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思维训练
2020-01-02 入学准备思维训练 胎教的发展 亲子活动促进婴儿思维发展方案。
小儿思考的两种方式
即将新掌握的材料放在既定的模型中,一成不变地产生出固定类型的思维结果。
生产性思考:
这是一种经常寻找新的定式的头脑活动。
宝贝思维的特点
1、宝贝的思维没有一定的模式
宝贝不像成人,他不会被各种思维定式框住。宝贝会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行为,随时以独特的方式释放,同时他的创意就这样在活动中产生了。
2、宝贝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婴儿的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宝贝的创意思考能力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父母可以利用宝贝思考的特点,将训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宝贝在看似无所用心的教育中一点点培养起创意思考的能力。
3、宝贝思维能力依赖经验的多寡
每次的新体验都会导致他大脑内突触链接的增加以及突触密度的显著增大。当经验越来越丰富时,宝贝的大脑就通过突触筛选来优化自己。
宝贝思维发展进程
0-2岁:
这个年龄的宝贝还不太具备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像照相机一样从环境中吸收一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成产生思维的素材。
2-3岁:
宝贝的思维表现为直觉思维,而且常常是单向思维,即从一个角度而且常常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3-4岁:
宝贝的思维没有深度和广度,无法对他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训练,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对宝贝进行熏陶,提高他的思维能力。
创意思考促进方案
1、给予宝贝足够丰富的环境刺激从宝贝一出生,父母就要给他营造一个色彩丰富、声响多样、有着不同类型玩具、不同味道和气味的环境,给予他的五官以足够的刺激,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重心就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环境刺激。
2、让宝贝的生活尽可能丰富多样化经常带宝贝外出旅游,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可以增长宝贝见识,为宝贝提供更多创意思考的素材。
3、通过做家务拓展宝贝的思维能力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有效地激活他大脑中的每一个细胞,让他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下开始创意地思考。
4、鼓励宝贝换一种方式看世界对宝贝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在于帮助他从小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判断事物。
总之,为了让锻炼孩子的思维,家长应该从0岁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建构宝贝超群的思维能力。
相关推荐
如何促进婴幼儿智力潜能发展
第一,父母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如果说在婴幼儿出生的第一年里,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显得举足轻重的话,那么,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满足其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则显得更加重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童年期最主要的心理需要之一。游戏不仅仅是好玩,它也是婴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对于婴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婴幼儿在游戏中,脑和全身各个器官都处于活动状态,这是一个在大脑统一指挥下的身体协调活动,有利于婴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而各种各样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挤占孩子的游戏时间,对儿童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许多研究表明,过度的学习,缺少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是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厌学等的重要原因。
第二,父母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龄伙伴交往。许多研究指出,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明显的积极情感模式,积极言语、表情、动作明显增多,情绪更活泼、愉悦。
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感到孤独,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探亲访友、鼓励左右邻舍的孩子串门等方式,给孩子创造结交同龄伙伴的机会。
第三,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传统的育儿观念中,0-3岁婴幼儿的养育常常是母亲的事情,父亲的作用可有可无。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幼儿与父亲的交往,对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参与养育的婴儿更加聪明、机灵、好奇、愉快。
父亲的参与是婴幼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对父亲与婴幼儿交往的观察研究发现,父亲更多地与婴幼儿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常常逗得孩子“咯咯”大笑,使婴幼儿感到更大的快乐和满足,更加活泼、开朗。
第四,父母要用自己积极愉快的情绪感染孩子。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切忌将自己在婚姻、工作或社交上的挫折迁怒于孩子。一些初为人母者在婴儿出生后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她们往往感到非常疲倦,睡眠不足,精神抑郁。不过。只要父母秉持着爱心与耐心,就可为孩子营造出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
宝宝触觉发展促进方案 提升智力
感觉刺激之触觉篇
——触摸环境,全面提升宝宝智力
一降生,宝宝的小手就这里摸摸,那里碰碰,小嘴更是咬咬这个,舔舔那个,忙个不停。天哪,要伤到了宝宝,或者宝宝误吞了什么东西可怎么办?为了安全,还是管管他吧!可是,且慢!
