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该怎么做

2021-06-11 胎教该怎么做 怎么胎教 胎教仪怎么样

孩子叛逆不乖怎么办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们长大,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情绪,变得有些叛逆了起来。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叛逆不乖怎么办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不少家长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宝宝乖乖的,能听大人的话,但宝宝毕竟是个有自己想法的小不点,哪怕他小,哪怕不懂事,也总是会坚持己见。

所以在家长看来,孩子是不乖的叛逆的,那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也不要着急,可以从以下三点切入。

第一点,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面对孩子的叛逆,父母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孩子的问题。但实际上,父母可能是孩子不顺从的根源,是父母的行为强化了孩子的叛逆,所以如果想要改变孩子不顺从的现状,父母首先要担起责任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比如,态度上的问题:忽视孩子的感受,他明确表达不喜欢,还让他接受;轻视孩子的需求,认为孩子的需求是无理取闹,而不是认真聆听需求背后的原因。

此外,还有语言上的问题:用粗暴的语气对孩子说话甚至大喊大骂,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嘲讽孩子的弱点,引发孩子羞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

父母要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行为,如果有就要及时停止,并积极改正。

父母身体力行,改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还怕孩子模仿学习的不够快吗?

第二点,父母要尝试用理解的角度看问题。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心智和情绪上都很不成熟,所以父母在能力上是高于孩子的,与其要求孩子超越局限的去理解父母,不如父母低下心来先去理解孩子。

怎么理解孩子,孩子的心事并不难理解,只要成年人能认真聆听就可以。

首先要传达出你认真的态度,让孩子相信,你是真的想听他的心声而不是敷衍,孩子感受到你的态度后,就会说真话。

其次要学会聆听,保持与孩子目光的接触,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不武断评价孩子的态度。

你需要向孩子传达出,我能够理解你的心事对你来说很重要,我能够理解你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

如果父母能用理解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所有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些苦衷。

第三点,父母要奉行在理解基础上的正向强化。如果父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就会认为孩子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指责。

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正向强化。孩子有时会有叛逆的行为,有时会有积极的行为,所以与其在叛逆的行为上纠缠不休,不断争斗,不如把精力放在表扬,激励积极的行为上。

而且,真诚而具体的口头表扬就很有效果的,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你真诚的赞美他,他一定会很开心,并且会重复做积极的事,最终脱离叛逆的苦海,父母和孩子皆大欢喜。

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试着放下架子,尝试去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不顺从行为后的苦衷,并帮助他们摆脱苦衷更加积极的行动,助他们快乐茁壮的成长。

相关阅读

想要管教叛逆的孩子该怎么办


宝宝到了一两岁时,会出现叛逆的情况。对此许多宝爸宝妈都有些束手无策。那么想要管教叛逆的孩子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些妈妈来咨询,孩子一岁多了,突然就不听大人话了,东西不给,就一直哭闹;叫他做什么,都喜欢反着来;没有按孩子的要求做,就乱扔东西……孩子这么“叛逆”该怎么办呢?

对这些情况,我常常说“恭喜”,因为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了一个新的提升。没有孩子之前,我也以为是孩子“叛逆”了,但是当自己的孩子到达这个阶段,仔细观察后发现,孩子只是对周围环境有了自己的理解。

她想要的东西,都是新奇的没见过的。她的世界被打开了,有无尽的探索欲望。这个阶段,如果不是太过危险的物品,我都会让孩子看一下,或者陪伴她去触摸一下,让她体验“这是什么?”。很多时候,孩子也确实只是看一下,就对这个“新”物品就失去了兴趣。但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越想要,他们越不给,孩子就越哭闹,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家长说的“叛逆”。

一岁之后,孩子有了“我”的意识,喜欢自己做主,对周边环境有很大的好奇,但如果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阶段孩子还不懂得如何表达,于是往往用“暴力”、“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示抗议。这些行为也容易父母让妥协,孩子就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频率就会越来越多。

