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美好的假期来临了,孩子们又开始高兴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如何在暑期合理的安排时间陪孩子是一门学问,请家长朋友们认知。

暑假来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盘算着在假期带孩子旅游的事了,也有的家长已经带孩子踏上了旅途。开始践行:读万卷书,亲子游戏,更要行万里路。

近日,去哪儿网度假频道针对暑期有亲子游意向的家长调研后发布的《2014暑期亲子出游意愿调研报告》显示,女性是决定亲子出游的主力人群,“80”后年轻父母带子女出游意愿尤为强烈。

带孩子去看海、堆沙雕,是很多家长的首选,六成家长投票给了海岛游,其次还有自然风光、美食游、文化古迹游、邮轮游、欧洲名校游、故地怀旧游等等。

每到假期,外出旅游的孩子不少,其中不乏走马观花逛景点、回来后基本上说不清自己具体去了哪些地方的孩子。所以,亲子旅行,同样是出去看世界,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就成了很多家长关注的话题。

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一次旅程,绝不是说走就走。用心的父母,会在旅游之前,和孩子一起商讨旅游计划,选择旅游目的地、制作旅游攻略,决定采用什么交通工具、选择哪种宾馆住宿,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美食特色。无论是游览还是吃住,都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的想法在规划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这既能激发孩子对旅游的热望,锻炼其逻辑思考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学会选择。

学龄前的孩子还不能自己收拾行李,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收拾,比如,问问孩子:出去6天,你说说应该带几条小袜子?然后,请孩子去取这些物品。另外,所带的换洗的衣服,最好也让孩子自己挑选,妈妈只是根据所到地方的温度,建议孩子考虑薄厚、长短搭配。爸妈还要引导孩子想一想,如果旅行时天气突然变冷或者吃得不合适,有可能感冒、拉肚子,是不是该准备一点药呢?让孩子意识到出门在外,需要常备一点药品。

除了生活方面,爸妈最好事先带着孩子从书上、网上了解一下目的地的地域、景观,自然状况、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和孩子商讨和确定这次旅行最想看的内容、最想去的地方有哪些。家长提前和孩子聊一聊目的地,购买地图或者网上搜图,让孩子看到我们现在在哪里,将要去到哪里,可以顺便让他了解一些地理知识。和孩子设想一下旅途中有哪些适合孩子年龄的、可以完成的“任务”,比如,由孩子购买景点的门票;对大一些的孩子,在某一两个景点,请其做向导、介绍其主要典故、传说等等。有了这些环节,孩子对旅行会更加期待。

在旅途中学到课本以外的内容

全家旅游是一段难得的亲子时光,是一次享受,可以增进情感交流。同时,旅行有助于孩子直观地认识自身、周围环境及世界,尊重不同文化,是丰富孩子人生经验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是孩子学习课本以外知识的生动过程。

网友“行走天涯”表示,每个假期我们都带女儿出游,希望她能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亲近自然,了解地理、历史、建筑、文学、民俗等知识。如今,上初二的女儿已经走过了不少地方,开阔了眼界,知识面也比较广;由于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自助游、自驾游,在旅游之外的一个巨大收获是女儿的体质越来越棒。

网友happyam则表示,“我带孩子旅游,是希望借助这一家庭活动,培养儿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理解力、关爱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行是放松也是学习,家长不妨让孩子带着“任务”去旅行,但要将“任务”巧妙地隐藏在一些活动中,使孩子乐为。比如,除了看世界文化遗产、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会包容和尊重,还可以教给孩子如何查看地图、识别陌生城市的公交系统,让孩子去问路,学着和陌生人打交道,处理突发事件,学会如何求助等生活技能。如此,孩子就有可能在旅行经历中掌握基本的自我生存法则,是孩子的另一种成长。

带孩子出外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过多少个国家,在五星级酒店吃过多少顿丰盛的大餐,拍过多少风景如画的照片,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知世界,并且在旅途中学会观察和发现,补充在学校教育中所学不到的东西。“含金量”高的亲子游,节奏要慢下来,不一定走得很远甚至出国,可以是定点式旅游或驻地式旅游,让孩子充分地玩,玩水、玩沙、采摘、捉虫、捡石头,参观科技馆、博物馆都可以,还可以结交当地的小伙伴等。

读书与行路,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一家人在策划旅游之初,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多看、多想、多记录,亲子游戏,包括鼓励孩子把感兴趣的内容拍下来、用文字记录下来,父母也要和孩子多聊聊对每个景点的特点和观感,评价一下所到之处有什么特色,入住的旅馆是否有什么值得记忆的地方、当地的美食传递出的饮食文化……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和思考,旅途结束之后,引导孩子把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形成文字,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丰富孩子的成长。

本网站小编总结:牧草繁茂,蓝天白云,穿越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欣赏平静安详的湖水,品尝地道的蒙古美食,体验充满异域风情的俄罗斯风情小镇。呼伦贝尔,一个你不容错过的地方!第一天,趁着夜幕还未完全降下,我们来到了海拉尔。为了明天能保持一个好体力,我们今天早早的就睡下了。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暑假我的孩子该“托”给谁?


