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多月胎教

2021-09-16 四个多月胎教 四个月胎教 四个动物的童话故事

早教咨询:四个步骤是宝宝学说话需要经历的。

宝宝学说话要经历四个步骤,而且学说话不是一下子就会说的,从中要经过几个过程,宝宝语言学习理论上要经过两个阶段:接受信息阶段和表达信息阶段。从学习口语和文字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四个必经步骤:学听话、学说话,学认字、学写字,想要详细了解的可以看看下面这四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希望对父母有帮助。

宝宝语言学习必经步骤之一:学听话

宝宝学听话就是接收到外界的语言信息,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可以听到周围人们的说话信息,宝宝大量的听得到那些简单和复杂的语句。

在这个过程中让宝宝的视觉和那个听觉都受到了冲击,虽然宝宝在这个阶段不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可以将看到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断地讲给宝宝听,让宝宝的头脑中将语言和日常生活的事情联系起来(而不要太在乎宝宝是否真的理解),这是在进行语言的储备,对孩子将来的语言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还有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平时讲话的内容要适宜的当,就比如一些不好的语言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前说,要不然宝宝会有样学样的。

宝宝语言学习必经步骤之二:学说话

学习说话的过程中,宝宝的发音器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熟得多了,宝宝会发出一些音调,这些音调现在都还不能成句,先单音节、慢慢的双音节,慢慢的最后会发出简单的语句、然后复杂的语句。

要提醒一下的是,家里面的亲人在说话时候要注意,尽量要规范,也要多和宝宝交流,并给宝宝朗读,让孩子反复练习儿歌;同时要随时随地让孩子学习、练习使用语词,还有父母也要教宝宝认识家里面所看见的东西的名字,或者外出看到的事物都要让宝宝了解。

宝宝语言学习必经步骤之三:学认字

宝宝开始学习认字了,宝宝一出生就已经接触过大量的文字信息了,不管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

宝宝的阅读能力在这一时期要培养一下,妈妈可以读书给宝宝听,在读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宝宝了解到书的内容,书中的字和词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帮助宝宝注意字的形状;当宝宝主动问起字、词时,妈妈都要耐心的解答,宝宝通过了解了这个书的内容之后才能对阅读感兴趣。

宝宝语言学习必经步骤之四:学写字

宝宝开始学习写字了是表达信息的一个过程,宝宝的手部肌肉已经开始成熟许多,可以拿起笔写字了,宝宝是从简单笔划的字开始,一笔一划地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慢慢的宝宝写字就不会那么吃力了,开始学写的时候会有不适应感,慢慢就习惯了。

小贴士:四个步骤是宝宝学说话需要经历的,通过四个步骤,让宝宝的语言能力逐渐成熟起来,通过培养宝宝的语言学习能力,让宝宝早早的就在这一方面优于别的孩子,为宝宝的未来建立了良好的基础,看了这些内容的父母们应该了解了宝宝学习语言的重要性了。

扩展阅读

早教咨询:教宝宝背唐诗需要避免什么?


很多父母想要让自己的宝宝变得聪明可爱,所以早早地就开始训练宝宝背唐诗,看到宝宝琅琅上口地背出那些唐诗来,就充满了自豪感。实际上,教宝宝背唐诗也需要避免一些误区,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背唐诗有年龄限制

背唐诗有年龄限制,过早过晚都不好。2-3岁的宝宝机械记忆会比较强,唐诗简短押韵,宝宝很好背诵,而且背起来会琅琅上口。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但是背诵唐诗和听故事是一样的,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词是把词语的意境精简浓缩起来,表达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每一首唐诗都像一首美丽的图画,可以激发宝宝的想象力。宝宝在背诵的时候,虽然有时不懂词语的内涵,但是也不妨碍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中华文化的种子会在他们心中悄悄萌芽生根,在日复一日的背诵中,他们也逐渐认识到古人行文的方式,对古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背唐诗有哪些误区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在上学期背唐诗,貌似不错,但其实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弊大于利。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习作,虽然遣词造句比较精炼,但有时为了行文或者构思,会有颠倒词句的现象,这和现代人们的语言习惯是不同的。幼儿处于对语言的学习阶段,如果过早地习惯唐诗句法,不太好。所以建议家长让孩子多朗诵一些现代儿歌,因为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所以他们喜欢听一些具体形象的描述,儿歌是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迎合孩子口味的,这样更容易切入到幼儿的心灵中去。

有的家长认为,有的诗句孩子听不懂。其实听不懂不要紧,有的教育家说,对孩子来说,听不懂的东西可能像块冰,孩子吞进肚子里后,自己会化掉的。不过,花的时间有长有短。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诗的理解也会加深,这与让孩子死记硬背书本不一样,它对孩子没有思想压力,还可以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

