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该怎么做
2021-06-16 胎教该怎么做 怎么胎教 胎教仪怎么样面对孩子叛逆我们想要化解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后,宝爸宝妈们开始发现,孩子居然变得叛逆了起来。那么面对孩子叛逆我们想要化解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孩子的脾气越来越拗,越来越不听话了呢?甚至大人说一句,他还能回嘴好多句,天天上演这种吵架戏码,搞得心好累…
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什么都反抗的叛逆小屁孩,到底该怎么教?
幼儿园已经放学了,偌大的校园只剩下几个小朋友还在溜滑梯,突然一声呼唤传进游戏场的嘻闹声中:“时间到了不能再玩了!妈妈还要回家做饭呢!小宝,听到没?我们要回家了!”妈妈焦急地呼唤着,但只听见小宝不断地说:“我不要回家,我还要玩,我不要回家,我还要玩…”时间越来越晚,不管妈妈好说歹说,小宝就是不肯回家。妈妈上前去拉了小宝,只见小宝都着一张嘴、摇着头,妈妈怎么拉都拉不动,拗不过小宝,妈妈只能自我安慰:“看来小宝真的还很想玩,孩子也需要活动,就让他再玩一下吧…”
好不容易等到小朋友都回家了,小宝发现只剩自己一个人,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妈妈说要回家了。一回到家,小宝把背包、鞋子往地板一丢,袜子也没脱,就跑去房间玩了。妈妈在后面追着、叫着:“小宝,东西怎么乱丢呢?回家应该要把自己的背包放好、鞋子摆好、袜子脱下来拿去放在洗衣筐里啊!”小宝顿了一下,把脚上袜子脱下来,又往地板一扔,就跑进房间玩起来了。妈妈有点不耐烦,又担心自己太啰嗦,只好边叹气边捡小宝的东西,心里纳闷着,小宝是不是注意力有问题,我说的话都怎么没听心里呢?
晚饭吃到一半,小宝突然想喝水,连跑带跳的倒了杯水来喝,过程中一不小心把水打翻了;妈妈请小宝帮忙把地上擦干净,只见小宝一脸不高兴的说:“妈妈,你很烦”妈妈忙进忙出的才刚淮备好晚餐,好不容易才可以坐下来休息、吃饭,听到小宝的反应,心里很生气,觉得这孩子真是不懂事,但妈妈还是耐着性子说:“妈妈很累,你打翻水,本来就应该帮忙擦啊!”没想到小宝一听这话,竟然生气地大声回说:“我又不是故意的,我不要擦”
这次妈妈真的生气了,她责备小宝:“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妈妈每天做家事很辛苦,叫你帮忙一下,你就这么多理由,真是太不乖了。”话还没说完,小宝就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不要,我就是不要……”两只手还生气地敲着桌子,一不小心,又打翻了饭菜……
妈妈忍不住情绪大爆发,对着小宝一顿怒打;孩子躺在地上哭。妈妈收拾洒在地板的饭菜,既生气又自责,心想:“唉……这孩子实在很不听话,但我会不会也太严厉了,伤了孩子的心呢?”
爱与管教兼具,让孩子学习与现实环境共处
家有经常违抗命令的孩子,父母会觉得他们过于坚持己见、不易妥协,必须更用力地教导他们是非对错,而陷入谁对谁错,争论不休的循环。事实上,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爱与管教兼具的教养方式。处理情绪、减少说教,让孩子实际去体验行为与后果间的关联性,从经验中修正,才能帮助孩子。
1、要用中性语句陈述指令
幼儿的判断力和自控力都尚未发展成熟,与其告诉他不能做什么,不如告诉他要如何做,才能得到大人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幼儿本来就容易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果只用“不可以、不行…等”话语来命令或要求孩子,长期下来,孩子会对诸如此类的负向讯号过度敏感,即使父母的语气并不太强烈,孩子也会产生被责备的强烈感受,并因此进入情绪爆炸的历程和结果。此时,以中性的语句、平和的情绪说明要孩子完成的事,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孩子越急,父母要越慢;孩子越激烈,父母要越冷静”,是面对爱唱反调孩子的好方法。违抗命令的孩子,通常情绪都很高涨,如果父母也处在情绪激动的状态,就很容易互相刺激、互相堆高彼此的情绪。当孩子觉得更委屈、更难过、更生气时,唯有用中性不刺激的方式处理,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也才能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的觉察和行为控制。
以小宝的例子来说,光是对他说:“我不是跟你说过了…”、“为什么你每次都…”、“到底要我讲几次…”,这些话并不能让他想要收拾,反而在强烈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夹击之下,更难做出适当的行为。如果可以先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是因为急着要喝水才会打翻,而且你肚子很饿,一定不想现在去收拾”之后,再以中性、平和的方式告诉他:“请你把水擦干,就可以吃饭了。”这样孩子就会比较能接受。
当然,这么说,不代表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完成指令。这时,请务必继续中性地“重复”指令;在单一重复的陈述中,父母的情绪会比较平缓,而不加指责的语句,也比较不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反应。
2、要先处理事情再处理态度
孩子在拒绝父母合理的要求和指令时,常常会说出像是:“我不要做功课、做家事、睡觉…”,或“为什么是我…、你自己还不是…”之类“态度不佳”的话,很容易激发父母内在的“”教养欲望,会不自觉地想要对孩子进行机会教育,“调整”孩子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要尊重父母和别人,不可以“顶嘴、没礼貌…”,但这会很快地陷入说教模式,孩子听不进“谆谆教诲”,父母的焦点受到“态度不佳”这个烟幕弹的遮掩,反而让孩子逃避了原本应该面对的责任,如:把背包放好、擦干地上的水…等。
这时需要的是“就事论事”,把焦点转回原来的事情上,告诉他:“我知道你有你的想法,但现在请先擦干地上的水”、“我知道你很想赶快去玩,但现在请先把鞋子摆好”。当父母不随孩子的态度起舞,而能把焦点放在事情上时,就有比较多的心力引导孩子做出适当的行为,也不至于让孩子有机会在你情绪性的话语中,挑语病反击你。