怕孩子沉溺电视,妈妈一天打十个电话

好不容易熬到放暑假,浩浩觉得自己进了天堂。放假第一天。爸爸妈妈一上班,5岁的浩浩就打开电视,搜索自己最喜欢的少儿频道。挂钟上的时针对准了八点半的时候,少儿频道的动画片准时开始。就这样一动不动地撇下书本当了两个小时的沙发土豆,浩浩简直不敢相信暑假真的开始了。

看到小东西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十点半的时候,赖在电视机前不肯挪步的浩浩被奶奶拖着一起出门买了十分钟的菜,回来后,浩浩又打开电视,一直看到午饭时间。午饭后,到下午再看电视时,浩浩就觉得眼睛有点累。

而让浩浩觉得更累的是妈妈每时每刻都会打来的“骚扰电话”。放假第一天,浩浩妈就忍不住打来了10多个电话,不停地打电话来询问浩浩在家干什么,而每接一次电话,妈妈都会唠叨一遍“不许看电视,看多了会伤眼睛”。放下电话的时候,浩浩总是一赌气狂摁遥控器,重新调到了动画频道。到最后浩浩根本不想接妈妈电话。“妈妈至少打了十个电话重复同一句话”。浩浩觉得非常委屈,好不容易放假,没有爸爸妈妈管,只有自己和奶奶过着小日子,妈妈为什么还要接二连三地打电话呢?

“把孩子放在家里不放心,既怕他孤单无聊,又怕看电视、玩游戏多了伤眼睛。”浩浩妈妈的连环电话骚扰也是有着说不出的苦衷,而浩浩毕竟才5岁,自控能力不行,就只能不停地“遥控”指挥。

报了四个兴趣班,可连教练也放假了……

李宝宝暑假不想去长辈家,呆在自己家里每天碌碌无为实在没啥意思。望子成龙的李爸爸在幼儿园一放暑假,便帮李宝宝报了4个兴趣班。“我只是不想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暑假让孩子去上兴趣班,也可以找个地方有人照应着她。”

李宝宝的游泳班已经是中级班,但一个星期下来,教练居然都没让下水,有时大清早把李宝宝送去,游泳班就安排宝宝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看电视,告诉李爸爸说游泳教练居然请假了。

相比之下,李宝宝至少在暑假里还有个玩伴,但三岁的月月就悲惨了。这个暑假,月月将离开爸爸妈妈,回湖北老家与外公外婆一起过。起初月月妈曾考虑雇请一位短期保姆照顾女儿,但又担心保姆责任心不强,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过一个快乐的暑假。最终她决定将女儿送回湖北老家,暂时交给自己的父母帮忙照顾。

建议:托给社区的暑期班

记者调查中发现,放假后孩子除了上一些兴趣班,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没地方可去”成了困扰孩子的最大难题:让孩子一个人在家不放心,而且总关在家里,对孩子身心健康没好处,时间长了觉得无聊。

让孩子出去玩,担心染上网瘾或发生意外。送给老人看管,又担心孩子太顽皮,老人照顾不过来。“如果有个暑期班能帮着看看孩子就好了。”

而不少社区街道办事处都设立了少儿活动中心,利用旧办公楼组织孩子学习、娱乐。

乒乓球室、图书室、社区绿色网络,成了暑期孩子的乐园。还组织社区书画家,为有兴趣的孩子义务讲授书画基本技法。

大学生们利用暑假到活动中心,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活动中心全天免费开放,家长们可以安心工作了。

“暑假里,孩子一个人在家肯定不放心,最好还是群居生活。”家长张女士认为,虽然社会上也有许多兴趣班、提高班,但一来这些班都有时间限制,不能从早托到晚。二来更侧重在技能培养和提高上,并不能解决孩子托管问题。而设在家门口的社区暑假班,因为它特有的公益性质而容易得到家长的信任。

