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引导

2020-01-30 胎教引导 童话故事聪明的小鸭 童话故事聪明的小猪

引导宝宝越玩越聪明。

妈妈留言

妞妞刚过周岁,是个出名的淘气宝,从早到晚好玩好动,一刻也停不下来。喝奶时间到了,妞妞还是忍不住用小手抓着玩具,要一边玩一边喝。凡是需要静下来做的事情如看书、听故事啊,妞妞一概没兴趣。她怎么这么好玩好动呢?只玩耍、不学习,我的宝宝能聪明吗?

推荐阅读:揭密!宝宝任性的真相 选择幼儿园一定要注意六点 五感功能决定宝宝脑力水平 妙巧培养宝宝的五大能力 专家支招

宝宝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越是活泼好动的孩子越聪明;而越聪明的孩子也越发好玩好动。

玩耍,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天性。从出生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玩耍,在探索,在学习。宝宝不仅仅通过眼睛(阅读)或者耳朵(听故事),而是通过他全身的感觉器官,去吸收周围的一切信息。他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坐起来,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会站立和行走,他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充满未知的,因此需要反复地接触和练习,才能渐渐掌握他自己的身体。而宝宝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消化,才能升华到一定的理解。宝宝接触到的一切,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都会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迹,为他将来进行抽象的思维和学习,打下最初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玩耍帮助宝宝成长,成熟。宝宝通过各种形式的玩耍,慢慢控制自己的身体,认知周围的世界。玩耍对于宝宝来说,是一门学问,不同的玩法,带给宝宝不同的收获。当宝宝能够独自站立的时候,他喜欢扶着支撑物站起来、蹲下去,再站起来、再蹲下去,反反复复好几遍,这是玩耍,也是宝宝学习更好地站立的过程。父母不要忽视宝宝的任何小小举动,要仔细观察宝宝的需求,帮助和鼓励他更好地练习。

相关阅读

做好准备,让宝宝越爬越聪明


鼓励宝宝早爬行、多爬行,可显著地帮助宝宝大脑发育,使大脑对手、足、眼的神经运动调控得以加强,启迪与开拓宝宝的智力潜能。研究资料显示:会爬、早爬与多爬的宝宝动作举止比较灵敏,协调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强,而不喜爬行的宝宝多显呆板、迟钝、情绪低,不爱接触新人、新事。同时,爬行好和好爬行的宝宝认知力强,看图识字、语音构成与发声能力,以及日后行走、跑步的平稳程度等均好于迟爬或爬动少的孩子。

简单的爬行活动何来如此神功?

首先,当宝宝在襁褓中时,视听范围很小;坐着或躺着时,视听范围略有扩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够。而爬行则使视听范围大幅度扩大,姿态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刺激量大了,思维、语言与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同时,爬行对于脑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中脑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脑的解剖结构看,中脑是脑干(人的生命中枢所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面排列着视觉与听觉两大反射中枢,是主管听声音与看东西的“总部”,它上传外界信息,下达大脑命令。爬行扩大了视听范围后,中脑受到的刺激就得以强化;而促进了中脑的功能,无疑会使整个脑的功能“更上一层楼”。除了中脑,爬行对小脑的积极影响也不可小视。小脑是主管人体运动平衡的,而爬行属于全身运动,可训练小脑的平衡与反应联系,促进神经纤维相互缠绕形成网络,有利于脑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必然会对宝宝学习语言与阅读发挥良好影响。

再者,爬行动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经过抬头、翻身、打滚、匍行等中间环节,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爬行,需要经历多次的学习、实践;每一次学习与实践都是一次对大脑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因此,学习爬行其实就是对脑神经系统功能的一次强化训练,对于脑的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不用教,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爬;可是要爬得更早、更快、更好、更有益,建议你参考一下科学的爬行模式。

上肢准备:俯卧抬头两臂撑起上半身:可用镜子、玩具、画报、人脸逗引宝宝抬头。出生15天后可适当练习;满月后每天3-4次,可累计半小时。

单臂支撑体重:

当宝宝学会上述动作后,可在其俯卧时,用玩具在他一侧手臂上方逗引他够玩具,就在其抓够的一瞬间,便练习了单臂支撑体重,两臂可轮流练习。前臂交叉练习:宝宝俯卧在床边,您在床沿,把两手掌向上,垫在宝宝的掌下,前面用玩具逗引,交叉移动你的手掌,带动宝宝两臂交叉运动。

下肢准备:

3-4个月左右,可将宝宝跪抱在你的大腿上,或当你仰卧时,让他跪在你的体侧,手扶着你的身体;可和他一起看画报、念儿歌、玩玩具,使宝宝锻炼膝部的支撑力量。两腿交叉运动:宝宝腹下垫上枕头呈俯卧位,你用双手抓住宝宝踝部,做前后交叉运动。

四肢协调爬行:

让宝宝手膝(或手足)着地,腹部离开床面,四肢协调爬行。若宝宝腹部不能离开床面或不能向前移动,可用手托住宝宝腹部或用长围巾兜住腹部,用玩具诱导他爬行。爬行游戏当宝宝会手膝爬行后,就可以做爬行游戏了。

宝宝手指越灵活头脑越聪明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宝宝手指越灵活头脑越聪明,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很多专家指出,宝宝的手指越灵活,宝宝就越聪明。那么在早教中,父母如何帮助未满周岁的宝宝活动双手呢?

