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对家长来说是意见大事,家长对于这件重要的事情怎样来互动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呢,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正确的做法。

(一) 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 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早期教育指导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 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 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 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幼儿教育网

(六) 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本网站小编总结 :对于家长过度的限制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有利的,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常识,希望家长可以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为家长以后教育孩子起到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让家长的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zj09.com小编推荐

达尔文对孩子的性教育有哪些?


其实达尔文也是一个敢于冲破世俗偏见的人。他在“性”被列为禁区的时代就有步骤地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性教育。达尔文的二女儿曾回忆说:

“妈妈最后一次怀孕时,我还不满8岁,爸爸就抓住这个机会对我们进行教育。他告诉我们妈妈为什么会‘生病’。此后他还给了我一本书,我读完以后,开始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由此我想到,当今社会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要早作打算,而且我们的教育要理直气壮、科学、艺术。周总理曾郑重提出,应当在男孩子首次遗精之前、在女孩子初潮之前,将性知识教给他们。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国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儿童健康的性心理了。

有资料载,日本文部省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课教科书的封面是一名妇女分娩的情形:产妇分开大腿,一个婴儿的脑袋钻出产道。这张图片直观地回答了许多儿童爱问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有调查显示,新加坡儿童在1岁时就开始有男女性别意识。有的女童看到男孩的生殖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教师会耐心地告诉她简单的生殖知识,并不会遮遮掩掩。

同时,性教育也要适度,否则会事与愿违。英国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体系发展得最好。其内容包罗万象,既包括性特征、性健康以及两性关系的知识,也包括性道德与情感发展的教育,而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还设置了不同的必修课程。然而,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英国现在已成为欧洲16岁以下青少年怀孕以及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毫无疑问,青少年性心理困惑、性行为失范这一尴尬局面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我们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规律,并克服性教育渠道的单一性,进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网络。我们也要改变“唯性而教”的错误认识,要把性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我们对孩子的性教育也要具有科学性,不能靠藏着掖着来躲避孩子的问题。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有助于孩子更好的保护自己。

正确的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冬季亲子教育)


前言: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做为家长不仅仅要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吧,对于教育小宝宝很有用途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孩子们当然更愿意父母看到自己的优点,得到肯定,听到表扬,同时忽视自己的缺点。事实上,心理学家们经过调查发现,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孩子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容易取得进步。有很多的家长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奖励孩子,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会让孩子获得喜悦的感受。

但是,鼓励和肯定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一定要教会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孩子的优点固然值得大加赞扬,但是缺点也不能只顾粉饰而不去帮孩子纠正。孩子就像是一株小树苗,只有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修剪枝叶,他们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

与些相反的是,有的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孩子一露出缺点就批评责骂,这样一来,孩子们心中本来可以长成优点的种子,就在家长的冷遇下如同遭遇了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从而变得枯萎或者死亡。亲子网

我认识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对自己儿子的管教非常有办法。她在家里的墙壁上贴了一张“功过表”。上面分成了两栏,一栏记优点,另外一栏记缺点。当儿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她就会在缺点一栏做上记录,时刻提醒儿子不要再犯;如果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多了一个什么好习惯,家长也会在上面做好记录,同时对孩子进行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

时间一长,这张“功过表”渐渐开始发挥作用。它就相当于一个催化剂,让孩子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之后,再一一加以改进,继续发扬优点,同时积极改正缺点。

当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已经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自纠自查的习惯。他就像是水的自净作用一样,会不断反省自己,每天都会取得新的进步。

处于教育黄金期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反思意识和控制能力都很差,因此特别容易受到暗示或者兴趣的支配。在孩子自我意识不断进行强化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随时都认真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时,要进行表扬,给他们良性的暗示和正面的刺激。这样,孩子的优点将会被继续发扬光大。

至于孩子的缺点,家长也不能总是以训斥来进行教育。要知道,孩子们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在潜意识里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当他们的某个小缺点反复出现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考虑用正面的鼓励方式,不动声色地帮孩子进行克服,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反复地进行批评。亲子教育

家长要真心诚意地帮助孩子,坚持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从孩子的表现中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真诚的表扬。那么,孩子的自觉管理意识一定能形成,从而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调整。

本网站小编总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所担心的不是考虑孩子有多少的缺点,而是学会如何让孩子去改正缺点,相信此篇文章可以使更多的家长们了解到正确的育儿法则!

“挫折教育”有哪些好处?


