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流传过一张照片,几个00后孩子随父母在外聚餐,几个小家伙坐成一排,人手一个iPad,玩着愤怒的小鸟类似的游戏。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扩容,早教形式也日渐丰富。一岁的宝宝每天在家看某虎DVD,两岁的孩子跟着iPhone4背唐诗,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在iPad上熟练地玩愤怒的小鸟。家长们急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但在专家眼里,2岁以内的孩子频繁接触电子产品,不但会导致语言发育迟缓,还可能引发近视问题。

潮爸潮妈热衷用iPad早教

黄女士的儿子16个月,从孩子10个月开始,黄女士就每天给孩子看“某虎”,小家伙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小朋友,每天到了定点时间,都会兴奋地望着电视机。看着宝宝随着“某虎”兴奋地手舞足蹈,黄女士觉得这些益智产品买得很值得。虽然婆婆曾提出过质疑,害怕电视屏幕对宝宝的眼睛有刺激,但在黄女士看来,这些属于老观念了,每天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不会有太多影响,何况智力发育更重要。事实上,和黄女士一样热衷给孩子早教的父母越来越多,并且,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特别是苹果旗下各款电子产品的热销,不少年轻时尚的父母喜欢用iPhone4、iPad来早教。iPhone4里会模仿人说话的Tom猫,iPad里教孩子认动物给孩子讲故事的软件,还有切西瓜、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都是热捧项目。餐厅里、商场休闲区不乏这样的场景:父母朋友在聊天,一旁的孩子碰头在玩iPhone4、ipad,聚精会神。

iPad早教,宝宝普遍“开口晚”

早教专家许君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问题:我宝宝快2岁了,怎么还不开口啊,只会叫爸爸妈妈,其他话都不会说。许君问家长,你们是不是经常给孩子看电视,玩iPad?对方连连点头。许君说,问题就出在这里。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宝宝来说都有不同的发育重点。1岁以内是宝宝的运动发育关键期,很多运动里程碑如趴着、翻身、独坐、站立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6个月后,宝宝的语言开始发育,1—2岁进入语言发育关键期,一般而言,18个月的幼儿会讲20—30个单词,2周岁时,会说50—60个单词。2岁半时,会说的单词会以几何倍速度增长,还会开始背儿歌。但现在,不少孩子的语言发育是落后的,过度早教就是一个原因。许君说,机械的声音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交流,没有交流就不存在发育,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没有帮助,而且机械的声音听多了,宝宝对妈妈、爸爸等身边人的声音就会表现得不敏感,互动交流减少,更不利于孩子开口。

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的宝宝,入园视力检查普遍不达标

专家反对宝宝过早接触电子产品,除了语言发展问题,还有视力影响的考虑。有数据显示,我国人群的近视眼发病率为33%,近年更出现低龄化和高度化趋势。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看电视电脑,生活不良习惯是造成儿童近视提前、高发的重要原因。看看身边,不难发现,父母辈很少有近视,我们这一辈,进入初中高中后近视眼多了起来,如今这一代,小学一个班里,约一半的孩子都早早架起了眼镜。许君说,与几年前相比,近视的确出现低龄化状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某虎》、《天线》等注重儿童智力开发的益智节目大多通过视频播放,而ipad、iPhone4的屏幕都是直接光源,视觉刺激强烈,很多画面都采用明亮的色彩,过长时间注视,会引发孩子视觉疲劳。人类的视力发育有自己的规律,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的眼睛在生长发育中有一定的生理远视,是眼发育的正常过程,之后发展成正视,接下来,如果用眼过度,就会往近视方向发展。而从小过度早教、过早接触电子产品,过度用眼,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使得近视提前发作,或是加深近视度数。许君提醒,学龄前儿童还是要多动少看,多到户外开阔视野,尽量少接触电脑、手机、ipad之类的电子视屏产品,尽量避免养成长时间持续性近距离用眼的不良习惯。平时饮食注意不要吃太多糖分高的食物,这类食物会影响晶状体弹性,使眼球度数加深。孩子3岁上幼儿园时要做入园体检,会有仪器帮忙检查视力,虽然不是非常精确,但是对远视过高、散光过大或近视都有提示意义,家长要引起重视。

