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还要不要送孩子入园。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冬天来了,还要不要送孩子入园》,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季节的脚步又行进到了初冬。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年幼孩子的家长,干脆把孩子留在家里,不再去幼儿园了,直到明年春暖花开。事实上,入园的幼儿通过幼儿园组织的冬季锻炼,不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个性,锻炼意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不当穿衣是感冒主因

温度变化与孩子感冒发烧关系不大,不当穿衣才是罪魁祸首。随季节气候温度的变化来加减衣服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从科学的角度,儿童正处在快速身体发育时期,其身体内部新陈代谢的速度,要比成人高出很多,维持身体温度所需的能量释放也多于成人。因此,按理说儿童应当比成人穿得少才科学。但事实上,我们的大多数家长更容易给孩子多穿。如果穿得太多,从上到下捂得严严实实,孩子的身体内部的温度调节功能就会失调,这样才更容易感冒。建议宁可给孩子少穿,或者和父母穿得一样,也不要武装到牙齿般的多穿。有一个非常重要鉴别标准,就是孩子穿得正常的时候,他们的手总是凉的。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的冷热,你应该将手伸到衣服里去摸孩子的胳膊、腿或脖子。如果是热乎乎的,而且没有出汗,那就是正合适。当然,也可以观察看孩子的脸色。孩子感到冷的时候脸上没有红润。还要记住,在寒冷的天气里,必须给孩子戴帽子,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热量都是从头部发散的。

二园里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能增强体质

幼儿园每天有规律的两小时室外活动,绝对是有利于孩子健康发育的举措。它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会少得病。经常让孩子到室外去呼吸新鲜空气,空气温度的变化,有利于儿童因适应冷热变化能力的提高而增加自身免疫力。这在百年前就是已经成为科学事实了。幼儿园的室外活动,不仅有规律和保持足够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一起,由老师组织活动,快乐无比,运动量会大大增加。冷空气中的运动,由于其心肺功能的增强而使孩子脸色红润,胃口大开,吃得多,睡得好,长得快。而呆在家里的孩子,由于一直住在温暖房间里,其脸色会显得很苍白,没有血气,食欲大多不好,得病的几率其实更高。

三家中环境单一乏味不利孩子成长

0-6岁的孩子,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对其心理发展都是无比的珍贵。孩子在幼儿园中所接受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丰富课程活动(刺激),与家庭中单调乏味的环境相比,是绝对不能同日而语的。0-6岁是孩子几乎所有方面发展最快时期(关键期)。尤其在脑中枢神经细胞间的联系建构方面,只有将儿童置于具有丰富刺激(课程活动与师幼间及儿童间交往)环境中,才能形成合理及丰富的结构。而结构合理与稳定,脑的功能才强大无比;而功能的强大,才能让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如鱼得水,春风得意。仅就语言和人际交往发面的发展来看,呆在家里一个冬天(至少要三个月),其损失都几乎无法用任何事物可以衡量,且是终生不可逆转的。

四温室的花朵长不成大树

温室中的花朵,是永远都无法长成能经风雨、傲苍穹的参天大树的。很多家长怕孩子受伤,在孩子该爬时不让爬,该走不让走,该跑不让跑吗?岂不知这样一来,孩子大肌肉协调能力发展受阻,走路能够把自己绊倒,受伤的几率更高,这不是得不偿失,反而害了孩子一辈子吗?连冬天呼吸一点冷空气的权力都能被剥夺了,你们还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出息到哪里去?

五体育运动是接触寒冷的最好方式

现在小朋友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冬季锻炼不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个性,锻炼意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当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冬季锻炼穿着要适当,并保护好露外皮肤。老师、家长应指导孩子适当穿得暖和些,戴上帽子和手套,如果风太大,要戴上口罩。但也不要穿得太厚、太臃肿,以免妨碍身体的运动,加重身体的负担,乃至出汗太多,反而招致感冒,在运动中间休息时,切记穿上外套,不可任风寒乘浑身毛孔大张之时,侵入体内致病。

