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给幼儿正确的发声方法,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叫的唱法。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权威哈蒂曾经在他著作中强调:“一般儿童在他们末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而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在唱歌时,颈部青筋凸起,面部涨红,特别是在他们情绪高涨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喉部紧张、用力,发声方法不正确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唱法会使孩子的发声器官过分疲劳。时间久了,就会损伤他们的嗓音。这样喊出的歌声决不会优美、动听,更谈不上什么艺术表现力。所以,应当教给孩子们在唱歌时保持喉部自然、放松,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叫的唱法,使唱出来的歌声优美、动听。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教给他们从聆听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唱和听唱好的小朋友的歌声中,学会用听觉去辨别歌唱音质的优劣,懂得什么是好听的歌声,什么是不好听的歌声。引导他们从老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唱中,去体会歌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这样,教给孩子们在学会鉴赏歌唱音质的优劣,提高歌唱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懂得爱护自己的嗓音。

二、适度的掌握幼儿唱歌的音量。不同的歌曲,它的表现手法有很大异同。运用音量的大小、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柔亮等变化去丰富歌唱艺术的表现力,是唱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幼儿歌曲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绪的起伏变化不像成人歌曲那么丰富多彩,但它也有一定的情绪起伏变化,需要有恰当的表现手法。老师不应该像要求成人那样,去要求孩子要达到某种程度和效果,比如让“大声唱”“高兴的唱”时,幼儿并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只是强作欢笑,大声喊。这样不仅没有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反而破坏了他们稚嫩的喉咙。所以,幼儿唱歌中等音量为宜,这不仅有利于嗓音的保护,也便于运用音量、力度的变化去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有个伸缩回旋的余地。

三、幼儿歌曲的音域和唱歌时的定调是否适当,与保护嗓音的关系很大。唱歌的音域是指一个人唱歌时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围。我们曾经去过一个幼儿园,并对他们的唱歌课进行考察,孩子们的嗓门高,听起来有种声嘶力竭的感觉,有一些孩子的嗓音已经喊哑。我们看到该班的教师是用F调来弹奏歌曲的。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的指导老师便试着向下移低几个调,让孩子们跟着唱,直到用到D调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们歌唱最自然,音色也是最好的。所以说幼儿音域的了解对于老师来说是必要的。3-6岁间幼儿的歌唱音域需要分为三个阶段:3-4岁的幼儿一般可以从c1唱到a1;4-5岁的幼儿可以从c1唱到b1;5-6的幼儿可以从b-c2(仅指一般幼儿能唱出的自然音域)。

四、适当掌握幼儿唱歌的时间。就儿童的心理特点而言,长时间的唱一首歌曲会使他们厌烦唱歌,打消孩子们今后唱歌的积极性。从生理角度讲,长时间的歌唱会使幼儿的嗓音变得疲劳,即使是成年人也做不到。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多数老师能够注意音乐课的内容、活动形式上的动静搭配,使孩子劳逸适度,但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或排练节目时,特别是急于完成任务时忽视这一点,致使孩子在长时间的歌唱中,因嗓子过分疲劳而损伤。尤其是哪些积极性较高,唱的较好的孩子,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嗓音,因为孩子自己是不懂保护嗓子的。从我们考察的那个班来看,就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因此,老师在培养幼儿歌唱时要意识到这一点。

五、教材的选择要适合幼儿。幼儿教师不应该选一些歌唱音域宽广、乐句悠长、内容和情绪都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感受的超越他们演唱能力的歌曲。幼儿的肺活量小,音域窄,发声器官脆弱。选择这种程度的歌曲教材,会给幼儿的生理器官带来沉重的负担,以致破坏到他们的歌唱能力。所以,老师在选择教材时要考虑孩子的不同生理、心理年龄的发展情况,以便于找到适合他们的歌曲,达到保护幼儿嗓音和培养幼儿歌唱能力及审美能力的目的。

六、注意幼儿的饮食起居冷暖适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避免孩子大喊大叫;不要在逆风时大声唱歌;感冒不要唱歌;嗓子疲劳发热的情况下,不要马上吃较凉的食物等等,老师要逐渐地告诉孩子们关于保护嗓音的一些知识,家长也要懂得相关的知识来保护孩子的嗓音。

七、幼儿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幼儿歌曲常用调的演奏能力。保护幼儿嗓音是每位幼儿教师的职责,幼儿教师在掌握了孩子们的歌唱生理、心理特点之时,还要有一定的歌唱与演奏能力。

声带即是歌唱的精美“乐器”,又是语言交往、表达喜怒哀乐的工具,要适当的使用它,特别是在孩子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这是个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希望引起家长、老师即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相关知识

父母必知:孩子为何愤怒


1、孩子的愤怒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

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

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他也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帮助他,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孩子天生是渴求温情和友善的。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认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中。他是以这种狂暴的方式引起父母和亲人的注意: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孩子悲伤的时候,哭泣可以排除他们的悲伤。孩子害怕的时候,哭泣、发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过脾气之后他们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但是,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明确的、与生俱来的康复途径可循。父母必须学会靠近惊恐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造成他们愤怒的主要原因——恐惧和痛苦。