早教父母需参与

许君曾遇到过一对早产儿母女,孩子出生时只有2斤多,妈妈很担心孩子今后的语言、运动能力会受影响。许君说,孩子的语言能力并非天生,很多是靠后天开发,家长和孩子交流互动得多,孩子的开口时间就会早,开口能力也会加强。许君给这位妈妈推荐了成长阶梯早教套装,并告诉她宝宝早教父母需全程参与,这位母亲牢记这条原则,孩子稍大后,坚持每天给她讲故事、念儿歌,教宝宝看成长阶梯《宝宝书》:“宝宝,哪个是香蕉啊,找出来给妈妈。宝宝,哪个是小鸭子呀,指给妈妈看看。”日复一日,母亲的坚持得到回报。前不久这位母亲告诉,才1岁半的孩子,不但单字说得很溜,还能背几句简单的儿歌。

相关阅读

宝宝多大可以看电影?


最近的《疯狂动物城》火得如果你没看过都不好意思出门,就连三岁半的图图小朋友所在的幼儿园也组织大家集体观影。当然,这么新潮前卫的思想,可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全盘接受的。乐乐妈妈就嘀咕“电影院的屏幕和声音都特别大,对宝宝的视力和听力会不会不好?”晨晨妈妈说“哎呀,我们去看过了,里边有一些情节宝宝会害怕,没有家长陪同不放心啊。”果果妈妈说“我看电影是110分钟,会不会时间太长了?”既然家长有这么多的疑虑,那么究竟宝宝们多大可以看电影?是不是适合看《疯狂动物城》?

小编特意查找了国外的资料,专家称“如果是专门为低龄宝宝设计的电影,那么4岁左右就可以去电影院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读懂复杂的故事情节,并且能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的坐一个小时以上。”

不过这也并非金科玉律,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宝宝在家可以非常安静的看完整部儿童电视节目或者类似的视频节目,那么年龄不是问题!如果宝宝不喜欢安静地坐着,跑来跑去闲不下来,那么还是等孩子大点再去影院吧。免得双方彼此失望,好好的一场电影变成了折磨。

说到对身体的影响,4岁的孩子在身体和智力上都是可以看电影的,家长们可以放心。当然在选择影院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离屏幕远一点,离过道比较近的座位会好很多。如果电影院有小厅,相对人少,宝宝累了还能休息一会。

得知这些信息的你,是不是跃跃欲试想带宝宝赶紧冲进影院看个痛快了!慢着!小编只是说可以看,可没说随便看!

带娃看电影,内容挑选是王道!

想带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影片的内容挑选是王道!尤其是对于初次观影的宝宝来说,TA熟悉并且喜欢的卡通形象或者人物的儿童电影,更容易吸引被接纳,让宝宝对看电影这件事不排斥。妈妈们千万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特效或者制作这些噱头所吸引,很多激烈的打斗场面都会造成孩子的恐慌。另外,不要挑选那些家长们心心念念的大片,即使是在温和的成人电影对孩子还说都意味着情节复杂,索然无味。

请你和孩子提前沟通好。

如果带孩子去看电影,之前达成一致的意见会好很多。妈妈们可以提前告诉宝宝要看什么影片?以及可能遇到的情况,比如电影院会比较黑,不能大吵大闹,不能走来走去等等。提前给宝宝合适的心理预期,你们的观影之旅会更顺利。

多长的电影适合宝宝?

一般说来一个小时左右为宜,时间太长,宝宝可能会坐不住,另外眼睛也需要适当休息。为了宝宝更舒适,妈妈们可以准备一些小零食、带好纸巾、温开水等等。

Tips:如果宝宝抗拒看电影,哭闹着要离开时,妈妈们一定要遵从宝宝的意见,避免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另外,5岁以下的小朋友是视力的关键时期,尽量避免太过频繁的看电影哦!