那是不是什么都要让孩子尝试?当然不是,一些危险品,是不能满足的,还有一些是别人的物品,这个要教导孩子征询对方的意见,要培养礼貌。

孩子的每个反常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没有无缘无故“叛逆”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家长。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可以多换位一下思考,按孩子的思维逻辑去尝试理解孩子的行为,并针对性进行引导。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这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叛逆”来得更为强烈。

最近参加了一场朋友的婚礼,坐在餐桌上,几个大人就聊起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昊昊妈最近很头疼14岁儿子的叛逆问题:孩子已经连着三个星期不去上学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来了好几拨亲人去劝了,不管用。昊昊爸气得还打了孩子好几顿。

众人都说,孩子的问题,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造成的,中间是不是出现过什么问题?昊昊妈说孩子现在都不肯跟父母说话,一看到他们两口子转身就走。

不过在慢慢交谈过程中,众人发现,问题最大的还是出在父母身上。

刚转学到新学校,昊昊一直说新班级太吵了。但是昊昊父母都认为是孩子为了逃避上学而说的谎话,斥责孩子别人都能上课,怎么就他不行?

昊昊说过这么一次,就没再开口。再之后就是老师来告状,觉得昊昊不合群,不适合在班级里上课。昊昊爸爸一听就急了,就吼儿子说,不要再去上学了。

原本对课堂还很向往的昊昊,这下子就彻底就不想上学了。这么一关,就关了三个星期,任谁劝都无济于事。

昊昊妈,说孩子爸属于比较急的人,从孩子小开始就打骂,以致于孩子越来越安静。

而且家里一直都不是很平静,每次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妹妹在旁边跑,妈妈在旁边玩手机,孩子爸就拿着一个木条在旁边监督,作业稍有写得不好,就是一顿打。虽然父母陪读,但是孩子有疑问的地方,父母也都不会,不知道怎么教。

后面孩子多次要求,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父母都没有满足。

我们说,这大概就是孩子爱安静的原因。

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激怒了很多人,这其中就有孩子的爷爷、姑姑们。虽然都是来劝的,但是经常把孩子骂哭了,甚至爷爷还骂昊昊是个“小畜生”。孩子一听到这个话,扎心得眼泪就下来了。

“这都是跟你们学的!”昊昊回应到。

爷爷管教爸爸也是这么严格,现在轮到爸爸管教昊昊,也是一样棍棒教育。

昊昊妈妈看到昊昊现在的情况,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哪里有不对。但是孩子已经拒绝和她沟通了,因为她气得极致的时候,摔坏了孩子的手机,也摔掉了母子之间的沟通。

打骂,不理解孩子,对孩子恶语相对,昊昊的叛逆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累积的。

但即使叛逆,昊昊也一直在家,没有乱跑。没有手机没有平板,孩子把自己关在家里看历史书。昊昊妈把姑姑家的书都搬过来,昊昊就这么一本一本看完。

小逸妈妈说,昊昊这孩子其实很聪明,只是你们大人的教育出了问题。

小逸只比昊昊大一岁,去年也一样“叛逆”。因为父母的失误,孩子被迫从外地返回老家中考。离中考也才一个月,孩子无法适应,经常不去上学,也说头疼,还去看心理医生。问他什么情况,他都不肯说。小逸妈妈很着急。

但是小逸父母并没有苛责孩子,而是积极跟老师沟通,连在外地学校原来班级的老师也来关心孩子的情况。

好在孩子还愿意和姑姑交流,通过两边传话,孩子的心情被理解了。虽然还是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但小逸妈妈还是耐心地和孩子说明自己的感想。孩子当下没有什么表示,但其实都听进去了。中考结束了,小逸的“叛逆”也结束了。

小逸妈妈从小对小逸都是尊重教育,一是认为打骂没有用,而是小逸一直都很乖巧也没有必要。

孩子的作业,都是孩子独立完成,父母就是为他开辟一个安静的环境。弟弟有时候吵闹,他们就把他带走。

孩子上初二时,有了“女朋友”。小逸妈妈就假装不知情。后来孩子自己坦白,她也没有太多说教,只是提醒学业不能落下,而且不能有逾越的行为。小逸反笑妈妈,都想到哪里去了。