2、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

当孩子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无人做伴,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强烈地感到恐惧。在这种时候,由于过度惊恐或为恐惧所压倒,他们几乎无法抗争。他们会退缩,发呆,或漠不作声以求逃生。这些骇人的时刻会使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记。在脱离危险后很久,他们仍会感到恐惧。他们的恐惧既来自于那件他们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也来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动的处境的体验。

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经历留下的恐怖感。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因感到孤独和惊恐作出自卫的反应,他愤怒。有时实际的威胁并不存在,愤怒的孩子有时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敌手争斗,昔日的恐惧仍然缠绕着他。

此时,告诉孩子没有必要紧张是毫无效果的。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处理他的恐惧和悲伤。

3、孩子的愤怒有时可能是针对着不公平

有时,由于我们或其他成年人未能善待孩子,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气愤。有自信心的年轻人受到委屈时,他们会迅速、强烈、高声地抗议,但并不想伤害任何人。他们的目的是要人倾听并争得公正。

当孩子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受到了委屈,他会很愤怒。我们最好的反应就是任由他的愤怒爆发出来,听他说些什么,看他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愤怒的人得到倾听并得知有切实的补救方法,事情就会迅速了结,情绪也随之归于平静。

因此,孩子的愤怒有时来源于恐惧和悲伤,有时则是对不公正的情绪性反应。无论何种情况,只要愤怒的发泄能为人理解并得到倾听,孩子和家人都会从中受益。

孩子学唱歌的妙招


问题一:孩子唱歌吐字不清。

孩子唱歌吐字不清,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对歌中所唱歌词的字义不理解;发音方法不正确;普通话不准确。

1、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形象地帮助孩子理解歌词的内容,使他能了解歌词中每个字的字义,避免在唱歌时含含糊糊地同其他字混淆。

2、要教孩子用普通话学唱。成人自己首先要用普通话唱准,并做一些必要的示范,帮助孩子唱准每个字的字音和音调。对孩子在发音过程中难以掌握的字,要吐准字头,引长字腹,咬清字尾,便于孩子听和学。如果成人自己的普通话不好,可以借助广播、电视,与孩子一起跟着学和讲。

3、要让孩子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唱歌前听清楚歌词。对于吐字比较困难的孩子,可让他看着成人的口形发音。如吐“光”字时,嘴巴是张开的,不要将嘴巴碰起来变成“帮”。成人可以让孩子用较慢的速度,像平时说话那样的口形念清歌词,然后结合简单、平稳的旋律进行反复的练习,从而达到吐字清楚的目的。

问题二:孩子唱歌没表情。

1、成人应注意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多为孩子创设表演的机会,鼓励孩子在客人面前有表情的唱歌。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激发孩子的表演欲。

2、选择的歌曲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越小,选择的歌曲越要简单,歌词内容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这样的歌曲,孩子容易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的表情一定会通过自己的体会表现出来。

3、注意恰当的教育。帮助孩子分析理解歌曲。要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解释歌词及乐曲的意境,同时帮助孩子丰富积累有关知识,为孩子体会歌曲内容打好基础。

4、尽量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成人有表情的示范唱会“打动”孩子的心。让孩子多听、多看,在充满音乐的环境里得到熏陶,更有利于孩子学习有表情地唱歌。

问题三:孩子唱歌“五音不全”。

1、培养孩子的听音能力。音准和听音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听音能力差的,弹和唱完全是两个调。成人可以演奏乐曲或者用录音机放歌曲让孩子听后跟着唱,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学一种乐器,让孩子边弹、边听、边唱,听听弹的音和唱的音是否一样准确。

2、家长不要让孩子清唱歌曲。清唱会使孩子起音不准,更容易走调,要让孩子跟着琴唱,或者跟着录音机磁带唱,刚开始小声地跟唱、练习。对某句歌曲唱不准的,家长要耐心地逐句教,让孩子逐句听录音,逐句学唱练唱,直到唱准为止。

3、如孩子普通话发音不准,家长可选择一些儿歌让孩子朗诵,要注意朗诵时的咬字发音和声调,帮助孩子提高音准能力。

4、选择适合孩子唱的歌曲,使孩子在自然声区里唱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音准。

问题四:孩子唱歌跟不上节拍。

1、为孩子选择演唱的歌曲时,要注意曲调要能和歌词相结合。旋律要简单、鲜明、流畅。不要从成人的角度去选择。

2、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学唱之前,要多让孩子多听几遍音乐,并且指导孩子要跟着音乐用拍手或拍腿等方式拍出节奏。

3、指导孩子一边拍节奏,一边和着音乐的旋律朗读歌词,体会歌词和曲调是怎样结合的。例如“一只小青蛙,在岸上呱呱”,在朗读歌词时,让孩子读成“一只/小青蛙/在岸上/呱呱/”。

