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对孩子数理化的培养十分看重,尤其是对数学方面的培养,可是,这数学培养也要注意,不要误入一些误区了,这里介绍三种常见误区:

误区1:忽视“数学敏感期”

孩子4岁左右会进入“数学敏感期”,对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变化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此时,如果能适时地开发和引导,特别是启发式的教育,可以让孩子轻松地对数学产生好感。

误区2:学数学等于学算术

数学并不是一种固化的知识,与算术不同,平时我们见到的口诀表、加减法,都是算术的范围,而数字则在于锻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比如:数的概念、简单的几何形体、事物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所以,家长要将开发孩子逻辑思维和培养孩子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问题。

误区3: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现在很多学校,甚至幼儿园都将机械训练当成数学教育,当然,这个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明显效果,而且幼儿表面上的确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这些只能是一些表面现象的累计,并不能对他独自思考问题产生多大的帮助。

其实,数学在于理解,幼儿学习数学须借助材料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动手操作无疑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日常,家长要善于结合生活小事,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关推荐

给宝宝进行特长教育,切记避开3误区


如何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常见的特长教育三大误区

误区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误区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误区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壮咪学数学


如果说识字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的是花时间记和背。那么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的是领悟和感受。在教授过程中至关重要地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灵性。孩子有了对数学的灵性,数学才能真正的灵动起来,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

要培养孩子对数学敏锐的感悟力和灵性,除了浓厚的兴趣之外,异常扎实的基础是关键。壮咪从小对数字就比较感兴趣,爱玩扑克,最早认识的字是数字。在他上学前班之前,我一直没正式教他数学,只是利用各种机会让他感受数学。

开始很长时间我们做一些需要数数的游戏以此来让他感觉数的概念和数数的方法。直到壮咪不必点数就能一眼看出5以上的物体之后,我知道他对数的概念是真的理解了。然后就开始做一些游戏来让他明白加减。比如有10个筷子,让他以最快的速度拿出9个。第一次他数出了9个,所用时间是7秒。第二次他想了想,先拿起10个再放下去1个,记时1秒。然后让以同样的两种方法拿出8个,并记时,依此类推到拿出5个。让他比较每次拿筷子两种方法在时间上的区别。最后让他想想为什么拿9个筷子时两种方法的差别很大,而拿5个的时候几乎就没什么差别了。用这些游戏可以比较深刻和形象地让孩子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加减。

当我们玩扑克牌升级时,壮咪问我们为什么数分时要5,10,15,20这样数。我知道是时候告诉他乘除的概念了。我们每天晚上要给壮咪讲故事,我特别选了每天晚上读3页的故事。终于有一天壮咪问,为什么一天我们的故事结束在右边的页上而第二天却结束在左边的页上。这时我就给他讲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壮咪学九九表的时候,我先把九九表的第一列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壮咪房间的床头。我跟他说你如果看出这张纸里的秘密,也就是看出些不一般的东西来,我就给你换下一张。过个几天,壮咪说1乘1到1乘9的这张纸里的秘密是1乘什么数就等于什么数。我就给他换了第二张,九九表的第二列。壮咪看出的秘密是这张纸上的数全是偶数。第三张里是一行奇数一行偶数。然后让壮咪猜第4张纸里会是什么数,壮咪把前3张纸放在一起看了看,说还是全都是偶数。这时我就给他解释为什么。

总之觉得家庭数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在对概念的解释上,而不是基本的运算上。

2-3岁学数学的关键要事


24至30个月

分类有限的物体:能根据复杂的规则分类物体,如把红的积木都放进红碗、蓝的积木放入蓝碗。

基本分类:知道所熟悉事物间的基本差异。如,能将不同的动物、人和汽车分别归入这三类。

背诵数字:能从1数到5。

背数时出错:背数时总会漏掉一个数字或者当数的数多起来时,混淆了数字的前后顺序。

数物体的个数:虽然孩子也许并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他能数若干个物体的个数。

对数量有限的了解:对数量的了解仅限于小规模的。如,他知道3块饼干与2块饼干在数量上是不同的。

对序数词有基本的了解:意识到了物体在大小上是有差异的,但还不知道如何确切地将它们分级。

具备大致的计算能力: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非文字性的计算结果有大致了解。比如,孩子知道如果往一组物体中添加些东西,这组物体在数量上就会增多;如果从中拿走些东西,数量就会减少。

30至36个月大的孩子

背更多的数字:能从1数到10。

数大数时出错:数小数时不再漏背或混淆数字的前后顺序,但数大数时仍会出错。

知道数数是有意义的:开始了解数字的名称是有其象征性的作用的,比如,知道数数是有意义的。

对于基数词有更深的认识:能正确无误地表示两组有相同数目的物体是相等的,即使这两组物体是不同的东西,比如一组是苹果,一组是卡车。

对于基数词有更深的认识:能正确使用精确的数字将各组物体分等级,而不是仅仅用“更多”或“更少”来作判断。

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准确计算出在一组数量不多的物体中增加或减少一至两个物体后的结果。

分类的复杂性提高:对于同一个物体,既能将其归入基本类别,又能将其归入所属的更大范围的群体,比如,狗、动物;椅子、家俱。

别陷入这3个早教误区


时下,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对此专家表示,目前大多数家长对早教缺乏科学的认识,不仅没有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伤”了孩子。

误区1:“孩子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一项幼儿园调查显示:85%以上的婴幼儿由老人、保姆带。很多年轻父母以为孩子还太小,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

情商专家认为,0岁的宝宝已经具备了表达感情的基础,甚至可以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这时,父母对宝宝早期情绪发展是无可替代的,家长应当与宝宝充分互动(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帮助宝宝在安全感、情绪表达、自信心、自我控制等情商方面更好地发展。

误区2:“我们都高学历,可以自己教孩子”

有些白领家长觉得自己没有早教过,不也一样上大学,读研考博,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情商专家认为,早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养育过程,需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

误区3:精英培养、神童教育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很多家长就开始进行宏伟计划。2岁弹琴、3岁学围棋……可结果是很多孩子出现了“会弹琴不会上厕所”“会背唐诗不会穿衣”的怪现象。

情商专家认为,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0-3岁的早期教育应该引导宝宝早期健康情绪情感发展、良好个性培养的全面教育时期。婴幼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早教的核心应该是游戏和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