被温和对待的小逸,回以父母温柔。被谩骂对待的昊昊,回以父母激烈的反抗。

孩子就是父母教育的一面镜子。当你觉得孩子“叛逆”时,请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之前很喜欢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虽然男主伊厦在父母的眼里是“问题儿童”,但是他的问题和才华,有幸被温和的老师尼克看见。耐心地帮他矫正,帮助他回归正常的生活,挖掘他的才能,让伊厦找到自己。

里面有句话很触动人:每个孩子都是明亮的星星。

每个孩子的“叛逆”,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开始的,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就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要多留心观察,而不是一味苛责、打骂。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往往有了自己的主意,也有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如果太过严苛,孩子反抗得越厉害,甚至会走上极端。

父母的职责,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纪伯伦的《致孩子》里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

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许是人际关系,也许是课业成绩……父母要做的不是指责、谩骂,而是要成为孩子的“战友”,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的叛逆期,正是心理肌肉的养成期。叛逆期过去了,会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基础,也能更好地巩固家庭关系。

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长怎么办


当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听话时,请问你先做到尊重孩子吗?很多妈妈都没有什么专业经验,做到尊重孩子很难,听听这位妈妈怎么说。

孩子越大,路径就越来越显得陡峭,总在某个不经意的日子里,身为资深妈妈,会突然体会到绝望的滋味。

当跌跌撞撞地把孩子抚养到青春叛逆期期时,已经绝望得把绝望当家常便饭了。当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叛逆时,当读不懂孩子的叛逆行为时,不曾反思过自己做妈妈的不足与缺点,不曾反省过自己做妈妈太不专业,只是恨不得从哪里扒拉出一张孩子使用说明书,或是指责、批评孩子太不懂事。只知道用爱和常识教育孩子,用原生家庭留传下来的育儿经教育孩子。随着近期深入学习如何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后,才猛然发现,其实很多错都是自己对孩子不了解造成的。回想一路过来的育儿路,真的没有什么比在养儿育女过程中更能暴露自己的短处和不完美了。

举个例子,女儿在进入青春叛逆期前,每天听着闹钟准时起床,但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把以前良好的习惯变得无秩序了,晚上不肯睡,早上不愿意起,定了三个闹钟,设了五遍闹铃,根本不起作用。最后,老母亲亲自上阵催促起床。

“你太过份了,怎么还蒙着头在睡觉,今天不用上学吗?”妈妈批判到。

“知道了”,女儿说着把被子一拉,蒙住了头继续睡。

“知道了还不快起来,你知不知道要迟到了?人家成绩好的孩子早就起来背英语单词了”,妈妈愤愤不平。

“你烦不烦?整天人家孩子人家孩子,你找人家孩子做妈妈去呀!”女儿窝在被窝里纹丝不动。

妈妈愤怒地猛地把被子掀开,“你到底还要不要起床去上学了?”

女儿嚯地站起来,指着妈妈咆哮:“你给我出去!”

两人四目相对对峙起来,妈妈只好退出了房门。

换种方式沟通,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我听到闹钟已经响过5遍了,你还没有起床,你应该是太累太困了吧!”妈妈用平和的语气肯定孩子的感受。

“没有”,女儿嘟嚷着翻了一个身。

“这么早就要起床,确实蛮辛苦的!要不要来杯热牛奶?”

“不要!”

“那早餐蒸点馒头还是花卷呢?”

