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胎教
2020-04-26 如果胎教 七田式胎教 教育童话故事如果朗朗吞下药片:逼迫式教育无异于赌博。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如果朗朗吞下药片:逼迫式教育无异于赌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你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药”。郎朗在听到父亲给自己的选择时,“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跳楼太恐怖了,就说那吃药吧。”——天才钢琴家朗朗的自传《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自曝其父曾逼自己自杀……
前两天看到一个妈妈说,朗朗在父亲的逼迫下取得了成功,自己是不是该向朗朗的父亲学习,对自己的孩子狠一点。我觉得这个妈妈可能陷入了误区,就是把朗朗的成功想得太简单了。事实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朗朗:这种成功不可复制
首先必须强调,如果孩子对于学琴或者学业既无天赋,又无兴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取得较高成就的。成功不是靠逼迫就可以的。这个妈妈举了个例子,说有个孩子整天挨打,屁股肿得老高,结果这个孩子品学兼优云云。这种看法属于管中窥豹。我研究的神童个案已经有两位数了,即便是真神童,在逼迫之下成功的也不多,何况一些假神童?靠逼迫的方法只能取得暂时的成功,到了成年才能看出他有无后劲。
朗朗的成功集合了太多机缘的东西。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他的父亲是搞音乐出身,这是一个便利,所以三岁开始启蒙,四岁就学于名师。其次,朗朗是有天赋的。五岁和七岁连续两次获得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第三,朗朗对钢琴是有兴趣的。他说过,学琴最重要的是兴趣。所以在他深受音乐学院老师打击,近乎绝望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对于钢琴的兴趣。换句话说,是对于钢琴的兴趣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
启蒙,天赋,兴趣,这种种机缘加在一起,才可能有逼迫下的成功。可实际上在我看来,这种逼迫式的教育未必是朗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这种逼迫式教育,朗朗还是有可能成功。
而恰恰是这种逼迫,差点把朗朗毁掉。在朗朗深受打击之后,他的父亲也几近崩溃。给了朗朗三个选择,回沈阳,跳楼,吃药(自杀)。
郎朗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吃药。可是,他拿到药片后却突然醒悟,进而把药片甩到父亲身上,怒吼道:这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我吃药?
我们想想,如果朗朗不是有那么一点点个性,有那么一点点聪明,也许真的会成为这种逼迫式教育的牺牲品。好在朗朗不可复制的因素里面,也许应该再加上两条,朗朗的个性和聪明。
启蒙,天赋,兴趣,个性,聪明...还有什么?也许还有一些运气的因素。这里不再展开。我希望大家思考的是,一个先天条件这么好的孩子,差点就走上绝路,这种逼迫式教育,与赌博又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赌博?玩一个硬币游戏就清楚了。把硬币抛到半空,正面给一亿人民币,反面取走性命。有多少人敢玩这个游戏?我想许多人是不敢赌的。
所幸的是,朗朗没有一时糊涂。而我的疑问是,朗朗真的有必要走这条赌博之路吗?以他的天赋与资质,成就又能差到哪去?这种逼迫,是不是有帮倒忙之嫌?
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神童,13岁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他父亲经常打他,逼他背课文。孩子考上大学后这个父亲满世界宣传自己的教学法。可后来他儿子一语道破天机,他说,他父亲那套方法没什么用,真正有用的还是那些习题和模拟试卷。
有些家长实际上是在帮倒忙,他们却浑然不觉,还以为自己的逼迫造就了孩子的成功。如果逼迫就能造就天才,我国的诺贝尔早就全球第一了。
汪峰:压抑的童年不堪回首
我手头还有一个逼迫型家教的例子,就是《春天里》的原唱歌手汪峰。汪峰的父亲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五岁就让汪峰练小提琴。过程完全可以用逼迫来形容。汪峰的自述是,没有童年,极度压抑,不堪回首。
汪峰也有一些天赋,练了20年小提琴,获奖无数,顺利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也如愿进入了一家国家级乐团,并被任命为小提琴首席。可干了不久,汪峰就提出了辞职,选择了摇滚,宁可过入不敷出,漂泊流浪的生活。
他辞职的理由很简单,看着同事们每天除了演出就是闲聊,一眼就可以看到老年时的景况,就觉得这种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他的父亲难道不痛心吗?逼迫孩子苦苦练琴,得到的却不是他喜欢的生活。要知道,小提琴是很吃功夫的,汪峰每天最少都得拉八个小时。按汪峰的话讲,小提琴是琴中之王,这个王就是指难练,想练出眉目来,资质好的也得练八年。
汪峰是完全没有童年可言的。他的同龄人喜欢玩的那些游戏,他一概不知。可能对我们来说,这种经历轻描淡写就过去了。可对于当事者来说,这种痛楚可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汪峰在摇滚之路找到了自我,应该说,他是幸运的。
逼迫式家教是没法造就天才
另外一个例子,迈克尔·杰克逊,也是一个逼迫型家教的典型。他的童年可用悲剧形容。虽然靠着惊人的天赋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可他成年后的精神痛苦却是令许多人唏嘘扼腕的。
逼迫式家教是没法造就天才的。虽然有些天才受到过逼迫,但我们要清楚,逼迫并非天才成功的必要因素,也许在温和的环境下,天才更容易成功,而且,不仅事业上成功,心理上也更加健全。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从出人才的角度,任何方法下都有可能出人才。极端自由的可以出人才,极端专制的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那些极端自由和极端专制的方法呢?
