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影响

2021-08-12 胎教的影响 小学家长的入学准备观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家长不要小看了教育的影响力。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家长不要小看了教育的影响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小小的机会对孩子来说都会成为一个良好的成长的机会,家长不要认为这次不注意下次在说吧,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影响的。家长可以根据下面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饭桌是最重要的无意识教育场所

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什么地方孩子最容易受到你们的影响?

我给出的答案,是在饭桌上。

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质乃至价值观像他的父亲或母亲,那么你可以观察他们家庭一天的生活,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言传身教场所是在饭桌上。

虽然我们提倡吃饭时不要说话,避免一嘴两用,但是吃饭期间,还是会聊一些烦恼或者开心的事。幼儿教育

如果碰上朋友或者客人来了,在饭桌上客客气气,客人走了后又掰扯与朋友或者客人的矛盾,说人家的不是。请放心,这阴一套阳一套的东西,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继承。

如果你们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喜欢把婆媳不和的矛盾拿到饭桌上展览,相信我,你的孩子将来肯定也是后宫之战的高手。

我强调负面的例子,是要让父母们警醒:我们在家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身上猥琐的、恶意的、乖戾的、讨巧油滑的一面教给孩子了,但我们完全无意识。幼儿早教

家长们不要不承认自己性格中有这一面,你好好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天所说的话,一天所做的事,你会发现自己也有很恶心的一面,而我正是强调这种无意识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饭桌教育影响孩子人格气质

饭桌教育一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饭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可能有影响。如果你看到一个自私的、与同学斤斤计较的学生,你到他家里去拜访一下,很可能这些毛病都是他父母所具有的。

龙凤是大器之物,高瞻远瞩,胸怀远大,在这种气质的培养下,不论孩子将来是扫垃圾的还是开公司的,也有光明正大的气质和良好的生活追求;而老鼠,专干偷偷摸摸的活儿,鼠目寸光,眼中有小利而无大义,这种人格气质,将来即便当官,也差不离是个人人小瞧的混混儿。饭桌教育对孩子人格气质的影响很大。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无意识影响孩子的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缺点,并传染给孩子。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经有这样的性格缺陷了,就别让人家说自己的孩子:这德性跟他爹似的。

延伸阅读

家长的那些不良习惯会影响到孩子(春季亲子教育)


前言:父母们常常感觉小孩子还不懂事,因此从来不避讳在孩子们面前吵架,甚至是动粗或是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情绪,其实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以下就来具体的看下吧!

父母是宝宝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亲子教育,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亲子网

孩子的观察力和认识能力是很强的。因此,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处不好的行为或态度,孩子很容易就学会并内化为他自身的社会习惯。哪些不好的行为是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显露的呢?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亲子教育

孩子的性格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受父母的影响,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加的优秀,父母就应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其健康的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本网站小编总结:其实孩子们的观察力与认识能力远远的超出了大人们的想象范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感染着孩子的成长,若是父母们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就很容易使小宝宝们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十条家教误区影响孩子成长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十条家教误区影响孩子成长”,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做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10.不要定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期望,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家庭教育:父母对宝宝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父母的谈话举止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好坏。好的家庭环境造就优秀积极的孩子,反之则会让孩子复制父母的缺点或是被不良环境影响成身心不健康的人。

1.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2.爸妈情感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3.虎妈猫爸:男孩子胆小、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4.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5.爸妈相互指责:孩子敏感、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6.爸妈打架:孩子暴力、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邻里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单元式住宅越来越多,这使邻里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单元式邻里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友好型、封闭型和纠纷型。新型的邻里关系对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而友好型的邻里关系对帮助和促进家庭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教育孩子。各家的孩子常走动,父母们便于建立一个正确的让孩子们共同遵守的规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游戏,能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2、有利于孩子们学会与人为善、建立和睦的关系。友好、相互帮助的邻里关系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会逐渐养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好习惯。

3、孩子们常在一起学习玩耍,父母们可以有意识地表扬某个孩子的长处,批评某个孩子的缺点,同时教育孩子们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进取精神。

4、有利于孩子形成乐观、合群的性格,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好处。友好的邻里关系不仅对单元式住宅家庭的家教有帮助,对其他类型住宅家庭的家教同样有益处。

家长不要步入教育孩子的歧途


你是否在为你的孩子落后于人而忧虑?你是否在为孩子的明天而烦恼?你是否正在怀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问题?你是否正陷入教育孩子的误区而不知归路?

