跑线观念”不同的是,这些年轻的妈妈们已经把孩子的“起跑线”从出生以后提前到了胎儿期,也就是说,孩子刚刚开始在腹中孕育,比赛的哨声已经吹响,只不过这最初的九个月赛程是妈妈们之间的比赛而已。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为那些未出世的宝宝们唏嘘了,可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领跑的就注定是最后的赢家吗?

喜爱体育的朋友都知道,短程竞赛起跑线上的较量的确极其重要,往往是枪声一响即基本可见胜负,但在长距离的比赛中,起跑固然也占先机,但是最后的胜利也未必全是领跑者。

曾经看过一场冬奥会速滑比赛,中国队员两名,韩国两名,比赛一开始,两名中国队员就抢在了前面,一直处于交替领滑的位置,可到了最后一圈的时候,在后面养精蓄锐的韩国队员突然加速,在最后关头一名队员成功夺冠,另一名仅以微弱的劣势输给领跑的中国队员,胜负竟然在短短半圈里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感叹啊!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输赢并不在起跑线上,而在于你是否一直在积蓄能量,是否有坚持到底的恒心,是否懂得在什么时候尽力冲刺,是否能准确地抓住超越的时机……这话题或许是说得空了些,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只要我们和孩子付出了,就势必会得到相应的收获,至于是不是领先者,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赢在起跑线,可是起跑线在哪儿?


最近,幼升小成为众多媒体家长关注的话题,想要孩子上明星幼儿园,不仅面试孩子,有时候更需要面试家长!

有些幼儿园要求父母为本科以上学历,上海民办小学幼升小开启了面谈模式,不仅用考题考察家长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考察家庭的“血统纯正”,把祖辈的职位都彻查一遍,用来选拔教养好智力高的好孩子。

香港的一部TVB纪录片,把孩子的教育竞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父母也不想步步紧逼孩子,但香港的升学制度把很多家长都逼成了“丧尸”,丧尸们彼此撕咬,竞争情绪不断传染,造成了香港学校升学扭曲的整个状态。

人们成为"丧尸"家长,成为"虎爸虎妈",成为紧逼孩子的"怪兽"父母。

香港纪录片香港纪录片

赢在投胎前

“我们这代人,都活在同一条线上,这叫做赢在起跑线。”

赢在起跑线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好的大学就如同窄门一样,能进去的学生太少,而进不去的学生太多。要想上一个好的大学,就要上一个明星高中,要想上一个明星高中就要上一个重点初中,想要上一个重点初中,就要上一个超好的小学,要想上一个超好的小学,就需要上一个优秀的幼儿园。

而在香港,要想赢在幼儿园,就要赢在子宫里,香港妈妈Irian是一个正在怀二胎的妈妈,在头胎时,她让孩子自由成长,做了个轻松妈妈,结果在带一岁半儿子面试的时候,吃了闭门羹。

一岁半的孩子,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一岁半的孩子,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

儿子的教育吃了亏,就要从正在怀的女儿身上补,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就要让女儿赢在子宫里,她每天都给子宫里的胎儿做胎教。

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

为肚子里的妹妹做胎教为肚子里的妹妹做胎教

为了能让未出世的女儿上一个好幼儿园,这位妈妈已经开始挺着大肚子,为还在肚子里的孩子去不同的幼儿园拿报名表。。家长们有时排队太疯狂,有时不得不请警察出动,才能“保持纪律”。

周五开始报,周四家长排长队周五开始报,周四家长排长队

而就算这么努力,这位家长还是“迟了”,孩子不仅要赢在子宫里,还需要赢在投胎前,好一些的幼儿园都只招收1月出生的孩子,这样就要算好母亲的怀孕时间,才能让孩子上到好学校。

好的学校,只收一月出生的宝宝好的学校,只收一月出生的宝宝

好的学校只收出生于1月的宝宝好的学校只收出生于1月的宝宝

办个生日会,竟要3万块?

社会竞争本身都是大人的竞争,为了面子把孩子送去学高尔夫,骑马,这种大人面子的比拼,也终于落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成为大人比拼面子的另一种延续。

不是比孩子,而是比大人不是比孩子,而是比大人

一位家长,有着根深蒂固的身份观念,她认为“医生和医生生出来的孩子很聪明”,而普通人生的孩子就是不行的,要想让孩子优秀,只能早教。

医生和医生生出的孩子聪明医生和医生生出的孩子聪明

自己是普通人,和别人没法比?自己是普通人,和别人没法比?

和别人没法比?和别人没法比?

为了面子,很多家长下了血本,在孩子的生日会上请魔术师,请扭转气球师,而这些竟要花费3万元。

3万多元的生日会3万多元的生日会

很多家长舍得下血本,帮助孩子更超前一步,给孩子买6万元一套的辅导书,有家长计算过,从孩子上小学到大学,要花超过700万元。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都要紧衣缩食,一点点把钱省出来。

700万的预算700万的预算

6万的辅导书?6万的辅导书?