挫折教育的四个阶段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挫折教育中家长易犯的两个错误

错误一: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

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是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孩子有收获。

错误二:家长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在幼儿园举行的公开课上,很多孩子并不想发言,小手偶尔抬起一点又立刻放下,再扭头看看妈妈的脸色。不少妈妈都拉着脸、紧皱眉头,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尽快发言,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强举手。

家长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给孩子更多选择,让他(她)做喜欢的事情,真正从内心去激发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该如何爬起来。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家长在对待幼儿挫折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意识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中的,那些成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中进行的。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孩子,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

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孩子“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让孩子在做中体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

第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至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又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自信。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有些挫折的产生无法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来阻挡、回避。对待它们,我们要教孩子合理运用一些心理防卫机制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孩子长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长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肤黑更健康呀,我觉得你也很可爱。”

家长的无心对孩子伤害最大


孩子从小到大总会有出现很多的错误的,然而家长再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究竟是家长的那些伤害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幼儿教育网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教育有方:

教育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伤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 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幼儿早期教育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教育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伤痕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幼儿早期教育

教育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应该多注意一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方式,避免孩子在教育的时候家长的无心决定而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希望我们几天的内容可以为以后教育孩子提供一定的帮助。

聪明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大体上,制约着父母、导致教育过程中各种紧张状态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恐惧、焦虑和野心,它们分别对应着从最基础的安全层面到最高级的发展层面的过度需求。如果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慢养”的状态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来。

Step1破除恐惧

你会不会时不时地喊儿子一声,以确保他没事?一旦他离开你的视线范围,你就会担心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等到不得不放他单独出门的时候,你是否会反复确认,提醒他注意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在他离开的整个期间都坐立不安,直到他平安回来方才松一口气?……如果是这样,你或许就该对自己的恐惧心理加以注意。

恐惧主要来自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心,适当程度的恐惧是正常且必要的。然而被恐惧感驱使的父母往往会过度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制约。他们极力想要将孩子身处的世界变成一个完全没有危险的地方,任何可能的危险(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都被视为大敌。过度的恐惧感不是对孩子的状态及其所处的真实环境的反应,更多地源自父母的内心——这类父母往往对自身及自己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缺乏信心。

★应对方式:保护,但不过度★

在危险面前,父母常常容易低估孩子的能力。法国心理学家让·皮埃尔·温特指出:“真正的危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我们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来具体考量危险的程度,也要逐渐学会放开牵着孩子的手。”莉奥诺·斯凯纳齐因为去年让9岁的儿子独自搭乘纽约地铁而被媒体称为“美国最差妈妈”,如今她在博客中开展了反对父母过度保护的运动,她强调自己非常赞成应该保证孩子安全的立场,但前提是“要搞清楚哪些才是真正的危险”。尽管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败,但如果从来不曾跌倒,就永远学不会怎么爬起来。因为恐惧、担心,紧紧拽住孩子的手,而不让他做出更多尝试,肯定是不可取的。最佳状态是既确保孩子的安全,又不过度保护,以至于限制了他的成长发展。做父母的不妨仔细考虑孩子的能力,同时评估危险的程度,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Step2驱除焦虑

你是否会在孩子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对他发急?当他在某些方面看起来“落后”于同伴时,你是否很难再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是这样,你或许就该对自己的焦虑心理加以注意。

焦虑心理的来源归根结底是怕孩子脱离掌控。被焦虑感驱使的父母往往会给出过分生硬的规定,这些规定有一部分来自他们自己的主观意愿,一部分来自刻板印象,还有一部分来自和周围人群的比较。

焦虑心理反映出了父母内心的不自信——无力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故而对孩子严加要求,甚至提出过分目标,比如要求孩子“必须”在一个月内背下10首唐诗,或“必须”在期末考试中排位提升5名。事实上这当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背下10首唐诗之后紧接着可能是学会5支钢琴曲,提升5名之后再提升5名看起来也理所应当——只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与自信,反而可能陷入越来越深的焦虑之中。

★应对方式:学会等待,享受过程★

孩子的学习过程有好几种可能性:对于某些内容,可能一学就会;对于另外一些,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几乎看不出他有任何进步,直到某一天,他忽然之间学会了。如果父母关注的焦点在结果上,遇到孩子学得慢的情况就难免心浮气躁;而如果把关注点放在过程上,从中获得的每一点收获、每一分乐趣,都是价值所在。克服焦虑心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做父母的用不着拿外在的标准来作为评判的依据,也不用将孩子与别人多加比较。克服焦虑心理的另外一点,就是不要急于为孩子塑形,不要现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定论。人的一生很长,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教养孩子,就要多给他一点空间,容许他犯错、走弯路,也容许他慢慢勾画自己的人生蓝图。

Step3超越野心

你是否有意无意地把孩子作为向朋友炫耀的资本?有没有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他的身上,为他制定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计划?……如果是这样,你或许就该对自己的“野心”加以注意。

如今,许多父母都把全部精力和金钱投注到了一个孩子身上,从而形成了“我要他比我好”、“我要他比别人好”的心理预期。怀有此类心态的父母,一定要反躬自问:“在‘爱’的旗号之下,我所做的当真是为孩子好吗?还是为了满足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将太多期望强加给孩子的父母往往在自己的人生中早已放弃了努力,不愿承担奋力拼搏的艰辛和可能的挫折与失败,而是将这一切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是很不公允的做法。