教育好下一代,不仅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每位家长都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将来成为有用之才,能建功立业。但现在很多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他们没有真正地明白“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而一味地要求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去实现一个又一个他们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而从不考虑也不懂得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自以为很懂教育,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教育的误区。

急功近利,不因材施教

不少家长期望子女比自己更有学问,而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让还在幼儿园的孩子学写字、做算术、说英语、背唐诗、跳舞蹈,这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幸福的童年,还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甚至酿成悲剧。

很多家长见人家的孩子学钢琴、游泳,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学;看人家的孩子学舞蹈、绘画,也总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一些家长根本不管孩子是否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是否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只管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班,每天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一位家长带着儿子去学钢琴,老师看了孩子的手之后,建议孩子改学其他乐器。这位家长很不乐意,非要坚持让儿子学钢琴。结果,每次老师教一个新的指法,别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而她的儿子不具备学钢琴的先天条件,弹起来不是很灵活,也因为她总是坐在孩子旁边,导致孩子心理紧张,总是学不会。当这位家长看到班里4岁的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技能技巧,已经6岁的儿子还没有掌握时,就忍不住敲孩子的手,不停地数落孩子,致使孩子对弹琴越来越没兴趣、越学越没信心。

无独有偶。在重庆有一位孩子的父亲,单凭自己的意愿要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每天省吃俭用,他为儿子买了一架钢琴,规定才5岁的儿子一天到晚要练好几个小时。孩子对弹钢琴不感兴趣,也承受不了每天长时间练琴所带来的巨大痛苦,最终毁了钢琴,喝下敌敌畏,倒在钢琴旁。

而另一位叫湘湘的家长,她并不急于给孩子确定兴趣目标,而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相关的课外兴趣活动,先让孩子感受艺术的神奇魅力。并且,她从不过多地要求孩子,而是更多地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表扬和激励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加深和巩固自己的爱好。每当孩子取得一点点的成绩,她和家人就会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得到认可,孩子自然就会越来越有动力。

湘湘告诉笔者,她的孩子就是这样把学钢琴坚持下来的,最后考到了10级。她说:“当孩子对某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千万不要心急,要观察孩子是不是真的适合从事这个专业,即使是真的适合,也要给孩子一个慢慢适应、成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即使自己的孩子暂时没有找到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的兴趣不一样,但总有一样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心急只能埋没或断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认为管教孩子越严越好

父母往往为孩子提供过多过细的帮助,对孩子进行严格管理。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不是坐在孩子身边打毛衣,就是坐在孩子旁边看电视,以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老老实实地把作业做完。并且在很多时候,家长习惯于强迫孩子严格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

作为家长,他们不是培养孩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而是每次都要亲力亲为;他们不是让孩子自己找到做错题的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唠叨、吵骂个没完。家长也许会说:“是老师要家长每天监督孩子学习、检查孩子作业的。”殊不知,他们完全误会了老师的本意,因为孩子从小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是希望家长能和学校配合,多督促孩子学习,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但绝不是让家长如此这般地把孩子管“死”。

一位“过来人”,省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李星的妈妈说:“家长每天守着孩子,未必是好办法。这样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严重依赖父母。有的家长甚至做了孩子的陪读,孩子学到哪里,家长也学到哪里。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和惰性。慢慢地,孩子根本检查不出自己作业中的错,或者一遇到困难就绕道而行。”

李星说:“我妈妈是一位记者,由于工作忙,她总是大胆地放手让我管理自己。她先是对我进行一周严格的管教,让我制订学习计划,告诉我什么事该怎样做。然后再和我商量,问我愿意让妈妈管理还是愿意自己管理自己,我当然说愿意自己管理自己了!妈妈说:‘好,就让你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你确实可以把自己管好,而且每天能让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妈妈以后就把这个权力下放给你。’于是,我就成了我们同学中唯一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学生。”

“我每天都想着自己该怎样把时间安排好。除了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我还想很多办法让自己进步,做很多让妈妈高兴的事情。妈妈常常下班很晚,回到家里我已经睡着了。我总是把要签字的作业本放在妈妈的床头,在需要签字的那一页夹一个小字条,上面写着‘妈妈,请在这一页签上默写’‘妈妈,请在这一页签上听写’。有时,我把我受到老师表扬的事,还有我的进步也写在字条上。妈妈在给我签字的时候,常常会写上‘宝贝,很棒,继续努力!’我和妈妈几乎都是以这种方式交流的,但我却能把自己管理得很好。我不但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自由,还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更锻炼了我的自律能力。”

“我就是在妈妈的这种激励加‘弹性教育管理’模式下成长的。虽然已经是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但我知道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在学习上,永远都会有人在我的前头,我要做的是挑战自我,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所进步。”

很多家长说:“李星可能属于那种特别听话的孩子,这样的方法对我们家的孩子肯定不适用,我们家的孩子特别淘气,你一会儿不看着他,他就给你捅出个什么事来。”