关键词触觉能力——
触觉能力分为触觉辨识和触觉防御两部分。触觉辨识能力能够让宝宝累积软硬、冷热、不同材质的经验;触觉防御能力则可以让宝宝了解环境的安危,进而保护自己。
缺乏触觉经验的宝宝通常比较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有过动、协调不良、触觉缺乏、触觉迟钝等问题,同时也比较容易受伤,甚至将来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发生障碍。
宝宝触觉发育进程
敏感部位:新生儿的口周、眼、前额、手掌和脚底等部位触觉很明显,当妈妈用乳头或手等轻触宝宝口唇或口周皮肤时,宝宝马上就会出现吸奶动作并将脸转向被触的一侧寻找乳头或手等触他的物体。
温度感知: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已比较敏感,能区分出物品温度的高低,且对冷的感觉比对热的感觉更敏感,如果牛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刚刚给宝宝换上冷衣服,或者宝宝的衣裤和尿布被尿湿,宝宝就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反应。
触觉探索:研究表明,婴儿早期,宝宝嘴的神经末梢多于指尖,探测物品的灵敏度最高。宝宝出生后到半岁之间,他会更多地利用嘴来感觉周围的环境,随着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用嘴巴来感觉世界的频率就会降低。处在爬行阶段的宝宝因为喜欢用手掌到处探索,所以手的触觉敏锐度会得到加强。
宝宝触觉发展促进方案
婴儿出生后,在所有感觉中,最先发育的就是触觉。
1.抚触
父母可以找专业人士指导,按照一定的步骤给宝宝按摩,做抚触操。或者经常轻柔地捏捏挠挠宝宝的小脚小手小耳朵小脸,摸摸宝宝的身体,根据宝宝的大小以适当的力度将宝宝抱在胸前,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促进宝宝触觉发育的方式。
2.物体刺激
使用各种不同柔软度的刷子,或不同质料的布,轻轻地摩擦宝宝的四肢、背部,强化及增加触觉刺激的效果;给宝宝买一些不同质地的玩具,让宝宝抓握或者啃咬;利用家里常用的一些用品,鼓励宝宝用小手摸一摸,用小脚丫踩一踩来发展宝宝的触觉。
3.地板
铺上不同材质的地板,比如塑胶、布料、木地板、蓬松棉等等,为宝宝提供一个爬行的小环境,让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促进触觉的发育。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球池,里面放上大大小小、软硬度、粗糙度不一、材质不一的球,让宝宝在球池里玩耍。
4.触摸大自然
带宝宝走进大自然,让他摸摸泥土、石块、树干、树叶、小草、小动物的皮毛等等各种纯天然的东西,给宝宝准备一些玩沙戏水揉泥巴的小玩具,增加宝宝玩的乐趣。
5.涂鸦
给宝宝一些安全的颜料,让宝宝用自己的小手、小脚丫蘸颜料涂涂画画也是非常受宝宝欢迎同时又效果显著的促进触觉发育的好游戏。
妈妈锦囊:缝制触觉刺激的小袋
用棉布缝制一些小袋,里面装上小米、大米、大豆、云豆、沙子、小石子等等各种颗粒状的小物品,让宝宝拿在手里触摸玩耍。
(文/林怡)
《摇篮》电子杂志专稿,严禁转载!