总结:教孩子背诵唐诗,固然是件好事,但是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唐诗的习惯、句式。父母可以先给孩子讲解唐诗,讲解唐诗的内容和图画,讲解词汇的运用和句子这样颠倒的需要和道理,让孩子明白,孩子就不会盲目模仿了。

宝宝情商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宝宝情商培养的四个步骤!”,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步骤一

父母健康的教养方式与示范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环境,亲子关系是孩子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孩子对待自己的情绪和环境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内部的氛围对孩子情商的发展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比如我们上面讲到影响情商的要素中的敏感程度。人对痛苦的敏感程度不同,跟早期的童年生活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态度有直接关系。早年困苦的孩子相对于家境富裕的孩子更容易忍受物质的困乏和身体的劳累,农村的孩子往往比城市的孩子更努力。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要求对孩子也起到极大程度的左右,许多贫困家庭的父母有明显的补偿心理,总是企图委屈自己而尽可能多地满足孩子,让孩子能够获得与同龄人同样的物质享受。这些父母们克己为人、委曲求全,但是他们这种努力却往往让孩子产生错觉,孩子容易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应该的,丝毫看不到父母的辛酸,相反会抱怨父母不能给他们更好的条件。这种孩子习惯于索取而不是创造的心理连同他们的虚荣心、攀比心理,一同成为这个孩子未来生活的负担和障碍。一个既不愿意艰苦奋斗又十分虚荣的人,他的生活不脱轨就算不错了。我们偶尔能看到身边有不少为孩子能买一双名牌鞋而省吃俭用的父母,他们往往只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多么不懂事,却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孩子将来生活的隐患。

相反,并非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是娇弱不堪,那些明智的父母知道如何消解孩子的优越感,并且鼓励孩子去经受锻炼。这些孩子往往很有前途,一方面因为家境的优越会给他们更高的自尊水平,从而形成他们较高的自我期许;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崇尚个人奋斗而非坐享其成,所以他们往往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像洛克菲勒家族、李嘉诚家族、董建华家族都是这种情况。

孩子对痛苦的反应与早年父母安慰孩子的方式直接相关。因为孩子最初没有是非观,他是通过别人安慰他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跌倒了,头撞在床上,号啕大哭。这个时候母亲走过去,母亲的不同态度将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母亲甲: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内心的焦虑溢于言表,然后问孩子:没事吧,该死的床,绊倒了宝宝,打他打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拍打床。

母亲乙: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平静地走过去,对孩子说:让我看看。一看孩子头上起了一个包。内心很心疼但是对孩子说:没事的,过一会就好了,以后走路要小心哟。

母亲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她的慌张和脸上的痛苦会让孩子感觉真的不得了,她本想通过对床的责怪来安慰孩子,可是这样的做法影响了孩子责任心的建立。因为她让孩子感觉责任不在自己身上,而是那个该死的床摆得不是地方。母亲甲的做法会让孩子夸大痛苦,而且推卸责任。

相反,母亲乙的做法既能让孩子感到了母亲的关心,又让孩子从中吸取了教训。更重要的是,她让孩子感到摔一跤、撞一次头没什么大不了,当孩子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不会认为自己的痛苦让人忍受不了。从而降低了孩子对痛苦的敏感程度。

另外,父母自身的情绪化行为对孩子的情商发展十分不利。很多父母高兴起来就会对孩子百依百顺,自己心烦的时候就对孩子严加苛责,忽冷忽热,忽东忽西,结果让孩子无所适从,最终必然导致孩子的逆反。在这种无规则的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十有八九情商很低。

步骤二

教孩子认识情绪

如果没有感情和情绪,生活便没有快乐,人生就只是一套生理程序。情绪让我们饱尝了生活的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烦恼。更重要的是情绪经常试图代替理智来作出选择,而且常常得逞。情绪也是人类共同的弱点。

那么,情绪是什么东西呢?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某种行为或者对某种结果的心理感受,情绪是附加值。情绪是我们脸上的笑容,而不是手中的奖杯,是我们眼里的泪水,而不是那件糟糕的事情。情绪本身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是却经常干扰我们的理智,比如高兴的时候我们对人比较友好和宽容,愤怒的时候我们对人比较苛刻和敌对,即便是对同样的人,我们也常常因为情绪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从能力发挥上,情绪同样对人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让我们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多时候是消极的情绪让糟糕变得更加糟糕。情商高的人就是善于保持积极情绪、排除消极情绪的人。

