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雨有关的童话故事
2020-07-28 跟雨有关的童话故事 跟大海有关的童话故事 跟吃的有关的童话故事孩子有错跟父母家教错误有关。
因为孩子是父母教育出来的啊,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父母就要做一个优秀的父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时刻想着要为孩子作一个表率才行。
父母哪些做法可能会影响孩子犯错呢?
父母过度表扬:孩子过度依赖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有些父母总是不停地表扬孩子,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去做。
父母过度民主:孩子过于任性
有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过重,不管大事小事都“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如果对其过分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尚不太懂事的小孩来说,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教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意见不一:孩子不服管教
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意见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着孩子在背后充分商讨,以求意见一致,再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然而,也有不少父母因缺乏沟通而又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争吵。其直接危害是使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一致,切勿总想着要占上风,互不相让。如果孩子一旦认同了在家里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另一方将很可能说了不管用,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障碍。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缺乏自信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多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长大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似地终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生怕孩子越雷池一步。
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产生负性情绪,丧失道德情感和责任心。与此相反,有些父母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用特别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地摧毁。
当然很多父母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教育方法的,为了孩子也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父母教育孩子6种错误态度
(一)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孩子太小气跟父母有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小气,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物品,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品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行为的影响
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
3、教育上的问题
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给予一些赞赏,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发严重。还有家长的无谓的“牺牲”,如:好吃的菜让孩子先吃,好的水果让孩子先挑……这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怎么去掉“小气”头衔
针对孩子小气,家长可以经常邀请朋友们的或邻居们的孩子来家中玩。引导鼓励孩子拿出玩具,食品与小朋友分享。开始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他玩腻了、不要玩的玩具出来,以后逐渐鼓励孩子拿出最好的东西与朋友分享。
同桌时,平时家里有东西吃,不要归他一个人吃。一定要按家人分出几份,他只能享受其中的一份,千万不能让他多得。不然,他就会越来越变得自私、小气。在他明确了家庭“共享”的规矩后,可以有意把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那份,让他送去。鼓励他经常做这种事。做了,就要大肆表扬。要知道,孩子是十分喜欢听好话的。孩子不是因批评而进步,而是因表扬而进步。表扬可以有效强化的孩子们的行为和意识。
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可以相信孩子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小气”也会变成“大气”。
所以,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小气时,先检查自身的行为吧,看看自己哪些小气的地方是不是也需要改正呢。
父母教育孩子时的5种错误方法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5种错误方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错误方法一、家长权威吓出来
在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妈妈会借用“警察”、“医生”、“老师”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听话。也许这种方法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爸妈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为什么不能顺着孩子的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呢?比如通过讲故事、看图书来跟孩子讲一些事理,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做交流,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错误方法二、盲目替孩子做主
当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出现的一些纠纷和问题,爸爸妈妈往往不征求孩子的意见,直接就替孩子做主了,这样会干扰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孩子失去跟同伴交往锻炼的实践机会。
聪明的爸妈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的,在碰到孩子与人交往中的问题时,爸妈不妨先等一等,观察一下孩子自己的反应,让他独立拿主意。如果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爸妈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错误方法三、把孩子想得脆弱
如果一群孩子在玩耍,突然来了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加入了,爸爸妈妈往往会担心孩子吃亏,就把孩子带离了游戏场所,这就是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学习交往的环境。
担心自己的孩子小,被大孩子欺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们的交往都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多数没有恶意。爸爸妈妈可以在旁边暗中观察,这样就不会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而且不断干扰孩子的正常交往。
错误方法四、总替孩子看世界
如果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爸爸一会让宝宝看这个,妈妈又让宝宝看那个……总是没等孩子自己去发现,爸妈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了出来。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在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由探索的乐趣。
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妈妈可以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再开口说话,而且最好用引导的方式去说,比如多提问,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
错误方法五、不能理性对孩子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是个鬼灵精,当他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爸爸妈妈明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大加赞赏。爸妈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会让孩子无法去正确地分辨,导致产生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感受到的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所以爸爸妈妈的责任尤其重要。在面对孩子不正确的“小聪明”时,爸妈需要的是多些理性,并且全家态度一致。
孩子犯错父母只说8句话 很有效!
