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有自己的朋友,小孩子也一样。宝宝入园后,如何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感受到幼儿园带给他的快乐,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交上朋友呢?

学会和同龄孩子交往

1。在与小朋友玩的过程中,身体的互相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小女孩特别娇气,刚碰一下,就哭哭啼啼,这样小朋友们就不爱和她玩了。如果你的宝 宝也是这样,就要格外注意,提醒宝宝:“其他小朋友不是故意要打你,他是不小心。你一定疼了,但你非常坚强对不对?”在妈妈的鼓励下,孩子就会逐渐改变并 适应的。对那些鲁莽的小家伙,你也可以提醒他们要小心一些。

2。家长也可以领着宝宝走到其他小朋友的面前,和宝宝一起询问小朋友的姓名和年龄、班级,并让宝宝把自己介绍给小朋友,让他们彼此熟悉一下,拉起小手让他们成为朋友。这样宝宝今后就学会如何交朋友了。

3。有的宝宝在幼儿园中好多小朋友都不和他玩,究其原因原来是他老是独霸玩具,不懂得谦让,会欺负小朋友,因此小朋友都不和他交往。由此看出,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必须告诉宝宝,和小朋友在一起要友好,要懂得谦让,不能随便打人等等。

4。教给宝宝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如小朋友要抢玩具时,让宝宝告诉他:“玩具是我先拿到的,如果你很想玩的话,等我玩完以后你再玩好吗?”或者是和小朋友商量说:“你真的很想玩吗?我们也可以一起玩。你说好吗?”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和与同伴沟通的能力。

学会和老师交往

宝宝离开妈妈到老师的身边,对于宝宝来说生活环境是一个极大的改变。为了让宝宝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让他学会与老师交往也是非常必要的。师生之间形成很好的互动对于宝宝非常有益,因为有时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会让宝宝高兴好多天。

1。告诉宝宝老师很爱你们。不要对宝宝说“再不听话,就告诉你老师”之类的话。要让宝宝感觉到,老师也像妈妈一样,是他们的朋友和保护者。

2。告诉宝宝当他有一些必需的要求,如小便、喝水时,可以让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旁边,小声地告诉老师:“老师,我想小便。”或者举手告诉老师:“老师,我口渴,可以喝水吗?”引导宝宝面对老师适当地提一些必要和简单的要求。

3。父母也要和老师做一些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让老师了解宝宝的基本情况,如宝宝的兴趣、习惯,以及宝宝不敢和老师讲的问题等等。特别是一些体质 较弱或身体不好的宝宝,家长更应该告诉老师宝宝的病症及身体实际情况,以便让老师注意和留心。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的保育,给宝宝更多的关注。

Tips:

1、对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宝宝,父母要多协助他,帮助、鼓励幼儿积极地与人交往,让他体会到交往的乐趣,从而逐渐扩大交往的范围,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宝宝生活得更快乐。

2、家长可以为宝宝选择固定的两三个好朋友,不管是邻居还是宝宝幼儿园的同班同学,总有几个宝宝是比较乖巧或者遵守纪律的。在父母接送宝宝时, 可以在宝宝放学留园玩耍的时候多和其他父母交谈,认识一些真诚、质朴的父母,让宝宝和他们的宝宝玩在一起。宝宝的好朋友可以来自任何家庭,但是最好不是横 行霸道的孩子。宝宝的小朋友可以有点任性有点娇弱,这样可以让宝宝锻炼他保护他人和迁就他人的宽容之心。

3、在其他的活动场合,让宝宝自己决定和谁玩,家长在一边观察即可,要给予宝宝自己结交朋友的权力。当这些临时玩伴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结束玩耍后向宝宝指出,并且和宝宝共同讨论错对,让宝宝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慢慢开始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

4、在和宝宝一起阅读和看动画片的时候,当看到和好朋友或者坏朋友有关的情节时,要强调“这样的朋友真好”,“这样的朋友真危险,要离他远一点”,进一步让宝宝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开园了!孩子在幼儿园如何交朋友


朋友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朋友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当然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在孩子们交朋友的时候,很多的父母都会感到担忧,害怕孩子会交到一些不好的朋友学坏。那么,当孩子在幼儿园交朋友的时候,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1.交朋友