加上社区离家近,不用担心接送,也不怕过马路不安全,整个小区里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容易交流,对孩子成长也非常有利。而针对社区的担心,有业内人士称,社区可以聘请专业机构委托管理,进行社会化操作,既专业又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又能使社区这个教育阵地得到充分利用。 

哪种亲子关系更利孩子成长?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在这个三角形中,每条边都代表着两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那么,一个健康幸福而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第一种

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咨询师”授课专家徐亮表示,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南宁佼佼喜托儿中心园长、心理咨询师刘凤和徐亮都认为,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很多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关键的。

第二种

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徐亮表示,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

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徐亮认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第四种

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这种模式常常发生在以下这些情况下:第一,母亲从小带女儿,如果在2岁半~3岁时父亲没有介入,常常会出现女儿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越来越远;第二,由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母亲要给女孩做好榜样,父亲要给男孩做好榜样,所以女孩长大了,应该与母亲更近一些,男孩长大了,应该与父亲更近一些,因此导致同性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近;第三,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结果常常是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徐亮表示,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在女儿的心中,父亲的形象离他很遥远,那么当她长大后就会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或不敢接触异性。对于男孩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种

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徐亮表示,第五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问题更大。

刘凤在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第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刘凤说。

“孩子在3岁以前,家庭的主要抚养人是母亲,这时母亲怎么给他爱都没问题,但随着男孩慢慢长大,那么母亲要和他距离远一点,让父亲与他的距离差不多。”徐亮说,如果男孩与母亲更近,他会从母亲身上习得很多女性的东西,性别角色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过度依赖母亲而“恋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成长的。所以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父亲角色应该介入,让一家人的关系相对均衡一些。

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压在母亲身上,但专家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亲子对话让孩子“会”说话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

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父母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希望父母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亲子对话学习刺激法

宝宝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宝宝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

0-12个月:与宝宝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宝宝说话

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

1.注视宝宝的眼睛和宝宝说话

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宝宝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2.与宝宝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宝宝说话

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

3.回应宝宝的牙牙自语

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宝宝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宝宝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宝宝,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4.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

0-12个月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宝宝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5.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

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宝宝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宝宝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宝宝了解发音的不同。

6.鼓励宝宝表现自己

跟宝宝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宝宝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宝宝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

宝宝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宝宝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宝宝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宝宝的辨识联想能力。

8.善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

宝宝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宝宝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宝宝马上就记住了。

13-24个月:与其说单字,不如说成语这时期的宝宝多半已经会走路,相对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也会说比较多的单字。从这个时期起,妈妈和宝宝的交流对话丰富而频繁的话,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更快。

1.练习发音

把单词的发音嘴型做给宝宝看,反复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试着发出正确的音了。

2.配合肢体语言来说话

与宝宝说话时,配合肢体语言还辅助引导宝宝,如用手指身体的各部位,配合说话、或者边做“坐跑站跳”等动作,边说这些单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让宝宝更容易记忆。

3.以句子的形态和宝宝说话

1岁以前教的“花”、“水”等单字,现在起要开始对宝宝说长一点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宝宝已经懂的单字并加入新单字来延伸连结出句子,让宝宝练习真正的说话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宝宝的反应

这阶段的宝宝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自己所会的单字语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爱表达,这时父母就必须很有耐性等宝宝慢慢地说、清楚讲明白,降低宝宝的挫折感,才能顺利让他升级到下一个说话的阶段。

5.经常带宝宝外出观察

带宝宝去公园散步或坐车等,并配合教宝宝说相关的字句,也许宝宝无法一时间马上记住,但让宝宝接触更宽广的视野,也是奠定说话基础的步骤。

25-36个月:说话时多形容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的单字虽然多,但还无法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总是反复说着“那个”、“不是”等字句,这时必须开始用叙述及形容的句子来教宝宝说话。

1.描述式的说话法

如果妈妈要回答宝宝的说话,也尽量使用连结性的句子,当宝宝说“那个、那个”,即使妈妈知道“那个”是什么,也必须回答“是这个饼干吗?”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吗?”,务必引导宝宝再回答出“对,是那个饼干”等句型。妈妈此时的任务在于训练宝宝开口说话,而不是拿“那个”饼干让宝宝闭嘴。