防止伤害事故发生,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大雾天气不宜长跑,因为运动时呼吸会加深加快,雾天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细菌病毒含量较多,造成室外空气相当污浊,能见度大大降低,常会引起呼吸道及其他疾病发生。这时在室外运动就不如在室内活动了。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在冻实的河、池、坑、渠内滑冰,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呼吸方法须得当。冬季气候寒冷,有时还会有风沙,因此,锻炼时不要大口呼吸,而应采用鼻腔或口鼻混合呼吸的方法,在减轻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避免冷空气刺激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掌握适宜的运动量。冬季锻炼应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来合理安排运动量。锻炼中,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孩子的运动心率应控制在150次/分以下。

zj09.com小编推荐

很多功课,还要不要听故事?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很多功课,还要不要听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此我并非建议大家为了听故事而荒废学业,我只是强调故事可以使课程学习更丰富、更有意义。故事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而是一种让世界变得更有意义的工具,即使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梦反射出我们想要对抗逻辑思考的意图,你听说过有谁做散文式的梦吗?没有!我们都是梦到各式各样的故事。

耶鲁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前任主管,目前担任西北大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的罗杰·C。享克(RogerC.Schank)曾利用计算机制造出人工智能,他发现人类的行为和思考通常是由人们彼此制造、记忆与分享的故事而组成的。他发现故事是人类智能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因为故事决定了我们思考及行为的模式。

人类的大脑每天,有时甚至几小时就接收数以千计的信息,而大部分信息我们可能在几分钟后就忘记了,但有些信息却在多年之后仍然清楚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容易被记住的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某个故事有关,这些信息就像标签般附在故事上,让我们容易记忆,而抽象的概念总是很容易就被忘记了。

在享克所著的《告诉我一个故事:真实记忆和人工记忆的新貌》TellMeaStory:ANewLookatRealandArtificialMemory一书中,他解释道:“故事给予过去的经验一个生命,故事使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令人难忘。”

而且故事使我们能够专心,使我们周遭的世界变得合理。政治人物或传教士在群众面前常说:“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而这么说常常能立刻引起听众的注意。

电视节目《60分钟》60Minutes是美国电视史上播放时间最久且在黄金时段获利最高的节目,这个节目的制片人唐·赫维特(DonHewitt)负责节目最后的剪接,他说:“《60分钟》成功的秘密很简单,我无法相信竟然别人没有发现,其实只是几个连小孩子都会说的字:‘我要听故事!’我常在剪接室看着影片说:‘这个人很有趣,那个人很棒,但故事是什么?’”赫维特先生知道,如果缺少了故事性,观众就会离去。

因此,同样地,如果老师们忽略故事的重要性,他们也就面临着学生离去的危险。

听一个好故事,能带给孩子很多有启发性的想象空间,也能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和道理,让孩子们记得更加牢固。

入园后宝宝们要不要一直坐直?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入园后宝宝们要不要一直坐直?”,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入园后宝宝们要不要一直坐直?

9月4日上午,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家宝总理坐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中学生中间听讲,腰板挺直,坐姿端正。细心人发现,图中六个学生居然有五个是“小眼镜”,而且清一色地扭着身子趴在桌上,歪着身子写字。正确的写字姿势应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现在有多少学生能够做到呢?

老师感概:幼儿园的孩子坐不直了

我第一天教他们写汉语拼音“ɑ”,还没交代如何坐好如何拿笔,他们几乎全都趴在桌子上开始写了,而且个个都是捏着笔尖写字。我赶紧叫停,给他们示范读书写字的姿势,孩子们蛮有兴趣地笑着模仿,但等我说完,他们全都又趴下了。

于是我用了一整节课纠正他们的姿势,但第二天,他们依然如故。开学三天,我不知道喊了几百声“坐直一点,手离笔尖远一点”,累得嗓子都要哑了。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我的教学似乎有点多此一举,学生们都已经会读也会写了。原来,这些孩子在幼儿园上大班时,已经把一年级课程全学了。但是,前两课都附有“习惯养成”一项,内容是“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书桌一拳头”三句,没有一个孩子会照着做。

随后我了解到,附近的幼儿园几乎都是这样做的,有一家甚至给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小班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第一天就开始写字。我亲眼看到邻居刚满3岁的孩子趴在小凳子上艰难地写字,真想去幼儿园告诉那里的老师:别这么急着让孩子写字,至少也得叫孩子坐直一点吧。

学校里整齐划一的学生坐姿经常被不少人批评,认为这样的统一要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幼儿园里的坐姿是否要做要求呢?有些人反对幼儿园统一端正坐姿,有些人则坚决拥护幼儿园加强坐姿教育及良好坐姿习惯的培养。

