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自觉,让人操心。不少老师也感觉到,孩子学习的依赖性特别强,从收拾书包到做作业,处处透着家长的影子。与此同时,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如果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会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形成,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厌学情绪,家长应该引起关注。

问题:学习依赖性强

镜头一:幼儿园里,老师指导小朋友做玩沙子的游戏。老师一声令下,宣布游戏到此结束,让大家到自来水龙头前去洗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涌向水池。当好多孩子都洗完了手时,小志还蹲在水龙头旁边。他正在那等着,看谁来给他拧开水龙头。

原来,平时在家里,总是有人给小志拧开水龙头,再给他洗好手、擦干。因此,他在幼儿园也理所当然地期待着有人给他这样做。

镜头二:读初中的丽莉,成绩在班里较落后,在课堂上她从不举手发言和提问。回家做作业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她就打电话跟同学讨论,或者上网去搜索答案。

成绩较落后却从不向老师提问,这样的结果会使问题越积越多,成绩就越落后,不能及时弥补自身学习的弱势。而遇到问题不思考就搜索答案,显然有偷懒的嫌疑,亟须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镜头三:豆豆正在写作业,突然他眉头一皱,侧着头大喊:“这道题怎么做啊?”接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闻声立刻拥了过去,运用“集体智慧”帮助豆豆解决了那个问题。过了一会儿,豆豆又大叫着说:“快来啊,你们看看我计算的对不对啊?”于是,全家人又蜂拥了上去。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独苗,平日里,家人都围着他们转,在学习上,他们一遇到难题,家长便上阵解围。结果孩子自己解决学习问题、考虑学习难题的机会却没有了。

不善自主学习的表现

在生活中依赖性太强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也必定缺乏自主性,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常见的表现主要有三种:

一、对学习缺乏兴趣,反感学习,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这类孩子厌学,在课堂上,他们听讲不认真,平时厌倦做作业,简直把学习当作累赘。

二、把学习当作应付任务。这类孩子一般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才进行学习。可是上课时,他们极易走神,小动作不断;做作业时,他们往往投机取巧,拖拖拉拉,能混则混,应付交差,能少做一题,决不多做半题,甚至上网查询、打电话问同学,或直接抄答案,有的甚至专门花钱雇人做作业。

三、学习不得法,畏难情绪严重。这类孩子还算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在课堂听讲和作业完成方面,态度比较认真,但他们的学习方法比较死板,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学习中的难题,他们往往想法子绕开,不会主动去弄清缘由。

家长要引导孩子“我要学”

平日里,有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自觉,让人操心。可是,家长却很少意识到责任其实就在自己身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正是家长过度的爱,剥夺了孩子尝试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孩子在学习上变得容易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性。

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独苗,平日里,家人都围着他们转,在学习上,他们一遇到难题,家长便上阵解围。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便时常身处被动的应付状态之中,从来就不敢主动地去干点什么。而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少老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孩子的学习也因此处于被动状态。

另一方面,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四处奔波着参加各种培优班、补习班。本来,玩是孩子的天性,当这些孩子被剥夺了玩的权利,只能学习时,学习还有何兴趣可言?何况,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家长的眼睛总盯在金字塔的塔尖上,而塔尖上又能容下几人?于是,没完没了的批评和指责便扑向孩子,孩子很难得到家长的肯定,自然也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就这样,孩子的自主学习动力源泉渐渐地消失了。

如果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会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形成,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厌学情绪,家长对此应该引起重视和反省。

授子以渔终身受益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是每个做父母的最大愿望。在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如果孩子拥有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学习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也就拥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1.做孩子的好榜样。要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首先要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学习。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

2.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最好交由孩子制定,家长进行参谋。制定的学习计划要具体,越详尽越好,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要控制进度,并配上相应的监督措施。当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行事,并成为习惯后,孩子就打开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3.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指导其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4.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5.让孩子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开展学习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主动性。

6.帮助孩子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学会审题、学会筛选题干中的有用信息,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7.及时发现孩子学习的进步并及时表扬。

8.配合教师,多与教师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遇到不良现象,也可与教师交流,一起想对策引导孩子,形成教育合力。

精选阅读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

就父母的本意而言,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健康、愉快、成功。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不少父母而言,这种出自本能的良好愿望并没有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舔犊之情”所蕴涵的爱、“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并未能使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上真正取得成功。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对子女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一种受本能支配的天性的表现。但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使为人父母者仅仅靠天性所赋予的受去关心、照料下一代已远远不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社会中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仅仅基于本能的遗传,后天的社会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方国家早已把对准备做父母者的教育看成是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都要考虑和面对的重要内容,港台地区近年来也在广为提倡“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的对象,狭义地讲是指父亲、母亲这些与孩子有着直接“亲子”关系的人,广义的理解则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亲职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即:使这些人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的人。总之,亲职教育突出了人类父母与动物界父母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类繁衍抚育后代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亲职教育使生理、血缘意义上的父母,成为社会、教育意义上的父母,是现代社会教育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做父母是个过程,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与情景之中,只要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学习做父母不需要特别的准备、特别的资格,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认真记录下自己孩子的成长经过,讲述自己为人父母的经历。正是在这种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你已经开始了你的学习做父母的过程。可能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与孩子的紧张关系暖和了,与孩子打交道变得容易了,家庭生活也更加和谐了……。

