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一定要抱。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哭闹一定要抱”,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不知道什么时候网上流行一种说法,孩子哭闹的时候一定不要抱,这样会惯坏宝宝,导致宝宝会以哭闹为手段,养成一直要抱着的习惯。你妹,小编真的想说,这真是最坑爹的育儿谣言,没有之一。

新生儿不会说话,哭闹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而他们之所以哭闹,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情感性依附的需要

新生儿身心方面的能力有限,需要仰赖父母的照顾才能够生存。在这种依存的关系中,婴儿逐渐发展出对父母亲的情感依附。到了六个月大开始认人的时候,婴儿更会因为看到陌生人就焦虑,父母离开就哭闹,这些都是情感性依附的表现,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如果我们了解幼儿有这方面的需要,便会接纳他、抱抱他,减低他的焦虑。等到这段时间(六个月至一、两岁间)过去后,此种依附的需要便会逐渐减低。

2.工具性依附的需要

婴幼儿在学会爬行、走路以前,都需要藉助父母或家中其他成员的拥抱,来移动身体、扩展生活的空间。这方面的需要,在孩子能够爬行、走路之后,就逐渐消失。

3.制约习惯的反应

许多父母在刚开始带孩子的时候,常是听到孩子哭就把他拥入怀里,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学习到︰不舒服、有需要时就哭;哭了以后就期待着被抱。如果没有人抱,便哭闹不休。哭是婴儿借以表示他饿了、尿湿了、想睡,或是想要亲近家人的一种本能。他哭了,我们就该去抱他,观察他、了解他哭的原因,不要因为怕给他过度的疼爱,而不肯抱他。如果我们对于宝宝的呼唤(哭)不加理会,恐怕幼小的心灵会有挫折感,反而会影响日后他对这个世界的信赖感。Zj09.CoM

许多研究显示,母亲拥抱初生婴儿,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婴儿从母亲的子宫初到人世,新的环境、新的生存条件,难免有不适的无助之感。把他拥入怀里,让他体验温暖的肌肤接触,聆听熟悉的心脏跳动,自然能减低他适应新世界的焦虑,感受到亲人对他的欢迎。等他渐渐长大,就会用各种方式传达需要被抱的讯息。所以,宝宝哭闹,家长一定要正视需求,给与拥抱和回应。

扩展阅读

你一定要告诉宝宝的保命童谣


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知道,在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可以踢人,可以咬人,可以撒谎,可以砸东西,可以夺路而逃,可以不用讲礼貌。

童谣一:一个人,上学校。问我什么不知道。低下头,快点走。追上前面小朋友。

童谣二:一人在家放暑假,生人敲门不应答。问路送奶查电表,绝不开门我当家。

童谣三:小白兔,上学校,见生人,有礼貌。不说话,笑一笑,蹦蹦跳跳快走掉。

童谣四:小熊小熊好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里面不许别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

童谣五:小小秘密藏心里,谁也不会告诉你,坏人要是欺负你,告诉妈妈要牢记。

童谣六:小老虎,会撕咬,小山羊,敢顶角。坏蛋问我不知道,敢骗坏人赶快跑。

童谣七:火灾来了拔腿跑,弯腰捂嘴向下逃。逃跑不能坐电梯,危险挥手大声叫。

童谣八:身后有人很可疑,走到马路对面去。要是他又跟过来,拔腿就跑莫迟疑。

童谣九:红灯停,绿灯行。遇到黄灯不抢行。先左后右看一看,一定要走斑线

童谣十:骑车避免上马路,不许撒把与攀扶,打闹追逐危险多,人多转弯要减速。

早教科普:宝宝要独立?一定要珍惜!


引言: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立性,他们可能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动手,拒绝父母的干涉甚至帮助。有的家长就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此就经常否定孩子想要自己独立的愿望。对此,专家表示,家长拒绝孩子独立性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

其实下文介绍的几点才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做法一:尊重孩子

家长应当很大程度上尊重孩子,使用尊重的口气和态度。比如,要认真听孩子说话、尽量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不要当众用侮辱性的话语责骂孩子等。尊重孩子不代表着对孩子千依百顺,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用“笨蛋”、“没用”“比不上人家”这些带有贬低的词语,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做法二:培养孩子有兴趣的独立性活动

孩子从小就有逆反心理,如果家长用生硬的命令来让孩子做某件事,结果就会使孩子愈加不愿意做。比如孩子都是喜欢做游戏而不愿意劳动,那么此时的家长就不应该命令孩子劳动,而是可以以游戏的形式穿插在劳动中,这样孩子就会有参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慢慢让孩子习惯做某件事。

做法三:避免过度保护孩子

这一点许多欧美国家就做的很好,他们崇尚孩子自己奋斗,而不是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是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了。比如,家长会让孩子独睡、在孩子摔倒时让他自己站起来等。这些就培养出了孩子一切依靠自己的独立性格,为以后的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法四:多用语言指导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是,如果家长持续的用语言指导孩子做事,也会收到极大的效果。1-3岁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都是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家长经常的用语言刺激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更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做法五:分解指导动作

2岁左右的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并不完善,所以就十分需要家长的指导。作为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选择教孩子做什么,比如系鞋带,可能这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家长可以将系鞋带的动作一步步分解、重复,指导孩子看明白并且能做出来为止。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培养孩子独立性是重要方法。

总结:心理学家表示,当孩子的独立性活动得到大人的关注与肯定后,他们就会有继续进行下去的动力。所以,父母应该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性意愿,并加以热情的鼓励,使孩子的独立性不断发展、增强。

如何培养宝宝的健康人格?一定要记住这些准则!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7种不良家教 父母一定要避免


有关专家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避免以下七种不良家教:

(1)父母品质不好: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6)矛盾型: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护短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7)心理虐待型:目前打骂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心理虐待现象极为严重。一是剥夺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问题儿童。

很显然,不良家教的危害是严重的,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身健康。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常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注重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一味地强制命令。有的家长抱怨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和财力,结果还是出了问题。这主要是以大人的心理状态和对孩子的期望出发,没有根据孩子的心理和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所致。因此,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搞好家教,做到因材施教,才是防治不良家教的基本原则。

一定要胎教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