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杯应该说是父亲比较了解的,但是是否也能参透这里所暗藏的教育孩子的玄机呢,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来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启示一 —— 队伍进入状态的早晚 vs孩子的开窍早晚

世界杯比赛好像有个不成文的规律,便是那些从第一场比赛就开始兴奋即进入了状态,在预选赛打得非常出色的队伍,通常会止步于16强外。在我们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听到父母们唠叨孩子何时才能开窍呀,好像总是处在懵懂之中,对学习和考试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男孩子,远比不上女孩子用功,好像老是稀里糊涂升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从幼儿园就是好好学生,用功读书死记硬背,往往到了初三高一就没有了后劲。我记得我在小学时班里有个学习委员成绩好得不行,考第四就会哭。可是,一上中学,成绩一落千丈。原来她妈妈是会计,小学时还能辅导她,总是会要求她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但到了初中,学习的要求远非提前预习能够解决了。所以,建议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有正确的评估——要看孩子的潜力。要给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日常扎实的知识基础,乃至丰富的视野。正如世界杯强队,他们有深厚的功底,一旦勃发,势不可挡。那些过早依靠死记硬背和延长学习时间读书的孩子,真有可能被耗尽。幼儿早教

启示二 ——控制比赛的节奏vs孩子的人格培养

有些强队,比如上一届法国淘汰西班牙时就是这样,他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强迫对手来被动应对。而年轻的队伍往往被对手的老道打败。我们日常对孩子的教育中,无论年龄大小,更应在智力培养外,重视孩子的人格培养。他们要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尊重,更要学会适应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中的学习能力。有些时候,经验——失败和成功——能给孩子一个重要的感悟。我们的孩子就应该像诸如齐达内这样的大将,在人生的舞台从容淡定——一旦有了机会,就会赢得比赛。

启示三 ——哨声吹响前凡事皆可能vs孩子的人生态度

有些比赛,最先进球和一直领先的队伍,到了离比赛还有几秒的时候,居然被对手翻盘。这就是足球比赛的神秘,输赢有时候是完全会被逆转。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必定要教给孩子看待人生的态度——无论失败成功,都要执着而且要自信。轻言放弃,对自己没有好处。早教网

启示四 ——比赛是犯错误多少的对决vs孩子的探索和尝试

进入到八分之一的比赛后,许多队伍都说谁犯的错误少,就会在关键时刻赢得比赛。的确,在这种高手对阵的激烈比赛中,出错会断送整个前程。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的时候,要允许他们自己去尝试和探索周围的环境,自己总结。即便是错误,他们也可从中进行学习乃至顿悟。我们就是要告诉孩子,错误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但是,关键时刻,比如在大考或者交友时,我们的错误就要降低到最低点。所谓的事不过三,应该为不过二。幼儿早教

本网站小编总结 :对于我们来说这自然是一项大大的“福利”,可以从中感受激情、感受快乐。其实,世界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场比赛,它还会给我们很多的家庭教育启示呢。希望家长可以参透这里的奥秘。

延伸阅读

家庭教育现状忧思


据一项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3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

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节衣缩食,早出晚归,物质和精神都付出很大,但效果不明显,收获很小。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不当,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生、养、教都是自发的、本能的,各有一套办法,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据统计,那些主动了解和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父母还不足1%。

根据测试结果,专家认为目前家长的教育类型可以分为以下4类。

过分保护型

这部分家长占30%左右。

过分保护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有的中学生到了高中都不会削苹果。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过分干涉型

这类家庭也占30%左右。

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

严厉惩罚型

这类家长占7%-10%。

这种教育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对孩子严格要求完全正当,但严厉惩罚可能会物极必反。严厉惩罚型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孩子压而不服,嘴上接受,心里不接受;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温暖理解民主型

这部分家长也占30%左右。

专家曾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的。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式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

专家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在生活上物质上对孩子照顾很多,也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自己很少买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书去读,学习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地与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曾经看过一个调查数据,说的是孩子在0-6岁期间,超过90%的时间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由此可见家庭早教的重要性了。而最近看到一则官方的新闻,说的是安徽省教育厅发出“禁书令”,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以及以操作材料、手工材料等任何名义出版的变相教材,严禁“小学化”教学,也很有感触。虽然不少家长担心这样的“禁书令”实施以后,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小编认为这一决策真的可谓是政府在科学育儿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进步的一步。

幼儿教育,家庭是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指的是以家庭亲缘关系为基础,看护人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它不应该只是知识方法单向的理性的传授,而更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之间互动的、生活化的、感性的交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儿童的早期教育看作是重中之重,且极力推崇家庭教育。然而目前我国幼儿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家长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将全部的教育责任交付给教育机构,忽略了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禁书令让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失去了内容支撑,让家长的育儿需求难以被满足,从而将引发家长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可以说,它可能会间接地促使一部分幼儿教育重心“回归”家庭。

家庭教育需要助手

专业的家庭教育必须强调“科学与系统”。所谓科学,便是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孩子进行身心合一的教育。而系统则指的是家庭教育不能仅是局部的、片面的,而应该根据能力分类,多方面展开,所谓能力分类,便是将能力分成语言、逻辑、情商、音乐、绘画、体能等多个方面。这便让很多家长犯难了,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如何“科学”和“系统”这便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专业的工具来弥补。