李星的妈妈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荣誉感,都争强好胜,只要你充分信任你的孩子,大胆地放手让他管理自己,他就会比你想象的还要出色。比如,奖励一个吻;把孩子抱起来转一圈;让孩子像小猴子一样,爬上妈妈这棵大树;投入地和孩子做一些游戏……只要做好这些,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有什么闪失或者事情没有做好,千万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应该多给予理解和安慰,应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在一天天提高。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愈挫愈勇,而不是灰心丧气,败下阵来。”

只看分数,重智轻德

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智育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通道。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他们不舍得让孩子做一点家务。在学校,他们怕孩子累着,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孩子参加公益劳动,他们甚至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让你做。”他们除了花重金请老师补课,还给孩子请了生活保姆。孩子考了高分,父母眉开眼笑,给予各种奖励;孩子考了低分,便会受到各种惩罚。家长太在乎孩子的分数,让分数牵着鼻子走,并且片面地认为,分数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省实验小学一位学生的家长丽洁,她的孩子刚上一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她就紧张得不得了。她说:“你都不知道,我愁得不得了。我儿子不知道学习,只知道玩,这次考试考得一点儿也不好,语文考了89分,数学考了93分。”我说;“只知道玩,还能考这么好,你儿子是天才啊。”“你还说他是天才,他一点儿都不知道用功,一回家就玩。”

“这个成绩你还嫌不好,你还想怎样?他才多大啊?孩子天性就很淘气,如果整天就知道学习,你会不会担心他出了问题或有什么毛病?”“你不知道,他在班里连前20名都排不上。”“儿子考出怎样的成绩,你才高兴?”“起码是班里前三名吧。”“那你在单位里工作能排第几名?或者,在同行中,你的业绩能排在第几名?”她一听我这样问她,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笔者采访了20位小学生家长,其中18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分数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唯恐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学得少、考得分数低。

如果孩子哪次没有考好,家长就对孩子恶语相加或者给孩子脸色看,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伤及孩子的自尊;二是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三是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患有焦虑症或强迫症。比如孩子数学没有考满分,只考了90多分,大多情况下不是因为孩子不会,而是因为粗心。这些家长不是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而是觉得问题很严重,一味地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几乎没有玩的时间。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得比别的孩子好,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孩子提前学下学期的课程。给孩子大补、恶补新知识,总担心孩子在喘口气的瞬间,别的孩子就会跑到前头。家长这种过分争强好胜的心理,不仅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还会造成孩子疲劳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甚者,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越是对着干,家长越是觉得这样的孩子不可救药。一旦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成了不可救药的孩子,孩子就会对自己、对老师、对家长失去信心。

前面讲到的李星,她有一次数学考试不及格,还有一次暑假作业几乎没做。她妈妈虽然心里也很恼火,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和颜悦色地帮助女儿找原因:为什么没有考好?是不是不喜欢数学?原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很多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因此而厌学!妈妈向老师反映了这个情况,征求老师的意见,看看能不能少布置一些作业,或者已经会做的可以不做或少做。而且,她还请求老师:“能不能在我女儿进步的时候,给她一点小小的鼓励。”

老师采纳了她的建议,李星的数学成绩提高得很快。对孩子的关注和合理的干涉,虽然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让自己和孩子完全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成为分数的奴隶。

家长过分在乎分数的现象固然与我国现行的升学、就业制度有关,但也和家长的认识有关。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之所以能考高分,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性格、毅力、劳动观念、人际关系、社会常识等。假如缺乏这些非智力因素,只知死啃书本,整天在作业圈里打转,即使孩子能考高分,也很难让他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看韩剧 更要看韩国的家庭教育


大宝幼儿园同班的好朋友——智英来我家玩儿。

因为以前和我在幼儿园见过,因此一进门,先鞠躬问好,是标准的双手放在腹部,略略弯腰的鞠躬,5岁多的小人儿,很是一丝不苟。

简单对话中,对大人——我,用的是敬语;吃完了点心,主动把盘子送到厨房;离开我家时,把过家家玩时带的“首饰”摘下来,放在原来的地方。

有趣的小插曲——我们一起吃她带来的饼干时,智英对我家大宝说:你应该对我说谢谢呀。大宝于是就很正经的说:谢谢你呀,智英啊!