反对派幼儿园教育不需要统一形式

在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随意地表达,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踊跃举手发言。但是,许多幼儿的坐姿却很不端正:有的时不时时站起来,有的把脚登在前面的凳板上,有的斜靠着椅背,有的伏在桌上双手托腮……有的认为,幼儿园就该这样,正是因为气氛轻松,孩子们的思维才会如此活跃,此时不必过多强调规矩,更不必去要求幼儿统一坐姿。

约束幼儿发展。

中国式的传统教育,要求学生个个坐端正,守纪律。学生个个坐端正听老师讲,属于接受学习,被动地接受,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特别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特性。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是不可能几十分钟都端正坐好的。

拥护派:坐姿很重要

坐姿教育是教育的第一步。坐姿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坐姿也是一种交流方式。有不少人认为,上课一定要有规矩,坐姿很重要,否则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坐姿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黄东锋表示,目前香港儿童(1-6年级)脊检,17%的学童存在“含背”问题。广东的情况与香港基本一致,“含背”问题主要发生在学龄后学生身上,而造成“含背”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看书、学习、用电脑时坐姿不正确,少女发育期害羞心理,以及书包过重而设计不合理等。

专家建议:

幼儿园的孩子自律性较差,但好的习惯就应该从小养成,从一点一滴做起。幼儿园是以游戏、玩乐为主的教育过程,但毕竟也是一个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身体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幼儿园完全可以尊重幼儿特点,安排短时间的守规矩、端正坐姿的活动教育。什么时候动起来,什么时候静下来,这需要教师的调控能力和指导艺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兴趣的学习比较重要,不过到了大班接近上小学了,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给予一定的约束,为上小学做准备。家长要以引导为主,培养孩子正确的习惯性坐姿,学校也应该带领学生多做定期舒展的运动。

要不要让孩子插班上幼儿园?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凄凉场面;运气好的老师还会因为插班宝宝是新生,而多投以一些关注的精力与眼光。

为此,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爸妈对于宝宝插班基本上分成3派:希望插班、不希望插班和不知道哪种更合适;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内、外在环境许可,希望宝宝插班入园的爸妈占多数,但同样也有高达1/3以上的爸妈仍然犹豫于插班与不插班之间。

入园小调查:如果有机会插班,你会希望宝宝插班入园吗?

希望插班35%

不希望插班34%

不知道哪种更合适31%

“希望宝宝插班”派的爸妈认为插班更利于宝宝快速适应。

已经成功插班入园的妈妈们更是赞成插班做法,他们认为自己当初为宝宝选择插班是正确的,因为宝宝在入园后适应良好,而且更可以根据宝宝实际状况较自由地选择入园时间,底气更足;“不希望插班”派的爸妈则认为让宝宝和大家一起入园,起点相同,才更有利于宝宝自信心建立。另外,还有很大部分的爸妈不知道哪种更合适,对于让不让宝宝插班举棋不定。

可见,插班不插班已经变成未入园的爸妈选择宝宝入园时机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们将从爸妈、幼儿园老师、园长等三个面向,为爸妈们详细解析他们对插班的态度,希望解答您的疑惑、能帮你坚定立场。

反方观点:世上无完事。

对于插班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呢,且来看看他们的担心。

上海市小番茄妈妈:宝宝容易被孤立

小番茄是九月入园的,当时年纪并没有达到幼儿园招生要求的两周岁半。我也考虑过是否等满两周岁半时插班,细想之后打消了念头。我觉得,插班的宝宝容易被孤立。大家同时入园,互不相识,起点是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就会自动分出亲疏,后加入的宝宝要想融入这些基本稳固的小团体就比较困难。如果宝宝被孤立,就会产生自卑,从而造成许多其他心理方面的隐患哦。

关于入园初的哭闹,宝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哭上几天。小番茄回来时曾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大家都哭的。”我想,如果是插班,唯有他一个人哭,会不会觉得很没面子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与所有的新生宝宝一起入园,当爸妈的可以比较出自己的宝宝适应能力如何。如果插班就不能比较了,爸妈会搞不清楚是幼儿园老师的问题还是宝宝自己的问题。

要不要为孩子移民?(上)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要不要为孩子移民?(上)》,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痕,您好!

