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灰狼来了,妈妈不要你了……”,这些话你有没有对宝宝说过呢?知道这里面也有技巧吗?搞不好会弄巧成拙的。有些父母看到这招管用后就经常使用。但是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很多父母和孩子出去玩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哄、怎么跟他讲道理都不管用,这时妈妈就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一线案例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瞎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

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行为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的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扩展阅读

请不要随便吓唬孩子


教育小孩子,我们更多的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育儿专家指出,教育孩子尤其不可采用恐吓的方式,要学会正确的引导与坦诚的交流,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幼儿的一些小技巧吧!

案例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吓唬她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欢欢妈就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早教网

专家分析

说反话要注意孩子的年龄和性格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们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们吃酸辣粉,那也不行。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早期教育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得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因此,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对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小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一定要选对方法,正确的教育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伴功倍的效果,而不适合的教育法不仅仅见不到良效,还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反方面的影响!

乱用绝招吓唬孩子害其终生


宝宝学会爬以后,探索能力日益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更加旺盛,破坏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袭来。与此同时,危险也在对宝宝“虎视眈眈”。爷爷奶奶紧张万分,时刻准备着把宝宝抱离危险物;我和宝爸也提心吊胆,就怕宝宝有个闪失;唯有宝宝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依然我行我素。

最近,宝宝又迷上了我家消毒柜的柜门,大人稍一不留神,她就爬过去,一开一关地玩弄柜门,乐此不疲。柜门先是吱吱呀呀地“抗议”,最后不堪折磨而松动,再也关不紧,宝宝却不肯就此罢休,家里人都担心她被柜门砸到。

这天,我茅塞顿开,突然想到一个让宝宝脱离危险的绝招。我在消毒柜的柜门前安放了一块硬纸板,形状和柜门相似,但不会砸伤宝宝。宝宝不知是计,像往常一样爬到消毒柜前拉柜门,“咚!”“柜门”一下子砸到她的身上,她愣了一下,但没有要离开的意思。我见状把硬纸板安了回去。宝宝试探着伸出小手再去拉“柜门”,“咚!”又被砸了一下,这回她有些担心了,但还不死心。

当我又安好“柜门”时,宝宝再次犹豫着伸出小手拉了一下“柜门”,“咚!”再次被砸到了,她惊恐万状地逃着爬开了。见此情景我忍俊不禁,安好“柜门”后,把逃跑的宝宝抱了回来。宝宝看了看消毒柜的门,伸了一下手,又缩回来,犹豫了好一阵,终于还是缓缓伸出了小手,“咚!”还是被砸了一下,这回她迅速地逃离了这是非之地。当我把她抱回时,她再也不干了,大声哭喊挣扎着;我刚松手把她放到地上,她就以两倍的速度爬开了。

此后,宝宝再也没有去拉过消毒柜的门。我得意地告诉了家人这个绝招,他们见方法不错,也纷纷效仿,结果,宝宝再也不敢乱碰周围的任何东西了。

当大家沾沾自喜地谈论着宝宝变乖了时,我却发现宝宝变得沉默了,不爱笑也不爱动,胆子也变得特别小。一次,我正抱着宝宝玩拍手游戏,宝爸轻声和我说了句话,没想到这么小的声音竟把宝宝吓得一抖,大哭了起来;夜里她也开始睡不安稳,常常无缘无故惊醒过来,哭闹不停;而且宝宝的饮食也出现了问题,以前她一见就抢着要抱的奶瓶现在也没兴趣了,本来一次可以喝180毫升的牛奶,如今喝一半就不再喝了,怎么哄也没用。

我和宝爸决定带着宝宝去看医生。儿医给宝宝检查了一通,说宝宝身体正常,建议我们去看看心理医生。我隐约意识到是自己栽下的祸根,果不其然,心理医生一番问询之后,说是我们的“绝招”伤害了宝宝。那个“绝招”不但阻碍了宝宝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而且导致她对周围事物产生了不信任感。

医生还说,一岁以内的宝宝最需要对周围事物的信任,否则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好在我们发现得及时,不然将对宝宝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影响她一辈子的健康;现在最重要的是重新培养宝宝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她慢慢建立起新的信任感。

走出医院,我犹如摧心剖肝般地难受,没料到自己想出的所谓绝招竟差点给宝宝酿成大祸。我紧紧地搂住宝宝,决定以后要多多学习专业的育儿知识,以免再度人为地给宝宝造成伤害。

妈妈给小孩买书有讲究


给孩子选书,书的纸张颜色、光泽度、色彩、画面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要素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纸张不能太白

用白色纸张印制的书刊外观很漂亮,印刷非常精致,但读起来眼睛却很容易疲劳。

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视,对比度太强都对视力有不良影响。纸张过白,一是会增加颜色的对比度,二是反射光线过强,会过度刺激视觉神经,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看电视为什么要开灯,就是要减小对比度。如果图书纸张看上去十分刺眼,或者看了不到10分钟眼睛就感觉累了,那纸张颜色肯定是不合适的。