“花卷就好”,女儿一边说着一边起床了。

承认孩子的感受,以关心和尊重为前提,是一种非常好使的亲子沟通技巧。当我们将孩子说不清的事情清晰地表达出来时,承认了孩子的感受,就能赢得孩子的心;当我们给予孩子尊重、照顾、关注、选择权、自主权时,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孩子就能更合作。正常情况下,看到孩子乱七八糟的房间需要收拾时,不少父母脱口而出:你的房间太乱了,袜子到处扔,马上去收拾干净!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是纹丝不动地我行我素。因为这句话里包含着评判、挑错、责备、命令,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如果改为另一种方式表达:我看到你床上、书桌上都摆着书本,地上还有脏袜子,我不高兴,我希望家里整洁,能否去收拾一下?其结果便是截然不同了。因为在陈述事实时,以实事求是的方式不带任何评判,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后,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得到了尊重。

以尊重的态度承认孩子的感受,以尊重的态度关注孩子的需要,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用充满尊重的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

孩子吃饭不乖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吃饭不乖怎么办”,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许多家长常会发现,一顿饭下来孩子没吃几口、吃饭时不专心,尽管爸妈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威胁利诱,宝宝还是一口饭也不肯吞进嘴里,看在父母的眼中除了生气之外,更多了一些怜惜。

关乎“权利之争”的问题

家中的宝宝不肯在吃饭的时间里乖乖地吃饭,与父母本身的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肚子饿了,便想吃饭”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饿了,就不会有不肯吃饭的问题,因此,宝宝“拒绝吃饭”的理由多数来自想与父母做“权利之争”。由于父母对孩子不肯吃饭的行为不了解及不放心,聪明的孩子们便会抓住父母的弱点,以不吃饭的行为做为与父母交换条件的筹码,欧姿秀老师表示,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应该具有: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及理解孩子的行为能力,如此才能正确的因应孩子不肯乖乖吃饭的问题。

父母应该避免的态度

父母除了不要让孩子察觉自己对他不肯吃饭的行为产生担心及焦虑的心态之外,也应该避免出现以下的态度:

1、家中存放过多的零食:

如果孩子无时无刻都在吃零食,一到应该吃饭的时间,孩子自然就吃不下饭,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2、放任孩子边吃边玩:

孩子边吃边玩的结果,便会延长吃饭的时间,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刻到了,宝宝却因此而还不饿,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吃饭了。

3、不愉快地吃饭时刻:

许多的职业父母在自己赶着去上班或是工作忙碌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要求宝宝吃快一点,如此便会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4、以利诱的方式对待:

父母如果以利诱的方式叫孩子吃饭,久而久之,便会让孩子以“吃饭”这件事当作交换条件,造成孩子成就的价值观。

让孩子喜欢吃饭的秘诀

1、大人本身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惯。

2、固定的开饭时刻

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饿了,也不要再给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

3、减少正餐之外的食物

虽然零食的给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却不可过量,尤其垃圾食物尽量不要给予,才能避免孩子因多吃了一些零食,造成“本末倒置”吃不下正餐。

4、促进孩子的食欲

孩子肚子不饿当然吃不下饭,若父母只一味地强迫孩子进食,反而会造成反效果,试着促进孩子的食欲,如:增加他的活动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饿了,自然不会抗拒吃饭。

5、选购孩子喜爱的餐具

孩子都喜欢拥有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替孩子买一些图案可爱的餐具,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如能与孩子一起选购更能达到好效果。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变化

在饮食均衡的条件下,父母可以多种类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单纯的米饭、面条。例如:有时以马铃薯当成主菜,再配上一些蔬菜,也能拥有一顿既营养又丰盛的餐点。

7、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

例如:上市场买菜、帮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甚至可询问孩子的意见,请孩子协助您一起做饭,孩子不但能有参与感,同时也能因而了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样步骤,进而更喜爱吃饭这件事。

8、为吃饭增添趣味性

在喂孩子吃饭时,加入一些轻松、活泼的语气,让吃饭不再只是吃饭而已,将吃饭时刻与方式变成有趣的事情。

采访撰文\余静雯

13岁男孩严重叛逆怎么办


“我家孩子现在初二,是男孩,叛逆的我一点点办法都没有!”“13岁男孩,最近简直就成了火药桶子,一家人小心翼翼地避让着,却还是动不动就炸,怎么办?”