交朋友是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非常令人激动,非常值得纪念的一个时刻,并且在孩子们三岁之后,孩子们就已经准备好交朋友了。在孩子们三十个月到三十六个月之间,孩子们是非常享受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光的,但是他们都是并肩玩耍的。他们肩并肩的玩耍,他们就有可能会模仿其他的孩子的动作,并且一起到处乱跑,他们对彼此的影响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但是当孩子们慢慢长到四岁大的时候,你的孩子可能就需要每周都花一些时间去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来发展和练习他们的社交技能。

当你的孩子四岁的时候,他可能会有几个朋友。但是当孩子们从日托所回到家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说“我和小明是最好的朋友,但是小刚永远都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因为他今天早上踢了我。”了解怎样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重要,并且这也是孩子们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上最重要的一个成长的过程。

2.孩子们玩耍的方式

尽管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因为家长的期待或者是性别的不同导致的,但是,幼儿园的男孩子玩的游戏一般来说都会比女生要激烈一些。当你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合群的时候,你可以教给孩子们一些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礼仪。通过对这些礼仪和语言的模仿,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新的友谊和维护友谊。

如果你的孩子很害羞的话,你可能需要让孩子们更多的与同样的同龄的孩子玩耍的机会,而不是让他们去接触一些不同的孩子。重复和一个熟悉的人接触能够帮助孩子们消除羞涩的感觉。让你的孩子不要对自己的羞涩感到不舒服。

3.上幼儿园的好处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将会有机会花一些固定的时间和他们的朋友玩耍。事实上,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这能够给孩子们更多的与同龄的孩子们一起交流的机会。在别人讲话的时候,他们就能学会这个时候要安静的听别人讲话了,也能学会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适应一个新的时间表。他回到家甚至可能会用一些整洁的东西来装饰冰箱。

教会宝宝在幼儿园里交朋友


入园之后,有的宝宝没多久就完全适应了,可有些宝宝,入园都好几个月了,还是孤独的样子,没有好朋友。其实让宝宝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感受到幼儿园带给他的快乐,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宝宝学会和小朋友交往,才能体会到同伴交往的乐趣。宝宝学会如何与老师交往和沟通,才能形成更好的师生互动。能够与小朋友、老师友好相处的宝宝就会更喜欢幼儿园了。

教宝宝在幼儿园交朋友

学会与同伴交往

1.每天放学的时候,妈妈可以多在幼儿园(或者幼儿园门外)呆一会儿,让宝宝和其他宝宝玩一玩。如果宝宝有抵触心理,妈妈就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放轻松,比如问他:“都哪个小朋友是你们班的?那个淘气的小男孩叫什么名字?你看他们在玩游戏,你也去玩吧!”有了妈妈的带领,宝宝会放松并且不再害怕。

2.在与小朋友玩的过程中,身体的互相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小女孩特别娇气,刚碰一下,就哭哭啼啼,这样小朋友们就不爱和她玩了。如果你的宝宝也是这样,就要格外注意,提醒宝宝:“其他小朋友不是故意要打你,他是不小心。你一定疼了,但你非常坚强对不对?”在妈妈的鼓励下,他就会逐渐改变并适应的。对那些鲁莽的小家伙,你也可以提醒他们要小心一些。

3.家长也可以领着宝宝走到其他小朋友的面前,和宝宝一起询问小朋友的姓名和年龄、班级,并让宝宝把自己介绍给小朋友,让他们彼此熟悉一下,拉起小手让他们成为朋友。这样宝宝今后就学会如何交朋友了。

4.有的宝宝在幼儿园中好多小朋友都不和他玩,究其原因原来是他老是独霸玩具,不懂得谦让,会欺负小朋友,因此小朋友都不和他交往。由此看出,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必须告诉宝宝,和小朋友在一起要友好,要懂得谦让;不能随便打人等等。

5.教给宝宝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如小朋友要抢玩具时,让宝宝告诉他:“玩具是我先拿到的,如果你很想玩的话,等我玩完以后你再玩好吗?”或者是和小朋友商量说:“你真的很想玩吗?我们也可以一起玩。你说好吗?”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和与同伴沟通的能力。