家长应帮新入学孩子做好学习监测


①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老师的评价。家长最好不要只满足于家长会和每学期一到两次的家长通知书,前者时间有限,后者篇幅有限,都很难全面深刻地反映孩子的情况。有条件的家长,最好能每月与各位老师接触一次,与班主任的接触主要是了解前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下一步的教育措施,与代课老师接触主要是了解第四个方面。接触老师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最好能参考上述各方面事先制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提纲,逐项了解。

②定期抽查孩子的功课。比如检查背诵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抽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点。

首先一定要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种善意的关注,而且对他是有价值的,消除孩子的担忧和疑虑,取得孩子的配合。

二是检查的方式要多样化,检查的项目也要全面,以确保检查结果的科学性。可以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注意不要只看完成量,还要看质量,例如选择题要确定孩子是否是蒙出来的;也可以从其他资料中抽出少量题来让孩子限时完成,还可以让孩子给家长讲课。三是抽查可以经常进行,但面对面地检查不宜过多,每门功课每周有一到两次就可以,弱势功课也不宜超过三次,至于让孩子给家长讲课,每周一次足够,但要鼓励孩子经常给自己讲课。

四是检查后要与孩子分析探讨,明确优点与缺陷并达成共识,想出对策,还要定期与老师一起分析并商议下一步的做法,最好能把检查结果整理、归类并保存下来,定期复查,不可查完了事。

③分析考试情况。

分析考试情况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笼统地看成绩,要与孩子逐道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督促孩子解决。失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知识掌握不扎实,也可能是审题失误或者步骤、表述不严谨,还可能是心态的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对策,只有找对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可能会帮倒忙。

④通过孩子的同学了解情况。有时候,同学和朋友对他的了解比老师和家长的了解更真实更细致,所以这个途径一定不可以忽略。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最好不要很正式很直接地问,免得对方产生某些顾虑而不敢全面客观地反映情况,而且可能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反感,多和孩子的同学聊天,从只言片语中进行分析判断。而且一定不要用这些信息对孩子说事,这样的事只要一次就足以失去这条途径了。

⑤要结合具体的主客观情况了解分析。要有比较全面科学的参照系,在比较中分析,不要只看树木不见森林。当然,选定参照系和比较时要人性化。

引导孩子吃饭的小诀窍


营养专家们认为,1—6岁的幼儿期是人体智力和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孩子的消化器官机能尚未完善,咀嚼和消化能力不如成人,肠寄生虫病多见,同时又活泼好动。如果他们长期不专心用餐,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体格。

然而,让孩子乖乖地把三餐吃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对餐桌上丰盛的饭菜不感兴趣,偏喜欢营养价值很低的零食;有的孩子不爱吃自己家里的东西,到了邻居家却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吃饭时偏食挑食,在幼儿园里却老老实实。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孩子不爱吃我做的饭呢?

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你知道吗?孩子对吃饭的想法和大人完全不一样。零食为什么能够吸引孩子呢?主要是它包装漂亮,形状可爱,吃起来有玩乐感。

幼儿对食物的外观要求比较高。如果食物不能吸引他们,他们就会将吃饭当成一种负担。因此,为幼儿准备食物时要把食物尽量做得漂亮一些,让食物色彩搭配得五彩斑斓,形状美观可爱。这样,幼儿感到吃饭这件事本身便充满乐趣,自然会集中精力。

孩子不喜欢吃鸡蛋吗,把鸡蛋做成太阳的形状,放在白盘子中,然后搭配上豌豆英或菜叶,再用番茄片做成花,也许他就会乐于品尝太阳的滋味。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吗,将它切成薄片修成花朵形状,和甜玉米粒放在米饭的表面蒸熟,孩子也许就会愿意把花朵吃下去。

孩子喜欢用手来抓东西,喜欢能够一口放进嘴里的东西。因此,块状食物的体积要小,不要让幼儿感到总也吃不完。不妨做些特别小的馒头、包子、饭团之类,让幼儿感到这是属于他的食物,增加就餐时的“成就感”。