父母虚夸的对宝宝的坏处


人们常说多夸夸孩子可以使小宝宝更加的自信,但是多夸并不代表着乱夸,家长们要要有针对性的夸奖,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虚夸宝宝容易使孩子们产生那些的坏处吧!

父母的虚夸让她陷入困惑之中

13岁的楚蓉快要小学毕业了,她近来总在闹脾气。她拒绝爸爸妈妈翻阅她的书本,拒绝将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每当爸爸妈妈有一丝询问的意思,她就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我们知道升学考试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常常会安慰她,鼓励她。但是越鼓励,她好像越是听不进去。”楚蓉的妈妈非常担心女儿的情况,她不明白,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排斥父母的关心。早教网

临床诊断:没有根基的称赞往往比批评更具有杀伤力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从小楚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都是最好的评语,无论她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夸奖她做得好。小时候,楚蓉喜欢在纸上涂鸦,每次随手画出的作品,都会被爸爸妈妈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展出来供一家人欣赏。虽然在绘画班的时候,老师很少表扬楚蓉,但是爸爸妈妈都会在家里弥补课堂上缺失的那份鼓励。好像无论做什么事情,在爸爸妈妈的眼中,楚蓉都是最棒的。因此在楚蓉自己的心目中,她也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上学以后,骄傲的她经常会听到同学说自己:“她总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其实她什么都不行。”难道,真的是自己根本就不出色。她带着这个问题去问妈妈,妈妈的回答是:“别听同学瞎说,我家楚蓉就是最棒的。”而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楚蓉发挥的不好,名次比较靠后。在咨询室里,楚蓉哭着说:“我根本就不是最好的,我再也不相信爸爸妈妈了。”

过度的鼓励,容易导致孩子自我膨胀

家长的态度、评语就像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孩子总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形成“我是谁”这样的心理概念。因此镜子反映出的内容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极为重要。

楚蓉的自我概念建立在爸爸妈妈不断的鼓励之中,因为总是受到夸奖,所以楚蓉始终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最棒的孩子。父母的这种鼓励就像是在孩子的面前立起了一面凸透镜,而楚蓉则像是一只站在凸透镜前的小猫,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老虎。以往,当遇到失败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会帮她归因于外在条件,所以楚蓉的自我界定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她都会认定凸透镜中的人就是自己。但是,她从来不知道,自我的真相是什么。而一旦她发现真实的自我与爸爸妈妈告诉她的那个我有很大的差别时,这个结论对她的打击将会是难以承受的。

没有根基的夸奖,让父母失去权威

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之上,而这个他人不仅仅是指爸爸、妈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之外成员的评价将会越来越重要。由于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本身就会因为标准不同而导致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的评价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父母的评价性语言与来自外界的评价性语言越是具有一致性,孩子就越会相信自己的父母,而一旦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与外界差异过大,孩子的心中就会画出一个问号。而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称赞缺少依据性,甚至有些敷衍,他们对父母的信任感必然就会有所下降,甚至影响到亲子之间的关系。

育儿建议:坦诚以待,帮助孩子建立可延续的自我认同

孩子是很容易接受妈妈的评价的,妈妈客观、全面的评价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能够用积极乐观、不骄不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走出鼓励的误区,给孩子客观具体的评价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需要不断的鼓励与夸奖,结果导致不敢批评孩子,甚至不敢说实话。其实,孩子的成长应当是在不断的自我矫正过程中度过的,如果缺少真实的评价,就会使得孩子走入自我认识的盲区。

作为家长,在像孩子反馈意见的时候,应该采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孩子应当改进之处。例如,当楚蓉的绘画作品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家长所作的不应该是一味地弥补夸奖缺失,而是应当以“我们一起看一看,如何让这幅图画变得更美……”等方式,指导孩子的绘画技艺,提升孩子的绘画感觉。