我想换个角度大家就清楚了。比如,致富的手段多种多样,勤劳工作能致富,抓彩票也能致富。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以抓彩票为生,还要辛勤工作呢?原因就在于,抓彩票致富是一种小概率事件。理性的人会选择更大概率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选择教育方法也是一样。最好遵从那些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能够更大概率让孩子成才与幸福的教养方式。如果把孩子的幸福寄托于赌博和抓彩票上,这个孩子的未来很让人担心。
扩展阅读
早教咨询:朗读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教咨询:朗读是最好的早教方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相关的科学依据,宝宝在3个月之后就开始想和身边人进行语言交流了;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分辨不同的声音;6个月的时候,就会用牙牙学语告诉你,我“长大了”。那,为什么说朗读是最好的早教方式呢?
朗读是一种特殊的和宝宝聊天的方式,与随意的交谈相比,朗读更具有条理组织性。在长期养成的朗读习惯中,宝宝会慢慢注意到语言中的逻辑和语法结构,特别是有韵律感的文章和简单明快的插图,是最适合宝宝倾听、欣赏的。
宝宝学习阅读其实就像学习说话一样,是需要一个渐渐发展的过程。很多父母虽然会怀疑婴儿朗读的可能性,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如果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够为宝宝以后的主动阅读铺平道路。
朗读的好处:
1、在一边跟宝宝阅读,一边抚摸她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彼此的感情;
2、和宝宝一起朗读,会增强她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看图阅读还有利于激发宝宝的想象力;
4、宝宝能够从书中了解自己生活的奇妙世界;
5、还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一夜结束后,宝宝还会自己去翻页;
6、大声的朗读能够加深宝宝对语法的内在理解;
7、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培养宝宝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亲子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既然朗读有这么多的好处,还没有开始的各位爸爸妈妈们还不抓紧时间行动起来,快快和宝宝一起大声的朗读吧!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要不要逼迫孩子“分享”?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要不要逼迫孩子“分享”?”,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些家长总是喜欢跟宝宝要吃的,以此来测试宝宝对自己的爱,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宝宝,把你的苹果给奶奶吃一口吧?”如果宝宝同意了,有的家长会说“宝宝真乖,你吃吧,奶奶不吃”;如果不给,则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啊,我不喜欢你了。”这样逗孩子真的好吗?宝宝分享真的代表了大方和小气么?我么么应该如何教会宝宝分享呢?