父母一方面将食物的外观制作得富有情趣,一边又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介绍这种食物的特点,幼儿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例如,在给孩子吃萝卜之前,先讲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然后给孩子看大萝卜的可爱形状,最后将它端上餐桌,孩子可能就会高高兴兴地品尝小白兔的食物。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也许有父母觉得这样做很累、很麻烦,这时,就要检讨大人的观念了。用爱心、欢乐和创造带领我们的宝宝长大,是父母最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决不至于耽误了“正事”。记住,把幼儿的食物制作得富有情趣。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吃饭——这就是生活中最美丽的事情。

正确引导孩子的性教育


性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性教育就已经开始了。而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部位,包括生殖器,可以说是性教育很重要的一课。但事实上,对于最显著的性别标志——生殖器,许多父母不能告诉孩子正确的称呼,他们更愿意告诉孩子各种各样的“婉转之词”。

专家认为,其实可以大方坦然地告诉孩子,男孩的生殖器,可以称之为阴茎,女孩的,可以称之为阴部。教孩子认识生殖器时,如果随心所欲地使用所谓的“婉转之词”,一是当孩子的那个部位出现问题时,甚至是孩子受到性侵犯时,就没有任何你们家庭之外的人能够和他们沟通;二是会有可能把一种羞耻感或犯罪感引入身体的这个部位。

案例

“妈妈,我的小妹妹受伤了”

家住广州大道北的杨女士几天前被女儿弄了个啼笑皆非:那天下午,她四岁多的女儿婷婷(化名)跟另外一个小女孩在花园里玩健身器材。突然,女儿的玩伴慌慌张张地跑来,说:“不好啦,阿姨,婷婷哭了,她的‘小妹妹’受伤啦!”

杨女士一头雾水:女儿哪来的“小妹妹”?杨女士赶紧跑过去查看,原来是女儿因为生殖器撞在健身器材上被弄疼,哭了。杨女士哭笑不得,问女儿的玩伴:“你怎么说是婷婷的‘小妹妹’受伤了呢?”小女孩答:"我们叫那个地方就是叫‘小妹妹’的呀!”

父母

绝大多数使用“婉转之词”

记者通过网上调查发现,有的父母认为,没必要这么早就教育孩子“专业的称呼”,觉得“专业的称呼”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的口里说出来很别扭;也有父母认为,在家还可以,但如果孩子在外面也这样称呼,会令人尴尬;还有父母认为那些科学术语对孩子根本说不出口……绝大多数父母在教孩子称呼自己的生殖器时,使用的都是“婉转之词”,而非科学的术语。

记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父母的访问也表明,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父母会教给孩子正确的称呼。相对而言,对男孩的生殖器,用得最多的称呼是“鸡鸡”或“小鸡鸡”,大家都认为“基本上可以在中国通用”,但对女孩生殖器的称呼,就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称呼了。

以下是记者搜集到的包括各种地域、各种方言的有关生殖器称呼的“婉转之词”:

男孩:鸡鸡、小雀、雀雀、咕咕咕、小蕉蕉、宝贝蛋、小牛儿、慈姑定、姑姑仔、春春、虫虫、鸭鸭、小茶壶、小松鼠、鸟鸟、啫啫、鱼仔、小虫虫、何B仔、小河马、周周、咛咛、nounou、水龙头、大象、小蛋蛋、小弟弟……

女孩:尿尿的地方、拉尿的小屁股、屁屁、鸡仔、夹夹、BB、小贝壳、西西、角角鸡、小妹妹、小娃娃……

幼儿园:

称呼不统一老师困扰多

曾经在一家省一级幼儿园任幼儿教师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就算是幼儿园老师,也很少会“一本正经”地跟小朋友用科学的术语来称呼生殖器。但在工作中,确实也因为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一个小女孩过来告诉她:“我的小屁股痒!”她马上褪下小女孩的裤子,查看她的臀部。可是小女孩在她的怀里扭来扭去,大声地喊:“不是那里!”然后站起来,指着她的阴部说:“是这里痒!”

如何正确引导学龄初期的孩子


学龄初期是指孩子在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的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其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主导孩子发展的重要活动。第二个特点是开始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并迈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

从小学时期开始,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对象。他们在识字、阅读、作文、数学等学科中掌握书面语言,扩大知识范围,并随着身体器官的逐步成熟,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和理解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这段过程中,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也同时在发展。这促使孩子掌握概念和进行判断,发展抽象的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心理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此时父母和老师要在孩子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上多下工夫。

父母应使用一定的技巧鼓励孩子,让他们对上学产生向往的心理,千万不要用学校或老师吓唬孩子。父母言谈中对老师的批评,往往会在无意中损害老师的威信,成为孩子抵抗受教育的理由。在学习习惯方面,大人要帮助孩子有规律地生活,纠正不良的行为,培养孩子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惯。在对行为表现的要求方面,大人提出的要求必须统一,绝不能允许孩子在学校里是一种表现,在家里又是另一种表现。大人一方面要督促和帮助孩子,不要放任;另一方面,大人切勿包办孩子分内的事情。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和父母应密切合作,统一双方的观念。在此时期,孩子的道德观正开始形成,但由于道德知识的理解不精确、不全面,他们对道德的评价流于片面和主观。大人根据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应主要放在学习方面。特别是刚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时,孩子在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和养成良好习惯等方面,都需要从细微处着手。此外大人应给予正面评价,启发孩子的自觉性,使之有意识地、主动地向正确的方向努力。

教育孩子,一定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循循善诱,从细微着手,同时父母和老师一定要积极沟通,了解孩子的动向。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开心入园


父母怎样才能做到高高兴兴地引导孩子入园呢?

