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现在的家长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多数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421”模式的家庭中,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应该如何才能不让孩子做一个小霸王,学会分享呢?快来学习下吧!

薇薇是个内向文静的3岁小女孩儿,话语不多,喜欢一个人玩。在社区开展的游戏活动中,她经常会同时拿很多玩具,或用裙子兜着,或放在自己的周围。她常常大声“警告”企图拿她玩具的小孩,“这些都是我的!你不能拿走”。如果其他小朋友拿走了她的玩具,她就会追在后面,直到把玩具抢回来。如果薇薇和其他孩子因为玩具问题而闹起了别扭,薇薇妈妈就会把薇薇拉到一边,给她另一个玩具:“宝贝,乖,不要去理他们,你自己一个人玩”。

“这些都是我的”,“你们不准碰”,“你不能和别人玩,只能陪我一个人玩”……孩子总是喜欢“独霸”他所喜欢的东西。当孩子开始认识到“我”、“我的东西”“我要”的时候,你会发现很难从他手中骗取东西,他会把食物或者玩具紧紧地攥在自己的小手里,眼睛则非常警惕地盯着你,如果你试图忽视他的独占欲,他会嚎啕大哭以示抗议,弄得你不知所措。

根源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佳佳快来,看,你昨天说要买的加菲猫,外婆给你买来了,这三只都给你,让你一个人玩。”

现在家庭结构简单,独生子女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疼着他们,爸爸妈妈也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让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将好吃的、好玩的独占了,不会想到要孝敬长辈。只要稍不称心,他们就横地打滚哭闹。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和伙伴交往的时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先抢到手,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亲子网

对症下药:去娇去溺,全家共享

不要娇惯和溺爱孩子,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给予他特殊的地位。应该适当地让孩子明白他所得的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大家因为爱他而给予他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和感谢,学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跟家人共享。当孩子学会了在他人给予他东西时表示感谢,那么独占心理和行为也就不会在孩子身上滋长。

根源二:缺乏同伴交往,不会分享

“我整天都待在家里,周围都没有小伙伴跟我玩,只有这些玩具陪我。”四岁的君君抱着一堆玩具,眼睛盯着电视。

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也失去了街坊邻居的玩伴,孩子变得越来越孤独。父母又常常喜欢将竞争压力衍射到幼儿的发展上,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由爸爸妈妈陪着参加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或者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这都让孩子缺乏同伴交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很少关心他人的需求,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不会分享。

对症下药:同伴交往,学会分享

扩大孩子的同伴交往范围,确保幼儿有较多的玩伴。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发展和个性成长至关重要。同伴范围有限,幼儿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也体验不到合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成长。因此,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减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可以让幼儿邀请小伙伴到家里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游戏交往中,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

根源三: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都不跟我玩,爸爸妈妈也不在我身边,我一个人很害怕,只有这些玩具能陪我。”

在幼儿园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幼儿紧紧抓住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不放,不愿与别人分享。这是因为幼儿离开父母,或者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人)时,或者他受到同伴的欺负时,他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害怕或者没有安全感,而熟悉的东西可以给他心理上的支持和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让他把自己赖以依靠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是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法接受的。亲子教育

对症下药:关爱幼儿,鼓励分享

当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喜欢独占玩具时,父母应该鼓励幼儿与同伴积极交往。让孩子知道,能给他安全感的不仅只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那些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们。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得熟络起来以后,他那些不安全感也会渐渐消失,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在愿意与其他孩子游戏的同时也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分享了。当孩子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行为时,家长就应该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让孩子看到你们的肯定。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要孩子们学习分享,就要先使其懂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学着从孩子的独占欲出发,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人生价值,希望以上的几点可有利的帮助父母教育好孩子!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隔代抚养宝宝会惯出小霸王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最新的调查显示,2-3岁幼儿比4岁以上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出现打人、不听话、害羞、闷闷不乐等情况。专家表示,由于2-3岁的幼儿主要在家庭散居,自身的性格也刚刚开始建立,因此对家长的依赖性更强,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养育方式等方面出现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会更大。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如果对孩子百依百顺、粗暴打骂,或者干脆让老人单独抚养孩子,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几率要高出一倍以上。