2.说较长的句子时要段落分明

当妈妈说较长的句子时,得注视宝宝的反应,配合明显的肢体动作,段落清楚地说给宝宝听,来训练宝宝的“听话”能力。

3.练习让别人了解宝宝的表达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宝宝说的话只有身边的妈妈才听得懂,别人要了解宝宝说的话还得先通过妈咪的“翻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为了让宝宝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训练宝宝发出正确的音和正确的单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俩才知道的幼儿式语言。

4.给宝宝奖励

当宝宝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或者说出新学会的单词,都要马上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称赞他,然后再附和地说一次,宝宝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表达正确,而更有兴趣说话了。

5.把宝宝说的话画成图贴起来

当宝宝说的句子或内容,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如“今天跟妈妈去散步”便以此为内容画出来,可以增加宝宝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

十一亲子自驾游 超详细清单


带着孩子的旅程,不能受太多约束,还要带上太多东西,也许还需要半途打道回府,所以,很多三口之家会选择用自驾游的方式带孩子第一次踏上旅途。

作好充足准备,自驾游才能变成悠闲的享受之旅。线路从短到长,不勉强,更自在,是亲子自驾游的基本定律。秋高气爽,正式全家踏上旅途的好时候。除了各种提醒,我们还特意奉上详实的60项物品准备清单,方便你“照方抓药”,马上出发。

路书准备

在自驾旅行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行程和路线。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在各个汽车论坛或旅游论坛都可以轻松地找到比较成熟的自驾路线。虽然自驾游必备导航仪,但是事先打印路书熟悉路线、地名,以及了解走过这条线路的车友们的细节提醒也非常重要。

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找同行车友,比如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的喜欢自驾游的家庭。这样在途中可以相互照应,共同商量应付突发事件,也可以在行驶疲劳时相互提醒。最重要的是通过自驾游,两个或几个家庭会变成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朋友之家。

TIP跟车行驶有时候比自己驾驶还要消耗精力,所以建议两家或几家一起自驾游时,在路途中不用车跟着车,可以自己开自己的,只要事先约定好集体休整的地点,用对讲机或手机等方式联络即可。

心理准备

自驾游是需要作好心理准备的,尤其是带着孩子一起出游。切忌不要好高骛远。每天的行程不要安排得太满,否则每天就只是不断地开车,而失去了自驾欣赏沿途美景以及与家人在小空间共享天伦之乐的真正意义。其次是不要勉强,没有必须要到达的目的地,全家人在一起就是在旅行。如果孩子不舒服,或者是自己被孩子的哭闹搅得无法安心开车,不如停车就近找个地方休息、玩耍。如果孩子生病,不要犹豫,迅速踏上回程。

出门在外,人容易焦躁,带着孩子又担着十二分的心,平时和睦的夫妻可能也会因为一点小事犯起拧来。这个时候,大家要马上调整自己,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相互埋怨、争吵、赌气。这样不仅会影响驾驶者的情绪,也会使孩子不知所措,让他对这样的出游方式心存抵触。全家人一起享受自由自在的行程,才是我们开车出来的唯一目的,不要让任何因素使我们背离初衷。

精力准备

对于山路和暗冰等危险路面,每个人都会提起百分之一百二的精神专注开车,但其实,由于最安全的道路往往会让司机放松警惕,才更容易滋生安全隐患,所以,在平坦的高速路上行驶,或者刚刚经历了危险路面之后行驶到较为安全的道路上时,更不能有所松懈。

自驾游虽然行程自由,但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并且常在意料之外,所以时刻都要保持绝对充足的精力。哪怕有少许疲倦,都要马上停车休息。

物资准备

路线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路书确定下来后,就要开始着手准备自驾的装备了。所谓穷家富路,装备、物资越充分,旅途中就会感觉越方便。特别提醒下面的两家物品。

精确的导航仪。这是自驾游必备“武器”,它不仅可以提供线路,还能准确地提供加油站、服务区等信息。

一定为孩子配备安全座椅。由于孩子长时间坐在安全座椅中不会很舒服,所以不建议长途自驾,最好先从城市周边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开始。等孩子大一些,也对自驾游更加熟悉和适应之后再加长旅途。

车辆准备

出行前最好到专业的汽车维修店做全面的安全检查。机油、刹车轮胎之类的损耗情况要能够应付行程,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如果是长途自驾的话,每天早上出发前要养成检查轮胎和刹车的好习惯。每天行程结束前要注意把车辆的汽油箱加满。加油尽量要选择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加油站,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预定准备

