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育模式应该是松弛有度,要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能够通过玩耍形成自我开导,但是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的错误,致使很多的特长教育陷入了死胡同:

其一:期望孩子多才多艺

一些家长贪多求全,认为孩子应该琴棋书画样样沾边,就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特长教育上面,让孩子在本该玩乐的年纪背负了太大的精神压力,很多不堪重负的孩子纷纷感叹:宁愿上学也不要有双休日。

事实告诉我们:盲目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孩子精神要是一直绷得太紧,容易造成内向,偏激的性格,另外重视书面知识而忽略亲子的精神交流可谓是得不偿失啊。

其二:主观思维掌控孩子人生

很多特长班简直不是为孩子设立的,而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偏好,不少孩子对学什么都还茫然的时候,家长已经凭着主观思维为孩子们打点好了一切,看似完美,实则纰漏重重,如果孩子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这不但浪费钱财,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会影响到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三:对孩子要求过高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不能总是硬性的要求他们安静的听课学习。

另外,小孩子是属于那种“喜新厌旧”的人,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话虽如此,但还是有家长急于求成,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那怎样才能规避误区,让孩子真正有益于特长教育呢?

首先,家长的心理确实需要调整,真正把心沉淀下来,去读懂孩子需要什么,他对哪些方面有兴趣,再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家长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能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最后,特长教育只是一种学习的补充,不要看得太重,它的存在是带给孩子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总结:与其拼命给孩子找一个一技之长,倒不如为他们找一个梦想。梦想往往能够触发人的灵感,也是创造活力的不竭之源。梦想无论怎样模糊,它都存在于心底,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梦想,帮助他们实现。

相关知识

谨记:早教三大误区不能犯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等状况,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专家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的错误做法。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带着圆圆去智力测试。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难过不已。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孩子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早教知识:家长易犯的三点“育儿错误”


任何事情都有规则可言,亲子教育要遵循张弛有度的规则,过分紧张亦或是宽松的条件都不利于孩子成长,规则保证了文明,保证了非暴力,保证了新的文化,保证了和谐,保证了友善。没有规则,我们就会陷入到烦恼的纠葛和弱肉强食的生活当中,像是最近引起全民关注的“李某某案”,正是因为母亲的过分溺爱,导致他做出了违反法律的事情,不是说他的本性有多十恶不赦,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梦鸽无疑是失败的。

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这个帮助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习惯,拥有优良品质的孩子将会获得比同龄人更多的机会,否则即使你再怎么优秀,还是会被社会无情淘汰,要成功先做人。亲子早教网的专家告诉我们:三岁定八十,三岁前孩子接受个性教育十分重要,因而家长和早教园老师在亲子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孩子是否存在不良习惯,若有端倪就要帮助其及时纠正。

防范于未然是最好的方式,要想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找出哪些是让孩子养成坏习惯的根源,找出根本,才能有所防范。

1、家庭成员的陋习

习惯源自于模仿,跟孩子日常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家庭成员,若是照顾他们的人自身没有注意到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例如吃饭看电视,大声说话等不好的一贯,那么孩子就会“依瓢画葫芦”照样学样了。

2、过分溺爱孩子

习惯来自于不断的重复,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对于他们的小错误没有及时纠正,而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消极做法,然而这对孩子真的好吗?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所做事情皆凭借心性,一些错误的做法家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就会让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允许的,那么久而久之,小错误被纵容成为了大错误,这就是家庭教育的致命失误了。亲子早教网的育儿专家在亲自教程上反复告诉家长:孩子不能过分溺爱,为人父母应当密切注意孩子的言行,尽可能要避免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

3、过度保护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出自于爱,但若是过分保护孩子每天让孩子呆在家中,这种爱就成为了一种冷暴力,孩子有资格去外面的世界感知美好,体验不一样的事物。要想让孩子成长的比同龄人更加出色,最好的方式就是早教机构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像是亲子早教网早教机构,他们为社会培养了无数精英宝宝,不是说他们有多严厉,相反,亲子早教网的教育氛围很轻松,“在玩耍中提高”是教学理念,亲子早教网的老师会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案,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早教原本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孩子在这里必然会得到许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游戏中的合作,日常的交流让孩子有一个团结合作,互相谦让的意识。

总结:先天条件我们无法逆转,但是后天培养却是可以把握的,“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身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必须要谨言慎行,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中预防冷暴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开明的家庭教育无强权。

宝宝早教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以知识学习为重,忽略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开发。

