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1-04-05 幼儿能力培养 孩子才艺培养 胎教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方法简单又有效。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方法:
一、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家长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拼七窍板,穿珠子,套盒时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ZJ09.COm
相关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陈宇教授在他的博克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规律是什么?说得刻薄些,这恐怕是连许多动物都懂得的道理。大鸟一圈圈地领着小鸟飞行,大鸡一次次地领着小鸡捉虫。这不就是教育吗?但是,后来,大鸟大鸡进化了,变成高等动物了。它们决定学习高等动物的榜样——人类,它们建起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把小鸟小鸡十几年关在学校里,让它们坐在那儿听飞行课和捉虫课,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讲得天花乱坠,小鸟小鸡听得昏昏欲睡。后来终于有了个有文采有口才的老师,小鸟小鸡们听得脸上有了笑容,但飞行呢?捉虫呢?依然不会……。终于毕业了,小鸟小鸡离开学校后,发现还要重新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飞行和捉虫的本领。”不让孩子去做,什么都等于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在孩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小毛病,这些小毛病让孩子和家长都很头疼,却难以解决。其实,很多问题,都同儿童时期动手能力的欠缺有密切的关系。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学后,马马虎虎的,丢三拉四,不是忘了带课本,就是忘了带作业,这个毛病体现在学习上,就是考试时不能认真审题,丢掉很多不该丢的分数。从此,马虎成了很多家长和孩子要克服的大问题。其实,同前面我们探讨的很多问题一样,任何体现出来的问题都不只是单一的方面有缺陷造成的,很可能是几种因素的混合作用,马虎我们在后面还会有论述,不过,本章节,我们只讨论造成马虎的一个因素,就是动手能力和马虎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关系。
婷婷从小就很优秀,学习成绩更不用家长操心,很轻松就可以名列前茅。中学时,婷婷考到了北京实验中学,在一群同样优秀的孩子中,婷婷依然算比较优秀的。不过婷婷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一个小毛病,就是不仔细,考试时,常会因为马虎而丢分。当然不只在考试时不仔细,马虎的习惯在生活中也能体现,可是不论是婷婷还是家长,都不认为这是什么大问题:女孩子大大咧咧点好,太仔细了难免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现代的优秀女孩子嘛,当然要大气一点。婷婷就这样在实验中学读了六年书,经常会有老师指出她的马虎,不过婷婷从未把这个意见放在心上,马虎不就是小毛病吗,自己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的,有什么大不了的。
很快,婷婷就要参加高考了,高三的一年过得很紧张,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一次又一次的摸底,让婷婷和家长都倍感压力。实验中学每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考入清华和北大,做为中国顶级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他们眼里,中国只有这两所大学,其余的学校都是不值一提的。婷婷的目标就是北大,别的学校她连想都没想过。可是模拟考试的情况,让她意识到了麻烦,每次考试,婷婷都会因为马虎丢10分到20分。关键时刻,马虎成了婷婷非常头疼的问题。
婷婷的班主任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指出,马虎并不仅仅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是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看,马虎反映了能力上的缺陷。一般来说,除了态度上不重视会形成马虎,动手能力差的孩子,马虎得更多,由于孩子动手能力差,影响了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各个器官发育不均衡协调,手、眼、口、脑中有一项超前或滞后,都会出现错误,造成马虎的假象。大一些的孩子,还会由于对所学的功课不熟练,顾此失彼,出现错误。一般,对习题特别生疏的,不容易马虎,因为对知识还没掌握呢,特别小心仔细。对非常熟练的东西也不容易马虎,熟到不假思索就能写对的,很难犯错误。只有半生不熟的才容易出现马虎的现象,看着题目一点都不难,可实际上自己又不是很好的掌握了,做题的时候就容易出错。总之,马虎不是小心就可以纠正的小问题,马虎是因为学习上的不彻底,知识点理解不够细化造成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马虎的孩子一定都是很少动手的孩子,要么是不动手做家务或手工,要么就是不动手做习题。
婷婷的妈妈恍然大悟,自己这些年对婷婷的确照顾得无微不至,婷婷从未做过家务,甚至连自己的内衣袜子都没洗过,每天晚上妈妈要把水果切成适合的小块,插上牙签,女儿才肯吃;刷牙时,要事先给婷婷准备好漱口水,把牙膏挤好……自己希望婷婷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不被别的事情分心,没想到,正是自己的这种无微不至,剥夺了婷婷成长的机会。婷婷发现自己的问题太晚了,晚到她没有时间来纠正自己,最终,她没能如愿进入北大。
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
对于小孩子,可以让他动手去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做家务,做习题。家务包括自己整理物品、房间、抽屉、文具、玩具,和草稿纸、作业。草稿纸要整齐。作业也一样,不是能看出答案就算完了,而是一步步写在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承担责任。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检查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代替,实际上是家长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而家长成为仲裁者也减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