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千万不要让情绪来处理问题。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原则。不要在意自己喜欢什么,而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要在乎外界的评价是什么,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以及它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不要在意自己的心情如何,而必须把握自己应该如何。“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曾经说:奋斗的人应该麻木自己的感情,多愁善感的人的命运是悲惨的。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也有它的道理在里面。

为了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理性、客观地选择自己的言行,而非被自己的主观感受、个人喜好、外界的评价和刺激左右而做情绪化的处理。尤其是对于那些重要的事情。

提高情商就是把那些率性而为的自然、自发反应变为自觉、理性反应,虽然有时候,情绪并不容易被察觉,但是懂得这个道理,提高情商也就指日可待了。

步骤三

教孩子制怒与克怨

A、学会制怒

故事1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在他的开明执政期间,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历史课本还告诉我们,这与唐太宗民主纳谏是分不开的,而其中许多有重大价值的建议都是大臣魏征提出来的。魏征仗义执言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唐太宗民主纳谏也传为佳话。但是,唐太宗每次听完魏征的进谏,都要一个人散步。日子久了,身边的人问唐太宗,为什么每次与魏征谈完话,都要散步,唐太宗说:我怕我杀了他!

故事2

有一个男孩脾气坏得出奇。有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回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生活中我们不时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有时候还会无来由地不高兴。但是,愤怒越是不愿意忍受,就越难以忍受。忍耐是人生发展和幸福的必修课程。每个人都会面临情绪难以自制的矛盾,诚然控制情绪并非易事,然而对情绪听之任之就会伤人害己。许多关键时刻,一旦意气用事、率性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那些杰出的人们总会想出一种最适合调整自己情绪的办法,并形成习惯。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探索控制情绪的方法,并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

在此,我为大家提供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谨供参考:

1、把事情暂时搁置,出外散步,路上的人、事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把烦恼写到纸上,承认自己的委屈,列出自己的几种选择,称赞自己能够超越自己的情绪;

3、想像辽阔的宇宙,然后告诫自己,人类如此渺小,何必斤斤计较呢?

4、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当电话接通后,你的烦恼就会减半,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关注电话的另一端,可以轻松地跳出现在的环境,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5、深呼吸或者喝水;

6、为自己树立榜样,当自己“到底意难平”的时候,想想那些优秀的人物会怎么做。

B、永远不要抱怨

绵羊每咩咩地叫一次,它就会失掉一口干草。你抱怨越多,消极的思想出现的次数越多,你就越难摆脱破坏你健康心态的敌人;你就越难摆脱破坏你幸福的敌人。因为,你每想象它们一次,它们就更深地潜进你的意识之中。思想宛如一块磁铁,它只吸引与它类似的东西,与你思想相左的东西是不大可能产生的,你的成就首先是在你的思想上取得的。

———格雷厄姆·沃拉斯

喜欢抱怨的人很多,人们因为抱怨而徒增的烦恼、造成的不利则更多。永远不要抱怨,如果能够改变就努力地改变,如果不能改变就欣然地接受;我们越是不愿忍受,就往往越难以忍受,越难以忍受也就越不愿忍受,如此恶性循环,极易导致心理或者行为的出轨。抱怨可以让我们因为一个士兵而失掉一座城池。

积极地改变现实、完善自己是必要的,但是,改变现实和自我完善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总有我们力不能及的地方,总有我们不如意的地方。人类的历史,既是改变自然的历史,也是适应自然的历史。不能改变客观的现实,就要改变自己对现实的态度。

不怨天尤人,也不怨天尤己,如果不能改变现实,我们就必须适应现实,如果不能改变自己,我们就必须适应自己。

我是一个爱抱怨的人,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变了,这是因为我的一位道家朋友。

一个晚上,我们在一起吃饭,不知怎么他突然说到很久之前的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他说,有一次他在山里赶路,天气特别不好,阴雨连连。他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妇人,这位老妇人看起来是一个很虔诚的人,好像是在求愿。她每上一级台阶,都要叩一个头,从来不间断。这个期间,由于路滑,老妇人的鞋子掉了,她竟然浑然不觉。我的这位朋友就把它捡了起来,可是,看到老妇人那么虔诚、忘我,又不忍心打断她,于是就提着人家的鞋一步一步跟在后面,这一跟就到了山顶。我的朋友就把这鞋交给老妇人,老妇人居然连句谢谢都没说。我的朋友虽然没有发作,但是很委屈,他问自己这是干什么呢?居然提着一只鞋走了这么长的路,而人家连句谢谢都不说。但是,我的这位朋友是很有慧根的,他转念又想,帮助人家干吗非要期待人家谢谢呢?给人家提了一路的鞋,就提吧,谁知道里面有什么因缘,没准这位老妇人就是我前生的母亲呢。我听到这里,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曾经是那么使劲为自己不平,抱怨过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父母,甚至自己,感觉上天对自己怎么这么不公平。这种抱怨让我很少快乐,每天都感觉特别委屈、不公,听完这位道家朋友的故事,自己突然豁然开朗,谁知道我们前生是什么因缘呢?这就是命运。当我不再抱怨的时候,现实还是那些现实,可是我的生活却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

