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需要做什么准备
2020-01-03 孩子入学需要做什么准备 小学入学前需要什么准备 入学前需要做什么准备感统训练!你的宝宝需要吗?。
感统,早教领域出现频率较多、较为流行的一个词汇,也许有些家长并不了解感统的含义。感统,既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等),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过程。即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内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运动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课程,又称感统训练课程,是根据婴幼儿感觉和运动发展的情况,针对对婴幼儿的感觉信息输入和整合失调开发出来的对婴幼儿起积极治疗作用的、能促进婴幼儿整个神经系统的成熟的早期教育课程。
课程依据:
03岁,儿童感觉统合基础训练阶段,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预防阶段。
2-6岁,儿童感觉统合最佳训练阶段,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阶段。
613岁,儿童感觉统合重要训练阶段,这是感觉统合训练的矫正阶段。
有如下表现的宝宝,可能是感统失调造成的:Zj09.coM
视觉感不良:
不喜欢阅读,即使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多字少字。颠倒顺序。写字出格。偏旁部首颠倒,有的甚至不愿识字,不会计算,计算时粗心大意,常把数或字写颠倒,例如:把51写成15,把p写成q,把哈写成合口,常抄错题或抄漏题等。从而造成学习障碍。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心理上产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自已不如他人的自卑感。另外,这类患者在生活中还常常丢三拉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生活上无规律。
听觉感不良:
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拉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布置的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丢三落四,记忆力差。老师全当耳边风,一点也听不进去。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以为那与自已无关。同时,这类学生不仅不能让课堂40分钟产生良好的效益,而且也会影响课外的正常生活。这种现象如不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在心理上怀疑自已的能力,甚至厌学逃学。
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敏感过度:
表现为容易紧张,胆小怕事,不合群,孤僻,挑食偏食,害怕陌生环境,咬手指,爱哭,爱玩弄生殖器。脾气暴躁,不喜欢他人触摸,反应能力快。
触觉迟钝型:反应慢,动作不灵活,笨手笨脚,大脑分辨能力差,人情冷漠。
本体感失调:
1 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
2 动作协调不良,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3 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钮扣、用筷子、手工能力差;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骑车、跳绳和拍球等。由于孩子总是顾忌身体如何行动,手脚不灵活,因此心情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长期就会表现自卑。
前庭觉统合失调
前庭失调: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小动作不断。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很难与其他人同乐。有的严重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及左脑的组织判断,逻辑能力限于混乱中。
平衡感失调:
鞋子会穿反,距离观测不准,会让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做事协调能力差,会让孩子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平衡统合失调往往会在心理上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与认知热情。
如果你家的宝宝有以上的表现,那么妈妈就该注意了,孩子正需要这方面的训练。目前很多早教班都开设了感统训练课程。
相关阅读
教你训练新宝宝
可和新生儿面对面地谈话,让他注视你的脸,慢慢移动头的位置,设法吸引新生儿视线追随你移动。可给新生儿看红色绒线球,一般距新生儿15-20厘米,慢慢抖动红球,以引起新生儿注意,再慢慢移动红球,让新生儿追视,这种方法可以训练新生儿的视觉能力及注意力。也可给新生儿看红光,方法是准备一个手电筒,外面包一块红布,距新生儿20厘米左右给新生儿看红光,大人要上下左右慢慢移动电筒,速度以每秒移动3厘米左右,大约1分钟摇动12次,每次距离为30-40厘米,让新生儿的目光追随和捕捉红光,从而训练新生儿目光固定以及眼球的协调能力。这些训练可每日一次,每次1分钟。我们还可距新生儿15-20厘米让新生儿看印有黑白脸谱、条纹及同心圆图形的卡片,促进新生儿的视觉分辨能力,看时家长可观察新生儿注视每个图形的时间,以了解新生儿比较喜欢看哪一种图形,一般新生儿都比较喜欢看人的脸谱。
