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家庭教育三个误区》,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孩子的个性,大部分是从生活经验中一点一滴累积形成的,对于孩子从报纸杂志或是电视中所获得的错误信息,父母要随时纠正,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安身立命。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大家借鉴。

信任不等于放任

报上曾经登过一则新闻:有个15岁的初中孩子一个月手机通话费高达3万多台币(合人民币6000多元)。虽然父母付得起,但是一个不事生产、仰赖别人供给衣食的孩子,光打电话就花掉有些人一个月的薪水时,这就是放任。

信任的先决条件是自重自爱。孩子一定要先自重自爱、诚信守诺,才能享受得到父母信任的特权。换句话说,被别人信任是个特权,但是需要自己用诚信去换。这些都需要父母首先做出表率,孩子才能学会。

自由不等于自私

这样的例子到处可见。在台湾坐火车原是种享受,既可观看田园之美,又可免去塞车之苦。但现在,坐火车变成了痛苦的事,因为车厢中手机声此起彼伏,乘客大声讲话,内容大多是言不及义的八卦,完全不顾他人的安宁,把公共车厢当作自家的客厅。

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前提,所以崇尚自由必须尊重别人的自由。凡事能替别人着想,也就不会自私。它的原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点对父母尤其重要。所以父母要多站在孩子角度上想想,如果自己是孩子,家长是否尊重了自己的自由。

自信不等于自负

自负的人在台湾的学界、政坛更是比比皆是。我曾听过一个台湾最高研究机构的助理研究员拍着桌子说“我说了算!”这种自大狂妄,令人愕然。

自信来自别人对你的长期肯定,它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能力是可以比较的,随时会有人超越你;因此自信的孩子同时要学会谦虚,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些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观念。

相关推荐

孩子情商教育的三个误区


孩子情商教育的三个误区

中国的孩子缺乏的并不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特长,中国孩子真正缺乏的是情绪、情感、人际、挫折、意志、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即情商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众不同,于是很多父母都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用心良苦并费尽周折地给孩子安排许多活动,尤其关注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花费大量的时间且不计成本地送孩子去参加各种特长班,如画画、舞蹈、钢琴、游泳、书法、围棋等。但是投入多不一定回报多,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但不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反倒对学东西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有些还变得性格孤僻,不爱与周围的人接触,跟其他小伙伴关系紧张。

心理学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孩子缺乏情商教育造成的。中国的孩子缺乏的并不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特长,中国孩子真正缺乏的是情绪、情感、人际、挫折、意志、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即情商教育。

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影响深远,刻不容缓。做好情商教育,必须从正确认识情商教育开始。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定向思维的限制,很多人并不能正确地认识情商教育,情商教育始终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幼儿园重视不足

由于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认知课程,因此,在幼儿园里面,语言、数学领域课程竞争激烈,艺术氛围浓厚,但是情商教育无从谈起。再者因为情商教育不如学习知识那么具体,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没有既定的教育模式,很多教师无从入手,只能回避。而个别重视情商教育的幼儿园,由于没有专业课程和专家支持,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反倒害了孩子。

教师能力缺失

在教师队伍里,教师在进行情商教育的时候往往会把自身的压力带入其中,或是把情商教学等同于认知课进行操作,不尊重孩子,甚至进行心理恐吓,或是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情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敢面对情商课程,怀疑自己的情商教研能力。

家长方法不当

情商教育在家长中的误区普遍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一些所谓的现代父母,自认为属于开放,民族型的,提倡幼儿教育顺其自然,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正确、必要与系统的指导与教诲,信奉“树大自然直”的理论,殊不知树大不直时就会因失去最佳的修复时机而致使其无法成材乃至成为歪材的后患;第二种是酿造爱水,把孩子当成心头宝贝,事事迁就,伺候周全,最后却因为溺爱过度,把孩子变成缺乏教养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第三种是关心孩子,望铁成钢,却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把一些不适合的东西强行灌输给孩子,最后孩子和家长都不高兴。

情商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只有当幼儿园、教师、家长三方面都走出误区,正确地认识情商教育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正确的教育指引下健康地成长。

细数家庭教育的5大误区


毫无疑问,为父母者都想做一个好父母,都想在家庭教育中少犯一些错误。但由于家庭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所以,即使父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积极的教育意识,在家庭教育中依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以下的教育误区在大量的家庭中都存在着,甚至在父母都是教育专家的家庭也不例外。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偏离了方向

现在有些人对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典型的表现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就是教育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这实际上是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离开孩子实际,父母的期望只能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方向。学校已使孩子肩上的书包超过负荷,父母还要无休止地强制孩子上什么“智力开发班”“学科强化班”“周日补课班”,什么“南方测试卷”“北方复习题”统统塞给孩子,完全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天真的青少年失去了自己飞翔的天地,知识的殿堂变得阴森可怕。一次次考试完毕,孩子手捧考卷接受父母的“审判”,孩子考的不好,父亲呵斥打骂,母亲哭闹不止。这种肉体、精神的过度折磨,使多少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多少孩子的思维陷入凝滞,心灵扭曲。过高的期望引出了孩子离家出走者有之,引出夏斐那样被亲生母亲活活折磨至死者有之。

2、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制约了孩子成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形象写照。生活富裕了,父母能不爱自己的孩子?!有多少家长懂得营养科学?!再加上电视广告的诱惑,于是乎“娃哈哈”、“醒神液”、“黄金撘挡”、“蜂王浆”、“生命一号”等营养品,把孩子们“灌输”成了身高与体重不成比例的肥胖儿;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四肢不勤,体质虚弱。

对儿童生活过度关心和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儿童独立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儿童总是在家长保护下生活,主体意识就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人成为国家之栋梁呢?

