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们接受外在事物是很快的,做为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对孩子此方面的培养与引导,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教育小宝宝成长吧,天天有新鲜事往往更加使孩子聪明,多注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认识自己、家人及其相互关系

3个月左右,可以让宝宝照镜子认识自己的脸。6—7个月他就会对自己的镜像拍打、亲吻、做游戏。6个月时叫他的名字,他会立刻转过头来,知道您是在叫他。10个月左右就会认识常见的亲人。5—6个月时您可以让他照镜子学习用手指认自己的五官。7—8个月时,如果问:“鼻子呢?”他就会笑眯眯地指着自己的小鼻子。2岁半左右,宝宝可以明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并开始了解亲人之间的关系,如妈妈也叫姥姥“妈妈”等。让宝宝经常看自己和家人的像册,是学习了解亲人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的不同职业的好方法。可以让宝宝指着自己的照片向家人或客人做自我介绍: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干什么等。要让宝宝学会出门回来时,自己找到家,能说出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单位与地址等。早教网

了解物体的属性、用途

当宝宝听到一个物品的名称后,立即主动寻找并注视时,就说明他已经将名称与特定的实物联系起来了,教宝宝学认东西要注意五点:à要一件一件地教,避免混淆。á挑选宝宝当前最感兴趣的东西教。â多重复。认一种东西至少要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才有效。ã要使用简洁、正规的语言,如汽车就说“车”而不说“嘀嘀”,电灯就说“灯”而不说“亮亮”等。ä对同一类东西要逐渐提供不同的花样。例如“灯”,从开始只认识屋顶上的吊灯,到台灯、壁灯、路灯、车灯等等,使他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词”的概括作用,发展思维能力。

1岁以后,在熟悉常见物品名称的基础上,再了解各种物品的属性

可以为宝宝准备一只“百宝箱”,里面装有各种各样的直径大于3厘米的可以摆弄的小东西,如小火柴盒、小瓶和盖、微形手电、乒乓球等,使他在摆弄这些小东西时学习观察物品的属性,如颜色、形状、软硬、厚薄、大小、粗细、轻重、冷热、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以及物体是否能弹跳、滚动、扔在地上有无响声,是否能合拢与分开、打开与合上,能放进去、拿出来,能套上、取下来等等。2岁左右时,可教宝宝说出各种常见物的用途,如球是玩的,笔是画画的,杯子可用来喝水或牛奶等。2岁半左右,就要让宝宝学习分类和概括。如按物品的表面特征分类:颜色、形状、大小等。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小时候的记忆力很强,若是妈妈们有心的话可以从宝宝3个月起就开始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宝宝认识的东西进行分类,久而久之,回头再看时,你会发现宝宝已经能够认得百种常见的物体!

精选阅读

儿童猥亵案 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些事!


近日,儿童猥亵案频频刷屏朋友圈,再一次激起公众对孩子“性教育”的讨论。下面让我们先通过两个新闻事件来回顾一下发生了什么?

案件一

时间:8月12日

地点:南京南站候车室

事件:

一年轻男子在大庭广众下将手伸进一女孩的裙子内,反复抚摸女孩的胸部实施猥亵,女孩没有任何反抗行为。

经调查,该男子是女孩的哥哥,两人无血缘关系,女孩是男子父母的“养女”。

案件二

时间:8月14日

地点:重庆某医院

事件:

一中年男子将双手放进一未成年女孩的裤子内摸其身体,女孩无任何反抗。

警方通报,该男子系女童姑父。

尽管以上两个案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但两者之间的某些高度相似点却让人细思极恐:

相似点1:受害者是女童

先来说说受害者是女童。看了这两则新闻,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女童更容易受侵害,她们比男童更需要保护。

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男童被性侵的案例也不少,只是大多数没有被曝光出来。在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侵害还在继续发生,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局限在女童身上。

相似点2:熟人作案

此次的两个案件,之所以能触碰到公众的敏感神经,无疑是“熟人作案”四个字,更何况还是“亲人”。

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提防陌生人,可是从来没提醒他们提防熟人,因为我们美好地相信“熟人”会像我们一样爱护孩子。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给了我们一记耳光:“熟人”也会伤害我们的孩子。

相似点3:无反抗行为

这个关键词值得每一个家长深思:为什么孩子不反抗?

她们都是害怕到不知所措忘了反抗吗?不!她们只是不懂!