2岁多的雯雯被家长送到保育院还不到半年,老师就告诉家长,孩子跟小朋友们相处非常勉强,有很强的攻击行为,玩得兴奋时会连着推倒3个小朋友,或是往小朋友嘴里塞树叶,而且攻击时总是笑嘻嘻的,像开玩笑,对方反应越强烈她笑得越开心。专家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其家长过于溺爱。雯雯平时由姥姥照看,老人对孩子过于溺爱,不仅全部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经常告诉孩子不能"吃亏",要霸道一些,打别人可以但不能让别人欺负。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100名被调查幼儿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0%,而该中心此前对本市257名4-6岁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专家表示,相关研究显示,2-3岁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6-44.2%,4-1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15.3%,这两次调查也符合这一数据。本市2-3岁幼儿已经出现相当多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4岁以上儿童,其原因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主要在家庭散居,自身的性格也刚刚开始建立,因此对家长的依赖性更强,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养育方式等方面出现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会更大。在此次调查的100名幼儿中,有12个孩子的家长采取百依百顺、粗暴打骂、放任不管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这些孩子行为问题检出率达到58.3%,家长教育方法正确的,孩子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6.1%;12个由祖父母单独抚养的孩子,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8.3%,而由父母抚养的孩子行为问题检出率仅为25.8%。

此次调查的100名幼儿中有89人为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任性、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当他们的意愿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以攻击的方式发泄情绪,获得心理平衡。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家长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比例明显升高,说明

家庭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家长应多采取耐心、鼓励、启发、引导等方式,避免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另外,隔代抚养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形成,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情况,因此还是应倡导父母亲自抚养子女。再有,调查也发现,与外界接触较多的孩子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7.5%,低于与外界接触较少的幼儿(55.6%),因此家长平时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专家强调,2-3岁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儿童许多不良行为都是模仿而来。所以,父母应该注意抚养、教育方式,杜绝子女受到不良刺激,使儿童健康成长发育。

主要问题检出率表现

攻击行为18%不听话、经常打人

退缩行为16%害羞、不活跃、动作迟钝

抑郁10%闷闷不乐、过度恐惧

家有小霸王(本网站推荐)


前言:很多家长面对霸道的孩子总是很无奈,孩子要什么就必须给什么,将东西据为己有。孩子霸道怎么办呢?下面将教父母们三个小妙招,能够有效地应对霸道的孩子,改变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要操之过急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长与老师都不能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与 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为其难,因为 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在家别太宠溺

这类“胆怯型”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我,敢说敢做,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唯唯诺诺。但是,一旦他们置身于相对陌生的环境或面对生人,便会完全“失去”聪明与灵巧,缺乏信心,不敢表达,尤其害怕失败。

与“胆怯型”相对,“表现型”的孩子倒是特别不怕生,人越多、场面越大,他们的一言一行就越精彩。“胆量的差异既受天生的性格因素影响,也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据姚鑫莉观察,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

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姚鑫莉建议,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鼓励使人大胆

一些孩子不太善于与别人打交道,遇到父母的熟人总不愿意主动问好,要么低着头、要么把脸扭向一边、要么涨红了脸没有一句话、要么干脆躲到爸爸妈妈身后。一些家长便向别人“解释”:“这孩子就是害羞,不太爱说话,见到客人总是别别扭扭的”。

姚鑫莉告诫,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父母应当耐 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励:“第一次见面谁都会紧张,以后和阿姨熟悉了,你一定会说得更好。”“这次没完成没关系!下次我们继续努力,妈妈相信你能行!”在尴尬 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与老师一起轻轻“推一把”,引导孩子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同龄人集体行动,以培养其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鼓励为主、推动为辅,让孩子由“两面派”蜕变为“表里如一”的“自信派”。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霸道行为表面上看是不"吃亏",但是,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很多爸爸妈妈都认为自己并没有教孩子这样做呀,孩子是怎么变得这么霸道的呢?这是当然是有原因的。