在新生儿觉醒时,母亲可在新生儿耳边距离10厘米左右,轻轻呼唤小宝宝,使他听到你的声音后转过头来,还可以用能发出柔和声音的吹塑玩具、彩色旋转玩具、色彩鲜艳的球,悬挂在新生儿的床头,吸引新生儿听和看的兴趣。新生儿很容易疲劳,一般每次视听训练不要超过10分钟左右,以保证新生儿有充足的睡眠。
巧妙训练你的新宝宝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巧妙训练你的新宝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可和新生儿面对面地谈话,让他注视你的脸,慢慢移动头的位置,设法吸引新生儿视线追随你移动。可给新生儿看红色绒线球,一般距新生儿15-20厘米,慢慢抖动红球,以引起新生儿注意,再慢慢移动红球,让新生儿追视,这种方法可以训练新生儿的视觉能力及注意力。也可给新生儿看红光,方法是准备一个手电筒,外面包一块红布,距新生儿20厘米左右给新生儿看红光,大人要上下左右慢慢移动电筒,速度以每秒移动3厘米左右,大约1分钟摇动12次,每次距离为30-40厘米,让新生儿的目光追随和捕捉红光,从而训练新生儿目光固定以及眼球的协调能力。这些训练可每日一次,每次1分钟。我们还可距新生儿15-20厘米让新生儿看印有黑白脸谱、条纹及同心圆图形的卡片,促进新生儿的视觉分辨能力,看时家长可观察新生儿注视每个图形的时间,以了解新生儿比较喜欢看哪一种图形,一般新生儿都比较喜欢看人的脸谱。
在新生儿觉醒时,母亲可在新生儿耳边距离10厘米左右,轻轻呼唤小宝宝,使他听到你的声音后转过头来,还可以用能发出柔和声音的吹塑玩具、彩色旋转玩具、色彩鲜艳的球,悬挂在新生儿的床头,吸引新生儿听和看的兴趣。新生儿很容易疲劳,一般每次视听训练不要超过10分钟左右,以保证新生儿有充足的睡眠。
想要训练宝宝精细动作需要注意什么
为了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很多宝爸宝妈会给宝宝做一些精细运动。那么想要训练宝宝精细动作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手的捏、握等精细动作常用于描述及测验婴幼儿的发育情况和认知水平。在育儿过程中,家长同样不可忽视精细动作的训练,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宝宝脑部地发育
精细动作不同于新生儿时期地握持反射,握持反射一般持续2~3个月,等到握持反射消失后宝宝才会开始有意识地抓握东西,再等到宝宝上肢地肌张力降低,才能学习手部较精细的捏弄动作。
由于3~4个月小儿手眼不协调,故小儿常不能准确抓住近处的物体,看见物体时即使会去尝试抓住,但由于判断不准,手常常伸过了物体;
4-5个月时能缓慢地将手伸向物体并主动握物成功,但动作还不协调、不准确,而且由于腰部和手部尚不能很好地协调,所以宝宝还无法做到弯腰抓取较远地物体
但这种情况在6~7个月时就会得到极大地改善,这时的宝宝不仅能能弯腰伸手拿取较远处地物体,而且能够将物体在两手间互相传递
宝宝一般在6~9个月期间可学会用几个手指抓握,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物品;出现敲、拍打等探索性活动,可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体;这个时期的宝宝也更喜欢触弄可变形、能发声、形状特别、颜色鲜艳的物体
一岁以后的宝宝就逐渐能学会用匙吃饭,可准确地食物放在自己口中。而且此时宝宝地手眼协调能力也有了长足地进步,可几页几页地翻书、玩叠积木等
在半岁左右,家长就应重视宝宝精细动作能力的训练了,可从练习拇指和食指的对捏开始。对捏动作是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主要一项,也是宝宝拿起细小物品的主要方式,该动作的发展可促进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又可促进该动作的发展。
如果宝宝的两只手已经都能准确地捏起小物体,就说明宝宝这方面的能力已发育得很好了,则没有必要再训练;但如果宝宝只是一只手能捏起来,或只是偶尔才能捏起来,或者完全还不会捏,那么家长就要好好训练了,多给宝宝提供尝试的机会。
如在宝宝周围放一个小盒子,外面放一些粗毛线头、小布片、豆子、扣子等小东西,妈妈
片、豆子、扣子等小东西,妈妈先示范,将它们一件件捏着放进盒子里,然后指导宝宝也捏着放进去。为了不让宝宝向前倾,要调节桌子至宝宝胸部的高度。这样就算长时间进行练习也不会太累。妈妈一定要时刻看着宝宝,别让他将小东西放进嘴里而引发危险。
在宝宝具备初步的精细动作能力后,家长就可以带宝宝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训练了,一般可以在一岁及之后进行
1.练习捏拉在,给宝宝玩可发生的塑胶玩具,比如洗澡小鸭等,在宝宝面前一捏一叫,鼓励宝宝自己把玩具捏出响声,训练其拇指和食指的小肌肉动作。
还可在宝宝面前放一件拖拉玩具,和宝宝一起拉着玩耍。一开始大人可扶着宝宝一起拉过来,然后再鼓励宝宝用拇指和食指去捏取拴在拖拉玩具上的线
2.给宝宝准备不同质地和形状的带响声的玩具,让宝宝一手拿一个,如左手拿塑料摇铃,右手拿小鸭,给宝宝示范并鼓励宝宝对敲。然后更换不同质地和不同形状的玩具,让宝宝在接触到不同质地和形状的玩具的同时,也听到不同的音质的音响,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发展
3.给宝宝准备一些面团,(家长也可以在商店购买传统的橡皮泥或彩泥),把面粉加少许盐再加一点食用染料,然后加水揉成面团,为了不让面团粘手可加入一点花生油,仅在几分钟之内,好玩的彩色面团就已经准备好了。然后宝宝可以用手摸、拍打,也可以搓、揉面团,看着面团在自己手中不断变化,宝宝会感到无穷的乐趣,如果无意中捏成了某种小动物或水果等物品的形状,加之爸爸妈妈对他进行表扬,宝宝将会很开心。,既可以增加宝宝的触摸经验,又可以促进手部肌肉的发育,同时还可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家庭游戏"中的感统训练
