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雨有关的童话故事
2020-07-10 跟雨有关的童话故事 跟大海有关的童话故事 跟吃的有关的童话故事孩子太小气跟父母有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小气,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物品,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品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wWW.Zj09.CoM
2、父母行为的影响
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
3、教育上的问题
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给予一些赞赏,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发严重。还有家长的无谓的“牺牲”,如:好吃的菜让孩子先吃,好的水果让孩子先挑……这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怎么去掉“小气”头衔
针对孩子小气,家长可以经常邀请朋友们的或邻居们的孩子来家中玩。引导鼓励孩子拿出玩具,食品与小朋友分享。开始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他玩腻了、不要玩的玩具出来,以后逐渐鼓励孩子拿出最好的东西与朋友分享。
同桌时,平时家里有东西吃,不要归他一个人吃。一定要按家人分出几份,他只能享受其中的一份,千万不能让他多得。不然,他就会越来越变得自私、小气。在他明确了家庭“共享”的规矩后,可以有意把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那份,让他送去。鼓励他经常做这种事。做了,就要大肆表扬。要知道,孩子是十分喜欢听好话的。孩子不是因批评而进步,而是因表扬而进步。表扬可以有效强化的孩子们的行为和意识。
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可以相信孩子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小气”也会变成“大气”。
所以,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小气时,先检查自身的行为吧,看看自己哪些小气的地方是不是也需要改正呢。
延伸阅读
孩子有错跟父母家教错误有关
因为孩子是父母教育出来的啊,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父母就要做一个优秀的父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时刻想着要为孩子作一个表率才行。
父母哪些做法可能会影响孩子犯错呢?
父母过度表扬:孩子过度依赖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有些父母总是不停地表扬孩子,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去做。
父母过度民主:孩子过于任性
有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过重,不管大事小事都“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如果对其过分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尚不太懂事的小孩来说,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教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意见不一:孩子不服管教
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意见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着孩子在背后充分商讨,以求意见一致,再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然而,也有不少父母因缺乏沟通而又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争吵。其直接危害是使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一致,切勿总想着要占上风,互不相让。如果孩子一旦认同了在家里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另一方将很可能说了不管用,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障碍。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缺乏自信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多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长大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似地终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生怕孩子越雷池一步。
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产生负性情绪,丧失道德情感和责任心。与此相反,有些父母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用特别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地摧毁。
当然很多父母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教育方法的,为了孩子也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父母如何和孩子搞好“关系”
在社会上,几乎人人都知道,关系是如此重要,但到了家庭中,很多人却忘了,或者根本没注意到,和孩子搞好关系有多重要。
现代社会应该是个关系社会,以至公共关系成为一门学科。为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我们要和领导搞好关系,和同事搞好关系,和客户搞好关系,和一切可能潜在有用的人搞好关系,铺设一张“关系网”甚至成为一些人殚精竭力的目标。
在社会上,几乎人人都知道,关系是如此重要,但到了家庭中,很多人却忘了,或者根本没注意到,和孩子搞好关系有多重要。
父母如何和孩子搞好“关系”
曾听一位母亲抱怨她和女儿的糟糕关系:“我和她好像犯冲,小时候我说她,她不听,大了,就处处顶撞,没有一样事情能说到一起。”
另一位父亲则如此描述他和儿子的关系:“以前工作忙,没空管他,偶尔问问他的学习,他的回答只有一两个字,现在他上中学了,想跟他谈点什么,他不是敷衍就是沉默,我们父子实在没话说。”
这两位做父母的显然是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没和他们搞好关系,以至儿女长大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那么紧张、冷淡。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下,如何能实现好的家庭教育?