是孩子就都会犯错,如果父母若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不能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从而达到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目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总结了8句话,也许对父母来说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会有作用。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并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父母常犯的错误育儿法
新妈妈初上手,往往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宝宝,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些育儿错误的出现,以下就由育儿专家总结出了几点妈妈在生活之中常犯的错误,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吧!
坏习惯1:刚刚添加辅食期间,给孩子吃太硬的东西
这是发生在乐乐身上的一件小事,但是足以让我后怕。
那是乐乐刚几个月的时候,我们一大群妈妈在小区的中心花园带着孩子们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些大孩子在吃拇指饼干。我也突发奇想,往乐乐嘴里送了一小块。没想到,刚放进乐乐嘴里,乐乐就被噎得直呕。完蛋了,因为乐乐还没有牙,也不会嚼东西,她一下子就吞了进去,可是那个拇指饼干有点儿大,一下子就卡在了她的嗓子那。
我看乐乐直呕,吓坏了,赶紧拍她的后背,拍了几下,乐乐终于把那块拇指饼干吐了出来。当时把我吓得够呛。
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东西小,就给孩子吃,在你看来很小的东西,在孩子那就可能引发危险。早教网
坏习惯2:让孩子玩细小的玩具
在孩子什么都要放在嘴里品尝的那个阶段,一定不要给孩子玩很细小的玩具,孩子会把玩具放到嘴里,这样的话,很容易卡到孩子,很危险!
坏习惯3:让孩子自己吃花生之类的东西
给孩子吃花生、开心果之类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不要让孩子自己吃!不要以为孩子能吃了,就没事儿了,他们因为好奇,会把这些东西往鼻孔里塞。
我姐姐的孩子,小的时候,就把一颗花生米塞到了鼻子里。因为堵得慌,孩子又去掏,结果越捅越深。所幸,姐姐及时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才没出现大的问题。
坏习惯4:让孩子玩儿筷子之类的东西
一定不要让孩子玩儿筷子之类的长东西,尤其是孩子走路还不稳的时候。孩子走路不稳,很容易摔倒,如果手里拿着筷子之类的东西,那么很容易伤害到自己。
我曾经见到一篇报道,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要玩儿筷子,妈妈急着要上班,就给了孩子。可是孩子看见妈妈穿鞋要上班,急了,跑着追妈妈,没想到,一下子摔倒了,一双筷子顺着孩子左眼齐刷刷地扎了进去,而且深达筷子的2/3,孩子危在旦夕。所幸,孩子命大,在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帮助下,孩子的性命和眼睛都保住了,但是对视力有多大的影响,还是个未知数!
坏习惯5:要给孩子带长命锁
长命锁之类的东西,还是尽量不要给小婴儿带吧。孩子小的时候,会去抓、拽挂在脖子上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窒息。
坏习惯6:给孩子穿带绳子的帽衫
对于已经活动自如的孩子,尽量少给孩子穿带绳子的帽衫,这也是引发孩子危险的一大元凶。
记得乐乐的大大说过,他们那边的一个幼儿园,就发生过这样的惨剧。孩子们出来活动后,其他孩子都回教室了,只有这个孩子又溜出来偷偷去玩儿滑梯之类的玩具。等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不在教室,出来找的时候,孩子已经吊死在滑梯上了。事故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在往下滑的时候,帽衫上的绳子挂在了滑梯上,孩子缺少足够的自救能力,窒息而亡。
坏习惯7:给上幼儿园的孩子带项链之类的东西
不要给上幼儿园的孩子带项链之类的东西,这应该是幼儿园叮嘱每个要入园孩子的家长的一件事儿。
小孩子都调皮,看见有的小朋友带项链之类的东西,免不了互相拉扯,这样也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
坏习惯8:放任孩子独自睡觉
独自睡觉,很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孩子掉到床下。
我家乐乐就曾经因为防范不周,从床上掉下来好几次。厉害的一次,是脑门上摔了一个大包,而且我是眼看着包一点点地打起来。想想真后怕,万一摔坏了,多后悔呀!