反光不能太强

好的童书,色彩要柔和,接近自然色,反光不能太强烈。

反光越厉害,眼睛受到的刺激越强,眼睫状肌处于过度收缩的状态,眼睛特别容易疲劳,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功能调节性近视。

色彩不能太艳

孩子的视觉需要刺激,但如果认为鲜艳的颜色就是对视觉的刺激,那就大错特错了。孩子看惯了色彩太重太鲜艳的颜色,以后对自然颜色的分辨力就会减弱。就好比我们给孩子吃多了太咸的食物,以后他对食物的味道就不那么敏感了。所以,刚生下来的孩子不用给他看彩色的书,可以先给他看一些黑白颜色的书。

现在市场上图书的纸张颜色变化特别多。一些艳丽的颜色,比如红色、绿色等能提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但长时间阅读眼睛会感到疲劳。所以,图书纸张的颜色还是以柔和的色调为好,比如淡黄色、淡粉色等,这些颜色阅读时不会使眼睛很快疲劳。

画面不要太细

成人愿意看精细的画面,而童书画面却不能太细太复杂,字也不能太小,否则孩子看起来很吃力,他会不自觉地睁大眼睛,凑近图书,时间长了会影响其视力。

从医学的角度讲,孩子出生后,视力发育还没有成熟,视力要一直发育到5岁才完成。5岁时,孩子的正常视力才能达到0.8~1.0。在这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视力。因为孩子的眼睛没有发育成熟,不能看太精细的东西,所以,字大一些、画面简单一些为好。

还要注意看和闻

看:看书的装帧。平装书的纸不能太硬、太薄,否则容易割破孩子的手。精装书的书角要选择包角的或者圆角的,否则坚硬锐利的角容易戳伤孩子。

闻:闻书的味道。有的图书出版者为了追求图书的外观和手感,使书看起来更漂亮,摸起来更有质感、更真实(比如书里讲到贝壳,就做成摸起来真像贝壳的质感),制作时添加了一些化学物品,如果所用的材质不环保,就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一般来说,有害的物质闻起来会有刺鼻的味道,购买时可以先闻一闻,如果味道很不好闻,就不要买了。

爱的“反话”让孩子很困惑


3岁的妞妞在吃早餐时,不小心把牛奶弄洒了。妈妈过来收拾烂摊子,很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妞妞完全没有明白妈妈的意思,所以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又把牛奶倒在桌上,兴奋地叫:“我又干件好事!”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育,也不利于亲子沟通。

爱的“反话”也伤孩子

两岁半的琪琪活泼可爱,说话很早,可是他的动作偏快,平衡方面发育较差,总是摔跤。爸爸很喜欢琪琪,所以在他摔倒、撞上东西的时候总说:“你这个小笨笨呀,怎么这么不小心!”虽然成人都能听出其中蕴含的爱意,可是当琪琪又一次撞到门框上的时候,听完爸爸的话后却大哭起来:“我是个大笨蛋,爸爸不喜欢琪琪了!”爸爸被琪琪的反应吓了一跳,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慰。

中国的语言和西方的语言有很大差别,西方习惯用“蜜糖”、“甜心”来称呼自己所爱的人,而中国人往往习惯用“傻瓜”、“笨蛋”来表达自己的爱意。然而,孩子还不能体会出这些“反语”的含义,而且他们习惯用大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所以会真的认为自己很傻、很笨,这会给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带来很大伤害。

说“反话”影响与人沟通

3岁半的轩轩很爱哭,一件小事就会惹他哭上一阵子。妈妈总是劝说,可是也很心烦,最终在轩轩没搭好积木而再次大哭时爆发了:“你哭吧,使劲哭吧,哭个够!”妈妈以为这是一个对付轩轩哭闹的好办法,于是在轩轩哭的时候总是这么说……后来轩轩上幼儿园,看见其他小朋友哭,也过去说:“你使劲哭,哭个够!”小朋友和老师很诧异轩轩的做法,渐渐地没人喜欢和他一起玩了。

家长在一气之下偶尔说些不适当的话来发泄一下在所难免,可是千万不要总是拿反话来刺激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在同样情况下用同样的反话来“安慰”别人。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发现什么是“反话”、什么是“正话”,他只会学着套用家长的说法,这可能会阻碍孩子与他人的沟通,让别人产生错误的想法,认为孩子不讲礼貌,没同情心,让孩子不知不觉间失去朋友。

家长要用正面语言引导传情达意

2~4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不要用“反话”让孩子困惑,而要用一些积极的正面语言甚至辅以肢体语言,让孩子明了家长要表达的意思,更不要用“反话”来刺激孩子、伤害孩子。当然,正话反说会缓解压力、带来幽默,可以适当应用来对抗挫折感。比如宝宝辛辛苦苦搭的积木倒塌了,妈妈可以说:“天啊,你搭得很轻松呀,可是大楼怎么累得趴下了呢?”宝宝没准会发出会心一笑,学习家长用笑来应对负面情绪困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