家有小霸王 妈妈不用慌


尚未经过社会化洗礼的幼童,在看似天真、活泼又可爱的外表下,实在很难把暴力、攻击与孩子联想在一起;当襁褓中的小婴儿逐渐长大,感官与活动力趋向复杂,在还不会用言语正确表达想法的状态下,“肢体语言”就成了重要沟通工具。

驯服暴力儿之原因探究

虽说“女人心,海底针”,但孩童千变万化的情绪起伏,可也难以捉摸。面对部分小朋友对家人、同伴所出现的粗暴行为,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为学龄前孩童的暴力行为,归类出4项诱发原因。

1 嬉戏时,不当误导

对尚未有是非观念的小小孩来说,表达情感方式,多从模仿与观察中学习。当爸比妈咪与宝宝嬉戏时,若小宝贝对大人出现无意识的攻击或挥拍行为时,父母没有适当予以制止与教育,就会造成宝宝“误以为”可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开心或喜欢的心情。

2 挫折时,是非混淆

“哀哟!宝贝怎么跌倒了?都是地板坏坏,妈咪帮你打它!”家长一句护儿心切的安慰话语,看似爱儿,其实害儿!

专家提到,“家庭”是每个宝宝人格启蒙的发源地,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带来深远影响。以孩子学步期中常见的“跌倒”为例,若因怕孩子难堪、伤心,而把跌倒当下的失误,归咎于如地板等外力,会让孩子养成“不开心=别人的错”这项错误认知,日后面临不顺心,就会养成以“报复”手段来解决问题。

3 孤独时,吸引目光

“跟你说过不要一直打弟弟?你就这么想被骂吗?”面对孩子没来由的攻击行为,总让父母火大又无奈。专家强调,当孩子出现粗暴肢体动作时,家长必须细心的观察、思考宝宝的暴力行为,究竟是生气、难过,还是为了吸引目光。

专家表示,小孩子心思其实极为细腻敏感,当宝宝得不到父母或师长的关心与正向互动时,会因内心孤独,渴望引起“关爱眼神”,而以暴力、大哭,或各种无理取闹的方式宣泄情绪,同时吸引目光。

4 互动时,有样学样

解释孩子没来由的暴力行为,除了宝宝先天气质的本性使然之外,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是重要关键。她表示,在实务辅导经验中,若家长本身有动粗等“家庭暴力”的行为出现,或是长期让宝宝收看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长期“耳濡目染”下,易对宝宝的人格启蒙产生负面影响。

整治暴力儿之心态建立

“我家宝宝爱打人该怎么办?”身为新手爸妈,该如何在化解纷争之余,彻底驯服因不当动粗而惹事生非的小霸王?纠正错误前,专家先教您建构正确心态。

1 找出诱因,耐心处理

寻找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身为家长,面对宝宝不理性的攻击行为,务必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背后,是因为受欺负难过、生活挫折,还是融入幼稚园团体生活后,因为尊宠的关注不再,所以靠“打人”吸引目光;只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本性,都能正确解读宝贝的负面行为。

2 适时纠正,爱的教育

当宝宝的攻击行为出现时,除了厘清原因之外,千万不可用以暴制暴态度教育下一代,应以充分沟通错误为先,并予以适度开导安抚,才能真正对症下药,有效扭转孩子歪曲的人格。

3 争执必然,安全至上

家长可把小朋友间看似吵闹的争执行为,视为宝宝学习团体生活的一部份。人与人相处,摩擦在所难免,当争吵、暴力的行为发生时,爸比妈咪应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互动,在留意安全之余,给予正确观念引导。

4 公正判断,抒发情绪

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别以为孩子还小,家长就能敷衍了事。除了明订规则,帮助孩子判断对错;面对宝宝犯错,在告诫之余,应适时站在孩子的立场替他著想,并给予抒发管道,让宝贝的压抑情绪,找到合适出口。

结语

除了少数行为异常,多数宝宝的攻击行为,都非与生俱来,攻击行为仅是情绪的表达手段,当错误行为出现时,父母亲除了用心观察,找寻原因,透过转移注意力与正面的行为引导来教育家中暴力儿,只要对症下药,孩子的暴力问题,其实不难懂。

刘墉:别养个无能的小霸王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妈妈在马路上跪求她的女儿用功。据说那妈妈跪了十几分钟,女儿都不理,最后还是外人看不过去,把妈妈搀起来。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另一则画面──一个9岁的男孩,因为妈妈不买他要的东西,居然在马路上狠狠掐住妈妈的脖子。更严重的则是,成年孩子要钱,父母不给,居然弒亲。当你看到这样的新闻,你觉得匪夷所思吗?