3、要让孩子从自然合理的后果中学习
有想法、有意见很好,但孩子必须学习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才能从经验中累积决策的能力,培养负责的态度。比如说,不把袜子拿去洗,就没有干净的袜子可以穿;打翻饭菜就必须延迟吃饭的时间,导致肚子更饿;不分担家务,父母要忙到很晚才能做完,也就没时间讲故事…等,这些都是自然会发生的后果,或者是需要父母坚持执行,但孩子可以理解其中关联的合理后果。如果孩子没有机会面对及承担,就很难带来认知的省思与行为的修正,换句话说,如果烂摊子总是爸妈在收拾,孩子的行为就会一再重蹈覆辙、不易改变。
举例来说,如果动手打人的孩子只要口头道歉就了事,不须为伤害对方负起责任,做出补偿行动,因为后果不严重,孩子不会汲取教训,也不会改善打人的行为。父母必须跟孩子讨论负责任的方式,如:帮对方擦药或做一件对方指定且合理的事,如此才能提供孩子修复关系、重新与人连结的学习。
妈妈要小宝擦干地板,就是打翻水这个行为的自然合理后果,只要在同理小宝的感受之后,把擦地板的工作分解成淮备抹布、擦地板、洗净抹布、拧干抹布…等几个部分,让他自己选择要分担哪一部分:“你要当救援小队,赶紧出动去拿抹布来擦?还是要当清洁公司帮忙擦地板?或者要当大力士把擦完的抹布洗干净和拧干呢?”有自主的选择权能减缓孩子抗拒权威的心理,如果能再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通常孩子就会二话不说地接受,飞快地工作起来了。
扩展阅读
想要化解孩子的小任性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接触的东西多了起来后,孩子的毛病也就渐渐多了起来。比如说任性,那么想要化解孩子的小任性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一向乖巧听话的孩子,忽然变得任性起来,什么都要对着干。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迎接孩子的“小任性”。迎接意味着父母的心态应该是积极、从容、和友好的,而不是排斥、焦虑和厌恶的。
“小任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会有的小问题,是一种阶段性、暂时的不良心理状态,往往提示着家长,此时孩子内心的想法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父母要明白,很多时候“小任性”预示着孩子正在长大,如果父母固守着以往的相处模式,势必出现矛盾和问题。太多父母在应对孩子的小任性时,往往显得比较冷酷,有些父母担心纵容了孩子的小任性,会把孩子惯坏。基于这样的担心,父母更会严管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亲子之间彼此叛逆的恶性循环。有些恶性相处的循环,直到孩子成年后,亲子之间都没能打破。
家长们可能不知,面对孩子的“小任性”,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宽容的态度加以化解,而不是压抑和管控。化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调整关注点
孩子任性期间,要首先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想法,而不是事实和他们糟糕的行为。当孩子任性时,他们的内心会非常不舒服,情绪很差,他们也会为自己的无理和发飙而深感羞愧和懊恼。此时,父母要多用肢体语言给孩子以安抚,拥抱是把万能的钥匙,多么歇斯底里的孩子,也能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平静下来。
形成变通思维
很多孩子固执、任性,和他们的死心眼儿有关,不能接受变通的情境。也就说,孩子的个性上的“刁蛮”很多时候受制于他们认知思维的发展。日常生活中,可多与孩子分享变通的状况。比如跟孩子讨论‘你想要坐某个座位,但是被别人占了,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如果没有草莓味的冰激凌,你还可以吃什么口味的?如果妈妈不能来接你,谁还可以来接你?’通过这些小游戏,可以训练孩子变通的思维。
培养诙谐幽默
生活中的小事,能淡则淡,更要学会宽容以待,必要时幽默处之。比如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只要人没伤着,就不要总是不停地批评抱怨;假如你跟孩子一起走路,孩子跟不上,一下子摔倒了,如果这时若抱怨批评孩子,孩子可能会哭闹起来。发生“小意外”的时候,只要确认孩子没有大碍,就可以发散性幽默地表达一些话语“啊!吓我一跳?估计地面也瞎了一大跳!膝盖不会怪你吧?又把人家给磕伤了!哎呦呦,我的宝贝快来抱一抱?”这些话语在现实中,往往能让孩子变得诙谐幽默起来,长此以往学会一笑了之。
提供独立空间
随着能力增强,孩子势必想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包办和控制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愿。
当孩子的想法不合理需要拒绝时,父母一定要首先反复重复和确认孩子的内心需要,能满足就满足一下(比如多吃一块糖),实在满足不了(比如再玩一个小时回家)也要特别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原因,让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反浓浓爱意的情绪里,理解自己的不合理,进而懂得自我约束,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拒绝孩子时,可以在后续安排一个更有趣更吸引孩子的活动,这样孩子才不会执着于当前的任性。比如现在回家,可以一起玩更好玩的游戏。
面对孩子的小任性,父母不要“以牙还牙,以硬碰硬”,因为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父母要学会在养育中跟孩子打太极,以柔克刚。如果父母时常跟孩子“对着干”,批评孩子,就会让孩子感受到高频次的拒绝和批评,产生强烈的负疚感,久而久之成为心理负担。