您已经考虑得很细了。另外,您夫妻是否也准备移民呢?最好放在一起考虑。随着中国加入WTO,投资国民待遇已不是问题;而且随中国国力的增强,给孩子买一个外国的PASSPORT有什么必要?这有点象十年前不少人为子女花钱买城市户口。

匡匡的回复:

我的朋友正在申请技术移民。不知道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他们已经有个女儿了,现在十八个月。我想他们真的很有勇气,虽然我很羡慕,却心有余力不足了。

dongmiaomiao的回复:

谢谢普林妈。不过我听说加拿大孩子上学是免费,而且医疗保险方面都有保证,这些条件也够诱人的,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心痕的回复:

谢谢普林妈,这个问题通过你的回答是我明白了很多。对于有移民打算的人来说,确实需要好好为孩子考虑,了解国外的各种情况。普林妈妈的经验一定对很多人有帮助。(待续)

要不要为孩子移民?(下)

孩子生病要不要坚持上学


记得我小的时候,只要我生病了,妈妈就让我在家里休息睡觉。因为我的母亲是儿科医生,父亲也是医生,所以,他们对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视。

当我做了母亲后,我也这样对待我的儿子,如果儿子生病,我一定让他在家里休息,直到他自己认为已经不需要休息了,他才去上课。我认为这是每个母亲对孩子天经地义的做法。直到有一天,家里的阿姨发出感叹,我才意识到很多孩子并非有这样的“待遇”。

一天,阿姨董姐对我说:你真的是个好妈妈!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告诉我她的儿子以前生病发高烧都被他们逼着去学校,他们害怕孩子的学业跟不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怕孩子的成绩受到影响。我问:“孩子如果发热生病,他坐在教室里能够有好的学习效果吗?”董姐说:“我们想孩子无论怎样总是可以听一些课吧,现在我发现我们当时做错了。”董姐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

这次交流没有过几天,董姐12岁的侄儿感冒发热,被父亲送到学校参加军训。当时正值8月的夏天,天气炎热,孩子在烈日下将进行三天的军训。董姐侄儿参加了半天就倒床不起了。身体健康的孩子都要有些吃不消,何况已经发热38度的孩子。于是董姐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把孩子接来我家里,不参加军训了,因为学校离我家很近。我打电话告诉孩子的父亲:发热的成人都需要休息,何况孩子?如果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可以要孩子付出健康的代价!

我曾经在小学做过一段时间的校医,这所小学是住宿制,孩子周末才回家。还记得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因为发热,体温高达39度,我们打电话给孩子的妈妈,希望她把孩子接回家治疗和休息,结果妈妈带了一些药来交给我们,告诉孩子要坚持学习,克服困难,然后离开了。孩子的眼里满是绝望,眼泪流了下来。她怕我看见,他转过身擦掉了,然后带着决绝的口气对我说:“将来她老了,她也有生病的时候,我也会这样来对待她的!”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心痛孩子,我知道现在我的什么话对他来说都没有安慰的作用。

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一个从成都重点中学到美国留学的孩子,成绩非常优异,在美国一所著名学府学习。因为连续几天同学没有发现他的踪影,女朋友也找不到他,电话无人接听,后来报警,当警察打开他的房门时,发现他已经死亡几天了,趴在书桌上,死亡的时候还看书学习。经过尸检,他是因为感冒,没有注意休息和治疗,引发了心肌炎,并发心功能衰竭死亡。一个在我们眼里不那么重要的感冒,却夺走了一个人的生命。

我一直给儿子灌输的概念是:生命是最重要的,健康是最不可以忽视的。如果我只是给儿子讲这个道理,他是不会明白的,只有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我告诉他一定要休息,病好了才能够学习和工作,他慢慢就会理解,也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我也给儿子讲述这个留学生的故事,让他理解不重视自己的健康将付出生命的代价。当我在算计是孩子的健康重要还是老师两天的课程重要时,我永远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所以,每次儿子生病,我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告诉他:学业成绩比起你的健康来不算什么,学业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将来无论你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如果你生病,一定要放下一切工作,休息和治病是你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对孩子说的和我们对孩子做的不一致,导致我们的孩子也成为想的和做的不一致。比如我们在很多时候老师和父母都告诉孩子要珍惜生命,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样的理论,我们以为孩子就明白了。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们却要他们坚持上课,要他们将老师的课程看得比自己的健康还重要。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如何能够真正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这个留学生的学业非常优秀了吧,但他恰恰就不懂得如何健康的生活,最后因为一个小小的感冒丧生!