没良心的猴子

让我先举个养小动物的例子吧!今天你养了一只小猴子,把它关在笼子里,喂它好吃好喝,偶尔牵牠出去玩,从来没教它自己找食物。

小猴子一天天长大,你养不动了,也想它应该回归自然,于是把它放到野外。起先它兴奋极了,一溜烟跑不见。但是因为过去跟同类没有相处的机会,无法合群,甚至被欺侮。加上它不会觅食,几天后你再去看,它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你只好继续喂它,隔两天就带食物过去。

只是你想来想去,认为小猴子还是应该独立,所以你渐渐不喂,它就算抓着你、拉着你、又叫又跳地要吃,你也说:“没有!我不能再给了。”接着把它推开。突然,小猴子抓狂了,它跳上你身,掏你口袋、扯你衣服,最后狠狠咬你一口。

孩子为什么抓狂

听这故事,你也觉得不可思议吗?

不会吧!你八成会谅解小猴子,它从小被宠到大,不懂觅食,当然会找主人要。主人不给,牠又渴又饿,当然急。小猴子会想,你过去给我吃好住好,为什么今天把我赶出去?你不管我了吗?你不爱我了吗?只怕下面还有:“你既然有一天会不爱我,过去为什么对我那么好?”

如果你能谅解小猴子,为什么不谅解孩子?当父母溺爱得孩子都难呼吸了,有一天突然放手不管,孩子抓狂又有什么稀奇?

是谁造成悲剧?

今天在中国,无论家庭或学校,都有个同样的问题,就是跟社会脱节。孩子在学校,只教他读书,不教他了解社会。关起校门教的全是圣人贤人,打开校门展示的可能是一堆坏人。

家里也一样,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一羣人宠一个宝,只要他好好读书,要什么有什么。至于做家事,太浪费宝贵时间了!哪里需要孩子动手?更别说烧饭了,只怕连水怎样是开了,孩子都不懂。

当有一天,孩子入了大学、进了社会,怎么办?有能力的父母照办,他们甚至住到学校旁边叮孩子读书、给孩子作饭、洗衣、打扫。好!成功了!孩子大学毕业了,还申请到国外的学校。

这时候,作父母的又怎么办?可能因为经济问题,没办法了,也可能听说别人孩子留学都自己打工,于是不管了。你怎不想想,就像那小猴子,它从没出去过,可能兴奋得一溜烟,消失在森林深处,从此不知生死,没了消息。再不然,孩子果然去打工,但是连热水都没烧过的他,进入餐厅厨房,猛力端起一锅油,才发现是滚烫的。

请问,出了悲剧,要怪谁?怪他自己不小心,还是怪父母没教?

孩子为什么嗑药

你确实可以说,既然别人宠大的孩子,出国就能半工半读,你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行?没错!大部分的孩子经历一段挣扎,确实能撑过来,但是也有多少孩子,一个学期都念不完,就跑回家了。

再不然,那孩子虽然没回家,却因为受不了诱惑而走歪路;因为受不了压力而酗酒嗑药。这种事情很多,但家丑不外扬,那些孩子的家长不会说,许多把孩子宠大的父母,没看到别家的教训,也就继续同样的戏码。

给他鱼也给他网

再回到养小动物这件事吧!你知道把一只长期豢养的动物,放回野地有多难吗?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熊的纪录片:收养小熊的人,为了放小熊回归自然,居然制作捕兽夹,故意把小熊夹伤。为了怕小熊太相信人类,甚至假装攻击小熊。又为了教小熊觅食,把肉挂在树上,教小熊自己去发现、一步步学着独立。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是不是也该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教导他们谋生的技能?