只有内心清澈无愧的孩子,才会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开朗乐观、积极好学;反之,如果一个孩子总不被父母认可,总有心理负担,就会出现思维意识凌乱,对外界越发地抵抗,脱离现实,甚至出现神志不宁,多梦萎靡。现实中有些表现不是很“聪慧”的孩子,毫不夸张地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训懵”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化解孩子的每一次小任性,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有原则的宠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那何尝不是孩子最为渴望的幸福?
如果我们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现在我们就能给予孩子的幸福,为什么不给他们?又何必等到遥远的未来?
想要让让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该怎么办
现在很多孩子在面对失败时,都会显得害怕,很懦弱。那么问题来了,想要让让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同事豪哥最近有些心情不好,可平时却是一个非常喜欢笑的人,我便仔细问了问,这才知道是他家儿子期末考试没考好,平时都是在班里排前五的,这一次竟然考了第十三名,所以呀,儿子自信心很是受挫,做爸爸的自然心情也不会好。我看见这个情况,便劝豪哥看开点,孩子只是这一次没发挥好,下一次考试肯定就恢复了,可不能因为这个不努力了。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一直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标,父母对孩子的劝说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父母也是孩子人生道理上的重要的榜样,家长不仅要适度的劝说教育,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而逆商,即逆境商数,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那么,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做父母的又应该怎么做呢?
1、教育孩子不要太在意他人评价
其他人的评价,总是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对一些事物、事情的看法,有时候这些评价对我们有益,可以帮助我们去明辨是非、改正错误、纠正自己;但有些时候,这些评价对我们无益,甚至会害了我们,会让我们迷失自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有可能让我们丧失自信心。所以,身为父母要及时教育孩子,不必太过在意别人的说法。毕竟孩子还小,内心脆弱易碎,很容易受他人诱导,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容易受到打击。
2、分享自己曾经的经验
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年纪还小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事情,而身为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走些弯路。父亲可以根据自己以前遇到挫折时候的做法,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讲给孩子听,之后再告诉孩子,这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爸爸自己。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挫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爸爸经历过,我现在面对挫折也不能退缩。所以,还是要多和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让孩子理解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
3、让孩子正确认识失败与挫折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经常告诉他们,失败是很正常的,摔倒了,我们还要爬起来,没有失败,又怎么得来成功?挫折,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路,提早告诉孩子,这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坚持克服就好了。这样,遇到困难的话,也可以坚持度过,也会比较容易接受失败。如果孩子一遇到挫折,就选择逃避的话,那以后也不会获得成功,所以父亲要及时鼓励孩子,积极去应对困难挫折,不用害怕、不用躲藏,要相信自己。
4、开导孩子不积极的想法
当孩子经历了失败之后,他需要的是一份安慰、一份开导,虽然在许多家庭里,都是严父慈母,一般都是母亲充当这个角色,但是父亲也需要去安慰孩子。每个子女都是父母的小宝贝,父母又怎能看你受挫折,还不去安慰你呢?孩子心灵比较柔软脆弱,容易受伤,所以遇到挫折之后,容易变得消极、整日颓废,这时候父亲就应该去开导孩子,让他们重新打起精神,不能一直批评指责孩子。那样不仅会让孩子更加消极,还会让孩子弱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顺顺利利的,必然会历经风雨荆棘,不怕困难阻拦,只怕不敢迎难而上。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身为家长,一定要做好劝导工作、示范工作,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让孩子正确认识困难挫折,敢于去正视、去面对失败与艰难险阻,锻炼孩子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我们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