(摘自《孟迁咨询手记》)

克服抱怨有时候更需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境由心造,如果我们改变了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我们也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虽不能说不如意是十有八九,但也是广泛存在的,无论是环境、他人还是自己。其中,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满是人们重要的烦恼来源。可能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聪明;可能自己有点刻板、有点迂腐,不太幽默或者不能多才多艺;可能自己生来就不适应成为舞台的中心,可能自己永远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左右逢源;可能自己做过很多蠢事甚至过去不堪回首。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也不能只注意这些。无论是谁,总会有感觉自己特别糟糕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人会让这种灰色的感觉转瞬即逝,而也有些人却倒霉的让这种感觉伴随终生。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在我们的人生中,重要的不是我们没有什么、不能什么,而是我们还有什么、能够什么。自己就是自己,必须依靠自己。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提了,现在重打锣另开张,好好开始。

抱怨环境和别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正如美国的那句名言所说:“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们什么,应该问问你为国家贡献了什么”,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环境。而抱怨别人,就更没有道理,因为别人如何对待你,取决于你如何对待别人。

抱怨不仅仅于事无补,还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抱怨是一个方向的问题,积极的应对还是徒劳的抱怨,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两者必居其一。抱怨不能停止,积极的行动就不会真正地开始;抱怨越久,不仅浪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也意味着离积极的行动越远。

步骤四

教孩子沟通与适应

谚语说:知道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的确如此,绝大部分的误会不是来自利益的纷争,不是来自性格的不和,而是来自于沟通不足。而沟通不良更是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其实,当我们抱怨与别人沟通太困难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实际的困难,而是由于我们沟通能力的欠缺。这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不足,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是抱怨,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必须从不会沟通中学会沟通。

沟通能力不仅与表达能力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共情能力的强弱、思维的开放程度以及心胸是否开阔。承认差异的广泛存在、更多地倾听、更大程度上的平等和尊重,会有效地改善人们之间的沟通状况。

克服个人激烈的好恶,对于一个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克服激烈的好恶,并非意味着丧失自己的是非观和正义感,只是应该更宽容。自私之心、贪图利益、虚荣、炫耀、吹嘘、妒嫉、吝啬、小家子气等都是人之常情,是最应该理解的。不要因为一点不好就否定整个人,也不要因为一点好就肯定整个人,要综合地、发展地看待别人。不要期望存在没有瑕疵的好人,也不存在没有可取之处的坏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对于那些让人实在看不过去的人,我们或许应该提醒自己,不用太在意对方多好多坏,不用太在意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只需牢记我们需要和他来处理一件什么样的事。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洁身自好,这体现我们的修养和价值观,但是,不要做上帝,不要企图改变所有的人,也不要做法官,对人家的阴暗和过错追根究底。

对环境的适应同样是人生的必修之课。迅速认清现实,接受既定的现实,为了现实的需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自我,并忽略自己微不足道的委屈,是一个人高素质的体现。需要说明的是,适应环境并非是一味地逆来顺受,改造环境往往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适应方式。而且,人还可以超越环境,选择环境。如果一个环境对自己的发展和幸福不利,适应反而是对自己的异化。当然,离开这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也同样需要适应。

那种不能忍受微小的不满,过于理想化、过于苛刻的追求,往往要被迫接受各种现实的教训。而那些不辨是非、率性而为、极为任性的性格其实是脆弱而危险的,因为个人同环境相比,往往是脆弱而渺小的,只有人来适应环境,没有环境去适应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能郁郁终生。

早教咨询:4个月宝宝的早教游戏


4个月宝宝活动能力增强了,已经会笑,会爬,会抓,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可以通过早教游戏,增加好奇心和亲子感情。同时,通过早教游戏,能增加孩子手脚的协调性,眼睛灵活性,简单单音口语,这样的过程会让你和孩子乐在其中。