所以,孩子独自睡觉一定要给孩子遮挡好,最好让孩子睡在有护栏的床上,以免孩子掉下来。
坏习惯9:让宝宝小趴着睡觉
这个估计大多数家长都已经了解了,尽量不要让小宝宝趴着睡觉,尤其是不要趴在很软的东西上睡觉,这很容易造成孩子窒息。
坏习惯10:让孩子独自吃果冻之类的东西
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都很了解的事实,尽量不要让孩子独自吃果冻之类的东西,尤其是大块的果冻。孩子吃果冻的时候,很可能采取往嘴里吸的办法,如果果冻块太大,很可能会卡到孩子,引起窒息。
坏习惯11:家里有安全隐患(家具、电器之类)
我想对家里的安全隐患,很多细心的父母都做得很好,我就不分开说了。
尽量把家里的有尖角的家具都装上一个圆的保护角,以免尖角对孩子造成伤害;
电器插座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会用小手指去捅他能发现的任何一个小洞洞,如果插座不保护好,可能会造成孩子触电;
还有的父母会给冰箱加锁,以免特别淘气的孩子爬进冰箱里;
还有给抽屉加锁的或者加上一种保护装置,以免孩子夹到手;
....。。
总之,家里需要保护的地方孩子挺多的,只要父母用心,就会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坏习惯12:把孩子单独放在浴缸里玩儿
我就经常干这事,把丫头放在浴缸里,让她自己玩儿,我则忙里偷闲地去看会儿电视。其实,我的这种做法是最该批评的。
把孩子单独留在浴缸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溺水。因为小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差,而且有事又很容易慌张,万一,他们玩的时候摔倒了,很容易造成他们溺水!
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千万不要让孩子单独在浴缸里玩耍。
坏习惯13:把危险的东西随意放
家长一定要把危险的东西或者药品之类的东西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否则孩子很容易误食这些东西,造成危险。
记得在电视看到过一个报到,一个妈妈是做洗涤剂之类的生意的。一天,邻居的一个奶奶想从他们家买点洁厕灵,和这位妈妈说过以后,奶奶就出去了。这位妈妈就用一个雪碧瓶子给邻居奶奶装了一些,放在了门后边然后就出去办事了,打算等回来以后,再给邻居送过去。
她临时出去办事,把孩子留给了奶奶,儿子在家里自己玩儿了半天,感觉口渴,忽然看见门后边有一瓶“雪碧”,于是,问都没问,就直接拿起来喝了起来。可想而知,孩子的肠胃将会受到多么大的损伤。
坏习惯14:孩子猛跑的时候,用力扯孩子的胳膊
有些时候,老人看孩子,因为追不上孩子,就会用力把奔跑中的孩子拉住,这样的后果是很容易造成孩子胳膊脱臼,而且一旦胳膊遭遇过脱臼,就很容易造成习惯性脱臼,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
我的一个同事孩子的胳膊就形成了习惯性脱臼,现在2岁多,胳膊已经脱臼好几次了。脱臼的原因就是姥姥眼看着要追不上奔跑中的孩子,又怕孩子摔倒,于是就抓住孩子的胳膊往回拽,于是一拉一扯的过程中,孩子的胳膊就脱臼了。
其实孩子摔个跟头倒没什么,可是这胳膊脱臼了,孩子就太难受了。
坏习惯15:上电梯时,不管孩子
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上电梯,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进电梯。
我就曾经犯过一次这样的错误,电梯来了,乐乐蹦进去了,我却在门口和开电梯的小阿姨聊天,结果,电梯门关上了,把乐乐独自一人关在了电梯里,电梯直接就上了15楼。好在那次是有惊无险,孩子安全地从电梯里走了出来,但是却哭得泪人一般。经过那事,孩子好几天都害怕电梯,见到谁都说:“妈妈把我关电梯了,电梯上15楼了。”从此以后,我从来没有在电梯口和人聊过天。
坏习惯16:让孩子单独去玩儿健身器材
有的家长肯定觉得健身器材有什么,孩子愿意玩就玩呗。其实,这些健身器材看似不错,但是对孩子来讲,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早期教育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报到,一对打工的父母因为忙于生意,让姐姐带着5岁左右的弟弟出去玩儿。姐姐就带着弟弟到门口的一处公园去玩健身器材。正玩儿着的时候,淘气的弟弟把头从某个健身器材的底部伸了过去,没想到这个时候,没有恢复原位的健身器材回到了原位,一下子就把弟弟的头夹在了那里。听到了弟弟的呼救声,姐姐赶过来帮忙,可是因为力气小,根本搬不动健身器材。等姐姐找人来救弟弟的时候,弟弟已经窒息而亡了。