智英只是一个普通的韩国孩子,在我家所表现的,也是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的。在韩近一年的生活中,我所感受到的,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大环境中,洋溢着的礼貌礼仪之风,从社会的公共服务设施——银行、商店,到幼儿园学校的老师、同一楼层居住的邻居、孩子,都会看到浅浅的微笑,听到亲切的问候,虽然有些带着职业性,但毕竟让人感到心情舒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美好温馨的感觉。

我想,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固然与从小的教育分不开--包括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大环境一起来保持和感染。记得我家老大初上幼儿园时,并不太积极主动地和人打招呼,偶尔赶不上校车,送她去幼儿园时,老师会迎出来,标准的鞠躬打招呼,并提醒孩子和父母道别,当然也是标准式的。不是本班的老师看见家长,也会微笑着打招呼。久而久之,孩子也愿意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了。母亲节的那天,大宝回到家里,很郑重地站在我的面前,双手捧出一朵小花,开始朗诵——谢谢妈妈养育了我,您辛苦了!显然是在幼儿园排练了几遍的。

在带孩子外出时,上下台阶总有人帮忙抬婴儿车,公共汽车,地铁上大多数都会给老人、幼儿让座,邻居的孩子看见我,虽然不能算认识,也会主动打招呼。

这些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一个充满礼貌文明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深受到感染,而成为实践它的一分子。

这种教育,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家长20个坏习惯 小心影响宝宝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别让我们不经意的习惯,影响到宝宝的成长!仔细看下,有你经常做的吗?有的话,就赶紧加以改正吧!

坏习惯1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坏习惯2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为什么买鸡不买鸭”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女儿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坏习惯3

你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你想:独生子女社会,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

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呢?

坏习惯4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女儿:“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整理好房间、看完今天的报纸。”这种做法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人又惊又气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敷衍别人。

坏习惯5

你儿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你罚孩子一星期不许玩玩具。几天后,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后一致”,于是说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话收回。

提醒:我们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

坏习惯6

家里电视机坏了,你请儿子的舅舅来帮忙修理。到了约定的时间,舅舅却打电话说有急事来不了了。你挂断电话,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后再不找他帮忙了。”

提醒:责备和埋怨不仅无济于事,还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表率:在面对失望的时候,我们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坏习惯7

晚饭后,女儿吵着要你给她讲故事,可你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间;回复邮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刚要坐下讲故事,忽然又有什么事情要去处理了。

提醒:我们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为了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和生活,必须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

坏习惯8

你和儿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要求她到后面排队去,但是她对你的话置之不理,于是你提高嗓门,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

提醒: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你就会经常看到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与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

坏习惯9

你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你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你一直很忙,截稿前一天还不能完成这几篇文章。这时候,你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你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

提醒:没有尝试就先退缩,那么,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要“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的光辉形象就毁于一旦,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脱。

坏习惯10

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你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于是你对6岁的女儿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从此再也不要理他。”

提醒:这样做,孩子学会了恨,在达不到目的时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

坏习惯11

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爱人有外遇了!从开始时的震惊和恐慌,到最后的容忍,你告诉自己:“只要他/她还要这个家就行了,你还图什么呢,不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

提醒:我们“善意”营造的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并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同床异梦”和“貌合神离”带给孩子的将是对生活的不信任,对人间真情的误解!

坏习惯12

在结婚问题上,你的婆婆曾经百般阻挠,于是,婚后你从不孝敬老人,也从不带儿子去老人那里玩,背地里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诅咒老人。

提醒:不为孩子树立孝敬的榜样,那么总有一天恶果会降临到你自己头上。

坏习惯13

你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妻子会把你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收拾好,从来不需要你操心。

提醒:这样,孩子也会养成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的习惯。

坏习惯14

你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

提醒: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对于一个没有形成适当的道德感的孩子,当他长大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种种诱惑时,很难有定力守护好自己。

坏习惯15

孩子在游乐场上迟迟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见小朋友越来越少,你对孩子说:“别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该走了吧!”终于把孩子拖走了。

提醒:我们总是用相对于别的小孩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别人比较上,并将此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长大之后做事就会轻易受其他人影响。

坏习惯16

路上又堵车了,你将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后面5岁的女儿问你:“为什么我们走这边?”你说:“这儿没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

提醒:当我们在没人监督时违规,孩子就学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

坏习惯17

你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6岁的儿子钻进来想帮忙,你赶紧把孩子推出厨房:“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管闲事’,一边呆着去。”

提醒:我们对孩子的“爱护”,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

坏习惯18

吃饭时,你当着孩子的面愤愤不平地告诉爱人:“小王升职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电脑吗……”

提醒:我们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就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

坏习惯19

5岁的儿子试图拆开一只闹钟看个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么?不准乱动!”

提醒: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可做,哪些不该做,可是,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

坏习惯20

女儿吵着要买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连骗带吓说:“不听话,警察来抓你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提醒:当孩子证明“自己被骗了”,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话了……

结语: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

胎教的影响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