有关权威调查显示:有70%的家庭把早教与知识灌输相提并论。科学研究早已证实,3岁以前的孩子虽然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将内容死记硬背下来,但记住的内容并不能帮助他们提升心智水平,也无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甚至反倒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早教贻害不小。

学龄前儿童的发育特点决定,他们的早期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主要依赖于孩子的体验,换言之,硬性灌输的知识难以转化成孩子的能力,这是家长尤其要了解的。针对“重知识灌输轻智力开发”的早教误区,有关专家建议家长能够科学认识孩子的发育阶段和特点,选择一些趣味、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娱乐中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和知识体验,“寓教于乐”是0-5岁宝宝最佳的学习方式。目前,国内以金宝贝为代表的智力和学习兴趣开发为重的早教正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宝宝给与针对性的早教课程,从促进手脑并用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语言能力到社交能力的开发,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已经成为时下受到家长和早教界一致推崇的早教理念。

误区二:把早教的责任完全推给早教学校,忽略家长在早教中的角色。

许多家长虽然接受了早教的理念,但实际上并没有尊崇早教的理念。比如一些家长,只管每次带孩子去上课,一周一两次,陪着上课就算完成了“早教”任务,就期待孩子能真的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是早教学校的问题,而是家长忽略了早教学校和家庭早教的衔接关系:一方面,孩子在早教学校学习的内容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与必要的重复和强化,这是由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早教学校的教学理念也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与贯彻,以统一的标准让孩子接受持续的教育,而非学校一套,回家就变成另一套,这样的双轨早教成效可想而知。

正如国内顶尖早教专家夏弘禹博士所说的那样,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使上早教课,也是把早教推给学校,自己却缺乏与孩子进行互动。其实对于0-6岁的幼儿,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这需要家长和早教学校同步去做。比如学钢琴的问题,金宝贝这样的早教学校会通过音乐课程让孩子先享受弹钢琴的乐趣,一旦他们发现的自己对钢琴有兴趣,家长就无须强制他们,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但回到家,家长仍然需要让孩子去享受,而不能像以前那样继续用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去学琴,这种贯彻对于早教的成效至关重要。由于中国的早教理念还不太成熟,家长们需要更多引导,了解更多的早教理念,所以除了课后贯彻早教课上的内容,家长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在早教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误区三:不顾及孩子的个体差异,用单一指标来评价孩子的成就。

许多家长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会相互比较,即使有时候表面应承,内心总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一旦听到人家同龄的孩子会了什么或者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比不过,家长就立刻心急如焚的希望早教班能帮助孩子“拔苗助长”。正如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一胎多胞胎的个性脾气都有差异一样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并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笨”“比不过人家孩子”的标签,这样对孩子的自信心也将产生不可挽回的伤害,而正确的早教方式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早教机构开始“因材施教”的探索,比如金宝贝,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都以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与个别差异性为前提,让孩子在鼓励和引导中做“最好的自己”。正如夏弘禹博士倡导的那样,正确的早教不是拔苗助长,不是掩盖差异,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应该在一个充满欢乐、鼓励和专业的环境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这不仅早教学校应当贯彻的做法,更是家长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就要树立的意识。

当早教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生活,对照这些常见的误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观念是不是真的与早教的正确理念相符,其实早教不仅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更是培养一个合格家长的必修课。

早教,千万别犯的十大误区


1、包办代替:有些父母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宝宝对父母的依赖性,阻碍宝宝自立性的发展。父母应从宝宝1岁后就开始培养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时父母采用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要求,宝宝就会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取得父母的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这时起,父母就要坚决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

3、干涉太多:要让宝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养起宝宝的自立性。干涉太多,会使宝宝产生对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宝宝形成儒弱的性格。

4、不理解宝宝:1至2岁的宝宝,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宝宝,会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间亲密的关系。反之,宝宝会对父母产生不满。

5、模棱两可的语言:1至2岁的宝宝,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当的语言给宝宝明确的指示,否则,宝宝会无所适从。

6、不良的榜样:1至2岁的宝宝好模仿,父母不良的习惯如讲秽语。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纠正不良的习惯。

7、教育不一致:上下辈或父母之间对宝宝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会抵消教育的作用,也会降低宝宝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8、父母的落实罗嗦:当宝宝犯错误时,父母唠唠叨叨数落个没完,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9、失控:当宝宝做错了事或闯祸时,父母大发雷霆会使宝宝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同伴。

10、体罚后反悔:这种教育方式会使1~2岁的宝宝不明是非,对父母的行为感到迷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