学会和老师交往

宝宝离开妈妈到老师的身边,对于宝宝来说生活环境是一个极大的改变。为了让宝宝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让他学会与老师交往也是非常必要的。师生之间形成很好的互动对于宝宝非常有益,因为有时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会让宝宝高兴好多天。

1.告诉宝宝老师很慈祥,她很爱你们。不要对宝宝说:“再不听话,给你告诉老师。”之类的话。要让宝宝感觉到,老师也像妈妈一样,是他们的朋友和保护者。

2.告诉宝宝当他有一些必需的要求,如小便、喝水时,可以让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旁边,小声地告诉老师:“老师,我想小便。”或者举手告诉老师:“老师,我口渴,可以喝水吗?”引导宝宝面对老师适当地提一些必要和简单的要求。

专家提醒:

1、父母也要和老师做一些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让老师了解宝宝的基本情况,如宝宝的兴趣、习惯,以及宝宝不敢和老师讲的问题等等。特别是一些体质较弱或身体不好的宝宝,家长更应该告诉老师宝宝的病症及身体实际情况,以便让老师注意和留心。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的保育,给宝宝更多的关注。

2、对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宝宝,父母要多协助他,帮助、鼓励幼儿积极地与人交往,让他体会到交往的乐趣,从而逐渐扩大交往的范围,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宝宝生活得更快乐。

3、如果宝宝还没有沾染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就为宝宝选择固定的两三个好朋友。不管是邻居还是宝宝幼儿园的同班同学,总有几个宝宝是比较乖巧或者遵守纪律的。在父母接送宝宝时,可以在宝宝放学留园玩耍的时候多和其他父母交谈,认识一些真诚、质朴的父母,让宝宝和他们的宝宝玩在一起。宝宝的好朋友可以来自任何家庭,但是最好不是横行霸道的、仔细观察后也没有喜欢说脏话、谎话或者带着孩子们去做危险活动等等即可。宝宝的小朋友可以有点任性有点娇弱,这样可以让宝宝锻炼他保护他人和迁就他人的宽容之心。

2、在其他的活动场合,让宝宝自己决定和谁玩,家长在一边观察即可,要给予宝宝自己结交朋友的权力。当这些临时的玩伴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结束玩耍后向宝宝指出,并且和宝宝共同讨论错对,让宝宝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慢慢开始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

3、在和宝宝一起阅读和看动画片的时候,当看到和好朋友或者坏朋友有关的情节时,要强调“这样的朋友真好”,“这样的朋友真危险,要离他远一点”,进一步让宝宝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宝宝人生路很长,家长无法限制他交朋友的范围,教会他如何选择朋友,才是保护他的长远之计。

怎样让宝宝轻松适应幼儿园


案例

三岁的兰兰是我一个朋友的小侄女,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兰兰就不愿意去,到学校门口都要抱着妈妈不放,每次都得老师掰开手抱进去,下午接她的时候,眼睛也都是红红的。之后早晨干脆不肯出门了,非常害怕上幼儿园。夜里惊醒,嘴里也喃喃地念叨:“我不去幼儿园,我不去幼儿园。”

询问之后才知,兰兰妈在宝宝入园前没有为她做任何准备。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就把孩子直接扔到幼儿园,对于孩子而言,在一个陌生环境,看不见平时熟悉的人或事,会引发不安,甚至产生巨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伤害。

孩子入园需有过渡期

★☆要让孩子憧憬上幼儿园

上幼儿园之前,父母应常对孩子说,你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只有大孩子才可以上幼儿园哦。这样让孩子产生一种自豪感,因为自己长大了,才上幼儿园,而不是因为父母忙,没时间陪她才把她丢在幼儿园的。

★☆帮助宝宝学会表达需求,让孩子学会自理

宝宝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不似在家一对一的照应,吃喝拉撒睡,痛了痒了尿了湿了被小朋友欺负了,这些事情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关注到,父母要在入园前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学会生活自理,同时练习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孩子学会有什么事情和大人说,到了幼儿园可以和老师说。

★☆孩子适应幼儿园的过渡期在一到两星期

孩子对未知的环境、事物是恐慌的、犹疑的,如果能让他了解幼儿园这个未知的环境,知道自己在这里能做什么,便可以减少孩子的恐慌感。一般宝宝初入园,会需要1~2星期适应,父母不要心急,以平常心对待就好!