爬行游戏训练目的:吸引宝宝注意力,引导宝宝抬头、逐渐向前爬行。
训练要求:准备几种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游戏方法:妈妈可以把宝宝放在小被子上,拉着他的两条腿慢慢向后拖,并在宝宝眼前放上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他往前爬行。
挠痒痒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
训练要求:在宝宝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此游戏。游戏方法:妈妈用手挠宝宝的头颈、胳肢窝、脚底等皮肤触觉敏感处,如果宝宝害怕,或抗拒,先对其全身肌肤轻轻地抚摩,等宝宝习惯以后再逐渐把时间延长。
刷子脱敏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减少触觉防御。
训练要求:如果宝宝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宝宝习惯这种触觉刺激。
游戏方法:家长用刷子先刷宝宝的手背、手指等触觉防御性较少的部位,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宝宝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底中心部位。
搬运工训练目的:训练宝宝对玩具的认知能力。
训练要求:玩具若干,装玩具的容器一个。
训练方法:将玩具摊放在平面上,妈妈走开一定距离。让宝宝拿一样玩具走到妈妈处交给妈妈,宝宝完成“任务”时,妈妈要给与表扬,要注意玩具翻倒或绳子缠绕时,妈妈要及时给与帮助,以免宝宝发生危险。
钻过小山洞训练目的:训练宝宝的视觉、听觉、平衡等全方位感统。
训练要求:准备一个通透的麻袋,或用若干枕头支起一个长约两米的小山洞,逗引宝宝钻进去并且自主地爬出来。
“马路牙子”上练平衡训练目的:练习宝宝身体平衡能力训练要求:妈妈要紧盯着宝宝,离宝宝近些,以便宝宝摔倒时及时扶住。
游戏方法:散步时,妈妈和宝宝一起沿马路牙子走是不错的训练项目,宝宝走在前面,妈妈走在后面走,看谁先掉下来。
洗澡游戏训练目的:锻炼宝宝的触觉刺激训练要求:如果宝宝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宝宝习惯这种触觉刺激。
游戏方法:妈妈可以拿纱布或软毛刷子轻轻触摸宝宝的身体,先刷宝宝的手背、手指,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宝宝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底中心部位。
适合晚间玩的小游戏很多职业女性,白天忙于工作或学习,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和宝宝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利用难得的睡前时光陪宝宝做一些训练游戏,便显得非常必要。
手偶游戏训练目的:不仅仅对宝宝视觉的刺激,同时也对听觉,平衡能力、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
游戏方法:妈妈手上戴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偶,一边唱宝宝最喜欢的儿歌或者讲故事,一边不断地舞动手偶,让宝宝的眼神随之游动,让手偶和宝宝进行交流;还可以把宝宝抱坐在腿上,给他的小手上也戴上手偶,伴随着儿歌,一起摇摆身体。
讲故事训练目的:训练宝宝集中精力听故事并辨别出差错的能力。
游戏方法:妈妈给宝宝讲熟悉的故事时,可以故意讲错一些地方,看宝宝是什么反应。当宝宝指出妈妈讲错了的时候,要及时拥抱或轻吻宝宝以示奖励。
辨别声音训练目的:训练宝宝辨别不同动物声音的能力。
游戏方法:妈妈或爸爸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的叫声,比如狼的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
妈妈自测宝宝是否“感统失调”出现“感统失调”的宝宝,一般会有以下表现:前庭功能失调: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撞到墙、碰倒桌椅、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眩。怕爬楼梯、好动、爱做小动作,容易与人冲突,难与他人分享。有些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口头表达困难等。
视觉统合失调:无法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等。
听觉统合失调: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
触觉统合失调: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爱哭、紧张、孤僻、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姿势不当,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动作协调能力差。
宝宝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妈妈要带着宝宝去医院或者专业的检测机构检测一下宝宝是不是感统失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