在知识学习上,家长们可以通过家庭早教书籍、杂志等读物来补充,了解实用的早教信息和技巧,如《好老师不如好妈妈》、《捕捉儿童敏感期》等专著,同时,也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书籍或音像制品,让他们自娱自乐或和他们一起阅读观看,帮助构建孩子们最初的世界观;同时,益智玩具、专业早教设备则可以在孩子的娱乐时间,对孩子的心智进行启迪,如套杯、拼图、七巧板等。而像小天才早教机这类的含有具体内容的早教产品,则可以帮助孩子提前学习基本的知识,缓解今后入园或小学的不适应。

功利心理是家庭教育大忌

正如前文所说,家庭教育主打感情牌,是互动的、交流性质的,通过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强化,实现父母对孩子行为、观念的影响与启迪,因此,盲目追求教育效果、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要不得。

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上)


单纯就事论事,对于洗澡和吃饭这两个问题,我觉得用引导可能比强迫的方式要好。

让孩子坚持洗澡的目的一方面是保持卫生,另一方面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孩子的习惯一直很好,那么偶尔有一天不愿意,那么不妨灵活处理一下,我想不至于孩子以后就再也不肯洗澡了。至于灵活处理,可以是换个方式洗,比如原来用大盆洗,今天用小盆,采取淋浴的方式(沛沛有时不愿意洗我就采取这样的方式);或者跟妈妈一起洗,跟娃娃一起洗,等等;也可以是过一会儿,晚点再洗;或者实在不愿意洗就只洗洗脸洗洗脚,想想大人有时也会偷一下懒呢?

关于用手抓饭,我并无经验,因为沛沛(20个月)也是以手抓为主。我的做法就是,平常多示范,让孩子知道“完美”的方式是用勺子,并在吃饭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提醒,然后就等待她的进步吧。我仍然觉得对于这么大的孩子还是以引导为主,强迫的效果未必好。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还想说的是,非常能够理解你的矛盾。自由的度在实践中的确不容易把握,我自己也时常处于困惑与思考之中。我们都知道要自由,也要有规矩,但究竟什么事情可以给予自由,什么事情则要坚持规矩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就我目前的想法,只要不危及道德、安全、健康,不妨多让孩子自己做主,当孩子有所偏差的时候,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尽量以引导的方式解决,想办法让孩子不经意的快乐地着你的道。有一段时间,沛沛洗澡不愿意脱衣服,讲道理不行,强迫反而更糟糕,天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后来终于想出一招,脱下衣服给娃娃穿,这才让她快乐地着了道。有些时候,当我们觉得似乎没有办法的时候,还是要再绞一下脑汁,总能找到对付这些小精灵的办法。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我经常反复对自己说的,要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在指导孩子的成长,他们是追求完美的,而且不会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来成长。让孩子自己作主,只要是在一个好的环境下,孩子不会就此学坏的。

下一篇: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下)

早教知识:家庭教育≠家庭学习


“您觉得父母理应做的最关键的事情是什么?“自然是抓孩子的学习了!”“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掏钱,上重中之重院校;请教师指导;做完作业给他们查验;给他们背诵英语单词、背诵生词、指导他写一篇作文、出算术题哪些的。”它是一位孩子的妈妈与教育专家的一段会话。

天津亲子教育促进会理事长A说,这名妈妈的回应,可以说意味着了非常多的父母对本身人物角色的了解。她们对“亲子教育”的阐释便是“家中学习”,而文化教育孩子,关键便是抓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管理中心內容,父母把本身的自我定位为孩子的“拐棍”、教师的“助课”,而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爱和为人处事的文化教育这种做父母最基础的岗位职责,则在挺大水平上忽视了。它是父母人物角色的移位。

A董事表明,父母人物角色的这类移位有三大伤害。一是“扬短避长”“强己所难”。一些父母虽然为孩子努力许多 ,但因为不明白课堂教学规律性,不了解课程内容与方式 ,通常是带劲使不上好点子上,而愈发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便成了“强己所难”。尽管有的父母从孩子学习考试成绩提升的临时状况中品尝到过而为努力的“好处”,但却通常是事半功倍。

二是生产制造了孩子社会性阻碍。因为父母过度重视孩子学习,忽略了孩子成长阶段中最必须家中协助她们社会性的义务。例如有的孩子考了上重点大学,却由于生活上不容易自立而休学。就是这样,在父母们的无意间当中孩子成材成了泡沫。

三是“累及不取悦”,导致亲子沟通不和谐。一方面,父母以便“确保”孩子的学习,替孩子干了很多她们有意义的事的事儿,降低了孩子业余生活的很多机遇;另一方面,都不在意孩子是一个单独的个人,替孩子作了很多本应由他们自己做出的决策。这针对发展中的孩子而言,相当于是一种人生道路支配权的夺走。

许多 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人的“学习指导”及其一味地抓学习的作法非常抵触,結果形成了父母管得越大,孩子越排斥的两极化,巨大地危害了亲子沟通的和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