还有一类父母,本身是成功者,因此特别不能容忍孩子的不成功。英国著名书评人约翰·凯里曾指出,父母对子女的最大烦恼永远都和一个愿望有关,就是希望他变得不同。在努力满足父母期望的过程中,在一切都追求最好的过程中,孩子也会逐渐丧失创造力,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应对方式:让孩子决定喜欢的画面★

什么是家长想要的?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平凡的人,还是一个快乐健康的普通人?什么又是孩子想要的?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人生,还是被家长的意愿所主宰?为人父母的想通了这些问题,就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美国作家卡尔·奥诺雷建议父母将培养孩子看成在白纸上作画,随着他们逐渐长大,这张画会慢慢有自己的线条和色彩。他说:“父母们应该尽力站在画外,让孩子来决定自己喜欢的画面。”同时他认为,关键在于要意识到:“最大的错误是以为存在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良策。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存在的。”

做为一个聪明父母,就要放下心中对孩子安全的恐惧,消除自身对孩子的焦虑,让孩子自由的做他自己。

爸爸对宝宝的教育有哪些好处?


△男性更倾向于凭直觉来照顾宝宝。按理说,女性的直觉超过男性,然而母爱太浓烈有时反而成为育婴的干扰因素,新妈妈常常有这样的困扰:亲朋好友提供的育婴经验大相径庭,到底该听谁的?如果放手让新爸爸来担当一定的育婴任务,就能让宝贵的直觉起作用。男性很少为他人的七嘴八舌所左右,他们认为令宝宝更舒服的方式就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判断都是对的。

△男性更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如果宝宝能用双手乃至双脚“抱持”奶瓶,爸爸就不会帮他拿着奶瓶;如果宝宝愿意翻身,爸爸就等他独立翻身,而不会在宝宝翻得不顺利的时候帮上一把;宝宝再大一点,乐意自己吃辅食并把猪肝泥糊得一脸一身,爸爸也会鼓励他自己拿勺子,而对这种“麻烦的喜剧效果”视而不见。爸爸带大的宝宝往往个性坚毅,有主见,有股不服输的精神,这与纯粹由妈妈呵护长大的孩子完全不同。

△男性更能在看护宝宝和自身生活间找到平衡。新妈妈曾抱怨过新爸爸看护孩子“不专心”吗?事实上,长达两三年寸步不离的育婴生涯不仅对妈妈不好,对宝宝也没好处。太紧张孩子的一颦一笑,只会把这种“唯恐出错”的焦虑心理传染给孩子,让宝宝变得情绪不稳。爸爸一面守着宝宝,一面上网或看报,这没什么不好,宝宝也需要“自得其乐”的空间,这一点,妈妈要向爸爸学习。

为了宝宝,爸爸们要经常照顾宝宝哦。

男孩与女孩的教育有哪些不同


现在的国家和政府等有关部门都在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但是这样的观点真的是有真确的方法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方法来了解孩子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那些,这样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方法。

1岁前,男孩管,女孩宠。这段时间里,孩子还没有什么意识,需要父母提前对他们的性别性格有所界定。比如可以经常对男孩说“不哭”,而对女孩子要像对待“小公主”般宠着。

1—2岁,男孩能说20个单字就行。男孩语言能力发育较晚,通常,女孩在1岁左右时,就能说出很多单字和双字;而男孩可能只会说些单字。闫琦认为,这是因为男孩的语言中枢神经长得本就慢些,所以在1—2岁时,他能说20个单字就行。“即使孩子没反应,也要多和他交流,如果想引起他的注意,可以用动作来表达。”此外,上海儿童中心儿保科副主任医师吴虹提醒,男孩子生性较淘,从能爬能走时,就要严防意外,扫除家里的安全死角,比如拐角放家具,桌角包防护等,还要防止男孩子爬高。早期教育

2—3岁,男孩多防传染病,女孩多防免疫疾病。宝宝们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男孩子更加冲动,女孩子更加细腻。“此时不要过于约束其行为,顺其自然。”闫琦说。此外,2岁半到3岁的孩子易生病,男孩易得传染病,因此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女孩患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比较大,家长应多注意这方面的信号。

3—4岁,男孩多做智力游戏,女孩多做体育运动。此时“性别特征”更加明显,男孩一般会特别淘,女孩子则变得胆小内向。“这时家长就不能再听之任之了。”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认为,男孩子应多接触有挫折感的智力游戏;女孩子则应通过体育活动增加安全感。

4—5岁,加强女孩自我保护意识。这一时期,家长应对女孩加强“性生理”教育,提醒她们“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身体”。平时教育她们注意卫生:上厕所前洗手,不要叉着腿坐,别穿太紧的衣服,以免给私处留下健康隐患。早教网

本网站小编总结 : 男孩女孩都一样肯定是得不到科学的依据的,现在的孩子再教育的时候家长都在提倡有有科学的态度去教育问题,家长可以根据上面的内容为家长再教育孩子的时候出一点注意。帮助家长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