她们之所以不懂,一是家长没告诉她们要拒绝别人那样做;二是在孩子的眼中,被别人摸一下好像也没有什么损失,更何况那个人是“哥哥”、“姑父”这些“熟人”呢;三是她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别人的这种抚摸行为其实正是对自己的侵害。

而更可悲的是,面对接二连三发生的儿童猥亵案,我们当中的大多数父母依然不知道孩子的性教育应该从何开始,怎样开始。

当中原因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我国儿童性教育的滞后。

这让朵妈想起了今年3月份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它本该成为我国小学生性教育的范本,可是因为某些家长吐槽“尺度过大”,纷纷抵制学校和出版社、甚至上升到对课本主编的人身攻击,最终该课本在家长们的口诛笔伐中被全部撤回。

当这些家长沉浸在保护孩子免受“黄色课本”荼毒的胜利喜悦中时,中国的儿童性教育又退回到了原点,再被人们热烈讨论时,却是在5个多月后的现在,又一批孩子受到了侵害的现在。

比起孩子的懵懂无知,家长对性教育的无知无为才是不法分子们最大的助攻。

为了让孩子学会反抗性侵害,我们作为家长的再也不能只是当个“吃瓜群众”了,孩子的性教育,必须立刻马上提上到日程中来。

有家长可能会抱怨:“这太难了,如何开得了这个口啊!”

看到了吗?其实重点不是太难,而是家长们根本就不知怎么开口跟孩子谈“性”。

针对这部分家长,“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一句让朵妈印象深刻的话:“只有性教育不能转弯抹角一定要直白。”

是的,不要羞于启齿,孩子的性教育越早开始越好,说得越简单直白越好,越晚开始芥蒂反而越大,孩子的好奇探索心越强。

一般来说,3岁~学龄前是一个比较适合进行性教育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经历性蕾期,会对自己的器官产生好奇,家长最好是让孩子独立睡觉、洗澡,从而帮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身体界限,认识到自己的性器官是别人不可侵犯的。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却对孩子的性观念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弄清5件事,让早教事半功倍


上早教机构早已不是少数孩子的独享,越来越多的宝宝走进早教课开始人生的起跑线。对于即将带宝宝去上早教课的家长们必须要弄清楚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作为送孩子上早教的一些准备功课。

1.动机——为什么要让孩子上早教?

请问问自己你带孩子上早教的动机是什么?是学知识?例如,小小年纪就认识几百个字?那他读小学中学学什么,他的上课等于是浪费时间。是学才艺?例如,舞蹈,声乐,钢琴,画画,写字?那么在你不确定孩子对什么有兴趣之前请不要妄下定论。

其实,上早教需要摆正心态。你带孩子上早教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懂得怎样引导和了解孩子,在于给宝宝一个快乐玩耍的环境,在于系统地养成一些习惯和创造接触同龄宝宝的机会。

2.事实——孩子的特点天赋秉性是什么?

自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然,大部分父母是不能够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宝宝的。就算是了解,也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所以,多用心、用方法去寻找孩子的兴趣和潜力,也许还能为你选择早教班带来一定的参考。孩子并不知道学什么东西将来有何用处,所以孩子究竟该学些什么主要靠家长的选择。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3.目标——我想在一段时间后看到孩子怎样的改变?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一定需要坚持和有方法。

家长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关注孩子是否有所进步。另外,也需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于所有的早教课程都是有效的。因为有很多的早教中心,其实是在以幼教的方式在做早教,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知识和技能,其实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要潜能开发的好,三岁以后学都不晚。

4.计划——我们能学到什么,为孩子做些什么?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回到家中,将这些方法和理念贯彻下去,持之以恒,是在家长踏入早教圈之前要明确的一点。

5.态度——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到早教机构上课这件事?

早教课只是领进门,真正有用的功夫是在课下,每天都要和孩子实践。不要对早教机构的期望太高,不要在乎宝宝学会多少技能,上早教课的目的是把老师的正确方法及理念学过来。对于天生爱学习的孩子,上课是一种享受和快乐;对于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就需要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勉强,引导孩子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与进去,有体验就有学习,没有表达不代表没有吸收。不要跟风,不要攀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体,更不能复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要发现孩子本身的特点。

宝宝学步二三事


一、宝宝学步家长须知

1.宝宝学步的5阶段

第一阶段10-11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阶段13-15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保护好宝宝学步的3个阶段>>

2.宝宝学步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时,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1、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3.父母应该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4.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车是最常用的学步辅助工具,但使用学步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②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③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④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⑤楼梯、小板凳等,也可以当作宝宝的学步辅助工具。

5.学步安全措施

正处于学步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6.学走后安全检查

一些宝宝在学步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专家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如果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不必过于担忧。。

许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专家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二、宝宝学步注意事项

