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些,但总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这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及性格病态的发生。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呢?

来了解一下吧

接受孩子感到害怕的东西,不要强迫掩盖他们的恐惧感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时候,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释。如果你都不相信孩子,也不认同他的恐惧,孩子又怎么能相信你理解他呢?更加不可能接受你的解释了。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动物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相处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幼儿教育

告诉孩子你也曾经害怕过

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另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从你的身上他可以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要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

孩子们从小就从小人书和童话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惧怕鬼怪,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无用的。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幼儿教育

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

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而实际上他是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很多我们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害怕了,因为童年的害怕的记忆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和经历都会又影响。他们会潜伏在潜意识里面,在深层次中作用者。压抑害怕,永远都不是有效的方法。

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害怕,把自己曾经的经历和孩子一起分享,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克服它,而不是克制。幼儿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 : 家长可以从某些方面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来帮助孩子。让孩子胆子慢慢的增对,对恐惧不在害怕,家长可以有计划的培养孩子的胆子问题,让孩子成为胆子最大的孩子。

精选阅读

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学恐惧症”


入学恐惧症恐怕是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种进了一些孩子的心里,我们可以从他们磨磨蹭蹭或寻找各种借口以拖延去学校时看出来。有些孩子则干脆表达出来:或大哭大闹,或喊叫着我不要上学l还有一些孩子却真的不能去学校了,因为这时他们不是感冒发烧出虚汗,就是头疼恶心肚子痛,甚至呕吐起来。这当然不是装出来的,而确实是生了病。这就是过分忧虑失调症,对即将上学的六七岁的孩子而言,则是入学恐惧症。孩子从小依赖父母,一旦离开,哪怕这仅仅是暂时离开或者变换了一下环境,也会令他们感到紧张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以往都是父母告诉他们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却完全要依靠自己,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能做什么,从何处着手。

这种恐惧心理常常是由做父母的造成的。

在孩子幼小时,父母会把家庭以外的环境描述得过于可怕,大灰狼、狐狸精在他们尚不知是什么东西时,就已作为凶恶的恐怖形象埋进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当孩子淘气不听话时,父母总能镇住孩子,让他们老实下来。另一方面,大人又过分强调父母怀抱的温暖,告知以爸爸妈妈是。多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不管怎样,他们的要求最容易在父母那里获得满足。当他们因为什么过失惹恼了父母,至多是受些责骂,再厉害也不过是屁股上挨两下象征式的巴掌,过后,父母还总是以某种奖励的方式给他们进行补偿。而外面的世界便没那么多。便宜事了,他们在那里碰到更多的是失望,这在他们上幼儿园时就已多少有了体会。

幼儿园的环境比起家里,在有些孩子看来简直就像是地狱。这里不仅需要适应紧张严肃的学前气氛,还要与各路来的学前孩子进行竞争。大家都必须遵守纪律,要互相比赛,做得好的孩子才会受到表扬,而这在家里并不存在。在家里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没有谁和他们比赛竞争,对于父母的批评,孩子们有时也不一定放在心上,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批评则显然不一样了,何况批评过后没有谁会给予补偿。家庭给予孩子的印象是温暖的、熟悉的,与之相反,幼儿园的环境却属于陌生的冷酷。孩子对幼儿园以外的世界则充满了无法预知的恐惧:一切又需要从头开始了。对于没有幼儿园经历的孩子,这种恐惧感似乎更为严重。

家长们好像也深知孩子的入学恐惧心理。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学校的门口簇拥着众多等候孩子放学的家长。他们焦虑不安地徘徊,互相询问,一副末日来临的样子。一些做父母的把脖子伸进校门,左右窥探,深怕这学校的什么地方埋着地雷,藏着陷阱。

孩子入校的第一天,就给做父母的心头平添了许多难以名状的忧虑。也许,他们是想借助自己的所谓大人的力量,缓和一下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不能减轻孩子的心埋负担,反而使孩子认定了,学校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所在,否则大人们为什么早在一年以前就开始了他们喋喋不休地叮嘱呢。

尽管恐惧尚存,然而也有不少安慰,例如,父母手牵手地每日接送,就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他们认为,只要大人天天接送就不会发生什么问题,这也正是父母的想法,通过具体实施就传达到了孩子的潜意识里。所以,哪天父母若是因为有事未能接送孩子,或是父母想让孩子摆脱这种依赖感,就会使孩子的心头增添一份恐惧感。

父母们没有发现,他们对孩子从小的过分疼爱,已使孩子失去了将来的依靠。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依赖他人而获得的。相反,那些从小独立性强的孩子则有更多自信、自觉和自制能力。上学的头一天,噢,那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天!他们回忆时会这么说。那么我们的父母在孩子上学之前,不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考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知道:

●孩子上学是不容回避之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迁就孩子,除非子生病。

●你可以把孩子领进校门,但必须让他自己走进教室。

●对孩子无故提出的请假要求,决不让步。

●当孩子寻找理由时,你可以告诉他,我知道这些理由,有些有道理,有些可不一定,但只有到学校以后才能解决。

●消除孩子入学恐惧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和其他孩子一起走进学校。

●如果家住得离学校近,最好让孩子自己上学、放学。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我儿子就要上小学,从幼儿园过度,我很担心孩子适应不来,而且最近看到很多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了幼小衔接班,学习拼音和数学等等,于是开始想知道有没有学习的必要,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呢?