在社会上搞关系,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利益动机;而在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自己是无私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并不索求孩子的回报。在这种看似高尚的念头支配之下,不少父母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尤其在孩子小时候,更是以不懂事为借口,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去和孩子搞好关系。
父母对于孩子,固然没有社会关系中那种直接的利益诉求,但父母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利益目标,那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亲子感情。如果父母和孩子从小处在不平等、对立、紧张、相互不信任和冷淡之中,父母无论用怎样的教育手段,恐怕都不会对孩子起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反过来,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平等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就会乐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即使父母偶尔犯点错,孩子也能谅解,不会影响亲子感情,孩子也更具有健康独立的人格。其实,好的亲子关系的达成,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这种融洽的关系?如何为这种关系奠定深厚的基础?父母要和孩子搞好关系,不是在孩子懂事以后,而是在孩子开始社会化过程之时,就要用心用力。通常孩子一岁的时候就能够分清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此时,社会化过程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在孩子一岁的时候,父母就要注意和孩子“搞关系”了。好的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相互的尊重和信赖,是彼此的独立与合作,这也是父母和孩子“搞关系”的准则。这种亲子关系的建立,要求父母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你答应孩子生日的时候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件玩具,结果,孩子选择的玩具异常昂贵,你要求他另选一件,他却死活不肯,最后,你把他拉走了,或者自作主张替他选了另一件。此时,你看住了荷包,却失去了孩子对你的尊重和信赖。明智的办法是,答应他要求的时候对玩具的价钱做出规定,如果你疏忽了,最好为自己的大意而买单。
如果你觉得,对这些小事何必这么认真,那你就错了,这些日积月累的小事,正是奠定你和孩子和谐关系的基础,小时候麻烦点,当孩子大了,你就会得到回报——你和他的关系轻松自在。在你和孩子“搞关系”的时候,如果觉得不胜其烦,快要失去耐心时,不妨想想,你是如何对待那些难缠的客户或苛刻的上司,也许就能心平气和了。毕竟,孩子远比他们重要得多。
父母的性格关系到孩子的能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父母的性格关系到孩子的能力”,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在很早以前专家就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神奇“开关”,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影响深远。通过下面的内容来分析了解一下。
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4种类型:
1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
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2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幼儿教育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早期教育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3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早教网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4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幼儿早教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本网站小编总结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因此家长应该时刻关注自己对孩子形成的应是否又不利的因素产生。
正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幼儿期重要的是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被儿女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不仅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成为他们情商的基础。很多没有得到比较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却能屡屡突破各种限制,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童年时,父母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健康。
一、正面教材
因:父母总是鼓励孩子
果:三兄弟皆成企业家
譬如,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年轻做推销时,从来都不怕被别人拒绝。无论被拒绝多少次,他下次仍然能情绪高涨地敲开客户的门。他说他内心深处相信,他一定能打动对方,赢得合同,“没有我拿不下的合同”。
后来,聊到深处,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健康,他父母从来都是鼓励孩子,而不是对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棍棒教育,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坚定地说,他们一定能行。结果,我这位朋友,还有他的两个哥哥,现在都是有数百万乃至千万身家的企业家。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他们三兄弟最高学历都不过是大专毕业,而且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一直是非常贫穷。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例子。一对音乐家父母,他们希望一对儿女在二胡上有所成就,于是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堪称残酷的棍棒教育。譬如,儿子一次一边拉二胡,一边偷偷地看小说,结果被妈妈发现,然后得到了一顿暴打。
这对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的儿女长大以后都能拉一手出色的二胡,但是儿子拒绝拉二胡,他说他恨二胡,这辈子再也不想碰它。女儿倒是还拉二胡,但女儿与父母基本断绝了来往,因为她无法压下内心的恨。
父母残酷地对待儿女,而儿女也学会残酷,儿子是“残酷”地对待二胡,而女儿则残酷地对待父母。
不仅如此,多数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成年后,无论多么想与这种关系模式决裂,他们的心中仍然会涌动着强烈的、难以排遣的恨意。