同时家长在赏识孩子的时候,应该具体描述孩子的什么行为得到了赏识。因为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具体,因此父母要善用建设性的赞美,少用评价式赞美。比如,孩子画了一幅好画,父母要避免用评价式的言语:“啊,画得好美,你真是一个小画家!”这种评价比较极端,会让孩子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像蓁蓁妈妈就会很具体地赞美:“宝贝,你的颜色用的很好,蓝色和红色混在一起的颜色太美啦。”她会具体描述蓁蓁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在哪一方面还要发扬光大。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赞美和激励,还提高了认知水平,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描述事实远胜于空洞的赞美。早期教育

注意区分鼓励和称赞的区别,给孩子最真诚地鼓励

很多的父母认为他们称赞孩子就是鼓励孩子,他们没有认清称赞可以是鼓励,但是不等于鼓励。表面看来,称赞和鼓励是在相同的过程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称赞和鼓励二者都注重再积极的行为。其实,称赞是鼓励的一种,是以竞争为基础,获胜者才能得到,是有最好的意思。事实上。父母亲再称赞孩子时的心态是:如果你做我认为好的事情,你将会从我这里得到承认和重视(有价值)作为奖赏——称赞是想用外在的建立来激励孩子。但是鼓励是对孩子的努力和改进而言,不管这努力和改进多么微小都可加以鼓励。圆圆想参加手工比赛,每天都在认真地练习。她对妈妈说:“妈妈我可能不行,铮铮剪的小兔子可好看了,我一定赛不上。”圆圆的妈妈对圆圆说:“我记得,前两天你剪出来的图画还没有这么漂亮,宝贝,你已经进步很多了。”妈妈的鼓励让圆圆很开心,也更有信心了。

同时,鼓励使用的时机也是有区别的。鼓励是在孩子表现低落的时候也给予,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或者当他们面对失败时,父母也可加以鼓励。但是称赞就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称赞和惩罚一样,是控制的方法。

称赞时候等于鼓励,可视以下情况而定:

父母的目的:如果你真诚的意愿视鼓励,而不是要控制他,你的赞美就是鼓励。

孩子的目标:如果孩子寻求称赞是为了要大人注意他,那么赞美反而会把孩子教成没有主见、具有依赖性。如果孩子倾向于追求权力或报复,赞美反而会使他们挫折不安,原因使他们心中想要做的使反抗和摆平。

孩子接受赞美的方式:如果孩子对这个称赞本来就没有期盼或要求,那么这个赞美就是鼓励。

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上价值判断。很多的时候我们用使用积极的判断和积极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显示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见,而不是帮助孩子相信自己

本网站小编总结:有人把家长的夸奖比作是一面镜子,孩子们总是喜欢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因此镜子反映出的内容对孩子自我的概念建立是极为重要,但愿父母们都能够摆正这面镜子!

老外看中国养育孩子怪事多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孩子要奢侈的玩具,连收入比较有限的父母都会马上给他(她)买;孩子要不健康的垃圾食品,爷爷奶奶也会不顾一切地喂他(她)吃。被父母宠坏的小孩也变得过分自我、缺少约束。有一次,在火车上我看到这样的几名乘客:爷爷奶奶和无法安静的小孙子。这孩子在车厢里乱跑,旁若无人地大喊大叫,动别人的东西,甚至踢别人,闹得整节车厢都乱套了……我想,全车厢的人都恨不得打这孩子的屁股,而爷爷奶奶却带着微笑看着孙子的这些游戏。

还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里碰到一件事情。一个抱着一个小宝宝的母亲,旁边坐着一个打扮得很时尚的中年女士。孩子的父亲、爷爷和奶奶也在附近坐着。突然我听到一声大叫:“啊,你知道我这衣服多少钱买的,你赔得起吗?”原来小孩从开裆裤里往时髦女士的身上撒了尿。我想孩子的父母应该感觉多尴尬啊!不过他们一点都没尴尬,却反而开始责怪这位女士,他们觉得孩子的尿并没什么,相反应该高兴才对!孩子的行为当然没什么,不过父母的反应让我觉得好奇怪!