4、孩子学唱时,成人为孩子充当“指挥”,用手势或敲打节奏来帮助孩子合上音乐的节拍。也可以让孩子一边唱歌一边拍手,增强唱歌的兴趣,提高合拍的能力。

5、在孩子学会唱一首歌后,还可引导孩子一边唱一边用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伴随着音乐的节拍进行活动。

问题五:孩子唱歌不会用自然音唱。

1、家长可以将孩子唱得不好听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孩子听,再把优美的儿童歌曲给孩子欣赏。通过比较,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歌声不如磁带上的歌声好听。接着告诉孩子,磁带上录下来的歌曲是用自然音唱的,所以这么好听,从而激发孩子要用自然音唱歌的愿望。

2、家长在教孩子唱歌时,可以启发孩子用像说话一样自然的声音来唱歌。也就是说让孩子在说话的基础上,放松地唱出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不同音,注意口形要呈圆形,下巴要放松。

3、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教孩子学会正确的呼吸。如“闻花”,尽量使吸气深一些。家长示范,让孩子模仿。

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用自然音说话、唱歌,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孩子,同化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用自然音唱歌的习惯。

问题六:孩子唱歌的姿势不正确。

1、应耐心地告诉孩子,唱歌姿势不正确会有哪些危害,如姿势不正确会影响发声,唱出来的歌声就不好听,不优美;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阶段,如果经常驼背、耸肩、含胸、会引起骨骼畸形,影响身体健康;唱歌是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本来应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由于姿势不正确,则会给人一种很不美的感觉。

2、成人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唱歌姿势。站着唱歌时身体要挺拔、不驼背、不含胸,双手自然地下垂;坐着唱歌时要坐正、挺胸,双脚不要交叉,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头部要保护正直,脖子不要伸长或歪斜。口形略带圆形,这样发出的声音就好听。

3、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唱歌姿势不正确,立即予以纠正,不要等形成习惯再纠正。成人可以自己正确的姿势做给孩子看,也可当看到电视里或音乐会上歌唱演员的正确唱歌姿势时,随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唱歌姿势。

妈妈必知:1岁宝宝可以学的25件事


通常,对于1岁的小宝宝,家长们总会逗宝宝笑笑、让宝宝做个鬼脸什么的。其实,很多爸爸妈妈不知道,1岁的小宝宝能做好多事情,可能干了。以下25件事,不妨在您的亲子时光中,好好享受以下吧!

1.眼神交流

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延伸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2.语言交流

1岁的小宝宝,虽然不会讲话,但市场会咿呀儿语。此时,家长不妨插入几句自己的言语,宝宝会敏锐的察觉到,长时间下来,宝宝会变得很活泼、不认生。

3.吐舌头

有实验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大人简单的面部表情。因此,宝宝学会的第一个鬼脸,往往是吐舌头。

4.呵痒痒

笑声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宝宝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呵痒痒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5.照镜子

让宝宝对着镜子看自己。起初,他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会非常愿意冲着他摆手和微笑。

6.共同分享

带宝宝外出散步的时候,不时地跟他说你所看到的东西看,那是一只小狗!、好大的一棵树啊!、宝贝,有没有听到铃声了吗?最大限度地赋予宝宝扩充词汇的机会吧。

7.一起傻笑

小家伙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发出傻呼呼的声音噢咯、嗯哼等,偶尔还会发出高八度的怪叫声。

8.爬圈

妈妈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围着你爬。这是最省钱的运动场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帮助宝宝提高协调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带宝宝购物

留点空闲,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颜色,会使宝宝欢心鼓舞。

10.陪宝宝一起歌唱

尽量多学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编歌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给宝宝唱歌,还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乐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数学的学习。

11.提前预告

睡觉关灯之前大声地宣布:睡觉喽!妈妈要关灯了。让宝宝慢慢地领悟因果关系。

12.做鬼脸

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13.触觉体验

用不同质地的布料(丝绸、丝绒、羊毛、亚麻布等)轻轻地抚摸宝宝的面颊、双脚或小肚肚,让他体验不一样的感觉。

怎样正确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父母必知


宝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家长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很少能有家长能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家长在委婉的拒绝孩子的要求后,更多的是决定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那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从“他制”到“自制”

低龄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和评价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这时,家长就要制定一些必要的“家规”了。

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理解为什么,但是习惯成自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规”也应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要注意,规矩不能太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建立合理的家庭制度

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契约教育”。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章制度,比如玩游戏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规矩一旦定下来就不许变动,孩子和家长都要遵守。当孩子行为不合规矩的时候,家长就要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他越界了。

循序渐进,允许孩子犯一些小错误

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时候,如:打坏东西、提一些过分要求等,父母应当宽容一些,粗暴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抗情绪。

父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奖励已形成的自制力

家长的奖励可能是孩子坚持的动力。

精神上,家长可以多赞赏孩子,“你真的长大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物质上,家长要注意奖励不要过于频繁,不能说“你今天要是能学习一个小时我就给你买件新衣服!”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制力带有表演性质,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

游戏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好方法。例如,让孩子充当哨兵的角色,跌倒了不许哭,站着也不许随意走动,再胆小或调皮的孩子也可以做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