3、过多限制、过多干涉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1989年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因此几乎成为白痴。虽然没有普遍性,但对儿童行动自由的过多干涉、约束和限制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下棋、跳舞、踢球等等,可以说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甚至监督。显然,如此这般,孩子潜能自然得不到的应有释放,也不可能有健康的成长。

4、过多欣赏、过多表扬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有些家长非常注重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也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也搞什么“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然而,其中家长并没有把握教育的真谛:生活就是教育,“酸甜苦辣,全是营养”。过多欣赏孩子成长,过多表扬孩子,对孩子成长中的负面问题视而不见,一味迁就,遮蔽了许多“挫折”教育的良机。我们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可能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智力发展也不错,但承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心理不够健康。

5、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影响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最辛苦的是孩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体谅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则会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失去连续的滋养。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这是全球销量超亿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肖恩·柯维的名言。然而,在更多的中国家庭中,恰恰轻视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

我非常喜欢这样几行诗:

思想成为行为的伙伴,

就有了行为的丰满舒畅;

行为伴随积极连续的滋养,

习惯就在滋养中成长;

习惯接受生命的张扬,

性格就有健康向上的力量;

性格注入人文的能量,

生命就有永恒的激昂。

早教: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独生子在享有更强的照料时,也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压力。她们通常会遭到来源于过多维护、太重工作压力、过高规定的严厉打击,而其根源更是父母有误、不合理的抚养意识。一些父母喜爱把自己儿时的工作经验照本宣科在子女的身上,这会给孩子的发展更添苦恼,有时候还会继续危害孩子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趋势,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不利。怎么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误区1

孩子务必遵从父母

怎么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生活便是一本教材,很多事情在父母并未注意到的情况下,孩子们早就掌握而且产生自身与众不同的观点。父母絮絮叨叨地规定孩子怎么做、怎么讲,总是使孩子觉得自身的喜好遭受干预,即便不用说,内心也十分不满意。非常在孩子的观点与父母常说的截然不同时,父母与儿女中间的芥蒂已偷偷产生了。当父母在絮叨孩子并讨厌的事情时,父母得话仅有二种結果:一种是让父母的威信和权威掉价;另一种便是扩张彼此的差距,互相造成不安全感。

误区2

孩子应圆家长的梦

让孩子圆自身的梦是许多 家长的心愿,有那样的心愿自然并不是错事,可是务必充分考虑,孩子尽管接纳了你的基因遗传,但他不意味着你,他只意味着他自己,因而孩子未来干什么要依据他的个性化与发展潜力来决策。另一方面,今日的生活情况与当初有挺大的不一样,孩子挑选岗位时还务必考虑到社会发展和销售市场的要求,仅有让孩子搞好多种多样提前准备,她们才可以在这个转变的全球里寻找合适自身的部位。

误区3

孩子是生活的所有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所有——许多 父母有那样的意识。在孩子眼前怀着那样的心理状态,迅速便会被聪慧的孩子觉得到,长此以往会变为孩子牵制父母的秘密武器,变成孩子骄纵、不服气教导的根本原因。文化教育孩子是家中生活的关键內容,但不应该变成家中生活的所有,父母在抚养孩子闲暇应当有自身的生活。有着一种相对性单独的影响力,对孩子、对父母都是有益处。

误区4

爱孩子就需要零距离

怎么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作为掌上明珠,不舍得放开你的手;还一些家长喜欢什么也不逃避孩子,乃至夫妻间的情感显露、争执等都让孩子真实经历,还以为那样就可以让孩子对自身更有情感。实际上距离产生美,家长彻底不需要和孩子零距离,必需的放开手不仅能够塑造孩子的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并且能够防止父母由于不小心而伤到孩子娇嫩的心。

误区5

家是无拘束的

家是歇息的海港,在家里便是要让孩子释放压力,不必多方面限定——这类念头有它有效的一部分,可是针对孩子而言還是“没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些族规,让父母儿女中间有法可依是完全必要的。对分派家务活、零用钱、看电视剧、吃零食、出门游戏娱乐等孩子非常容易过度的难题做些要求或规定,并坚持不懈推行,对孩子的发展会出现出乎意料的实际效果。

误区6

学习培训占有生活所有

学习是孩子的关键每日任务,也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难题。造就适度的标准,让孩子学得好一点是彻底应当的。学习是孩子生活的关键一部分,但并并不是所有。因而家长应当想尽办法让孩子有一些做别的事情的时间和空间。在焦虑不安学习之余,让孩子做些别的事情不仅能够缓解学习培训的工作压力,并且能够调整孩子的心态。有时做些课程外的事情,多触碰社会发展,反倒能够融会贯通,启迪智慧。

误区7

大包大揽

孩子的决策

怎么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在相关孩子的决策时,许多 家长喜爱大包大揽。在吃、穿、用等层面,乃至在关联孩子学习什么、挑选志愿填报这种重特大事情上家长也不习惯性与孩子商议,只是喧宾夺主,这类观念不是适当的。有句俗话说得好,儿时不把他作为人,未来也做不了人。人做决定的工作能力也是渐渐地发展的,如果我们老是不给孩子机遇,她们将会始终不容易自身作出决策。还必须注重的是,常常还有机会自己做决策的孩子,对自身就较为有信心,而信心是为人处事、干事业有成的必备条件之一。

家庭教育必看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但是许多的父母们常常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往往会犯一些教育上的误区,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吧,但愿父母们不要在犯类似的错误了!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早教网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早期教育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

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重视和加强孩子良好道德方面的培养,将其健康的人格培养做为家庭的教育中心,希望父母们都能够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敬请多关注此方面的知识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