其次,父母都希望能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但是可能很多父母没想到,动手能力的强弱也同领导能力密切相关,一个能妥善整理自己的房间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懂得组织、分层负责和监督的人,也是一个能懂得轻重缓急的人。
明月是在结婚后,发现自己的很多毛病的。明月受父母影响,喜欢读书,而且从小到大,一直忙于功课,几乎没做过什么家务。明月的妈妈对家务也不太在行,明月的妈妈崇拜知识和学问,有时间就看书,专研业务,对于怎么把家里的生活弄得舒适漂亮,从没花费太多的心思。耳闻目染中,明月也养成了对生活稀里糊涂的习惯。但是结婚后,明月自己做了女主人,她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比如她不会整理衣柜,衣柜买回来后,对于空间的利用,是需要主人的再次开发的。可是明月没有概念,她不知道怎么把衣服放进去,才能让空间更合理,使用更方便。于是,所有的衣服摆进去后,取放几次就乱了套,找东西不方便不说,一开柜门,衣服就噼里啪啦地掉下来。明月想,还是空间小,以后换个大房子,有个大衣柜就好了。有了大房子后,也有了大衣柜,但是,情况依然如此。这时明月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同家务上的无能联系在一起。比如她逻辑思维混乱,在家务上的体现就是很多东西没有明确的归类,东西随手乱放,然后要用的时候总是不知道东西在那。她经常丢东西,做什么事情稀里糊涂,马马虎虎。她思路不清晰,对家庭财产没有明确的概念等等。明月发现,其实,所有的功课都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包括做家务,整理物品,而这些都同你的某项能力密切相关。由于在幼年没有受到这种训练,明月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妇。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在一个包办代替的家庭,孩子会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应该替他们做好的,所以一旦有什么问题,他们首先会找别人的责任,他们会说父母没替自己做好。而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要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理的事情。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家长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讲,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较,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这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
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我曾经见过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她的妈妈是一个记者,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培养和照顾这个令人羡慕的神童。同时,由于这个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同妈妈的接触也最密切,所以,她开始排斥爸爸,她认为爸爸是多余的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另一个没走太远的优秀孩子。
秋秋是我中学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她是出类拔萃的顶呱呱的学生,她不仅成绩好,还乖巧听话,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秋秋的个人表彰大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秋秋一样优秀。但是,秋秋上大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秋秋的父母太疼爱她,包揽了秋秋所有的事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个好学生。秋秋考上清华后,自理能力太差,依赖性太强,不适应大学生活,她习惯别人照顾她的一切。宿舍里轮到她值日时,她什么都不做,她也做不好,她没有集体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之她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她非常孤独寂寞。强烈的不适应一直困扰着秋秋,一年以后,倍受折磨的秋秋退学了,回到父母身边,准备复读,重新考一个离家近的学校。秋秋的父母非常失望,但是,由于他们一直以来最看重秋秋的学习,只要秋秋成绩好,她的固执、任性、懒惰等等所有的缺点,父母都可以包容、妥协。此时,他们已经无力改变秋秋的想法和行为。秋秋的父母备受打击,几乎是瞬间白了头发。现在的秋秋完全看不出当初的优秀和灵气,她过着一份低薪但是稳定的生活。我不知道她内心有没有波澜,但是我知道,她坚决不要孩子,同学的聚会,她也从不参加。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简单7步培养孩子观察能力
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很强?不一定。观察力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它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非常重要,一般父母可按照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
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如果任由宝宝在电视机前一连呆上几个小时,对眼睛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步:感觉训练全方位展开
视觉
1、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多看美丽的风景;
2、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