上两个幼儿园?上十个兴趣班?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很多家长出了奇招,让孩子上两个幼儿园。

让孩子上两个幼儿园让孩子上两个幼儿园

为什么要上两个幼儿园呢?因为普通的幼儿园有午睡,而上两个幼儿园,就不会浪费午睡的时间,可以让孩子实打实的学足“6个小时”。

“两岁宝妈”蟹蟹体验幼儿园的一天“两岁宝妈”蟹蟹体验幼儿园的一天

上两个幼儿园,学习6小时上两个幼儿园,学习6小时

那么上两个幼儿园要怎么操作呢?一个幼儿园用政府给的优惠去上,而另一个幼儿园,去上国际班,让孩子接受两个幼儿园的教育。

如何上两个幼儿园如何上两个幼儿园

让孩子上国际班让孩子上国际班

在一个幼儿园,主持人随机对一个班的孩子进行了采访,结果80%以上的孩子参加了三个以上的兴趣班学习。

主持人问孩子上兴趣班的数量主持人问孩子上兴趣班的数量

80%的孩子举了手80%的孩子举了手

家长们也开始比拼起兴趣班的数量,和孩子考证的数量。

你让孩子上十个兴趣班,我让孩子上二十个!你让孩子上十个兴趣班,我让孩子上二十个!

一个证书不够,要很多个才够!一个证书不够,要很多个才够!

这不是学习,是高难度挑战!

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现在大火的计算机编程班,“8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写程序,放到网上让人下载”,资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必备技能,编写程序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能力,可这么早就让孩子接触编程直的好吗?

孩子学习计算机编程孩子学习计算机编程

孩子正在解释课程孩子正在解释课程

幼儿园上课的内容也“非常厉害”,老师只吹两个音节,学生就能猜出是哪首曲子。

老师在吹曲子,只吹了两个音老师在吹曲子,只吹了两个音

孩子就能猜出曲子的名字孩子就能猜出曲子的名字

家长利用一切时间给孩子做早教,让孩子认识路边的英语。

家长利用一切时间给孩子做早教家长利用一切时间给孩子做早教

“压力是我自己给自己的”

对于赢在起跑线上的这种说法,纪录片中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孩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虽然现在自己在班里是品德优秀的全优生,但如果自己不继续进步,被别人超越,就意味着落后,就是“输”。

对孩子的访谈对孩子的访谈

对孩子来说什么是输对孩子来说什么是输

纪录片中选取的几位家长,有些过于的极端,很多网友都大呼,“太夸张了,完全不可思议”“我肯定不会做这样的父母”。但实际上,细细想来,很多家长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焦虑已经成为当今家长的普遍状态态,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为了让孩子挤入精英阶层,过上更好的生活,很多家长拼死拼活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送去各种补课班,要求孩子学习奥数,目的就是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对于孩子很多家长来说,只有幼时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长大之后孩子才会不恨我;我帮助孩子超过别的孩子,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权,长大之后孩子就会理解我的苦心。这种“为你好”“超过他人”的思维深藏于很多家长的潜意识当中,这也让更多的孩子越来越不快乐。

孩子越来越不快乐孩子越来越不快乐

可真的要让孩子成为“精英阶层”吗?考不上好大学的孩子就不优秀了吗?那些口口声声为孩子好的爸爸妈妈真的是为了孩子考虑吗?他们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吗?还是只是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虽然父母生下孩子,但孩子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应该更加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和喜好,让活成他自己,把童年还给孩子。

“起跑线”渐成多元成才的误区


现在社会上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商家无孔不入地打起了各种旗号,推销各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商品。

有些家长希望得到教育子女的“灵丹妙药”,想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最理想的效果。常有家长对我说:“我已经告诉他要他好好读书啦!”“我给他找了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还有家教,周末让他参加各种补习班。”

更有甚者,揠苗助长,恨铁不成钢。武汉就有一位中学生杀死“唠叨”的外婆,后来自己也自杀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我说,以牺牲天性和兴趣为代价的训练是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的。长期的、大量的、枯燥的训练,会使幼儿失去天性和兴趣,甚至会使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在压力下过于自闭,独处的时间一长,以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愿与别人交流。有的孩子则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批评,将来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跳下楼去。

超常地、过度地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影响其兴趣及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美国早教专家格赛尔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

有家长就问:“啊!不学哪行,就这都怕晚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问:“哪儿是起跑线?是出生那一天呢,还是出生之前的胎教?”

人的出生是不由自己的,有的人出生在豪门贵族,有的出生在贫苦人家。出生前的教育差别可想而知。再说,从遗传学上讲,每个人的基因也是有差别的,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起跑线不由你自己决定。人生路漫漫,如同跑马拉松,在起跑线上输赢,意义不大。途中加油,运用好技战术,冲刺并不一定差。

中国的孩子基础学科一点也不差,他们在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可至今我们还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起点上没有输,终点却没有赢!