一、分享不是与生俱来的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所以,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分享并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也不是一旦出现就会永远保持的行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研究发现,年龄大的儿童较愿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孩子,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也较少。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6岁前都是自私的,并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瑞士一项研究也显示,人在幼年时期通常表现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证实,2岁儿童还不能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3岁儿童的利己趋向更明显。
二、3岁前的宝宝不必刻意进行分享教育要求3岁前的儿童做出分享行为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刻意对3岁前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为时过早。
3岁前的孩子行为完全没有复杂的动机,他们会不会做出分享的行为,只有两种可能:1.孩子不喜欢这个东西,给不给你无所谓;2.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
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权的概念,才可以慢慢学会分享。研究证明,3岁前的儿童,思维发展要经历混沌一体到主客分离到自我中心的历程,这种发展历程必然导致儿童先独占后分享,先利己后利他。所以对于3岁前的儿童,不必刻意强迫他去分享,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独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种社会化属性,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试图通过外在诱使等手段让孩子去分享。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愿意和他人分享。
三、正确分享四步走1.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持有物“物权”的安全感。
在儿童与别人分享前,必须先让儿童知道一个结果,即这个物品是“我的”,不管谁触碰或使用过之后,这个东西仍然是“我的”。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先向儿童讲明物品所有权,征求儿童的同意,然后引导儿童做出分享,千万不能强求或自己做主将物品送给别人。
2.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
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早教之父“斯波克”说,“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那种最深刻、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感情。如果孩子们心里没有爱,那么教会他们分享和给予就很有限。”
3.正面教育为主,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言传身教,让宝宝看到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当宝宝做出分享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4.注意分享小技巧
在教会宝宝分享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多带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教会小朋友们“轮流玩儿”,外出的时候多带一些玩具和小朋友之间交换等等。
四、分享行为三不要1.不要给宝宝“贴标签”
当宝宝拒绝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宝宝“小气”、“抠门”等等。如果总是说孩子小气,孩子就会真的“小气”了,孩子会把“小气”和自己的行为对应起来。因为家长说他“小气”,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2.不要惩罚宝宝
不要对宝宝期望过高,认识宝宝的成长必经阶段,并且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许对妈妈更有帮助。当宝宝不肯分享的时候,如果妈妈加以惩罚或者强迫宝宝去分享,那么只会让宝宝对妈妈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不会让他(她)因此变得慷慨。
3.不要硬性强迫宝宝
当宝宝不乐意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能抢过宝宝手里的东西,硬性塞给其他小朋友。这种行为会破坏宝宝的安全感,造成可以抢别人东西的印象,而且会让宝宝厌恶分享行为。
钢琴天才朗朗小时候也想过自杀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钢琴天才朗朗小时候也想过自杀”,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朗朗的成长之路被许多人视为“中国神童”的成功范本,他那精湛而富激情的演奏,以及成长背后的诸多故事,更增添了这个中国年轻钢琴家的传奇色彩。但是谁也不会想到朗朗也曾想过自杀。
朗朗是第一位与柏林、维也纳、美国五大等所有一流乐团长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的著名的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年仅22岁的他,已成为继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郎朗的音乐才华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情相得益彰,使他成为古典音乐最理想的诠释者和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朗朗的成长历程
朗朗的成长之路被许多人视为“中国神童”的成功范本,他那精湛而富激情的演奏,以及成长背后的诸多故事,更增添了这个中国年轻钢琴家的传奇色彩。
朗朗出生于中国沈阳。3岁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钢琴,4岁师从朱雅芬教授。5岁和7岁连续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9岁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11岁获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金牌)。同年他应邀与新组建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开幕式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江泽民作为嘉宾出席。14岁考入著名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大师院长格拉夫曼。3个月后,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走向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两年后又签约了世界著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最受重视的艺术家。
求学之路一波三折,父子俩人如何坚持
父亲陪伴朗朗一路走过艰辛的日子,钢琴求学之路历经很多坎坷,下面是记者和朗朗的谈话,在朗朗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父子俩是如何去面对的?
朗朗:最好别弹琴了,中央音乐学院不适合你,你还没到这个程度,说完以后就给我踢出去了,生死相逼,儿子能否理解父亲的心愿?
朗朗:后来我们打起来了,后来就没有吃成,我爸,这件事我就是不想提了,每次提都特别难受。
记者:到你父亲辞职的时候,跟你商量了吗?