1、“叛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家长们描述的自家孩子青春期叛逆行为表现很多,比如厌学、逃学,严重者离家出走。还有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事无大小以对抗父母为乐的、忘乎所以早恋的。有一位家长写了几百字的留言,全是描述自家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差,特别爱发脾气,跟人交流基本靠吼……也有抽烟、打架、撒谎、花钱无度等情形。有个家长甚至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自家孩子:偏执、任性、暴躁、不听话、不懂感恩、亲情冷漠。

反正就是一句话:以上种种行为都招致家长极度反感、极度恐慌、极度焦虑。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无法接受”——为什么无法接受?因为都不符合家长固有的判断标准。简言之,以上此类行为,都是“坏孩子”的标配。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能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儿?一旦沾染了以上行为,家长理所当然要反感、要恐慌、要焦虑啊,因为自家的心肝肝、肉蛋蛋居然是“坏孩子”了!但是呢,中国人惯来含蓄,做家长的总不好直白说自家孩子成了“坏孩子!”所以,“叛逆”就成了一个很微妙的词,被无数家长当成了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

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的最核心功用是什么?一是狐假虎威,二是免除责任。“叛逆”这个词之所以被无数家长如此高频提出,最根本目的,是借教育专家们创设的这个词,来免除自己教育不当的所有责任罢了。

家长以“叛逆”二字作了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那么,谁来担责呢?总得要有一个人作背锅侠是吧?谁合适?当然是孩子!

简言之:所谓叛逆,不过是家长为自己免责、脱罪的借口而已,不过是想将教育失败的责任转嫁给孩子的借口罢了。

2、所有的叛逆行为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答案

何谓叛逆?不过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会自然而然通过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表达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从而寻求和探索一个独立生命个体强烈的“自主意识”罢了。

为什么会有叛逆这种东西?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罢了。

为什么说所有的叛逆行为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答案?

第一,有些家长思想过于传统。思想过于传统只是客气点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是过于专制,认为自己应当在子女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要绝对的服从,但凡有一丁点儿不服从就认为与家长对着干,是忤逆不孝。

第二,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比如说男孩子抽烟,这是一件很坏的事情吗?是的,肯定是不值得鼓励的行为,但一个男孩子学抽烟就是坏孩子了吗?兴许是是图个好玩尝试一两次呢?可是家长遇见此类事情是怎么解决的?直接认定这孩子是堕落了、是不可救药了。贴上“坏孩子”标签、言语侮辱是轻的,严重的进行各种体罚。家长方法简单粗暴,无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只管发泄自己的不满,却从不肯用心分析抽烟这件事背后的动因、诱因,不与孩子积极沟通商量解决办法。结果呢?本来是图个好玩抽了一两次,结果被家长冤屈、侮辱、惩罚,孩子无法忍受,奋起反抗。反抗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与家长作对啦。你反对抽烟是吗?那我偏就抽。竟然真的就抽起烟来了,越抽越狠、越陷越深,成了真正的瘾君子。可是抽烟需要钱啊,家长不可能掏钱来支持孩子去买烟。日常零花钱又不能够满足买烟需求,怎么办呢?当然是要想方设法去挣钱哪。怎么挣?这么小的年龄,通过正当途径挣钱的可能性不大,当然是走上歧路、歪路了——请问,这歧路、这歪路,到底是谁的过错?

第三,家长见不得子女快乐。这话听起来很是残酷、很是无情,但确实有这样的家长。自己幼年时期的成长体验是安全感极度匮乏、爱极度匮乏。而这种匮乏感没有得到很好的治愈,等有了自己的孩子,出于内心连自己也不曾觉察的嫉妒和憎恨,便特别见不得子女快乐。比如一根棒棒冰就能让孩子开心好久,她有一千一万个理由表示反对,坚决不愿意给;孩子出去打了一场球,满头大汗、满腹开心进得门来,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孩子穿了一件新衣服,快快乐乐去照镜子,她极尽羞辱之能事,各种明示暗示认为孩子不学好、胡骚情、不长进;孩子考试得了98分,他看不见已经得到的这98分,他只死盯着要追究没得到的那2分,然后为这丢失掉的2分,要么罚扇嘴巴,要么罚饿肚子,要么罚面壁思过,甚至打手板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此类家长要好好的反思反思,自己的问题,自己想方设法的去解决了。别把自己一个人的创伤,弄成遗传病一样,一代又一代地彼此伤害、代际传承。给孩子最起码的尊重,亲子之间的情感便能够畅通流动。孩子想说什么就可以痛快说、想做什么就可以痛快做,还会有叛逆这种事情发生吗?