★☆家长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

孩子初入园,父母的准备尤其重要。“爱孩子,就是让孩子离开自己”,让孩子离开,不把孩子绑在自己身边,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父母要明白孩子不可能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一辈子,总是要离开父母的,上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跨向社会的第一步。

★☆老师的家访必不可少

家访对于拉近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孩子和老师彼此熟悉了解,减少陌生感,同时父母也可以将孩子的性格、喜欢的活动、身体状况等情况与老师交流,让老师更加熟悉了解孩子。

★☆选择一个负责、耐心的老师

家长择园的时候,重点要考虑的不是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而是老师的整体素质。老师负责任、爱孩子、懂孩子,在新生入园的时候会给予安抚,允许孩子宣泄,孩子慢慢消除陌生感后,会觉得老师是爱自己的,是可以信赖的,很快孩子就能适应幼儿园生活。

同时,父母要建立对老师的信任感,如父母能全然地信任老师,那么焦虑会减轻许多,甚至没有焦虑。

★☆孩子入园有轻度的焦虑是正常的

如果孩子哭泣,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恐慌、焦虑的感受,并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千万不能用强迫、哄骗的方式让孩子入园。

同时,父母的满脸焦虑和不舍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焦虑。因此,父母一定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哪怕有不舍,也要藏在心里,不要挂在脸上。

孩子刚入园时,父母可以跟孩子约定,妈妈在你吃过午饭(或者是吃过晚饭)的时候就去接你,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是把自己扔到这里就不管了,而是会准点来接。接孩子最好能比约定时间早一点。另外,如果邀上孩子熟悉的伙伴一起上幼儿园,有一个熟悉的同伴陪伴,可以一定程度减轻陌生感,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生活。

特别提醒:家长别犯5个大忌

1、忌对孩子爱不释手,放下了再抱一抱;

2、忌言语上以“送你去幼儿园”吓唬孩子;

3、忌给孩子开如“我待会儿就来接你”、“我第一个来接你”等空头支票;

4、忌一家人轮流去幼儿园探班;

5、忌不坚持送孩子入园。

十绝招让宝宝轻松入幼儿园


孩子刚刚入园,全家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没吃饱,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会出现许多新的话题。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提出以下“五要”和“五忌”,供广大家长参考。

“五要”是

要“走路回家”

孩子刚刚入园,离开家人一整天,见到家人会有“撒娇”的表现。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要“主动沟通”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五忌”是

一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三忌“迁就放纵”

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四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宝贝在幼儿园丢面子了(图)


关键词:

导读:宝贝是父母一生最得意的作品,父母都希望他不断往自己脸上“贴金”,可是当宝贝在幼儿园令你“丢面子”的时候,你不自觉地会采取什么态度呢?忽略、掩盖、回避、训斥,还是劝慰、教导、矫正?避开4个心理陷阱例1:忽略离园的时间到了,月月老远

宝贝是父母一生最得意的作品,父母都希望他不断往自己脸上“贴金”,可是当宝贝在幼儿园令你“丢面子”的时候,你不自觉地会采取什么态度呢?忽略、掩盖、回避、训斥,还是劝慰、教导、矫正?

避开4个心理陷阱

例1:忽略

离园的时间到了,月月老远就看见爸爸往教室方向走来,快到门口的时候,月月大声叫了一声:“爸爸??”同时把门口的一只垃圾袋当做皮球向爸爸踢去,但是垃圾袋口没有扎紧,结果垃圾散落出来,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就踢起垃圾来。正好老师走出来,发现地面一片狼藉:“这是谁干的?垃圾怎么到处都是?”小朋友就互相“指认”起来,你告发我,我告发你,也揪不出真正的“肇事者”。月月爸爸亲眼所见儿子所造的“事端”,但这时已经乱成一团,他像没看见任何事情一样,拉着月月说:“跟老师说再见,咱们回家了。”

分析:月月爸爸的心理活动是,儿子也不知道垃圾袋没有系紧,再说后来其他孩子也参与制造混乱局面了,凭什么要单独拎出我的孩子受教育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走为上!