人生百忌,忌溺爱!

如果你已经溺爱了,趁孩子还在身边,开始转向吧!一步一步转、一点一点教,让他去吃一点小亏、受一点小苦、上一点小当。告诉他:“爸爸妈妈不能跟你一辈子,所以给你鱼,也给你网,下面的鱼,你得自己捕!”也告诉他:“我们的爱虽然无限,但是能力有限,有一天帮不上你,别怨爸爸妈妈!”

宝宝过于的依赖需教育(夏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宝宝性格胆小、害怕见生人,依赖性强,让父母们感到很是不知所措,对于这类的小宝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比较好呢?如何才能够改掉宝宝这种不良的性格呢?以下就来具体的看看吧!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亲子网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亲子教育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表现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现5、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本网站小编总结:良好的性格对于宝宝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若是发现宝宝有以上的性格表现就要及时的帮助宝宝来纠正了,希望父母们都能够教育一个性格良好的小宝宝!

宝宝聪明的几大表现(春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小宝宝拥有聪明的才智是每个家长们的心愿,但是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判断宝宝是否聪明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中提到的昨点吧,可以让家长们仔细的了解到幼儿聪明都有那些的表现!

表现1早说话

如果你的宝宝很早就学会说话,而且进步特别快,在2岁之前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发音清晰,喜欢问,可以说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复杂句子,那就要恭喜您了,您有一个极其聪明的宝宝!

表现2好奇心

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宝宝,思维总是特别敏捷。当你的宝宝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总爱问为什么时,妈妈可要耐心给宝宝解答哦,知道吗?宝宝已经开启解决生活中各种困惑的程序了。

表现3爱看书

聪明的宝宝总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识图及识字都比较早,每次看到书,都会有拿起翻阅的冲动。亲子网

表现4喜欢数字

聪明的宝宝对各种数字特别敏感,善于记住各种数字,如电话号码、门牌号,很早就开始认识书上的数字。

表现5好记性

当妈妈发现宝宝每次见过的事物都能很快记住,如看过动画片后能记住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姓名;妈妈每次教过的诗词,童谣,都能记住时,这些都说明宝宝具有好记性,这是最强有力的聪明优势。

表现6能集中注意力

不要以为宝宝总是爱动,无法安静做好任何一件事。聪明宝宝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到最好,如为完成拼图游戏而非常专心和有耐心。

表现7理解力强

聪明宝宝能理解复杂的概念,察觉事物之间的关系。兰知道汽车、飞机、轮船时,宝宝就会理解“交通工具”的含义。

表现8兴趣广泛

聪明宝宝会同时对写字、绘图,音乐。舞蹈等感兴趣,并热衷于参加这些活动。

表现9判断力强

聪明宝宝对周围事物能做出客观的分析,如对电视里的人物会区别好与坏,对事物区别对与错。

表现10感知力强

聪明宝宝往往有突出的知觉才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

用心把“聪明”培养出来

读书能开阔眼界,提高睿智。多给宝宝提供各种阅读材料,如看图识字,幼儿画册,童话故事、儿歌等。当宝宝能听懂大人们说话时,就给他讲故事,念儿歌,并教他读,反复练习,聪明的宝宝就会背出故事,将故事与图上的内容对应起来。宝宝发现自己会看书时,就会对读书感兴趣,这将大大地丰富他的思维和认知。妈妈要做宝宝的表率,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对于宝宝好问的习惯及时加以表扬,决不能采取不耐烦的态度。

培养兴趣爱科学

如何培养宝宝对科学的兴趣?你可以平时经常给他提些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什么?”“鸡蛋怎样会变成小鸡7”当宝宝说错时,就耐心地帮他解释。

为宝宝准备一些玩具,如小木块、积木、纸片,小石头等,让他经常摆弄。不断地给宝宝创造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增强他的好奇心,培养他对事物的探索和解决能力。亲子教育