1、让宝宝多听些动人的音乐;
2、每天父母和宝宝对话多一些。
触觉
1、给宝宝洗澡时,用不同柔软度的刷子摩擦宝宝的身体。
2、把宝宝包在床单里做大摇船的游戏,会使宝宝的平衡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得到培养。
第三步:提醒和肯定宝宝的观察
宝宝最初的观察活动,是无意识的。如果这时能得到你的肯定,他的观察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比如:你带宝宝到街心花园玩耍,宝宝在草地上发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的眼前有:绿绿的草、几朵小花、一小堆土、一群蚂蚁,还有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大妈。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兴奋地扭来扭去,欢快地叫起来!你就可以问他:宝宝,你在看小蚂蚁吗?小蚂蚁好可爱啊!对小蚂蚁的强化,就有可能使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蚂蚁上更多的时间,增加注意的深度,观察得更认真、更细致。
第四步:引导宝宝进行有序观察
当你和宝宝在看一本大开本的图画书时,宝宝看到鲜艳的图片很开心,但他往往一眼看过去就着急地想翻到第二面看有什么更新鲜的。这个时候,需要妈妈细心地指引他注意:画书上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大的是什么?小的是什么?藏在房子后露出一条尾巴的是什么?引导宝宝注意到局部和整体。
第五步:培养宝宝观察的多感官化
买菜回来,你不妨拿出一棵小菜给宝宝玩耍,让他仔细摸一模、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其实,宝宝天生就是个能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新事物的小天才。
第六步: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
只要父母肯动脑筋,就给宝宝的观察增加神奇的乐趣!小宝宝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每当爸爸妈妈从一块毛毯后面探出头来说“喵!”宝宝总是开心地大叫。所以,在引导宝宝观察时,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是增强宝宝观察力的好方法。宝宝观察色块时,当他发现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轮廓,他会从中体会到发现的快乐,从而能够长时间津津有味地进行观察活动。
但是,父母切记:不要给宝宝“观察的成果”以外的奖励,因为,那样反而会影响宝宝喜欢观察这一爱好的培养。
第七步:让我们一起观察吧
爸爸妈妈如果和宝宝一起观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宝宝眼睛移动的速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宽度是不如爸爸妈妈的,如果爸爸妈妈捷足先登,一下子就把东西看好看准了,然后开始指导,这不但会影响宝宝观察的兴致,也剥夺了宝宝观察的权利。如果你要做宝宝观察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宝宝,面对观察对象,让宝宝仔细地看一看,从中得到快乐。
宝宝聪明可爱,自然是每位爸爸妈妈的希望。但是你知道吗,聪明宝宝是可以“订做”的,如果你在宝宝的日常饮食、运动和教育上早做规划、多加注意,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轻轻松松,打造一个健康聪明的宝贝儿。
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方法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方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想象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缺乏想象能力的人是没有创造能力的。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呢?以下几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1、多让孩子参加有创造性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家长可以在孩子游戏时鼓励他们自己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地提高。
2、让孩子多接触图画,包括多看和多画。家长应多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和多看有知识有趣味的图片,这些是孩子展开想象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教孩子画画,鼓励其把头脑中想象的东西画出来。开始时家长可以先画一些基本线条,告诉孩子要画什么,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画完。这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一个很有效很主要的方法。
3、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适合孩子想象的特点,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比不听、少听童话故事的孩子要丰富得多。最主要的是家长讲完后,让孩子马上复述。孩子可能在复述中有添枝加叶的地方,只要主题大意不变,家长就应该鼓励。千万不要泼冷水,以免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观察法。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2、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3、顺序观察法。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
4、重点观察法。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5、定位观察法。让孩子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培养孩子观察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维,把观察过程和思维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