日本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促使全部智能的提高。”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相应的“代表区”,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占据了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当一个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够激发这些细胞群的活力,使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有机的联系后相互对应。

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难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并且,还把手比喻成大脑的“老师”。那么,未满周岁的儿童怎么活动双手呢?

父母可以在孩子睡醒后的活动时间里,给孩子递一些彩色鲜艳的易于拿、抓的玩具,让小婴儿练习抓、拿的准确性。有人在托儿所里曾作过这样的实验,把未满周岁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有意识地让婴儿进行抓、拿等训练,另一组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无论是反应能力还是理解能力,前一组都比后一组强得多。

所以,无论是婴儿的父母,还是托儿所的老师,都应该重视宝宝这个时期手指的锻炼,以提高婴儿的智力。

婴儿手语让宝宝越来越聪明


在美国,几年前,婴儿手语还是个新生事物,而现在,却已成为主流现象。《芝加哥论坛报》9月18日报道,研究显示,2岁前,教孩子多用手势,可以促使他们更快学会说话,甚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商。比如,表达吃时,用食指轻触嘴巴;喝则需要拇指抬起,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牛奶可以用牧民挤奶的动作代替,反复握紧、张开拳头。

尽管教给宝宝手语好处很多,但却非常难。以下一些建议或许可以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一点。

1.早点教:最好在孩子几周大的时候就开始。这就像学习一门语言,年龄越大,学习越难,教给宝宝手语也是如此。

2.从少数几个起步。例如吃、喝、爸爸、妈妈……因为吃、喝是宝宝每天都会做的事情,爸爸、妈妈是最常见的,宝宝们总是更容易接受最常见的或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手语。

3.让手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借助书本和网络教学。孩子总是对电视上看到的东西怀有莫大的兴趣。因此,可以购买教宝宝手语的录像和光盘,或一些关于儿童手语的书籍。

5.制作手语卡片。就像教孩子写字一样,你可以制作手语卡片。

6.手势与实物相联系。教宝宝手语就像教说话。所以,在教手势时,也要记住把手势与实物联系以来。

7.手语与语言相结合。手语是宝宝说话的桥梁,对于简单的容易发音的词,他会尝试着说;对于难发音的词,宝宝也会用手语表达,这样无疑会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8.循序渐进。宝宝学习手语要有合适的进度:0—8个月,以父母的手语演示为主;8—12个月的宝宝可以自己用一些手势了,父母也能从日常生活中逐渐观察到宝宝用手语表达自己;12个月以上的宝宝,往往能够更快地学习,当他们可以说出词语的时候,将会减少使用手语的频率。

智力开发越早宝宝越聪明吗?


智力开早宝宝越聪明?

疑问:婴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成长的前4年,要发展出一生50%的学习能力,构建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但是,这部分最关键的学习能力,绝不是通过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培养出来的!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需要完成包括:感官、语言、大动作和细微动作、秩序、社会规范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孩子的感官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都会在这个时期到来。

所以,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也是对一生发展最至关重要的,而这些需要通过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自发地去学。所以,不让孩子提前学识字和数学,绝不是“不学无术”的放养!

疑问:抽象学习的敏感期能提前吗?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两岁不到时,就非常喜欢数字、数数,也非常喜欢各种抽象符号,现在数学理解力非常强。”所以她认为,“孩子学习及智能是有一定的敏感期的,但时间却是不确定的,没有适合所有孩子的所谓的敏感期。”

孩子的敏感期真的会大幅度提前吗?虽然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是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家们研究和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是在客观的条件下,基于大量的观察和实践得出来的。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包围在数字、文字这样的抽象符号中间,——经常可以看到家长抱着小婴儿,手指某个文字或是数字教孩子,这样的环境下,不是孩子的敏感期提前,而是因为让孩子提前接触了大量的抽象符号,同时,孩子的身边没有符合他实际年龄需要的环境配置,从而出现提前对抽象符号“感兴趣”的现象。

我们不否认有神童的存在,在这里不是探讨神童的话题,而是针对大多数普通孩子的正常发展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家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过人,但是,过早的智力开发和抽象知识学习,真的就能让孩子具备领先的优势吗?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作用呢?

关注:过早的抽象学习,阻碍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孩子天生就会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自己的可能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孩子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进行抽象知识学习,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人为地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

如果反过来,让孩子经过对实物的充分体验后,他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符号和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孩子整体的思维体系,在前几年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孩子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去展开学习,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需要,学习的兴趣高、效果好。

关注:过早学习抽象知识,还会带来三个负面作用。

有的妈妈觉得:“快乐学知识与符合孩子天性的玩耍并不矛盾啊,两方面都重视不更好吗?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到对立面呢?”。虽然学习知识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提前学习,除了前面说的弊端,还会给孩子带来三个负面作用:

1、过早的读写算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尽管这些知识性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紧张,需要消耗孩子很多内在的能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正常发育。

正常的孩子也会常常得病,比如感冒,这是孩子建立自身免疫力的一个过程,但是,孩子会很快痊愈,而且病愈之后会更加强壮。然而,相比之下,智力开发过早的孩子,由于内在能量被大量消耗,会更加容易感染疾病,身体素质更差,心理上也更加脆弱。

2、过早的智力学习,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需要并行发展。由于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过早进行智力学习,孩子的其他能力,比如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3、实际感觉经验不足,会带来情感方面的问题。在抽象学习之前,孩子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提前的抽象学习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缺失,这将破坏人类天性中的爱、兴趣、好奇心和同情,从而可能会导致:冷淡、孤僻、漠不关心、迟钝、缺少同情心和麻木不仁。

胎教引导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