下面列举四个方面,供年轻父母参考:

1.注意消除幼儿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反感与恐惧心理。例如,请入了园的小朋友到家来玩,听他们讲幼儿园里的生活和游戏;讲述小朋友的趣事;讲述老师的可亲可爱;讲述幼儿园里的各种各样好玩具;从而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和兴趣。

2.父母要理智地对待孩子入园时的哭闹。孩子初到幼儿园,难免会哭一阵的,只要父母不把这种情况看得很严重而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那么,经过几次后,孩子看到哭也没用了,以后就不再哭了,并逐渐对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起来。

3.应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和小朋友交往;经常邀请别的小朋友共同游戏,这就会使孩子养成愿意到小朋友中去的习惯。当他(她)看到别的孩子进了幼儿园后,他(她)也想进幼儿园了。

4.父母应该相信,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既长身体,又长知识,并树立集体生活的观念,以免总是担心顾虑。尤其孩子是看着父母态度的,只要父母有决心,孩子就会有信心了。

5.为了使孩子高兴入园,父母还可预先教唱热爱幼儿园的儿歌,使孩子边唱边入园,那就更好了。

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什么是学习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学习能力。能力好比劈柴的斧头,将斧头磨得锋利,才能将柴劈得快又好!人有很多种能力,比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等,不一而足。一个人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他掌握各种技能的成效,影响他活动效率的高低。

比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孩子具备运算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方位感、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孩子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能有些家长会问:“是不是让孩子多做题,对各种题型练习熟练了就自然形成能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在心理学上是不赞成把能力与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划等号的,因为能力只有在活动中,而且只有在那种没有这些能力就不能实现的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能力的组成部分,如果缺乏知识和技能,孩子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活动,也就不存在相应的能力。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一定的能力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可以这么讲,能力的发展较知识和技能来说要慢得多,也重要得多。

那么,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它们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感觉运动、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语言、思维、自我监控。这些能力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重要性。

比如,在学前阶段感觉运动能力是一个孩子智能发展的基础,如果在这个时期,感觉运动能力发展滞后,不仅会造成孩子动作不协调,动作模仿力差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到孩子上小学之后呢,知觉以及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这两部分的能力没有同步发展,就容易对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阻碍。

可以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孩子在学习能力发展上存在差异

孩子在学习能力发展上是否存在差异呢?答案是肯定的啦!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时间的早晚

有的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很优异的能力。比如,有的小孩3岁就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乐器的音高,有的则一直到成年之后,仍然对音乐的辨别力和感受性极差。再比如,我们称之为“人才”早熟的现象,自古就有。王勃6岁做诗、曹冲秤象等故事都广为人知。

可是,也有一些人到了很晚才表现出较强的能力。比方说爱迪生小学才念了6个月就退学了,由妈妈在家里教他学习。可是因祸得福,爱迪生最后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还有“相对论”的缔造者爱因斯坦,在上小学的时候也被老师称为“不会有大出息的孩子”。谁曾想爱因斯坦最后的出息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期。

知道了学习能力的体现在时间早晚上有差异,那么,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过于苛求。

类型的不同

就像大人的能力各有千秋一样,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对听过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而且能说会道,我们把这一类孩子叫做“听觉型”的孩子;有的孩子对看过的东西过目不忘,对图形、表格之类的提示非常敏感,而且往往喜欢从事手工、画画等操作性活动,我们把他们叫做“视觉型”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活泼好动,运动能力较强,在动作能力的发展上表现优异,这一类孩子则属于“运动型”的孩子。当然这些所谓的类型主要是指孩子在某方面的能力发展具有相对优势而言,并不是完全绝对的。然而,这种差异则是的确存在的。

小民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这是老师和家长都一向认可的。比如在上课时,小民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反应速度最快,总是第一个就举手发言,相当自信。但是做练习题时,他可就垂头丧气了。因为他的书写速度太慢,常常时间已到他还是写不完,弄得老师家长跟着着急。小民自己也觉得委屈:我挺聪明的嘛,怎么关键时刻就不行呢?究其原因,小民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听觉型”的孩子,听说能力要明显高于视动能力,因而导致了这种“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的尴尬局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