例2:掩盖

放学的时候天色还很亮,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玩耍。岁岁玩着玩着就开始拆起一把小椅子,拆掉的一条腿被他随手扔到路边上,妈咪一直在旁边陪着。这时老师发现了椅子腿儿,说:“岁岁,这玩具是你拆的吗?幼儿园的玩具能拆吗?拆坏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岁岁正要点头承认,妈咪马上说:“岁岁,这是你拆的吗?妈咪怎么没看见!”岁岁看一眼妈咪,又看一眼老师,慢慢地摇着头。老师接着教育孩子:“岁岁,做错了事情没有关系,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妈咪则接上话:“岁岁,别害怕,你跟老师说这不是你拆的。”有妈咪撑腰,岁岁说话有胆量了:“不是我拆的!”

分析:岁岁妈妈认为,有证据才能有发言权,老师没亲眼看见,就是不承认,这样省得你受老师的批评,也省得让人觉得我连“爱护公共财物”的简单道理都不懂。干脆来个“不认账”,一了百了!

例3:回避

在一次家长开放日,金金在小椅子上坐不住,妈咪却没有及时制止,不一会儿,把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儿惹哭了,老师发现了,走过来正要教育金金,妈咪却对老师说:“你忙你的吧,我来说说孩子。”但是她只把金金换个位置,并没有说服教育孩子。

分析:金金妈妈就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担心老师批评孩子,孩子受不了,不愿意让孩子承受责任和压力,于是给孩子撑了一个大大的遮阳伞以躲避雨水,躲一阵儿是一阵儿!

例4:训斥

恬恬上幼儿园已经半年了,一直表现很不错。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中午在幼儿园睡觉的时候总是尿床。这天晚上,奶奶去接她,老师轻声地告诉她:“恬恬中午尿床了,裤子已经换下来洗干净了,现在还没有干,拿回家再晾晾吧。”奶奶一听,嗓门就大了:“这孩子怎么了?在家里从来都不尿床!以后中午你就别让她睡觉了。”老师说:“那怎么行呢?别的孩子都睡了,让她一个人坐着多孤单呀?”这时奶奶牵过来恬恬对老师说:“以后中午不要睡觉了,你自己玩!”老师劝奶奶:“您让孩子放心地睡吧,我们会经常叫她的,别这样对孩子说话!”从这以后,不管老师怎么安慰恬恬,她都不再睡午觉,她静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是不闭眼睛,二十分钟左右就要上一次厕所,其实也没太多的尿。尿床现象确实消失了,但是恬恬不敢在幼儿园睡午觉的“心病”一直存在。

分析:孩子有什么问题,恬恬的奶奶确实不像很多家长爱“护短”,并且毫不留情地“揭短”,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尽到责任、有要求了,有什么问题可不能怪家长教育没到位,结果,不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以上情形都是发生在幼儿园人多拥挤的时候,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公共形象”优异,但孩子毕竟单纯幼稚,他不会做样子给别人看,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让家长觉得自己脸上被“抹黑”了。出于心理防御本能,有的家长采取忽略、掩盖、回避等“护短”策略,有的家长采取类似训斥的“揭短”策略,现在大部分家长爱子心切,“护短”比较多,但是“揭短”也不少见。不管护短还是揭短,都是家长为挽救孩子或大人的面子而采取的一些下策,不属于正确的教育方式。

挽回“面子”的4个方略

以上4个情景一摆出来,是非对错一目了然,但是重复发生的几率仍然很高。将心比心,“护短”的家长有一个合情的心理:孩子在众人面前出了错,现在要遭到公开批评,多伤自尊!孩子这么小,怎么能受到这种打击呢?“揭短”的家长心理则是:孩子出了错误,并不是我教子无方或者缺乏管教,恰恰相反,你看我对孩子的教育是严格严厉的。但是,合情的未必是合理的。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教育,以上办法并不能真正“挽救面子”,旁观者一看就能判断出孰是孰非,即使当时面子上过去了,但是如果教育跟不上,孩子以后还会出现问题,那时可能就“丢大面子”了。

当然,幼儿“丢面子”是由于年幼无知造成的,他们身心发育很稚嫩,特别需要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那么,家长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既能挽回 “面子”,又能教育孩子,是再好不过的了。