在孩子成年以前,对于孩子生病时我们要给予他充分的心理关怀,此时的孩子需要我们知道他生病的感受,需要我们的陪伴,需要我们的精心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体会到家的温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孩子也是在学习如何感受他人,学习如何照顾病人,这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于人性和生命或许我们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很多被宣传的“先进模范”人物,在宣传中他们被强调成“带病坚持工作”的榜样。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单位缺少这个有病的人就会垮掉,那么这个单位将还不如早点垮掉,让这个有病的人赶快到医院治疗,恢复健康,没有必要让这个人累死病死在岗位上;如果这个有病的人离开这个单位,单位的工作只需要适当调整就能够正常运转,我们还需要这个有病的人一直坚持到病死在岗位上吗?这种处于政治需要的宣传扭曲了我们对于健康的价值观。我们又将这种被扭曲的价值观投射给了我们的孩子,最终受害的是孩子。

当孩子以生病为借口不想上学的时候,父母可能要审视自己对孩子的关注了,是不是孩子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够获得父母的陪伴、关注和爱护!

到底要不要讨好幼儿园老师?


与幼儿园老师的相处之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园里的情绪和表现,于是很多家长开始犯嘀咕:讨好一下老师吧,对宝宝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是同样有不少家长反对这种看法,认为老师本来就该爱孩子的,不用家长特别的做什么。

到底要不要讨好幼儿园老师?

观点PK:

支持派:讨好老师好处多

讨好老师是随风就俗:三月份新学期开始,Lily就把两岁半的宝宝送去幼儿园了。前些天过三八节,Lily想:“是不是应该趁机给宝宝的老师送点礼物呢?”思来想去,Lily给老师买了套500多元的高级内衣。“少了觉得不好意思,希望这样老师能对孩子好点!”大部分家长都觉得“送礼早已是潜规则,随风就俗也没什么。毕竟孩子白天一直在幼儿园,对于孩子的感受来说,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如果给老师送点礼就能对孩子有所帮助,我们愿意这样做。”

无可奈何还是要做:谈起讨好老师,在国企工作的区先生却觉得有点无奈。“开学了,看到家长们都大包小裹地给老师送东西,我本来是不想送的,但后来想想这样可能对孩子会不好,还是送了。”“现在,送礼已经成为了一种潜规则,如果不遵守的话,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只是这种规则还是让人心里有点不舒服。什么时候真正的规范多一些,老师怎样对待孩子有一种细化的规章制度就好了。”

讨好和不讨好就是不一样:“幸好我给老师送礼了!”辛小姐说:“送和不送就是不一样。我儿子班上有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老师我每人给了一张500元的购物卡,保育员我给了200元的。三个老师当时的表情就很让我放心,果然,儿子当天回家心情就特别好,说老师在上课时表扬了他,给他一朵小红花,还多给了一个苹果。”黄小姐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很讲究人情礼仪的”。“要是送了,老师会对你的宝宝很关照,吃饭的时候会多盛,把肉多给宝宝。宝宝和别人打架了或者上课溜号也不会批评太厉害,也不会体罚,好处很多。”

反对:讨好老师未必有用

歪风邪气不该助长:“‘送礼’的确是社会上的一种风气,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这种风气不是会愈演愈烈了吗?给幼儿园老师的送礼风我看该杀一杀。”梁先生这样看待“讨好幼儿园老师”:“老师爱孩子,是师德、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心。如果因为家长没有送礼或和老师发生了矛盾,老师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或者因为家长给了好处就对这个孩子另眼相看,这种人完全没有资格当老师。老师如果都图这个,肯定是看不好孩子的。”

应该让孩子自己努力:小秋认为,虽然就目前而言,讨好老师能暂时让宝宝得到好的照顾,但长期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虽然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但他迟早会明白:只要送礼我就会有好日子过。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荣誉、成绩和老师的爱,这也是能力的一种见证。现在我的儿子快上大班了。他的学习、他的能力让同学们佩服,让老师们喜欢,让我们家长欣慰。所以当务之急我们考虑的不是送礼,而是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对孩子来说才是终生受益的。”

有时候送礼未必有用:身为幼师的唐小姐坦言:“工作中常常遇到爱送礼的家长,但其实有时候送礼未必有用。”唐小姐说:“我们老师中间已经流传了家长们惯用的‘三部曲’:孩子刚进幼儿园,家长百般讨好老师,想办法或利用节日给老师‘意思意思’,以便获得老师对孩子多一些照顾和偏爱。孩子长大一些后,家长开始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特意找来一些配合老师教学的物品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以获得老师对孩子的好感。等孩子到了大班后,由于对幼儿园的情况有了很多了解,家长便开始评头论足,甚至与其他家长一起来揭发一些早已发现的问题。要么言谈之中表示出不满,要么向老师发难。”“所以,家长们一时的讨好,老师们已经不太放在心上了。”

