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出去玩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哄、怎么跟他讲道理都不管用,这时妈妈就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有些父母看到这招管用后就经常使用。但是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瞎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

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的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相关推荐

育儿知识之不要随便给孩子烫头发


育儿知识大全:不知道这种父母想过沒有,小孩的头发经得住这般瞎折腾吗?大家都知道,现在市面上的冷烫精、定型剂、染膏、双氧乳全是有机化学制剂。育儿知识百科全书提到冷烫精大部分为偏碱,抹在头发上几十分钟,根据氧化作用溶解更改头发中的营养元素,使头发随发杠形变,产生打卷。定型剂中带有双氧水,用于提升头发打卷的水平。育儿知识百科全书说到染头发则是根据染膏和双氧乳配制后,运用称之为阿摩尼亚的化合物打头发毛鳞片,将头发原来黑色素溶解出去,再渗透到染膏中的人工服务黑色素,超过转换色调的目地。

成人烫头发染头发还常有皮肤过敏,头发破裂等副作用,少年儿童的发质与成人对比发质层薄而嫩,头发更软细,更难忍有机化学制剂的拆磨。并且育儿知识大全例如双氧水等有机化学制剂都是根据肌肤的触碰而渗透到人体,少年儿童的免疫能力差,抵抗能力也低,更非常容易出現皮肤过敏、感柒,甚至得了皮肤疾病。染烫全过程还会导致头发中蛋白的转性和降低,丧失水份,造成头发没了当然的绵软和延展性。

此外,常常烫头发,遇热会损害少年儿童头发的角质层薄,使头顶部皮脂腺降低,延展性减少,造成头发发黄变脆。新闻记者就看到过一些小孩子,只染烫了一次头发,就两年也没法修复原来发质,头发一直像草一样又细又变枯,略微长一点就破裂。因而,美发业人员劝诫父母们,不必随自身的性情和审美观点而损害了小孩的头发。

说反话吓唬孩子有讲究


“大灰狼来了,妈妈不要你了……”,这些话你有没有对宝宝说过呢?知道这里面也有技巧吗?搞不好会弄巧成拙的。有些父母看到这招管用后就经常使用。但是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很多父母和孩子出去玩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哄、怎么跟他讲道理都不管用,这时妈妈就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一线案例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瞎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

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行为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的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乱用绝招吓唬孩子害其终生


宝宝学会爬以后,探索能力日益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更加旺盛,破坏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袭来。与此同时,危险也在对宝宝“虎视眈眈”。爷爷奶奶紧张万分,时刻准备着把宝宝抱离危险物;我和宝爸也提心吊胆,就怕宝宝有个闪失;唯有宝宝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依然我行我素。

最近,宝宝又迷上了我家消毒柜的柜门,大人稍一不留神,她就爬过去,一开一关地玩弄柜门,乐此不疲。柜门先是吱吱呀呀地“抗议”,最后不堪折磨而松动,再也关不紧,宝宝却不肯就此罢休,家里人都担心她被柜门砸到。

这天,我茅塞顿开,突然想到一个让宝宝脱离危险的绝招。我在消毒柜的柜门前安放了一块硬纸板,形状和柜门相似,但不会砸伤宝宝。宝宝不知是计,像往常一样爬到消毒柜前拉柜门,“咚!”“柜门”一下子砸到她的身上,她愣了一下,但没有要离开的意思。我见状把硬纸板安了回去。宝宝试探着伸出小手再去拉“柜门”,“咚!”又被砸了一下,这回她有些担心了,但还不死心。

当我又安好“柜门”时,宝宝再次犹豫着伸出小手拉了一下“柜门”,“咚!”再次被砸到了,她惊恐万状地逃着爬开了。见此情景我忍俊不禁,安好“柜门”后,把逃跑的宝宝抱了回来。宝宝看了看消毒柜的门,伸了一下手,又缩回来,犹豫了好一阵,终于还是缓缓伸出了小手,“咚!”还是被砸了一下,这回她迅速地逃离了这是非之地。当我把她抱回时,她再也不干了,大声哭喊挣扎着;我刚松手把她放到地上,她就以两倍的速度爬开了。