方略1:背后教子

中国有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目的是维护家庭形象,内部矛盾自己消化。孩子出现问题被众多家长当做“家丑”的一种,不愿意向外人公开,这倒是维护孩子形象的一个保守策略,但是孩子出现的问题不能回避。例1中的爸爸当众“供出”自己的孩子,月月肯定不服气,因为别的孩子也参与了,他的面子确实不好受。但是垃圾袋不能当做皮球踢,这一点是肯定的,爸爸回家后要跟孩子说明白。如果对此事只字未提,就是放任孩子的错误了,孩子所需要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错过了。可见,当面“蒙混过关”后,背后教子不可少。

方略2:现场补救

有教育智慧的家长总是可以想出巧妙的办法既不“丢面子”,又教育孩子。例2中的岁岁可能在家里就比较喜欢拆装玩具,妈咪也支持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这会儿妈咪却忽略了公共财物不能当做自己家里的玩具随便拆装。当老师发现后,妈咪可以灵机一动:“岁岁,跟老师说,你还要把它装好,行吗?”但是妈咪生硬地矢口否认事实,逼着孩子说谎,错误指数攀升高峰,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不好,家长给老师留下的印象更是欠佳。

方略3:配合教师

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家园共育非常重要。如果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特别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作风。月月、岁岁和金金的家长教育方式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只要老师的教育是对的,家长就不应该“护短”,即使孩子被老师批评哭了,家长可以劝慰孩子:“以后宝贝不这样做了,老师和妈咪都相信你。”另外,孩子有什么小毛病,家长一般都比较清楚,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家长更是要“留一手”,善于控制局面,预防孩子制造麻烦。例3中的妈咪如果早点制止孩子,金金“丢面子”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方略4:维护自尊

当孩子不知错、不认错的时候,家长需要批评教育宝贝,如前三例;当孩子已经知错、认错的时候,家长需要维护宝贝的自尊,如最后一例。孩子尿床可能是白天喝水比较多,然后又玩累了,也可能一时贪玩忘记睡前撒尿,老师和家长应该不断提醒孩子按时尿尿、学会照顾自己。恬恬的奶奶虽然“铁面无私”,但是教育方法不当,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恬恬只能用“牺牲”午觉的代价,挽回奶奶和自己的“面子”。

三招轻松让宝宝爱上幼儿园


你的宝宝是不是一听到上幼儿园就哭闹不止?甚至早上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怎么哄都不肯吃饭?作为家长千万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要顾及孩子的感受,慢慢引导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专家为您提供了以下三招,轻松帮您的孩子爱上幼儿园。

一、缓解分离焦虑

家长应试图改变关注孩子的方式。好比说以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孩子生理的需求,现在就要多关注一些心理需求,这时候把我们在生活照料中形成的那种快速反应,就是说水、吃的、大小便生活照顾上的这种快速反应要收一收,让孩子学会自己的这种能力以后,我们引导他做更多的游戏,帮他学会应付困难,孩子掌握了能克服困难的那种品质,是入园的准备工作之一。

发展孩子的同伴。可以把小伙伴请到家里来,这样会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下为孩子建立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到幼儿园去可以形成他一个很好的依托,就是说两个孩子之间会相互照顾,因为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熟悉起来的,在这个新环境下如果其他的安全感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孩子、这个伙伴就是他建立安全感的一部分。

妈妈可以跟老师商量,把宝宝平时喜欢的东西带到幼儿园里,以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

二、顺利度过适应期

送宝宝态度坚决

当老师接过宝宝以后,父母最好马上离开,不要在幼儿园逗留,更应避免出现宝宝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况。有的父母离开后,又偷偷回来看宝宝,一旦宝宝发现父母也在园内,定会产生依赖情绪。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请相信,老师肯定会尽职尽责地带好每一位宝宝。父母们,请克制自己的感情,送宝宝入园时态度要坚决。请记住:你心软的表现只会导致宝宝变本加厉地哭闹。高高兴兴地送、高高兴兴地离开,才是明智之举。

尽量早接宝宝

宝宝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集体中,而且一呆就是一整天(甚至一周),这时他心里也许会委屈地想,是不是父母不要我了。为了减少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第一个星期可以稍微早点接宝宝,让他感受到父母并没有忘记他。回家路上,最好用关爱的语言与宝宝交流,询问他在幼儿园进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分享他的快乐,使他从内心感受到被爱。