1.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宝宝学步晚的7大因素>>

2.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TIPS:宝宝不敢往前迈步怎么办?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为了让宝宝能勇敢地试着往前走,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当宝宝害怕踏出脚步时,您可以用温和带着微笑的口吻告诉他“宝宝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这样宝宝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当宝宝走到目的地时,父母可以抱抱他或为他拍拍手,让宝宝更有信心。小游戏帮助宝宝学走路>>

3.注意异常

O型腿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宝宝O形腿请不要盲目矫正>>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扁平足

扁平足(扁平足-困惑家长和医生的问题)大多不需担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出现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尤其到了学走路的阶段,看起来就更为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先观察,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再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

这个节日过的,天天吵架印象了孩子


国庆长假,我确和老公在家冷战了一周。本来是很期待的一个长假,我们早就计划着回老家或者出游,但是老公时间没有定下来,我们都把这些活动推后了,加上孩子在家不听话的闹,我们开始冷战了,我们忽略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现在想想后悔极了。

有时候夫妻吵架是因为对方的一些言行让自己不舒服了,比如说妻子总爱在家里唠唠叨叨、丈夫总爱乱丢袜子、妻子忙着打扫的时候丈夫却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球赛等等。因为受不了对方的行为就容易有怒火,可是这些小事时常发生,要是经常吵架,让孩子看到了可不好哦! 早教网

夫妻吵架在所难免,但吵架也是有艺术的哦!首先,夫妻对于对方身上的小缺点要学会容忍,比如说丈夫一直就是个很随性的人,东西喜欢随处摆放不拘小节,这样的小习惯是很难一时改掉了,妻子应该做出理解和容忍;其次,妻子如果想让丈夫给自己帮忙,可以笑着对丈夫说“来帮帮我吧,我一个人打扫真累啊”,而不是一脸抱怨地数落“我都忙成这样了,你还在看球不来帮我一下!”这样反而会使丈夫觉得反感,产生矛盾;还有,夫妻吵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就大吼大叫,这样不仅容易惊动孩子,而且会使情绪更加激动,小吵就变成大吵可就麻烦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想这几天我们的所作所为,现在不免有很多后悔和辛酸,我们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宝宝入园第一天爸妈该做的事


第一天入园可以提前接宝宝回家。入园前,要告诉宝宝,幼儿园是可爱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入园的早晨,要用鼓励、赞美的语言来激励宝宝,如:“宝宝真了不起,今天要上幼儿园了!”

应准备什么物品?

杯子、毛巾:幼儿园统一购买的,要在上面做明显标记,最好加上宝宝喜欢的图案。需要自己购买的,注意杯子的盛水量稍大于宝宝每次的喝水量即可。毛巾不宜过大,最好买纯棉且质料稍厚些的。

被褥、枕头:宝宝的被褥应用质地柔软、保暖性好的棉布制成,填充物最好是新棉花。枕头不要太高,5-6厘米就可以了。枕头的填充物要有一定的吸湿功能,如荞麦皮、茶叶、木棉等。

学习用品: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泥、图画本、小剪刀等。

其他备用物品:纸巾、手帕,最喜欢的小玩具,一套衣裤,写有父母联系方式的名片等。

应具备哪些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要让宝宝学会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睡觉、自己穿衣等基本技能。宝宝吃饭时应注意要坐在位子上;学会喝水前尝试水的温度,渴了会主动喝水;会穿脱衣服、鞋子;想上厕所时,能大胆告诉老师。如果孩子上厕所需要忙,家长可以站在旁边指导,慢慢让孩子独立上厕所。

劳动能力:宝宝要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擦洗自己的小凳子,要帮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妈妈拿拖鞋等。开展劳动比赛,可以是家长和宝宝一起比赛,也可以在宝宝伙伴之间开展,树立劳动榜样,鼓励宝宝向榜样学习。

学习能力:会说普通话,听懂成人的话,并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如安静地听故事,不到处走动。会正确握笔,能进行简单的涂涂画画。

交往能力:让宝宝记住自己的学名,被老师喊到名时,宝宝应立刻知道是在喊自己。宝宝要敢于和别人交往,家长可以带宝宝多参加一些聚会,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中玩。创造足够多的交往机会是宝宝摆脱害羞、胆小的前提。教宝宝掌握一些礼貌用语,包括“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教宝宝一些主动结交朋友的方法,如把自己的玩具、食品拿出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主动和别的小朋友商量游戏的玩法等。

爸爸妈妈应怎么做

第一天早晨可以带宝宝早点到幼儿园,帮宝宝找一个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小朋友带宝宝一起玩,冲淡宝宝的陌生感。宝宝刚入园,面对新环境和新生活,难免产生焦虑心理,为减轻入园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一天入园可以提前接宝宝回家。入园前,要告诉宝宝,幼儿园是可爱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入园的早晨,要用鼓励、赞美的语言来激励宝宝,如:“宝宝真了不起,今天要上幼儿园了!”

