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爸妈妈眼里,自己的宝宝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是那么令人欣喜。相比未满周岁或是尚且懵懂的1岁宝宝来说,2~4岁的宝宝更为最惹人喜爱。他们天真、幼稚、纯洁、活泼,同时身体和心灵都在迅速发展,有着独特的成长特点。

2岁的宝宝开始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他那带着奶气的语言虽然极为简单,偶尔还会颠三倒四,却意味着宝宝开始掌握人类交际工具的新里程。到了4岁,宝宝就能自如地运用言语表示请求、愿望、意见等。

同时,这时期的宝宝有独立的要求,尽管他还不会或不太会,但他喜欢并坚持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这种要求很强烈。到了4岁,宝宝就不仅能够独立地穿、脱衣服,叠小被子,还可以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等。总体说来,宝宝以“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引为骄傲。

2~3岁的宝宝还有很好的记忆力,跟着爸爸妈妈到过的某个亲友家,再路过时他能说出这是谁家;他还能很快地背会一首儿歌、古诗;到了4岁,宝宝不仅能记住这些,而且还能有意识地记住许多事情,他的理解记忆在迅速提高。

2~3岁的宝宝还拥有乐于助人、喜欢劳动的优秀品质。爷爷拿起报纸,他会送来眼镜;妈妈刚扫地,他就去拿簸箕……到了4岁,宝宝就会懂得帮助别人是好事,并且有意识地帮助别人。比如,妈妈摆餐桌时他懂得帮助摆筷子;别的小朋友哭了他会帮助小朋友擦眼泪等。而且他懂得帮助人是好事。

相比而言,2~3岁的宝宝最容易接受长辈和老师的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宝宝便会顺从地接受并记住,并且遵守简单的规则和要求。比方说,他会根据成人的要求不坐地、不玩土等;到了4岁,他能“习惯于许多生活规则、集体规则,并且能说出简单的道理”。比如,宝宝知道进睡眠室说话就会吵别的小朋友睡觉。总结:2~3岁是宝宝成长的关键事情,许多自我意识在这个时候萌芽并且逐渐健全起来,到了4岁的时候宝宝就能有相对独立完整的意识了,他会懂得遵守简单的规则和秩序,会拥有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但这些都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了解2~3岁宝宝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特征,有助于父母们的早期教育工作。

相关推荐

7-8个月宝宝的心理特征


第7个月的孩子,心理活动已经比较复杂了,他的面部表情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会表现出内心的活动。高兴时,他会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咿呀学语;不高兴时,会又哭又叫。他能听懂严厉或亲切的声音,当你离开他时,他会表现出害怕的情绪。

情绪是孩子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表现。孩子从出生到2岁,是情绪的萌发时期,也是情绪、性格健康发展的敏感期。父母对宝宝的爱,对他生长的各种需求的满足以及温暖的胸怀、香甜的乳汁、亲切的眼光、甜蜜的微笑、快乐的游戏过程等都为宝宝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他的智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8个月的宝宝已经习惯坐着玩了。尤其是坐在浴盆里洗澡时,更是喜欢戏水,用小手拍打水面,溅出许多水花。如果扶他站立,他会不停地蹦跳。嘴里咿咿呀呀好像叫着爸爸、妈妈,脸上经常会露出幸福的微笑。如果你当着他的面把玩具藏起来,他会很快找出来。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也喜欢让大人陪他看书、看画,听“哗哗”的翻书声音。

年轻的父母第1次听宝宝叫爸爸、妈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8个月的宝宝不仅常常模仿你对他发出的双复音,而且有50%~70%的孩子会自动发出“爸爸”、“妈妈”等音节。开始时,他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见到家长听到叫爸爸、妈妈就会很高兴,叫爸爸时爸爸会亲亲他,叫妈妈时妈妈会亲亲他,孩子就渐渐地从无意识的发音发展到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这标志着宝宝已步入了学习语音的敏感期。父母要敏锐地捕捉住这一教育契机,每天在宝宝愉快的时候,给他朗读图书,念念儿歌等。