特殊培养爱好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如踢球、绘画、音乐,跳舞、棋类等,妈妈要善于发现他的特殊爱好,并为他创造条件。只有满足了宝宝的特殊爱好,才能激发他的天赋。

三项注意不拔苗助长

聪明的宝宝虽有天赋,但学习是一个逐渐增长的过程,让刚满3岁的宝宝去学习10岁孩子才能掌握的知识肯定是不妥当的。决不要让宝宝“马不停蹄”地学这学那,把学习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这样反而会使宝宝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把握赞扬的分寸

适当赞扬宝宝的进步是合适的。有的妈妈对宝宝的每一次进步都过度赞扬,甚至说:“宝宝真了不起,超过了所有的人”,这样的话会使宝宝变得唯我独尊,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正确应对宝宝的脾气

对音乐。绘画,语言有天赋的宝宝,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比普通的宝宝更容易发脾气,对此你不必太关注,给予冷处理,让宝宝去宣泄坏情绪,然后再去引导他控制情绪的能力。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般聪明的小宝宝往往在生活及其认识等方面表现出强适应能力,妈妈们正好可以知道宝宝是否聪明,因此妈妈们了解此方面的相关内容很重要,敬请关注更多此方面的知识吧!

解析宝宝怕打针的原因?(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打针是我们成长过程之中所避免不了的事情,许多的小朋友们都比较的害怕打针,有的小朋友甚至比较的抵抗打针,那么做为妈妈的你如何让孩子勇敢的对待打针这件事呢?以下就从三个实例中总结经验吧!

第一个故事:妈妈比宝宝更“怕”打针

快满8个月了,过几天又到了打预防针的日子。这几天,只要一想起这件事,晴晴妈的眼圈就会红起来:这么小的宝宝,小胳膊上的肉肉那么娇嫩,却要被尖锐的钢针扎下去……每当想起这些,晴晴妈心里就会一阵阵心痛。而晴晴呢,也对打针这件事特别敏感,只要发现爸爸妈妈是带自己去打预防针,晴晴就会惊恐地“哇——”的一声哭起来。看到这个情形,晴晴妈就更加难以承受了,往往自己也会忍不住跟着晴晴哭起来。亲子网

心理专家说:1岁以前的宝宝,往往会通过妈妈来感知外面的世界。

一般来说,宝宝的自我意识要到1岁之后才开始萌芽,在这之前,宝宝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是宝宝与外界建立联系的通道,宝宝通过妈妈来感知外在世界。这个时候妈妈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宝宝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此时的宝宝还不能理解语言的涵义,他们是直接通过感觉大人的情绪来实现交流的。有的时候,父母可能还没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小宝宝却已经准确无误地捕捉到了。

提示:妈妈更要做好情绪管理。

晴晴妈内心里可能有很多未释放的恐惧,对打针这件事有未处理的情结,而且妈妈自己可能就害怕打针。或者说,打针所关联的感觉触发了妈妈的某种被隐藏的记忆。这些,晴晴妈自己可能都还没感觉到,但是已经被晴晴捕捉到了,而8个月的晴晴分不清这种对打针的恐惧究竟是妈妈的还是自己的,她只是单纯地感觉到了,所以也就会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第二个故事:打针一点儿也不疼吗?

咚咚是个乖宝宝,平常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都乖乖地遵从妈妈的安排。可是,一到打预防针,咚咚就像变了一个孩子似的,越跟他说“不疼、不疼”、“别怕、别怕”,咚咚越是闹得厉害、哭得起劲,常常是一路哭闹挣扎,直到需要妈妈和护士阿姨两个人搂住他、摁住他,另一位护士阿姨才能把针扎进去。有时候,因为咚咚挣扎得太厉害,还要补上一针。咚咚妈为此又气又急又心疼:“打个预防针能有多疼啊?咚咚却像蒙受了天大的不白之冤,恨不得把医生的桌子都掀了,也没见其他的小孩子像他这样闹的!”