在国内知名的天涯论坛上有一个题目为“曾多次毒打、侮辱子女的父母们,你们给孩子跪下!”的帖子,其中一个受过父母虐待的网友写道,她尽管很想做一个好人,但一看到柔弱的东西,譬如小孩子、小狗、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她就忍不住想折磨它们。这其实就是她内心的客体关系向外的投射,这种投射不会因为我们意识中多么想做一个好人就能终止,这必须有非凡的努力和强大的反省能力才有可能走出来,并营造自己新的、健康的客体关系。
当然,父母与子女的糟糕关系,并不仅仅是极端的棍棒教育,还有很多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忽视。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3.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这是武汉中德医院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总结出的三句话。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办的心理治疗学派,对一般人来讲,既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但曾奇峰认为,整个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概括为这三句话。
这一期的文章,先主要阐述第一句话。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二、反面教材
因:父母不喜欢她
果:上司不喜欢她
在4月29日的“健康·心理”版的《三年被炒七次,为什么》一文中,提到过一个叫阿云的女孩,她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上司和同事都比较喜欢她,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她最后会在公司中成为孤家寡人。
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她的父母忽视她,而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弟弟。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弟弟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结果,在她现在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爱,而一旦要与其他同事竞争,她一样永远都是失败者。
但是,这种人际关系,其实是她“营造”的。
其实,每进一个公司的一开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数都对漂亮的阿云颇有好感。但因为早已经形成的不良的客体关系,她不相信她能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她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模一样。
总之,孩子应该从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要不断的鼓励孩子去尝试新鲜事物,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父母该怎么教育小气的孩子
父母该怎么教育小气的孩子
一般而言,小气并非是小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大毛病,应该是成长过程中的准必然环节。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任由甚至鼓励宝宝小气,会对宝宝情商与人文性格的良好发展存在不利影响。长期以往让宝宝形成一种小气的性格,严重者会影响宝宝长大后的人际关系的培养。
因而,从人文教育角度而言,小宝宝过分的小气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加强教育引导,以帮助小宝宝塑造良好的人文性格。
针对孩子小气,家长可以经常邀请朋友们的或邻居们的孩子来家中玩。引导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呀,食品呀与小朋友分享。开始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他玩腻了、不要玩的玩具出来,以后逐渐鼓励孩子拿出最好的东西与朋友分享。
同桌时,平时家里有东西吃,不要归他一个人吃。一定要按家人分出几份,他只能享受其中的一份,千万不能让他多得。不然,他就会越来越变得自私、小气。在他明确了家庭“共享”的规矩后,可以有意把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那份,让他送去。鼓励他经常做这种事。做了,就要大肆表扬。要知道,孩子是十分喜欢听好话的。孩子不是因批评而进步,而是因表扬而进步。表扬可以有效强化的孩子们的行为和意识。
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可以相信孩子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小气”也会变成“大气”了。
父母太“完美”对孩子不利
我们班有位家长是大学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
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大学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
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为什么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
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我笑了:“孩子敢跟你叫板,他内心一定潜藏着一种力量和渴望。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你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对孩子本来是一笔财富。但由于你们彼此对立,孩子不但没有从你这里得到启发和力量,还因此受到伤害。”
家长很受触动,他说:“我一直以为孩子缺乏调教,就不断地提醒他、指导他。现在看来,恰恰是我的强项让孩子感受到挫折,促成了他的逆反。”
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关心父母
当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满腔心血时,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尤其是5-6岁的孩子,对父母的说教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你的困难、辛苦以及工作状况,让孩子去理解你、关心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生日、爱好、幼时趣闻、健康状况、工作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往事,加深孩子对父母成长的了解,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以外,还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首先要教育宝宝关心父母,在这个基础上才会理解、关心他人。
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烦恼和辛苦,如果晚饭时你能多和孩子聊天,让孩子也能了解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会让他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替父母分担部分重任,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让孩子也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体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得到的,必须付出努力,并让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期望及为此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