1到3岁的孩子如何成长


从1岁到1岁半,孩子将这样逐渐成长:

有8—14颗乳牙;能单独站立、行走、蹲下来再起来,会抬一只脚做踢的动作;走路时能推、拉或者搬运玩具;能敲打瓶子、鼓等发出声音的玩具;重复一些简单的声音或动作;听懂和理解一些话,能说出自己的名字;能用一两个字表达自己的意愿;喜欢看书,学着翻书,但不能一页一页地翻;能从杯子中取出或放进小玩具;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能指出或命名熟悉的东西;能堆起3—5块积木;能自己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能指出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小会儿。

发展警示

有以下情况家长需要引起注意,必要时看医生:还没有长出牙齿;不能表现出愤怒、高兴、恐惧等情绪;不能爬行;不会独自站立。

从1岁半到2岁半,孩子将这样逐渐成长:

能向后退着走,能扶栏杆上下楼梯;在成人照顾下,能在宽耳朵平衡木上走;能快跑;能扔球;喜爱童谣、歌曲、短小故事和手指游戏;能拉开和闭合普通的拉链;模仿做家务(如给成人搬个小板凳,学着捏面食);能手口一致地说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能主动表示大小便的意愿;知道并运用自己的名字,如“宝宝要”;能自己洗手、擦手;会说3—4个字的短句;能一页一页地翻书;模仿折纸,能堆6—10块积木,拼1-3块拼图;喜欢玩沙、玩水;能认出照片上的自己。

发展警示

有以下情况家长需要引起注意:不会独立走路;不试着讲话或者重复词语;对简单的问题,不能用“是”或“不是”回答;认不出镜子中的自己;囟门(xìnmn)没有闭合。

从2岁半到3岁半,孩子将这样逐渐成长:

乳牙出齐20颗;会骑三轮车;能跳远;能攀爬登架;能双脚向前跳;能独自绕过障碍物(如门槛);能用手指捏细小的物体,能解开或者扣上衣服上的大纽扣;能走较宽的平衡木;能自己上下楼梯;会拧开或拧紧盖子;能把物体进行简单地分类;喜欢听成人念书;能说出6—10个词的句子,能比较准确地使用“你”、“我”、“他”;情绪不稳定,没有耐心,很难等待或者是轮流做事;喜欢“帮忙”做家务;爱模仿生活中的活动。

发展警示

有以下情况家长需要引起注意:不能自如地走,经常会摔倒;不能在成人帮助下爬台阶;不能指着熟悉的物品说出它们的名称;不能说出2—3个字的句子。

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下)


称赞才是好方法

有技巧的称赞往往较有技巧的责备来得难些,尤其是对5岁的孩子。他们通常将大人的话当成金科玉律,顺从的欲望相当强,所以父母的一句话,就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不能只图父母的方便

平时对子女缺少照顾的父亲往往有种观念,总认为称赞孩子是他最起码要做的事。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这样会很快让孩子看透父亲想讨他欢心的投机心理。

如果每次在母亲斥责之后,父亲都反过来称赞孩子,这时1、2岁的幼儿也许能发生作用,但是3岁以上的幼儿对这种没有理由的称赞已经懂得怀疑了。

尤其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无故称赞别人的孩子,目的无非是想巴结对方的父母。因此,提醒各位家长,称赞孩子是好事,但必须要他能了解理由。

5岁儿希望被认可、被赞美的心态很强烈,如果大人毫不负责地胡乱赞美一番,只想讨好幼儿,这将使孩子勉强自己去达成目标而发生预期不到的问题。

若称赞“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一定敢一个人待在黑漆漆的房间里睡觉”时,孩子为了勉强自己,虽然无法克服畏惧,也只好以“肚子痛”、“窗户自己会打开”等藉口哑乞求大人帮助。

另一方面,以赞美来达成对孩子的要求,很可能不久就被孩子认破,甚至反而加以利用。如此孩子会反过来向母亲说:“妈妈,既然你知道我是乖孩子,那就帮我买个玩具,我一定比以前更乖。”届时您该怎么办呢?