心理专家说:宝宝对疼痛的感知与成人不一样。

宝宝打针的时候,很多家长总爱对宝宝说:“不疼不疼,一点都不疼。宝贝勇敢点儿。”但是,打针真的不疼吗?打针的疼痛对于成人来说,也许不值一提,而对于一个宝宝来说,他的承受力可能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或者十几分之一,但是他所感知到的疼痛却可能是成人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尽管每个宝宝感受疼痛的阈限不一样,对痛觉感知的发展程度也有快慢,但是疼痛一定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亲子教育

提示:对疼痛的认可很重要。

咚咚妈在说“不疼不疼”的时候,作为小宝宝,他内心会产生很大的矛盾感,因为他还不能把自己的感觉和妈妈的感觉分开,所以他也许会想:分明就是很疼很疼,妈妈为什么非要说不疼呢?这种矛盾感可能比疼痛本身带来的痛苦感更加强烈,更加具有破坏力,因为这会妨碍宝宝对外在世界产生信任感,也许会对他的心理、人格的发展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第三个故事:不乖吗?那就去打针吧。

两岁的朗朗怕打针,只要一提起打针,他就一脸惊恐,眼泪吧嗒地直往妈妈的怀里扎,嘴里还大声喊着:“不要、不要!”但打针这件事情会经常在朗朗的家里被提起:朗朗不吃饭,姥姥就说“那明天我们去打针吧”;朗朗不好好睡午觉,妈妈也说“那我们明天去打针吧”;朗朗不收拾玩具,爸爸还是说“那我们明天去打针吧”。

心理专家说:心理的疼痛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打针留给身体的疼痛感,以及疼痛感所带来的恐惧,妈妈温柔耐心的抚慰很快就能化解;但是,如果这种疼痛带有惩罚的意味,那么这种生理上的疼痛,就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疼痛和恐惧,它往往会冲淡亲子之间的情感,给这种亲密关系带来破坏。

提示:别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朗朗家长的做法在无形中给宝宝传达了一种信息:不乖的孩子就要打针。因此,在朗朗心中,打针这件事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意义:因为我被打针,所以我是坏孩子。这相当于间接地给孩子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而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同。如果这种对“坏孩子”的认同不被阻断,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会更加朝向坏孩子的标准发展。

更好的办法,让宝宝不再怕打针

*提前告知。妈妈最好用讲故事的方式,提前给宝宝将打针这件事。比如在去打针的路上,妈妈可以给宝宝讲:一个住在针管里的小精灵很孤单,她想和宝宝做个游戏、成为朋友,于是……这样既是对宝宝想象力的一种滋养,也可以很好地舒缓他对打针的畏惧情绪。

*妈妈先调整自己。在打针的过程中,首先妈妈自己要做到镇定。因为宝宝是从妈妈的气味、体温、呼吸的节奏、皮肤的感觉中获得安全感的,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本身很焦虑,那么妈妈的气味、呼吸的频率都会改变,这无异于告诉宝宝一件重大的事就要发生了,无形中增加紧张气氛。

*接纳和安慰。不要用“不疼”、“不怕”这些生硬的词汇去否认孩子的感觉,要让宝宝知道,对打针感到疼、感到害怕都是正常的,这些也是被爸爸妈妈所接纳的,是被允许的。所以,这个时候妈妈最好说:“是的,有些疼,妈妈知道了。”同时,也不要太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比如说:“你看×××打针就没有哭。”而是要提供给宝宝更多支持性的抚慰,可以重复说“妈妈知道了,妈妈在这儿呢”等语句。此外,平时哼唱给宝宝的能带来安抚的歌曲,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得上。

别利用打针这件事说事。不要用“打针”吓唬宝宝,并以此要求他去做家长想要他完成的事情;如果想让男孩更勇敢、更坚强,可以在平时用故事来告诉他,而不是在打完针之后,要求他“你是男孩,男孩打针不哭”,更不要嘲笑他,说类似于“你瞧瞧你,还男孩呢,哭得就像个小妹妹一样”的语言。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此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打针首先父母不可以带有消极的情绪,因为现在的小孩子很会察言观色,父母们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对于打针孩子们首先就要摆正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够给孩子打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