专家意见:要懂得和幼儿园老师打交道

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之后,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因此,幼儿园的重中之重——老师,就成了家长们特别关注的对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和栽培,怎样处理好和宝宝幼儿园老师的关系呢?专家为家长们支招:

一、调教出热情有礼的宝宝:“现在的孩子们都很聪明,如果你的宝宝又很有礼貌,那一定会很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每天早上送宝宝到幼儿园的时候要记得提醒宝宝和老师打个招呼,放学也别忘了和老师说再见。”

二、别对老师太多要求:幼儿园的生活是集体生活,孩子又多,不要要求老师对孩子的照顾面面俱到,尽量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不要太特殊。

三、对老师宽容一点: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尚不足以保护好自己,而且老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孩子都拉在身边不给他们自由,因此在幼儿园出现一些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如果不是特别严重,请不要去质问或责备老师。如果平时对老师过于苛刻,即使送礼给老师,她也不见得就会忘记你平时的苛刻,而对宝宝更加关爱。

四、感谢老师的付出: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很繁杂也很辛苦的。所以,当老师们辛苦地忙完一次活动时,请你对老师说一句:“活动太棒了,老师辛苦了!”这表示老师们的辛苦得到了认可,老师们即使辛苦也会觉得欣慰的。

五、准时接宝宝离园:工作了一天,老师也想按时下班。当然有很多家长下班很晚,不能按时接孩子,那么请记得跟老师说声:“谢谢!”

六、和老师多沟通:当你发现园里有不适合孩子的地方时,应恳切地对老师提出,及时与老师交流。每天都要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主动告诉老师,并要经常向老师询问孩子在班里的表现。

宝宝的屁股要不要打呢


在不少家庭中,爸爸妈妈对能不能打孩子的屁股各执己见。

大多数专家都反对,甚至称之为虐待儿童,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孩子经常被打屁股,他的今后的性格可能会趋向内向和孤僻。

但是,有一些比较“另类”的专家却声称,这算得上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惩罚手段,如果只是适当地轻轻地“教训”一下孩子,是没有害处的。

调查发现,有些孩子的确比其他孩子更“招打”。一个脾气比较倔强的孩子和一个性格温和的孩子相比,前者就比较难带,小屁股也更可能挨打。

特别告诫——

打孩子的屁股,其实常常是父母内心不满和怒火的一种发泄:你吵得我头都痛了,现在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在这种情况下,打屁股没有任何教育意义。

爸爸妈妈常常着急地来询问:

为什么我的孩子越打越不听话?孩子的屁股到底能不能打?

回答之前,先请爸爸妈妈们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因为他对打屁股的反抗呢,还是因为他对控制自己的行为有困难?

专家的意见——

a)孩子过分顽皮的时候,偶尔的,不带辱骂和暴力性的打屁股,不会造成什么心理问题。

*打屁股是为了让孩子记住,自己过分顽皮会带来这个小小的教训;

*父母下手并不重;

*平常父母很注意营造一个充满爱和理性的家庭环境,这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父母时不时、动不动就训斥和数落的教育方法更令人担心。

b)打屁股的方法并不值得推广。

*打屁股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纪律约束。这种惩罚只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怎样是不合规矩的做法或行为,即,打屁股只能教会他们“什么是不应该的”,而不是“什么是应该的”。

*该行为同时还隐含着“身体力量决定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负面含义。事实上,有时候父母们对孩子调皮的行为举止采用“视而不见”的方法反而有效。

c)学做聪明的父母。

*约束孩子的行为,夫妻双方的观点必须一致,这样,孩子得到的信息将始终是一样的,那样,他学守规矩也将会更快。父母之间千万不要形成相互对立的观点,这对教育孩子很不利。

*平时,多留意杂志报纸上专家对于惩罚孩子的看法,看是否能找出一个能令你们双方都满意并且奏效的育儿方法。

*让“自然状况”发生。当配偶或家人因为孩子太过于顽皮吵闹而要惩罚他时,你不要当场跳出来加以阻止,因为只要惩罚是柔和适中的,并不会对孩子构成伤害。而当着孩子的面,夫妻吵架才是最糟糕的。

小贴士:

*做一张“好宝宝”表格。宝宝表现好,就奖励他一个用粘纸笑脸或是小星;

*假装对宝宝的无理取闹视而不见。

孩子入学前的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