如果自驾旅途需要在外住宿,要记得事先预定酒店,而且要和酒店确定准确位置,方便在导航仪上输入引导路线。在自驾过程中,高速公路往往不难走,最麻烦的就是进入城区之后的行驶。如果不熟悉当地路线,又没有酒店的具体位置信息,真是会耽误很多时间。还要讲酒店的预定电话存储好,如果行程有变,记得及时和酒店确定入住时间。还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为爱车预定车位。否则人能进酒店,车却无法停,那也会给本来顺利的旅途带来很多麻烦。

TIP注意停车后孩子在车下活动的安全问题。每当一段长途行车结束的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感觉终于“解放”了,这时候会放松警惕,比较容易造成损伤。

60项物资装备清单

证件现金

1、身份证

2、银行卡

3、现金(较偏僻地区没有ATM机,一些高速加油站无法使用POS机付款)

4、驾驶证

5、行驶证

6、车辆保险单

电子设备

7、手机

8、车载或普通对讲机

9、导航仪

10、地图册

11、笔记本电脑和无限网卡(需要时可随时上网)

12、相机(单反和卡片最好都带,三脚架、镜头等,多多益善)

13、各种充电器、电池、移动电源

14、户外手表

15、接线板(有电源时可同时充电)

车辆装备

16、备用胎(事先换新)

17、千斤顶

18、拖车绳

19、车用镐铲

20、充气泵(电动12V,配合胶条补胎工具)

21、电瓶线(长度3-5米)

22、灭火器

23、逆变器

24、警示牌

25、水桶2个(兼油桶使用)

26、维修工具箱

27、胎压表(安装车载胎压监控)

28、备用车钥匙

29、防冻玻璃水

30、车辆保险丝

日用品

31、保温壶:容量要大一些。每到停车服务区,一定要记得加满热水再走。

32、孩子的水杯、奶瓶

33、饭盒:大人可以泡方便面,给孩子洗水果也很好用。

34、手电筒:不要忘记带备用电池

35、多功能刀:瑞士军刀非常好用。

36、雨伞:虽然下雨时可以躲在车里,但是有时碰上毛毛雨,带孩子下车走走也很有情趣。

37、塑料袋:可当垃圾袋用,尤其是孩子在车上吐时。

38、卫生纸

39、消毒纸巾:特别要带上孩子专用的,大人用的可能刺激性较大。

40、纸尿裤:要带出富余的量。

41、洗漱用品:如果只是一天的行程,就带好防晒霜、保湿霜、擦手油等。

42、小枕头:孩子在车上睡觉时会舒服些。

43、小被子:孩子在车上睡觉时可以用,旅途中车子开窗通风时也可以给孩子裹上。

服装

44、多带一件厚的总是对的,冲锋衣、抓绒衣都是不错的选择。

45、孩子的衣物:一点儿都不能马虎,从里到外多带几套,防止尿湿、吐了或出汗后没的换。

46、舒适的鞋:最好再各带一双备用鞋,还可以带上拖鞋,以防在车上坐久了脚肿。

47、帽子:可能用不上,但不能不带。

48、墨镜

食品

49、孩子的奶粉,常吃的食物

50、巧克力、饼干、火腿肠、咸菜、灌装八宝粥、方便面

51、饮用水:建议买300毫升的小瓶装,方便饮用。最好再在后备箱里带一整桶纯净水,上面加个压阀,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吸收。另外,万一车“开锅”了无处取水时可以派上用场。

52、提神饮料:比如红牛。当然不能疲劳驾驶,但带上一些也无妨。

53、辅食或儿童挂面:如果就餐的餐厅没有孩子能吃的东西(一定不要轻易让孩子尝试新鲜的东西,比如野菜、以前没吃过的动物肉等),可以请他们用西红柿、鸡蛋煮些儿童挂面给孩子吃。

54、水果:可以在家清洗干净。

药品

55、成人药:感冒冲剂、胃肠类药、芬必得、退烧药。长期服用的药要记得带出被分量。

56、孩子专用药:退烧药(包括退热贴)、感冒药、腹泻药、抗生素。不要忘记带有刻度的小量杯。

57、体温计:建议携带电子体温计,水银体温计有可能会因为温差或颠簸断裂。

58、外用药:纱布、曼秀雷敦药膏(对付蚊虫叮咬很有效)、创可贴、药用棉、碘酒。

其他

59、孩子常看的故事书,他最喜欢的玩具

60、MP3或CD、IPAD,有孩子爱听的歌曲或故事,也有大人可以听了提神的音乐。

让孩子更听话的三句话


1、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2、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3、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如何让孩子更加快乐呢?