“望子成龙”恐怕是世界上每个家长的梦想。不过在中国,好像是每个爸爸妈妈都能肯定,他们的孩子一定能够成为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一类的人物。为了这一点,他们愿意花所有的金钱与精力,但结果却是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有一次,我去一位同事的家里,他们家墙上到处都挂着一些汉字和英文单词,说是让孩子(不到三个月大)慢慢背的。同事说越早教育越好,这样孩子才会聪明,将来才会上大学,有出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孩子的生活也越来越难。总的来说,中国小学生按着父母的构想,应该会弹钢琴,会说流利的外语,会背唐诗、宋词等。孩子们只知道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在外边跟其他小朋友踢足球,这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虽然被灌输了很多知识,但孩子们缺乏创造力,他们很多也缺少自理能力和社交的能力,还有很多小孩由于缺少运动导致体质虚弱或者过于肥胖。

单亲隔代教育 坏处多多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抚平与弥补的。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抚平与弥补的。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及孩子。有的干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大约有70%左右的单亲孩子不是由其父或母直接教育和管理。这种方式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与管理的漏洞。在教育上出现了空挡。单亲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育与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情感的分离与脱节:孩子与其父或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施与的爱是一种天然纯真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真诚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客观上来讲是自然的、无丝毫的做作,这是孩子能够感觉到的。孩子需要纯真的天然的父母之爱,来自其它任何方面的爱都是无法弥补的。父或母由于种种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与管理,本来在心灵上、情感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父或母这样做会使孩子又感到了情感危机的到来。造成情感的再次分离与脱节。

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背离:单亲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或他人生活在一起,这部分人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且大都也非常尽职尽责。然而,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时代与晚辈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当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思想观念都比较僵化,所掌握的知识陈旧,因而只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孩子。实施隔代教育的教育者由于年龄和时代的原因,一般存在着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不能胜任对孩子的教育,农村的爷爷奶奶就更加不行了。另外,这些教育内容不仅陈旧,有时还与时代格格不入,相背离。即使略知一二,也仅是很有限的,而且渠道来源单一。造成这种局面,完全是由这些特殊的教育者的低素质造成的。在他们的教育之下,单亲孩子成为时代的落后者。

教育主体的矛盾与冲突:单亲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样,求知欲高,可塑性强,不甘寂寞,喜欢探究新鲜事物。他们惟一的信息来源于电视,所接受的教育是学校教育,这种教育具有现代意义与气息。然而单亲孩子常常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总感觉到有很多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因而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内心存在许多疑惑不解,产生心理的不平衡,造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单亲孩子如果内心出现矛盾与痛苦,得不到帮助、发泄与解脱,久而久之,长期积淀在心里,会对他们构成威胁,因而他们不是找机会发泄,就是要寻求机会报复,以求心理的平衡。打架、骂人、不及时回家、夜不归宿甚至偷抢敲诈等,都是这种心理的反应。

教育结果的遗憾与失望: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亲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难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长就更为困难,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在隔代教育下,单亲孩子不能正常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不到位,常常使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心理;撒谎及言而无信,骂人打架,吸烟喝酒,偷盗抢劫等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形成与发展,严重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单亲孩子就成了隔代教育的牺牲品。而当整天忙碌的单亲孩子的父或母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在我国,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孩子的队伍不断膨胀,单亲孩子的教育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上海各类家庭中仅5%的单亲家庭,其未成年子女犯罪人数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30%。另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7年某市摧毁了一个平均年龄为14到16岁的15人盗窃团伙,其中12人来自单亲家庭。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切不可等闲视之,作为父或母应视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来看待。应该亲自教育与管理。否则,你将会后悔莫及。

单亲孩子是当代社会中最特殊的群体,又是最不幸的群体。孩子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所诱发的犯罪,其责任应该完全由其家长来承担。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是不幸的,只是由于他们生活在如此不利的家庭氛围之中。单亲孩子的成长特点及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感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自觉地采取专家提供的一些有效措施进行补效。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尽最大力量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