家长离开幼儿园时,最好告诉宝宝,并告诉他几点来接他。如果孩子哭闹,家长要摆正心态,告诉他要和小伙伴一起学本领了,哭闹也不行。家长离开时,不要一步三回头,更不要躲在墙角、门后看。不要因为孩子一时哭闹,就把他带回家。

宝宝入园后

容易生病该怎么办?

带宝宝多到户外跑步、游戏等,经常带宝宝到外面晒太阳;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改正宝宝挑食的坏习惯;提醒宝宝在幼儿园多喝水。如果宝宝总是生病,家长要在家里精心护理,可以暂时不送宝宝上幼儿园,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怎样引导宝宝

自己交朋友?

把宝宝带进宝宝群中。

家长可以为宝宝提供与同伴交往的环境和条件,把宝宝带进宝宝群中间,让他自己去跟别人交往。

鼓励宝宝大胆主动与别人交往。宝宝的交往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家长要鼓励宝宝大胆、主动与别人交往。

学习交往语言。宝宝一般都想与别人交朋友,却不知怎么表达,因此家长要给予正确引导,比如宝宝想要加入别人的游戏,可以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

尝试交朋友的方法。引导宝宝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经常把小朋友请到家里来玩等,加深与伙伴之间的交往,从而成为好朋友。宝宝不敢把自己的想法。

告诉老师怎么办?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在幼儿园里,有什么想法要敢于表达出来,老师会像妈妈一样来照顾他。比如,吃饭时宝宝要敢说:“老师,我想再吃一碗。”当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告诉老师:“老师,我难受。”当与小朋友有了矛盾时,要找老师解决。有的孩子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不知怎么表述清楚,这使孩子失去了自信,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乐于去说,别怕说错,孩子会说了自然乐于把想法表达出来。

对于孩子不能做的事父母一定要坚定立场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教育时我们不应该对于孩子过于苛刻,但是涉及到原则的问题一定要坚定立场,严肃的处理,这样孩子在下次发生同样的状况时才不会再犯错。在做危险的事时防患于未然是最保险的,要坚决制止把手捅进电源插座里、玩火柴等危险行为,更不要让孩子从阳台上开着的窗户里扒身外探。一旦发现孩子这样做,成人绝对不能姑息纵容,要立即果断地说“不可以”。超越规则时孩子需要一定的规则,这既能让孩子明确是非对错的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倘若你平时要求孩子吃完饭后才开电视,但是今天他 就是不好好吃饭,而且还非得看动画片,那么这个平日里他一直遵守的规定就不应该有例外。否则,这个头一开,以后他还会这样反复要求。规则就是要养成和加强孩子对行为的调节能力,这样他才会和同伴进行合作和游戏。推卸责任时即便是再小的孩子,都知道犯了错误是件令他害怕的事情,他会为了逃避惩罚而推卸责任,乃至说谎话。这时,大人就要对他的这种行为说“不”,告诉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本网站小编总结: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要照搬别人的模式,只要我们掌握基本的原则就可以了。在生活的磨合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好的教育孩子。

哪些事可让幼儿自己做主


自己进食。孩子想要自己进食时,就由他自行尝试,只要为他系上围兜即可。孩子在练习自己吃饭时常常会弄得满脸、满地都是,这很正常,不要因此而责怪他,剥夺他学习的机会。

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建议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对于外套里面穿什么衣服,样式、颜色如何,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玩具分享。当孩子不愿将玩具与同伴分享,有争吵行为发生时,别急着介入他们的争执之中,而应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独处的地方。当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绪不佳时,有选择独处的自主权,这段时间暂时不要去打扰他。

选择玩什么和在哪儿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让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和在哪儿玩,在这段时间这地方是属于他的游戏区,父母不要干扰他。

允许孩子发泄。当孩子受到挫折、受伤时,让他尽情地发泄。孩子享有哭的权利,此时不要给他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回应,等孩子停止哭泣后,再与他讨论:“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恋物情结。孩子对某种物品(如布娃娃、毛巾等)情有独钟时,无论走到哪都要带着它,但如果对它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情感依赖,就不必过多干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恋物情结会自然退却。

午睡问题。大部分家长(或幼儿园)在午饭后都会安排孩子午睡,如果孩子睡觉时不断想爬起来,不要强迫他继续躺在床上,可以让他呆在房间里,以不干扰别人为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