建议1--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

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

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建议2--歌唱的鸟儿最快乐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在古代,西方人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一首好歌有时会让人精神振奋,身心舒展。而对孩子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他都会很快乐。

建议3--快乐也可以放大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至少教给孩子两件事情。例如父母积极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汇演,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的基本含义。它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这个大社会的一部分,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作出贡献。专家研究还表明,奉献和快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孩子参加社区大扫除,或是探视社区孤老,即使是幼儿也会从中发掘付出的快乐。

建议4--再见吧!负面评论

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父母评论孩子幼儿园的园长很无能,或者儿童医院医生很马虎等等。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建议5--兴趣爱好是永远的快乐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建议6--花开叶落是快乐

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

建议7--小动物带来的

父母经常犹豫是否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或小狗,因为它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证自己会全力照料小动物,通常大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父母来完成。不过,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孩子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专家还认为,通过饲养小动物,孩子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

建议8--温馨的家是快乐的田园

建议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孩子会不希望小朋友来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才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

建议9--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

作为成年人,父母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孩子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等。

建议10--运动的感觉真棒

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孩子快乐。另外,对孩子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不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吗?成长的一个过程。妈妈们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

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快乐,让孩子的心更加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吧!

怎么让女孩更开朗?


凯丽今年5岁了,5岁之前都是爸爸妈妈带她,后来随着爸爸妈妈工作的日渐繁忙,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爸爸妈妈将她送到了幼儿园,想让她适应一下集体生活。

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告诉凯丽的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

爸爸妈妈很是诧异,每天上下学接送,凯丽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没看出有什么异常。

于是爸爸决定请一天假,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陪同下,爸爸来到了凯丽的班级,躲在窗外观察。他发现,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凯丽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

老师上课提问到她时,她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嗫嗫嚅嚅地在说什么;自由活动时,大部分小朋友都聚在一起玩,但凯丽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独自玩积木。

同时,父母注意到,晚上带凯丽散步,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她都从来不打招呼,要么装没看见,要么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往身后躲。

凯利也不常和同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候妈妈把她送去楼下的儿童乐园,让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会儿,可是过不了多久,她就自己回家了。

在凯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社交恐惧症。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女孩身上很常见。

这些女孩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谓的老实、听话,实则是女孩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女孩,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就会遭到父母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有的父母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将怨气发泄到没有犯错的孩子身上。

女孩生活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产生惧怕心理,甚至不能辨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如果女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那么她们就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这类女孩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同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有这种病的人,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她们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会变得消极、悲观。

父母在面对女孩社交恐惧症的时候,要多关心女孩的感受并且帮助她。当女孩遇见老师、同学、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时,会令父母感到不自在,此时,父母应该考虑女孩的感受,只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中,不能外露,不要强迫女孩,更不能斥责。

如果女孩因羞涩而不愿与别人交往时,父母首先要接纳这一点,然后给予具体的帮助,以克服这种胆怯。比如在家里做些角色扮演游戏,帮女孩在家中练习社交技巧。因为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在家里孩子可以无拘无束。例如:大人当乘客,孩子售票员,进行乘公交车游戏。如果她迟疑不决,还可以交换角色,或换一种角色游戏。

平日里要多鼓励女孩回答常问的问题,如“你的玩具娃娃叫什么名字?”“我们到外婆家去,你要穿花衣服还是红衣服?”要多鼓励女孩回答问题。

千万不要给女孩贴标签,如说:“不要对别人这样粗鲁,太没礼貌了。”因为这样会将标签永远贴在女孩身上。

当有人和女孩打招呼时,大人可代替女孩回答,如果邻居问:“小佳,今天和爸爸妈妈去哪儿了?”大人可以回答:“我们去看电影了,是吧,小佳!”小佳也许会回答:“是的!”这样可以自然地帮助女孩进入谈话的角色。女孩需要帮助指导,但首先要尽量让她自己开口说话。

父母还可以给女孩提供一些学习交往的机会,如送女孩上学时,可与其他家长打招呼,去商店买东西可以和售货员交谈,拜访亲友,在家中招待客人等,都是让女孩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好机会。不但要为女孩树立榜样,还要教会她与人交往的技能。交往技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要让女孩有参照榜样去学习,这样她就会慢慢地学会与人交往了。

鼓励女孩迈出自信的脚步多与人交往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是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就会遭到父母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有的父母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将怨气发泄到没有犯错的孩子身上。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她们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进而胆小慎言,不敢和别人交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