注视小物体

把一颗豌豆放在在纸张上,引宝宝看这粒小东西,发现它不会动不会叫,就会伸手去拿,用手去抓弄。

观察宝宝能否注意到这粒豌豆,手眼协调能力是否良好,只要能抓弄就说明协调能力良好。同时,妈妈要注意宝宝的动作,不让宝宝抓后放入口中,以免吞下或噎着。

追滚球

把一面能照到全身的镜子放在桌上,面朝镜子抱着宝宝坐在桌前,把一只球从桌子左侧滚到右侧,反复左右滚动,从镜中可看到宝宝的眼睛和头跟着球转动,球滚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宝宝视力疲劳。

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宝宝连续追视的能力,先慢后快。

表示情感

4个月的宝宝已经对母亲产生依恋,会怕生,会看见妈妈笑亦笑,妈妈伤心时宝宝静静趴在身边,见陌生人生气会默不做声、停止游戏。宝宝生气时除哭外,还会把头转向一边不理人,吃奶时听到有人大声说话,就会转头闭嘴,表示“不要”。

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宝宝表达情感的方式,尽可能使宝宝情绪稳定,减少激动和生气,否则会影响进食和生长发育。

拉坐

开始对宝宝可作坐起训练,妈妈用双手扶着宝宝双肩,一面喊“坐起”一边向前向上拉,让宝宝抬起上身配合坐起来。练习几次后,妈妈可用双手拉着肘部和前臂,边喊口令边扶着宝宝坐起。熟悉后,妈妈用食指放入宝宝掌心让其握拉坐起。

要在宝宝颈部肌肉能支撑头部重量之后,再做拉坐练习。练习时让宝宝听口令协同妈妈一起使劲坐起来,如果宝宝拉坐时后仰,则不应当做此练习。

丰富触觉

取一些积木、毛绒玩具、纸盒、摇铃等,让宝宝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东西,到不同的触觉刺激,再告诉宝宝哪个是硬的、软的、空的、响的。家庭中用旧的东西,如奶瓶刷子、勺子、瓶子等清洗干净后可让宝宝去摸,洗澡时毛巾、海绵等,丰富宝宝的触觉感受与认识事物的途径。

总结 4个月大的宝宝虽然活动量增加了,但是还是要根据孩子承受量进行,不要过多强迫孩子长时间重复做游戏,这个时期主要以手的抓握和全向协调性为主的运动。在和孩子说话时,多用单音节词,速度放慢,让宝宝更好学习和模仿。

早教咨询:2个月宝宝的早教游戏


我的宝宝2个月了,每次看到都会有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宝宝喜欢听声音,喜欢看自己的手,会抬头用眼睛跟踪物体移动,喜欢看别人笑,开始咿呀发音说个不停,对外界的好奇心不断滋长。我想加入宝宝的游戏中,与宝宝一起感觉早教游戏带来的亲子感觉,让早教游戏伴随孩子成长。

蹬踢彩球:让宝宝仰卧用脚踢吊在上方的大彩球或吹满气、内有小铃铛的大塑料袋,看见球在跳动,或听到声音会很兴奋,便努力蹬腿,屈伸膝盖,双腿上举或随球而动,宝宝手和脚都能同时碰到球。这个游戏可以活动双腿,锻炼下肢肌肉,让下肢运动扩大到四肢和全身运动,可促进婴儿的肌肉发育和新陈代谢。

选画:张贴宝宝最喜欢的图画,观察其表情,发现并锻炼视觉选择能力。

侧卧:让婴儿吃饱后右侧卧位,方便胃内食物从右侧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在背后垫一个枕头或小被子固定体位,避免婴儿身体倾向背侧而成仰卧。或垫高身体倾向腹侧而成俯卧,初时这种转位是被动的,以后会逐渐转为仰卧或俯卧。侧卧可作为翻身动作的阶梯。

俯卧抬头:出生后30多天,宝宝可用下巴支在床上向上看,60天时下巴离床3~5厘米。妈妈可练习颈部肌肉,使之能支撑头部抬起的重量,并用肘部支撑把前胸抬起,为以后匍行及爬行作准备。

用勺喂食:练习用小勺子给婴儿喂水、喂钙剂,让宝宝学习吸食勺中流质。开始用小勺时,只盛部分液体,将小勺伸进婴儿舌中部,把小勺略作倾斜,将液体倒入口腔,小勺子仍留在舌中部,接住其从咽部反流出来的液体。要连续两三次才能将口腔中液体全部吞下,之后再喂第2勺。经过反复练习,宝宝见勺张嘴就好喂多了,液体也较少出来。

总结: 2个月宝宝有了运动意识,适当引导一些早教游戏,让他(她)在一些简单的游戏中感受的乐趣,让四肢发展的更协调,促进大脑发育。

四个多月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