上面这个案例典型地反映了小学一年级新生存在的问题和父母在应对这些问题时的无措。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呢?在入小学前,家长应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怀有期待,这是很重要的心理准备。而案例中的奶奶却用上小学来给孩子上紧箍咒,这样必然会让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而不是向往。入学前的准备不仅仅是指知识技能上的准备,学再多的知识也不意味着孩子准备好了,所以,上面那位妈妈提到的业余幼小衔接班,还有安安妈妈提前帮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可能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导致孩子上学后自认为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都会了,不再认真听讲,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哩能力、独立性、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像安安起床穿衣的问题、整理书包的司题、丢三落四的问题,都和他个人的自理能力、独立性有关系;记不住作业则和任务意识差有关系;写怍业拖拉则和做事能力、学习习惯以及时间观念等有羡系。如果父母一味地包办代替,必然会导致孩子能匀发展水平低下的结果。

我们应该明确,孩子的入学准备工作应该是全面的,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准备,更要看到孩子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发展孩子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智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家长还要注意发展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它影响着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以及对集体、对同伴的态度,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等。

幼小衔接班也是全面考虑到孩子不适应的情况,而量身为孩子定制的,父母可以考虑,但是孩子适应小学,不是幼儿园可以一方面解决的,家庭环境也很重要,父母要配合学校,所以自己的责任也不要忘记哦。

如何帮助孩子锻炼记忆力


很多时候,家长会发现,当你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时,或者问一问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孩子都是想半天,然后告诉家长:我忘记了。

忘记自己吃什么了、做什么了,对于五六岁的孩子一点也不奇怪。孩子们的记忆力在这“繁忙”的一天里已经竭尽全力了。每天在幼儿园里玩耍、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他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处理和储存各种各样的信息上。儿童心理学家利萨博士认为,从孩子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开始到他晚上爬进被窝,五六岁的孩子都在期望着能记住这一天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包括他们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所有知识。

不过,现在他们需要记住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学会认字、学习阅读、要了解数字都代表多少,还要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即使听故事,他们也不再是单纯地坐在那里听了,有时候他们还需要回答一些问题,也需要讲出一些故事的细节。

面对这些越来越高的要求,有些孩子开始觉得没有自信,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向你汇报所有应该知道的事情,他们甚至可能说“我觉得自己特别笨!”这个时候,恢复孩子的自信心实在太重要了。其实,记忆力和其他孩子们能学会的知识一样,也是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复杂的记忆过程:储存-了解-保持。

记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五六岁的孩子正在发展对信息记忆、重复的能力。记忆首先需要几秒钟的信息储存,这也是最短期的记忆,然后需要几分钟来掌握信息,这是积极的记忆过程。最后需要一个保持记忆的阶段,这就是长久的记忆了。

比如,孩子从黑板上抄下英文单词的拼写,首先记住的是字母的顺序,随后他们需要写上几遍,虽然不需要花太长时间,但孩子却通过不断重复看黑板、在心理不断重复默念这个单词或者大声读出来,帮助他们记住这个单词。最后,他们可能因为老师的一次提问彻底记住了这个单词。

成人的记忆一般是通过对要记忆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摒弃事物非主要部分,进行意义识记,孩子们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不会进行这种分析,较多地对事物表面进行机械识记。例如成人和儿童同时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成人记住的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而儿童记住的可能是这个人的衣着颜色等等。不过,五六岁的孩子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识记,他们只对能理解的事物进行一些意义识记。

专门研究锻炼记忆力方法的美国学者布鲁诺.弗斯特说:“要具备一个可靠的记忆力,必须每天花上一点时间,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对记忆能力训练越多,孩子们就越容易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对今后孩子上学学习更多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友谊?


作为成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以及友谊的形成是表示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作为孩子就更要从小学习结交小伙伴。

一周岁多到两岁的孩子,虽然很少在一起玩,但他们喜欢注视彼此的活动,也喜欢彼此靠近。不过多数情况下,依然是各玩各的。甚至3岁的孩子,彼此间的交往也是短暂的,往往是两三个人接触一下,很快又各自玩耍。研究材料表明:约有70%的3岁小儿都喜欢个人游戏。父母最好能带孩子到有小朋友的游戏场所,引导他跟别的小朋友玩。但是,一定要在自愿的基础上。

孩子参加群体活动,是以后参加集体生活的前奏。3岁前如果不和别的孩子交往,处于比较孤寂的状态,3岁后再开始参加集体游戏时,就会有不适应的现象,既不习惯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配合行动,也不善于遵守交往规则,结果在集体生活中,像个多余的人,为了避免孩子形成不合群性格,3岁前,父母便应引导孩子习惯于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出现困难的往往是独生子女。某些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他比较喜欢支配别人,因为他在家里称王,父母亲和祖父母亲什么都得依他,使他学会了专横。这个特点带到孩子群中,就很难被集体接纳。因为谁也不喜欢一个专横的人来发号施令。于是,这个专横的孩子就会产生另一个偏向,孤独、寂寞,不敢加入伙伴的行列。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在家里的言行,不能事事依着孩子,听他指挥,使其学会既能支配别人,也可以被别人支配。只有这两种角色都能担任的孩子,才容易加入同伴们的集体。