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的5方法
3个月时,婴儿视觉皮层的细胞联系达到高峰,2岁内大脑的每个细胞都与大约一万个其他细胞相连。3岁以后大脑就基本停止发育,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地形成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基本格式化完毕,等待编程。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会判断宝宝智力发育情况呢?虽然,婴儿智力的诊断要经医生的精确检查才能下最终结论,深圳wonderbee亲子乐园教你用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惕作用,让你快速留意到宝宝的异常。
1、婴儿是否爱笑
一般来讲,出生4~6个星期的婴儿就开始会微笑,有的孩子可能更早一些。刚开始婴儿的微笑往往是在浅睡时出现,再长大一些,婴儿可能会在睡梦中会咯咯地笑出声来。
有些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发现,从婴儿的微笑中可以大致了解其智力发育的情况。爱笑的孩子要比不爱笑的孩子智力发育更好一些。如果婴儿出生8~10个星期后,仍不会笑,那么就可能在智力方面存在着问题。
2、婴儿是否能用眼睛“跟人”
新生儿瞳孔对光有反应,但因视黄斑区细胞较少,眼肌调节不良,故视觉很不敏锐,视力范围最远为60厘米,20厘米内视觉最清楚,并能短暂注视。婴儿4~6周能在水平方向用目光追随活动的物体转动90度,12周时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会转头朝向母亲。12~16周时,看见成人拿奶瓶准备给他(她)喂奶时,会张开嘴等着。如果到了6个月孩子仍然不能用眼睛“跟人”,就有可能智力发育不正常。
3、婴儿睡眠是否太多
新生儿每天绝大部分都在睡觉,随着他的长大,睡眠时间越来越少,清醒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婴儿睡眠时间过长,超过了一定限度,整天都在昏睡,连喂奶都有困难,则可能是智力方面有问题。
4、婴儿动作发育是否正常
刚刚出生的婴儿会握住放到他们手里的一切东西,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这就是抓握反射。婴儿只有在出生3个月以后抓握反射消失时,婴儿才能有意识地握物。
这时他们往往躺在床上,玩自己的手。但在出生6个月以后,他们大多停止对自己肢体的玩弄。智力发育异常的儿童在6个月以后直到1周岁仍会出现玩弄自己手的现象。6~7个月的婴儿能弯腰拿取离自己较远的物体,并能将物体在自己的两手之间传递;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有咀嚼食物的动作,能自己吃饼干。9个月的婴儿能随意放掉或扔下物体,并常常以此为乐。上述这些也可以作为了解婴儿智力发育状况的参考。
5、社会性发展是否正常
婴儿刚出生后,还不会认人,谁抱都一样,一点也不认生。3个月以后,婴儿开始认人了。当父母或亲近的人走近时,他(她)常常以微笑表示愉快,有时还会手舞足蹈。婴儿6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为害怕、躲避,甚至惊哭,常常把脸埋在母亲怀里,而一旦看见亲人,就张开双臂,想让人抱他。这说明孩子此时已能分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有了明显的记忆。如果孩子已满8个月,仍没有怯生现象,则要考虑是智力方面有问题。
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的5方法
一、妈妈摸一摸,宝宝笑一笑
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婴幼儿来说更为必要。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手段。(抚触应在孩子清醒时进行,父母一定要洗净手,除去戒指、手链、腕表之类的饰物,以免划伤孩子。抚触时用力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钟即可。)
二、美妙的声音让宝宝更聪明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耳聪目明,口齿伶俐,尽早地训练与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觉,非常有益于孩子语言水平的发展与智力的提高。正常的婴幼儿一出生就有听觉能力,听声辩源是主要的训练方法。要坚持轻柔亲切地反复地对孩子讲话,这能在宝宝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孩子特别喜欢短小欢快、节奏鲜明的儿歌,可以多念给他听。但要注意,听觉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
三、饱览大千世界宝宝见多识广
初生的婴幼儿视力较弱,只能近距离看物,随着月龄增加,三个月时能看清五六米外的东西,六个月即可远距离视物。所以视觉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孩子对鲜明的颜色较为敏感(尤其是红色),缤纷鲜艳的色彩,丰富多变的物品最能激发宝宝的兴趣。
四、运动宝宝身体好
运动不仅让孩子变得健康结实,更有助于孩子多种感觉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他良好的方向感和平衡能力,使孩子聪颖活泼。但做运动时要结合孩子的本身体质,运动量、力度、难度要适中,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
五、宝宝爱模仿进步可不小
婴幼儿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求知欲极强,如海绵吸水般“贪婪”地探求着。父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宝宝认识周围事物。要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与兴趣,更要耐心教导,不厌其烦,决不能生硬急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应注重“身教”,以和蔼的态度,体贴地照料,耐心的重复和不断的鼓励为孩子营造温暖的氛围,培养愉悦的心境,这样,孩子会形成健康的心态,热情自信的性格,乐观向上的品质,让孩子收益终生。
宝宝听觉发展及听觉促进3种方案
感觉刺激系列之听觉篇——让宝宝用小耳朵探究环境的奥秘!