帮老师多了解宝宝

不同的宝宝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宝宝,更好地照顾宝宝。例如,有的宝宝一哭闹就要小便,有的宝宝要成人没摸着耳朵才能入睡等等。另外,最初父母最好坚持接送宝宝入园,鼓励宝宝积极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做好精神准备

首先,要让宝宝充分了解幼儿园不仅有游戏还有其他活动,但活动时间有一定限制。其次,不要将幼儿园描述的过于理想。老师人数毕竟有限,要同时照顾很多宝宝,难免出现不周到的时候。如果宝宝觉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很大,就会产生失落感,从而引发哭闹等行为。再次,父母应积极地与老师沟通联系,了解宝宝在幼儿园时的状况,帮宝宝轻松度过分离焦虑阶段。

提高宝贝身体免疫力

提醒宝贝多喝水,养成随渴随喝的习惯。当你发现宝贝的尿液不是清亮透明的,就更要注意让宝贝多喝水了。如果宝贝一开始不喜欢喝,可以一次少喝点,一天多喝几次。如果宝贝生病了就接回家积极治疗,但痊愈后还应该坚持送到幼儿园。这是一个增强宝贝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的过程,只是再回幼儿园的时候,要跟老师密切沟通,让她知道宝贝最近的情况,并加强保育工作。避免包办代替,鼓励宝贝自己动手做事,不要怕他做错。鼓励宝贝什么都要吃,保证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配合幼儿园的生活,即使节假日也要坚持早睡早起,不要打乱宝贝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经常带宝贝做些适当的消耗体能的运动,不能总是“静坐”。

三、家长要调整心态

不要把宝贝的哭闹看得太严重

有很多孩子分离时哭得泪人一样,而在家长离开他的视野之后,很快就又开心地玩了起来。过去听幼儿园里有经验的老老师“赶”妈咪走,说“别磨蹭了,越磨蹭越哭得厉害。事实真的就是这样。那些面露不忍,一步三回头,甚至抱了宝贝离开的妈咪,她们的宝贝往往哭闹的时间更长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宝贝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直接看到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哦,我一哭,妈咪就能多和我呆一会儿!结果,妈咪的犹豫变相地奖励了宝贝的哭闹,他当然越哭越起劲了。既然知道了其中的奥妙,那么妈咪应该理性地处理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宝贝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大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宝贝刚进入幼儿园的表现看成宝贝成长过程中的一步,平静而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

以正确的方式了解宝贝在幼儿园的情况

宝贝入园之初,家长想了解宝贝在园表现时,可以向老师提问,或查看幼儿园的家园联系簿,幼儿园也应该主动向家长说明宝贝的情况,但家长最好不要一见到宝贝便立刻问长问短,显得格外焦虑。曾经有一位小朋友,适应得比一般宝贝慢。后来和家长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奶奶很不放心,每天宝贝回到家,妈咪都要当着宝贝的面给奶奶打电话,报告宝贝今天哭了没有,看上去情绪是否低落等。家长如此紧张,对幼儿园如临大敌,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当然会传染给宝贝,进一步引起宝贝的紧张情绪。

让宝贝坚信上幼儿园是他的责任

当宝贝在家哭闹,不想上幼儿园时,如果您确信这只是宝贝不适应的反应时,可以淡然处之。入园期间,妈咪可以多陪陪宝贝,与宝贝多一些身体接触和抚慰,但一定不要随便哄宝贝说:“好好好,我们明天不上幼儿园。”妈咪可以简单向宝贝说明:“宝贝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咪上班一样。”然后就转移宝贝的注意力,对上幼儿园的问题不再讨论,也不深究。这样的态度,会让宝贝认识到,妈咪的决心不是哭闹可以改变的。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能缩短宝贝哭闹的时间,减少大人宝贝的痛苦。

总之,相信只要科学耐心地陪宝宝度过入园的过渡期,你的宝贝一定会平稳走出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享受快乐的童年。

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现在我们来做一项调查,问一问孩子谁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吧,调查结果显示许多的孩子所写的填的并非是自己的父母,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为什么孩子最贴心的人不是父母吧!