坏习惯17:没有告诫过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估计所有的父母都会给孩子讲这个道理,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在此我就不细说了。
坏习惯18:孩子吃陌生人给的糖果
很多时候,孩子被拐卖就是因为一颗糖果,一根冰棍儿,所以,一定要叮嘱孩子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不是我们疑心太重,而是现在的社会令人不安的因素太多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养育小宝宝,家长们都希望万无一失,宝宝的健康成长,也是做家长们最大的心愿,但是不管妈妈再怎么细心,也难免会犯一些的小错误,希望以上指出的几点家长们能够多留意!
孩子为什么变笨?全因父母的三个错误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聪明,但是有些孩子似乎从来都是不聪明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这得归咎于父母,父母有心无心的一些错误就会造成孩子会变笨。以下是父母所犯的三个错误!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了解孩子变笨的原因,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父母该认错时就得认错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该认错时就得认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女儿第一次说谎时只有3岁多一点,当时,一向在单位踏实肯干的我,因为在做账时常常“不理解”新上司的意图,而被以“不胜任财会工作”为由调离了多年的岗位。我满腹委屈,情绪糟透了,下班回家后常沉着脸坐在沙发上抽烟、发愣。有时也为一些小事和妻子争争吵吵,弄得家里气氛很是紧张。
这一晚因为一场球赛,我一个人在客厅看到凌晨一点多才睡觉。第二天早上七点多钟,我在昏睡中迷迷糊糊听到妻子的唠叨声:“看看你爸干的好事,冰箱门一个晚上都这么开着,太不像话了。一个大男人经点事儿就像丢了魂似的,没出息……”妻子口无遮拦的话—下子“戳”到了我的痛处,我“噌”地坐起身,准备下床去同妻子理论!
可这时,我听到女儿稚嫩的声音脆生生地说:“不是爸爸,是我开的。”她妈妈忙问:“你什么时候开冰箱了?”女儿支吾着:“就是我开的……我拿酸奶嘛。”妻子没有再追问,我却坐在床沿上回想起昨晚临睡前在冰箱里取饮料时,正好球赛有进球,将我拉回到电视机前……对,那冰箱门是我打开后忘记关上的。
我明白,女儿是为了爸爸妈妈不吵架才那么说的,她已渐渐知道调解父母矛盾,并有勇气“代人受过”,这说明女儿懂事了,可以随机应变处理矛盾了。但另一方面,她确实撒了谎。
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我诚恳地对女儿说:“爸爸这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心情不好,但下班后和妈妈吵架是不对的。爸爸保证,以后每天带着笑容回家。昨天晚上是爸爸粗心忘了关冰箱门,是爸爸不对。你能替爸爸认错,爸爸谢谢你。但由于替爸爸认错而说假话……”“好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对吧,爸爸。”女儿连忙说。看着女儿神情庄重的样子,我相信她懂得了我的意图,我点点头笑了,孩子也高兴地笑了。
吃晚饭时,我当着女儿的面向妻子澄清了“冰箱事件”,又对自己这几天来的表现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女儿呢,冲妈妈做个鬼脸,又来刮我的鼻子,全家人在饭桌上乐成一团……
就这样,在我们家里,认错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对我们,尤其对孩子来说,认错减轻了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表达了承担错误的责任感,纠错的自信感。认错是诚实的体现,而诚实,是成长进步的第一阶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