称赞的时候

虽然如此,但也不必因此而不敢赞美孩子,孩子表现得好就要真心赞美他,尤其是5岁儿,受到赞美能使他找到更高的目标,而且对自己更有信心,因此诚恳的赞美是必要的。

首先要使孩子明白被赞美的理由,使他能从被肯定中确立日后努力的目标。

“啊!你知道把垃圾从地上捡起来丢在垃圾桶,不但妈妈觉得光荣,连过路的人都会为你做了一件好事而高兴,你真是好孩子!”像这样具体地说明理由和对他的行动加以支持,比盲目的赞美更重要。

此外,有兄弟姐妹或其他朋友在场时,要注意不要使赞美成为他拥有优越感的原因及使别人受挫感的来源。赞美与责备一样,最好都能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

承认、鼓励、成为支持者

许多父母以为管教孩子就是找出他的缺点来责备。但是责备只能使孩子消极地改掉不良的行为,想要他主动做出理想的行为,则必须加以赞美来引起他的意念,这两种分别使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对5岁儿的赞美内容不能再用像“你是个好孩子。”“你真聪明!”这么简单,而是要花脑筋想出不同的赞美法,例如“这是你替我做的吗?谢谢你!”即使只是一点儿小的好事也要加以肯定与承认。还有,看到孩子努力想做好一件事时,最好及时对他说出一句勉励的话:“再加油!你好棒!好棒!”或者注视着他、对他重重地点头认可。

幼儿的努力必须有大人承认和支持才能持续下去,尤其是对平时不能顺利表达行动的孩子,当他有努力或善良的行为时,一定要加以勉励。比如告诉他:“你是不是觉得那个人很可怜?妈妈认为你这种同情心是对的。”

责怪的原则是:孩子的行为呈现错误的时候;但是赞美则是:只要有感情的动向就要加以承认,这是两者之间的差别。

再者,看见孩子表现良好而给予赞美,是每个人都得到的;但是孩子想做好却失败时,就很少有大人会去注意他,父母们也不能忽略孩子这种心情才好。

孩子长久的努力有了结果或面对不擅长的事时,大人都应加以鼓励,特别是常被别人忽略的小孩努力做某件事时,大人绝不要忽略了加以赞扬。

切记的是,别拿他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完全要以他自己本身的情况来考虑是否该加以赞美。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下)


父子之间

由于常与母亲起冲突,因此6岁儿希望借着与父亲的相处以消除内心的悔意和寂寞。当他来向父亲诉说母亲正在生气时,只要稍微告诉他:“那也是没办法的呀,因为你这样做她才会生气的嘛!”他便会坦率地承认错误。因此父亲不用夸大地同情或者指责母亲的不是。相反的,父亲还要问他:“你也觉得自己错啦?”表示同意他的反省,并解释给他听:“你这么做,不论是谁都会责怪你的。”

如果想讨好孩子而随口说:“妈妈的确太过分了!”这也容易使孩子将父亲视为不良的伙伴。

有鉴于此,父亲最好不要让孩子造成这种心理。不必嫉妒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但也不要和小孩太过疏远。

不论几岁的小孩,当母亲在为三餐忙碌时,父亲暂时替代母亲陪伴孩子是最好的相处机会。平时对母亲也会撒娇的孩子,在父亲面前就表现得规规矩矩,好像外出作客一般地乖巧;另外,如果父亲一星期能抽个一、二天的时间陪陪孩子,也可使母亲轻松一下。但如果父亲比母亲照顾孩子的时间更多,那就很可能会遇到孩子的不在乎了。

6岁儿真正感受到和父亲在一起很幸福,主要是看到父亲什么事都会做。他们以父亲有此能力为傲,同时也以此得到鼓舞。就这样,父亲渐渐在孩子心目中形成指导与合作者的崇高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