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我知道学习音乐对孩子有益处,但是我并没有逼迫儿子去学习。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喜欢上了唱歌,经过测试被编到音乐实验班。老师一再讲,童年的孩子学音乐、绘画、手工对智力发展有好处,推荐孩子学手风琴。我立即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架48贝司的手风琴。孩子背不动,我和妻子轮流请假在学校课外活动教琴时,准点送到孩子手上。

为了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我和妻子不知流了多少汗,孩子也不知淌了多少泪,终于在二年级时,他能在联欢会上演奏“金蛇狂舞”了。看着儿子骄傲地仰起的笑脸,我和妻子心中感到非常满足。

之后,儿子一直坚持着练习手风琴。

有一天,老师说,48贝司的琴不利于孩子发挥。于是,妻子冒着酷暑到合肥,找到当年的老同学,托人买了一架96贝司的大琴。每当我们看到儿子那幼小的肩膀上挎着20斤重的大琴吃力地演奏时,心里不知是酸是甜……

鲁迅先生说:“即使是天才,在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伟人,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由华罗庚到陈景润,起跑时都是平平常常,冲刺却不一般!爱迪生甚至被视为脑袋迟钝,最终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相反,如果家长求胜心切,超负荷地让幼儿学少年的知识,让小学生学成人的本领,忽略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忽视孩子不同阶段的内在要求,弄巧成拙,慢慢地,就会亲手扼杀孩子的才能。

有人曾分析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的23位院士的学习档案,发现他们高三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10名的仅有5人;从分数段看,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有2人,而居于后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学,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他们的结论是,通常赢在起跑线上的,很难在终点撞线!

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对的起跑线


不知道大家在学校的时候跑过长跑吗?我的印象中,跑长跑是体育课里面最富喜剧效果的。

因为很多人,尤其是男孩子,在发令枪一开始的时候就会以100米的速度在那疯抢,我都能看到他们眼睛里面争先的气焰,斜着眼看竞争者,在狭窄的跑道里互相挤兑,脸皮那两块肌肉在紧张的抖动着......大概跑到300米左右,他们就会疲软状态频出,气焰开始慢慢消退,直到进入500到600米的时候,一个个都拖着步,有如脚上系着一个秤砣,步步艰辛。跑不完的渐渐就下场了。我上初中的时候,最不害怕就是长跑。其实我身体条件并不算出众,肺活量也不见得就比男同学要厉害,事实上短跑的时候我会输得一败涂地,可是我却能在长跑的时候赢过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我起跑的时候不紧张,也从不跟他们抢头名。而是等到最后两圈,大家都疲惫的时候,我就开始发力加速了......

还是说长跑。后来我去市里面比赛,跑的是800米。平时我的800米一般成绩是三分钟,这次比赛我跑出了2分40秒,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成绩,可我一个奖都没有捞到。为什么?光我所在的那个组的第一名就已经跑到了2分15!我也就不用去打听最后冠军是跑到什么成绩了。

我想说什么呢?这个社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果你不具备竞争的实力,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的。我在班上跟不会长跑的人跑步,我胜在懂方法;而到了外面,和同样懂方法的人竞争,比的就是实力了。所以我们要学会的,首先是方法,然后才是提高能力。

培养孩子的能力,这没错,让孩子有冲刺获胜的资本,有什么错呢?但是在不懂得张弛有度的基础上一味发力,就等于班上输给我长跑的男生一样。我甚至认为,作为家长是不能允许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只是你定的这个起跑线是什么呢?是盲目的跟风,让孩子的生活里面堆满了各种他愿意或者不愿意接收的知识?还是无视知识一天到晚的瞎玩?我认为这都是极端,作为家长,应当首先在全面接收知识之前,先为孩子的心理打好基础。知识不是一个基础题,而是一个提高题;心理才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积极,有力量的心理状态,是很难在日后承受得了恶劣的竞争的。这种心理包括抗压能力,自主的判断能力,这会影响到日后与人交往和逆境中的生命力。

光培养心理就已经需要时间了,如果强迫堆满的知识要学习,生活里几乎没有多少与人沟通和心理休息的时间,人又如何会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一样的生活呢?更别说把每一个一样的生活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盲目的家长存在一种落后的观念,认为出人头地才会有幸福。不然他们也不会一天到晚塞知识,让他们做好资源储备了。而当遇到矛盾学会去化解;在错误的时候懂得如何去面对,难道这不也是幸福的资本吗?事实上他们往往不知道,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快乐,往往是一个人强悍的心态。如果一个人能在身无分文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勃勃生机,那么这个人即便成为不了“成功人士”,他也必将会有滋有味的活下来。

更可悲的是,这些盲目的家长给孩子储备的不是知识,而是题目而已~只是一道道做的题目。他们的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上的小花叫什么名字吗?他们知道不远处停在电线杆上的鸟儿,它的家在哪里吗?他们知道小猫在地上打滚的时候是想让她跟它一起玩吗?......这些难道不也是知识吗?父母一厢情愿的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只威武的狮子,但他们或许不知道的是,他的孩子有多么想成为一只大鼻子野猪。

把刚开始的步伐放慢一点,这样好让孩子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将来有力量完成最后的冲刺。把学习以外的时间交给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同时也是学习。为什么非要跟别人学习一样的东西?甚至乎这个东西不属于自己的孩子。

孩子需要属于自己的起跑线: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对未知世界永远好奇的心,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起跑线,而要在这个起跑线赢起,你才有可能赢到最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