宝宝听觉发展进程
*婴儿一出生就有听力,但听力较弱,只对高达50-60分贝的声音刺激才有反应。
*3个月以下的婴儿如果突然听到大声响,如大声的喊叫声或击掌声,可出现眨眼反射及手足伸曲运动,有的还可能因为受到惊吓而哭闹。
*3-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清稍响的声音或妈妈的呼叫声,并会用眼睛寻找声源。
*4个月以上的婴儿听力发育完全。
促进听觉发展方案
1、让宝宝接触丰富的居家声音环境
家人的正常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水龙头的流水声、刷洗声、扫地声、说话声等等,所有来自环境的声音对宝宝都是十分有益的刺激,因此,父母要让宝宝有机会常常听到这些声音,接受来自外界的这些刺激,而不是将宝宝封闭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
2、人为地创造声音刺激的环境
*录制母亲的心跳声、咕噜咕噜的节奏声(因胎儿就是在羊水咕噜咕噜声中发育长大的)、沉静舒缓的声音以及婴儿自身发出的声音给宝宝听。
*在婴儿面前放半盆清水,父母用一支玻璃管向水里吹气,人工创造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父母要多和宝宝轻声说话、哼唱,或者播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经典音乐,播放的时间要适度,不宜过长。
*给宝宝买一些打开开关或者上紧发条就能发出各种柔美电子音乐,或者捏一捏摇一摇就能发出叫声的玩具,比如拨浪鼓、八音盒等。用这些玩具在不同的方位摇一摇、捏一捏,通过训练让宝宝对声音更加敏感。
*在阳台上挂一只风铃,抱着宝宝去碰碰风铃,有风的时候,打开窗户,让风铃在风中摇摆,让宝宝探究这些声音的来源,听听那些悦耳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在瓶子里灌上一些水,摇摇瓶子,让宝宝听听瓶子发出的声音,调整水位,让宝宝体验不同水位时瓶子摇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在瓶子里装入黄豆、绿豆、大米、小麦、面粉、塑料小球、金属小球等等不同材质不同硬度的小东西,让宝宝轻轻地摇一摇,再重重地摇一摇,然后仔细地听一听,体验这些不断变化的声音的不同之处。
*找一些不同口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宝宝对着瓶口吹气,听听气流通过瓶子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在瓶子里灌上一些水,对着不同水位的同一瓶子吹气,声音有没有变化?
3、给宝宝机会聆听外面的世界
◎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仔细聆听风吹动花草、轻扫地面的声音,小溪流过山涧刷洗砂石的声音,鸟儿展翅欲飞的声音,落叶在地面轻轻滚动的声音……
◎录制下不同小动物的声音,带宝宝到户外聆听,与录音对照比较,让宝宝辨别不同小动物的叫声。
◎外出时带上一根小棍子去敲敲水泥地、树干、铁皮等等不同材质的东西,用小棍子抚弄抚弄小草、树叶,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再试试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敲击与抚弄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到山谷,对着大山喊一声,听听回声。如果在山峦叠嶂的地方,回声会有很多层次,并且更加悠远绵长。让宝宝认真听听,分辨分辨不同位置不同地点的回声有什么不同。(文/林怡)
《摇篮》电子杂志专稿,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