3,如何有效应对所谓的叛逆行为呢?

有必要提请家长们注意,每一种叛逆行为后头,都隐匿着、传递着孩子相对应的某种情感需求,比如安全感的需求,比如爱的需求。

客观来说,所谓的叛逆行为,就是孩子用非语言的方式发给家长的电报,是求助、求救的电报。既如此,那要如何才能准确、清楚地翻译出电报内容?

第一,冷静。孩子的任何一种叛逆行为,打架酗酒,跟老师同学对着干,说话标新立异,各种审美诡异,动不动发脾气,经常搞些让人无法接受的恶作剧,或者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方设法去犯禁……如此等等行为发生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家长只有学会放下自己“身为父母”的这个角色,不带偏见和情绪地、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个叛逆行为,基本上就能洞察这个叛逆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最忌讳的是,明明可以通过冷静沟通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家长却非得弄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权力角斗,要么用绝大的声音来压倒孩子,要么用暴躁的拳头来压倒孩子,要么用没收孩子心爱物品等方式来压倒孩子。家长切记,不要进行斗争,要进行沟通;不要像暴风雨一样,要像和风细雨。身为一个三十四岁的成年人,面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还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的话,你凭什么要求孩子跟你和风细雨啊?

第二,请教。还是那句话,有些家长确实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任何经验,自己也没有学习的习惯。不懂没关系,不懂就去请教。请教得来的方法,老老实实去照做,则绝大部分问题都能平顺解决。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自己不懂,却偏要逞家长威风,这样只会激发矛盾、激化矛盾,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

自己不懂,就虚心一点,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寻求帮助,问问人家的孩子遇到这样事情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再不行可以上网找相关专题课来听。如果实在懒得听或听不懂,索性就孩子所在学校找心理辅导员吧,听听人家的建议,然后乖乖照着做,则诸事大吉。

对于此类家长来说,不懂不是错,但是不懂却又乱管,就是大错。

第三,开放。这里强调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家长要开放自我,第二是开放孩子。比如孩子做了某件让家长特别不感冒的事情,不要立即去禁止,要试着陪孩子一起去体验。孩子超级喜欢玩电子游戏,家长不要简单粗暴只是批评,试着放下自己家长的身份,像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样,和孩子一起去玩玩电子游戏,去探索一下,电子游戏中有哪些东西如此吸引孩子?孩子超级喜欢某一个很另类的偶像,家长不要急着否定,试着去了解一下那个偶像,看看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他?偶像有哪些特质是你没有看见的?

如此这般,孩子说起游戏时、说起偶像时,家长都能够接上话,都能够有可聊处。于是,这游戏、这偶像,就成了一座桥梁,将家长和孩子原本离得很远的两颗心牵近了,相处就会越来越融洽。亲子关系畅通无阻,所谓的叛逆行为,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因为孩子没必要再通过某些标新立异、意料之外的行为拐弯抹角的表达自己,他可以直接说,直接说而再也不用担心你的斥责和愤怒,多么好!

原本就没有“叛逆”这种东西,只不过是专家赖以糊口、家长赖以免责的人为概念罢了。家长们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动不动拿“叛逆”这种借口糊弄自己、糟蹋孩子。“放下身份,积极参与,巧妙引导。”这12个字,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无数教育流派、教育方法最灵魂的东西,家长们牢牢记住、乖乖照做,那么“叛逆”这种东西就会像冰河遇到了太阳,会在不知不觉中静静消融。

胎教该怎么做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