我们有些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为什么?因为你是他的家长,你是他的父母,他尊重你,但是,关系不密切,所以,敬而远之。有些家长很苦闷的是,孩子有话有时不跟父母讲,这也是让父母很伤心的事情。

一位家长跟笔者讲,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班里有什么大事,考试的情况等等对爸爸妈妈谁都不讲。你一问他,他说别管了,搞得我们很尴尬,也不知怎么办好,也很苦恼,不了解孩子情况,怎么帮助他和引导他呢?

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就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我们过去有一种传统观念,父母是老子,儿女是小子,子女就要听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都不能违背。我国的家庭关系受封建家长制度的影响很深。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听话、顺从,不得有异议、不得有争辩,否则,就是没大没小,无法无天。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几乎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不少孩子自身的事情,也是要由父母说了算,父母斥责甚至打骂管教孩子也认为是自家的事情。孩子没有隐私权,信件被拆开,书包口袋被搜查,抽屉被撬开,日记被偷看,行为被干涉等等。

这些做法严重地伤害了子女的人格和自尊,也大大地削弱了家长的权威,束缚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入园指导

家长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就要彻底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亲近,想方设法做孩子的朋友、知己。

父母要成为孩子亲近的人,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就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感情、他的愿望、他的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你的话孩子也能听进去,并且与你产生感情共鸣。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愿,真正了解孩子的感情,从而才能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收到应有的家教效果。

正确处理代际关系,采取有效的正确的处理方式,对搞好父母与子女心理协调,增强两代人的感情沟通,发挥家教的效果,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代际关系,指的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代际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两代的关系。有人认为现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代沟,培养孩子很难。其实代际关系不是现代人才有,而是自古以来就有。不同历史时期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代际距离表现的内容、形式不同,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父母与子女的代际距离表现就大。

所谓代际距离指的是两代人之间,心理状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与行为表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般来说:

·在思想上,上一代人比较实际,下一代人比较理想;

·在道德观念上,上一代人比较重视道德标准,下一代人比较强调个人不受束缚;

·在性情上,上一代人比较保守、谨慎,下一代人比较活泼、开朗;

·在行为反应上,上一代人比较迟钝,下一代人比较灵活;

·在交往上,上一代人比较慎重,下一代人比较广泛;

·在生活上,上一代人比较重实际,下一代人比较重幻想;

·在用钱方面,上一代人比较重视节约,重视金钱实用价值,下一代人,用钱计划性差,倾向消费;入园须知

·在服装服饰方面,上一代人比较重实用,下一代人比较讲究时髦。

以上所谈的代际差异是就两代人的一般情况而言,并不是说每一个上一代人都与下一代人存在着这种差异,也不意味着同一代人的各方面个性都完全一致。

代际距离存在的原因,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所区别。

两代人成长环境差异,是我们目前父母一代(50岁左右以下)与子女一代(20岁以下)之间代际距离形成的重要原因。

人的心理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出生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国家的政策、体制等,对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反应、价值观、待人接物、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就当前两代人家庭教育来说,上一代人大部分都是在我国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时期出生或成长起来的,他们体验到我国建国之初的困难,他们对改革开放后生活的改善深有体会。他们生活比较朴实,也比较容易满足。

现在家庭中的下一代人是在改革开放后长大,他们在社会迅速发展、国家经济日益繁荣的背景下长大,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比较高,也比较难满足。

父母应该面对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缩短代际距离。

我们现在有些家长一味地埋怨孩子,认为现在孩子实在不好管,不听话;和我们那时对老人的态度大不一样等等。这种消极的态度,不仅不能解决代际距离,而且,有时还加剧家庭代际关系的紧张。

我们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代沟”确实存在,应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这种距离。基本上父母和子女在心理状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反应、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完全相同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关键在于根据父母与子女代际差异的具体内容互相理解、包容,不能一味排斥,采取可以并存的态度就可以缩小这种代际距离。所谓并存就是两种意见都同时存在。由于两代人之间习惯不同,两代人之间爱好不同,两代人的差异不同,没有涉及原则问题,没有必要强求一致,可以各自存在。父母爱吃辣椒,子女不爱吃辣椒,没有必要强迫子女一定要吃辣椒,各吃各的就行。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们虽然与孩子之间有着血缘关系,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但是却不能表明父母一定就是孩子最贴心的人,希望看了此文章家长们都能够学会去理解下支持孩子,学会走近孩子的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