此后,宝宝再也没有去拉过消毒柜的门。我得意地告诉了家人这个绝招,他们见方法不错,也纷纷效仿,结果,宝宝再也不敢乱碰周围的任何东西了。

当大家沾沾自喜地谈论着宝宝变乖了时,我却发现宝宝变得沉默了,不爱笑也不爱动,胆子也变得特别小。一次,我正抱着宝宝玩拍手游戏,宝爸轻声和我说了句话,没想到这么小的声音竟把宝宝吓得一抖,大哭了起来;夜里她也开始睡不安稳,常常无缘无故惊醒过来,哭闹不停;而且宝宝的饮食也出现了问题,以前她一见就抢着要抱的奶瓶现在也没兴趣了,本来一次可以喝180毫升的牛奶,如今喝一半就不再喝了,怎么哄也没用。

我和宝爸决定带着宝宝去看医生。儿医给宝宝检查了一通,说宝宝身体正常,建议我们去看看心理医生。我隐约意识到是自己栽下的祸根,果不其然,心理医生一番问询之后,说是我们的“绝招”伤害了宝宝。那个“绝招”不但阻碍了宝宝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而且导致她对周围事物产生了不信任感。

医生还说,一岁以内的宝宝最需要对周围事物的信任,否则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好在我们发现得及时,不然将对宝宝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影响她一辈子的健康;现在最重要的是重新培养宝宝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她慢慢建立起新的信任感。

走出医院,我犹如摧心剖肝般地难受,没料到自己想出的所谓绝招竟差点给宝宝酿成大祸。我紧紧地搂住宝宝,决定以后要多多学习专业的育儿知识,以免再度人为地给宝宝造成伤害。

切勿用“鬼故事”吓唬小孩子


六岁的花花刚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喊肚子疼,小便憋着出不来难受。妈妈带女儿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得了急性肾炎。医生了解下来,得病的原因竟然是花花在学校因为害怕不敢上厕所,每次都硬憋着,结果憋出了毛病。

花花生来就是个胆小的孩子,最害怕听鬼故事。三岁时有次看“奥特曼”,里面出现的怪兽把花花吓哭了,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看电视,甚至看到电视机都害怕,怕里面会跑出怪兽来。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花花就由奶奶带着。奶奶身体不太好,花花两岁多的时候开始调皮,有时不听话做些奶奶不允许的事情。奶奶喊着不要做,可花花不听,于是奶奶就说,孩子不听话,晚上小鬼会来抓去。这招挺灵的,每次奶奶只要一提小鬼,花花马上就乖乖听话了。以后花花变得很乖,可是也挺胆小,特别怕黑暗,连晚上睡觉也要开着灯,在家里上厕所也要大人陪着。

花花要上小学啦,奶奶怕自己的孙女因为胆小被同学欺负,专门调教孙女如何应付,说是碰到凶的同学不要害怕,可以向老师告状;去厕所要与同学结伴,还要小心地滑;看到陌生人不要答应,小心坏人,等等。可是花花却因此害怕起其他同学来啦。进了小学后,花花从不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下了课也不敢与同学玩,同桌主动跟她说话,她也只是低着头小声地应答。她不敢约同学一起去厕所,也不敢一个人去,就只好经常憋着小便,憋出病来啦。

在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中,有的家长习惯用“坏人”“小鬼”之类的吓唬两三岁的小孩子,因为这样便可以轻易让小孩子听话。殊不知,从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恰恰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因素,还不能区分想象与现实,他们往往把想象与现实混同,大人随口说的“小鬼”之类的吓唬小孩的话,孩子会完全当成事实,并在内心引起恐惧。更严重的是,此时的小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时期,他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来建立自信,发展出主动性,从而获得自我认同。大人用恐吓方式来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变得自卑,从而造成孩子胆小、退缩的个性,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因此,希望自己孩子将来有出息的家长,切忌用“鬼故事”吓唬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