朗朗:没告诉我他辞职,他跟我说,他现在转到北京去什么了,我说你上班,他来北京以后,我就觉得被骗了,他不上班,成天在家待着,我说你怎么不上班,你不是转北京了,你不知道沈阳的办事处没事,就是聊天,同事说每天说回来吧,他说他每天我上学他都去,我也相信他,当时傻不垃极的,就是说他不上班了,他说他上班,没事,你甭管了,他没说他辞职,我都挺大了,才看见那个辞职书,我当时看完特别难受。
解说:初到北京,父子俩租住在一处较为便宜的居民楼里。一直对朗朗的音乐才华深信不疑的朗国任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为儿子找了最好的音乐老师。但是几番磨合之后,在对朗朗的发展前途上,老师和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朗朗:曾经被老师呲,就是钢琴老师,说我不行,没才能,反映慢。弹琴像东北人种土豆,精神头像打砸抢,感觉有点武士道感觉,他问我没看过文化大革命打砸抢,我说我不知道什么打砸抢,一堂课结果不上,就上文化大革命。最后说,你开百水一杯,最好别弹琴了,中央音乐学院不适合你,你还没到这个程度,你去上一下二级三级的学校去学习。然后,说完以后就给我踢出去了,没像踢足球似的踢出去,就是不教我了,就那段时间我就打退堂鼓了,我不弹了,什么破玩意,钢琴,武士道这个那个,什么话这是,弹钢琴干嘛,受这个苦,还得种土豆。
严父寄托儿子音乐梦想
父亲郎国任是郎朗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郎朗出生之际,他就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儿子能够实现自己因“文革”而受挫的音乐梦想。父亲牺牲了自己的工作,也牺牲了孩子本该玩乐的童年。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回忆起这个片断时,说自己就是觉得有恐惧心理。有时本来是给学校合唱队伴奏而晚回家,但是父亲好像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认为郎朗就是贪玩,再加上郎朗被当时教琴的老师批判得一文不值,父亲非常绝望。“我当时想,我不能吃药,也不能跳楼,不能就这样完了,那也太不值得了。”
当被问起多年过去后,父亲怎么看待当时的举动,是否已经释怀时,郎朗说,自己和爸爸没有正式谈过这件事,但是每次只要稍一提起,坚强的父亲就会流泪。“他肯定后悔了,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再去问了。”他还说,自己的这本自传开始并没有让父母参与,后来为了确定一部分自己出生前从父母处听来的故事,才找父母核实,而爸爸妈妈看到他的自传很高兴,觉得郎朗已经真正长大了。
朗朗:“成功最重要的是兴趣”
7岁的郎朗在获得钢琴比赛第一名之后,老师鼓励他到北京继续学习钢琴。郎朗的父亲郎国任辞了自己在公安局的工作,带着儿子来到北京,租住在地下室,从完全不会做饭开始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但当时的老师并不看好郎朗,总是说些打击和消极的话,学校的同学也讥笑郎朗,这些令郎朗很不在状态,几乎失去了对钢琴的兴趣。
而此时的“郎爸”也近乎崩溃。有一天,他对郎朗说:你现在有3个选择,回沈阳,跳楼,吃药。郎朗在现场回忆说,所谓吃药,就是一下子吞下几十片治发烧的药片。当时郎朗回应了老爸,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吃药。不过他从老爸手里接过药片后,突然觉得生气,猛然把药片扔到了爸爸身上,愤怒地说,这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我吃药?试想,如果当时郎朗真要一下犯糊涂,踏上不归路,那世界就很可能少了一位500年不遇的天才,今天我们也无法欣赏到郎朗美妙绝伦的琴声了。
郎朗回忆此段经历时说,“成功最重要的是兴趣。那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几乎让我失去对钢琴的兴趣,差点崩溃。”对此,郎朗的父亲郎国任说,“每一个成功的人,都要经历十分十分十分的特别困难,只有执着的追求才有可能通向成功。”
专家建议:家长千万不要把培养孩子用以延续自己未了的心愿,这样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的正确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在艺术方面去享受艺术,在才能方面去展示自己。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的出发点应该是发掘孩子的潜能、完善孩子的天性,以孩子对某种艺术的兴趣为先决条件,家长的好恶可不是选择的依据。尤其对于只是希望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而并不指望孩子“吃艺术饭”、“成名成家”的家长来说,学琴也罢,学画也罢,带孩子外出摄影旅游也这罢,都是为了让孩子更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学哪一种才艺或乐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乐,这也是他将来能不能发挥才能的关键。所以,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来设想。
儿童早教故事朗读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儿童早教故事朗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儿童早教故事是一种通过朗读和讲述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语言能力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或教育者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兴趣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道德经验。
一方面,儿童早教故事可以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通过朗读和讲述故事,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故事世界。
另一方面,儿童早教故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电子设备获得信息和娱乐。而通过阅读故事,他们可以感受到纸质书的亲近感和沉浸感,耐心地听完整个故事,培养起对纸质书籍的喜爱和追求。
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是儿童成长的参考和指导。在儿童早教故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具备良好品行和道德观念的人物形象。例如,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会表现出坚持不懈、勇敢和乐于助人的特点。这些正面形象会对孩子的品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儿童早教故事并不是简单的朗读和讲述,家长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提问和导引孩子参与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互动式的故事体验。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早教故事的选材,家长或教育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故事。对于幼儿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生活化的故事,例如描写动物、自然和家庭日常的故事。对于学龄前儿童,可以选择一些较长、更复杂的故事,包括一些寓言故事,以及描写友谊、勇气、责任等主题的故事。
尽管儿童早教故事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重要的是要保持适度。过多的故事时间可能会导致孩子对故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疲劳感。因此,家长或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和注意力时长来控制故事时间。
亲子早教网小编认为,儿童早教故事是一种重要而有趣的教育活动。通过朗读和讲述故事,孩子可以提升语言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感受故事魅力、吸收道德经验和培养创造力。希望家长和教育者能够认识到故事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孩子的日常成长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