还有些独生子女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常常从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蔑,这当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不满,从而影响彼此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父母们应该培养孩子这样一种品德,多看小朋友的长处,即使对方不如自己,也要热情帮助。宽容大度是建立友谊所必需的,不能容人的孩子,是难以交上朋友的。

另外,有些孩子太“拔尖儿”。争强好胜当然不能算是缺点,但太“拔尖儿”就不好了。任何时候尖子只是少数,如果什么事都想拔尖儿,也很难交到朋友。因为朋友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强,如果因为别人超过自己就生气,就嫉妒,就心里难受,那怎么能交上朋友呢?友谊是需要为朋友的成功而骄傲的。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当然,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等。这样做等于父母们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代替了他们分析,代替了他们去和伙伴“算帐”,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的坚强后盾,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增长交友方面的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的,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我们的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分为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受欢迎儿童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即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儿童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稳定,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习得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儿童不爱动,反应较迟缓。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这样问他的弟子:孤零零的一滴水,论份量只能以毫克计,论体积也微乎其微,其寿命能有几何?弟子们回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时,它就将获得永生。一个人也是如此,他必须能融合于集体、社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帮助孩子学会建立友谊,无疑给心爱的小天使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写作文没有灵感,那是因为在写作的途中十分彷徨、犹豫,总是认为自己写的很乱,要重写。所以,写作的时候要大胆些,自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用顾虑什么,文章就是这样,展现你的思想。顾虑太多反而写不出来东西了。如何写好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作文材料的积累

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是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许多写文章的高手文思敏捷,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可以顺手拈来,左右逢源。所以,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大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我们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积累我们的资料。

首先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最精彩的书,记录它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账,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在这里,我们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要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其次,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我们可以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但这个知识面太窄了,毕竟课内阅读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还可以多读课外书,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一定要养成做摘记的习惯,因为,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另外,尽管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一定要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因为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二、写作能力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作文不是天生就能写得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但要清楚,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

1.先从写记叙、描写文章开始,然后再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先从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开始,然后在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先从训练观察和积累开始,然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先从写单纯的事开始,然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先不要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然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先模仿,后创造,写有自己个性的文章。

7.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然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练。

这个规律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刀切,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条先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开学在即,不少家长向记者了解,幼儿入园后,如何才能有效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北城幼的江老师。江老师建议,家长首先要对幼儿园有信心,要相信老师一定会照顾好孩子,然后配合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江老师表示,在入园前,在老师进行家访时,父母最好将孩子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情况如实告之,或者打印成文字资料交给老师,方便老师处理。

在新入园的前一两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并可能出现身体不适。这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身体、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如孩子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此时家长尽量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使其有安全感,并引导孩子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帮助他们亲近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对老师有信赖感。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坚决要求他去幼儿园的态度。

江老师还建议家长,入园后,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以及电话联络等各种方式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园生活、游戏、交往等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配合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父母担心初入园的孩子,回家后总是问长问短,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尽量多说一些正面的话题,如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的事,和小朋友们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一强化,很可能使宝宝更为伤心,进而更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

如何了解孩子对幼儿园的感觉?


孩子入园的前几个星期闹情绪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需要时间适应新老师、新同伴,在思想适应离家入园的改变。

紧张:表现为一些反常的举止,如敲指、吮指、拽头发、尿床等。

沉默:表现为当你提及老师、幼儿的同伴或与幼儿园有关的事情时,孩子会停止谈论或变得紧张。

厌倦:表现为对幼儿园失去兴趣,不再想去幼儿园。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上述情况,应试着与宝宝谈谈找出原因。

西方国家幼儿家长经常为幼儿园做义工。有专家就建议家长:每月只需花一个小时在孩子班里义务做点事情,就能看到孩子对幼儿园的感觉。同时也能有机会看到老师对班级的管理,了解孩子与同伴的关系: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

出于我国现状,家长可通过询问孩子有关幼儿园的问题了解孩子对幼儿园的感觉。

美国专家建议:“关键是沟通交流,甚至是与那些很难较长时间专注于交谈的学前儿童。”既然孩子不能主动表达他的感觉,家长就可以询问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班里谁是你最好的朋友?今天在课堂上制作了什么?……如果你的孩子拒绝回答这些问题,或在谈到幼儿园的事情时紧张不安,就可能出现问题了。

家长应该保持和老师的联系。老师每周有五天的时间和你的孩子共处。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忽然不高兴或与同伴关系出现了问题,老师肯定比家长先发现并了解得更多。

孩子在幼儿园不开心时有一些常见的警告信号,如:去幼儿园之前肚子疼或腹泻。如果这种情况偶然发生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反复发生,你的孩子就可能正为幼儿园的某些事情担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