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艺培养
2021-06-28 孩子才艺培养 四岁以下孩子童话故事 应该怎么胎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应该在3岁前。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应该在3岁前”,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说到规则,可能很多父母会表示反感,因为在一心想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时代父母眼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规则意味着
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
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从小吃饭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也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别的规则:“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然而,有一年我们回国,当时大宝4岁,小宝2岁半,孩子们到了新环境,一些习惯就被打破了。小宝一开始吃饭坐不住,外公怕他饿着,拿着饭碗追着他喂,于是小宝就养成了在外公家吃饭可以到处走、到处玩的习惯。后来,外婆说这样不行,要纠正,然后跟小宝申明“吃饭时必须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时间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时,家里正在上演“吃饭拉锯战”。这件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一开始不给孩子定好规则,那么以后再定规则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必然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
规则意味着
安全的界限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以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孩子会爬以后,就会到处探索,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容易让孩子受伤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插座盖住等,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能够尽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那么什么是安全规则呢?比如在停车场的规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抱下车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到处跑。我们要事先讲清楚,在停车场一定不能乱跑,因为坐在车里的司机不一定能看到他。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告诉他“可以抓住大人的手、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乐场的规则。告诉孩子,别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来,否则有可能伤害到他。告诉孩子玩秋千的规则: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礼貌地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别的。家长不仅仅是解释规则,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相关知识
3岁前就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岁前就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到规则,可能很多父母会表示反感,因为在一心想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时代父母眼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规则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
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从小吃饭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也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别的规则:“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然而,有一年我们回国,当时大宝4岁,小宝2岁半,孩子们到了新环境,一些习惯就被打破了。小宝一开始吃饭坐不住,外公怕他饿着,拿着饭碗追着他喂,于是小宝就养成了在外公家吃饭可以到处走、到处玩的习惯。后来,外婆说这样不行,要纠正,然后跟小宝申明“吃饭时必须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时间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时,家里正在上演“吃饭拉锯战”。这件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一开始不给孩子定好规则,那么以后再定规则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必然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
规则意味着安全的界限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以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孩子会爬以后,就会到处探索,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容易让孩子受伤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插座盖住等,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能够尽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那么什么是安全规则呢?比如在停车场的规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抱下车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到处跑。我们要事先讲清楚,在停车场一定不能乱跑,因为坐在车里的司机不一定能看到他。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告诉他“可以抓住大人的手、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乐场的规则。告诉孩子,别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来,否则有可能伤害到他。告诉孩子玩秋千的规则: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礼貌地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别的。家长不仅仅是解释规则,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说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制定必要的规则,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避免一个误区:
规则的随意性
如果规则只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样一件事只有当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规则”。这样制定的规则是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
比如,我们都认同打人是不可以的,但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小打小闹可以(大人和孩子疯的时候常常这样),打人打到别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这样去和孩子解释,孩子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注意,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再举一个例子,网上有一则新闻说,2岁的女儿爱上了撕钱,一开始是撕5元、20元的,到后来一定要撕百元大钞,不给就哭闹。妈妈这才急了,“再惯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表示今后坚决不再给钱让孩子撕了。
在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规范孩子的行为。一开始父母可能认为不严重,损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瘾了,事情变严重了才下决心制止,这样孩子无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时候错。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孩子“钱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钱,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如果你想撕纸,妈妈给你一些纸撕”。别因为父母的随意性,让孩子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界限,不理解规则的界限。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七大方法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七大方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让孩子守规则应注意什么?
家长疑问:
我一直认为给孩子立规则非常重要,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又经常会产生些困惑。比如,我要求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6点到7点之间,但有时她实在想看,我也会让她看。而我的一位朋友属于坚决执行派,一旦决定给孩子立某项规则,就决不让步。而她的坚持,往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规则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不是一定要采用强硬的方式?也就是说,是不是一定要求孩子严格遵守?
在回答这位妈妈的问题前,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规则。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全体人”指的是规则范围内的所有的人,比如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幼儿园里的每一位成员,包括老师、校长和孩子。
守规则是人生活的基本道德标准,遵守规则的生活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会使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当规则是规则的时候,儿童会使用规则保护他成长的自由,这才是规则最根本、最高的意义。这个自由包括成长的自由,发展潜力的自由,解决问题的自由,承担责任的自由,以及得到答案的自由。
规则像一只高举着真理权杖的手,把专制、强势、暴力清除出儿童的成长之路。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我期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列举一个幼儿园小故事:规则保护了孩子成长的自由。在校长的办公室里,校长正在打电话,一位小宝宝走进来,他被墙上的一张广州地图吸引了。于是,他脱掉鞋子,爬到沙发上,发现还是离得太远,于是他决定站在沙发的扶手上,开始专注地凝视着墙上的地图。
一位老师走了过来,将他抱下来,让他坐在了沙发上。孩子坐在沙发上大声地对老师说:“请你向我道歉!”老师惊讶地看着他,校长也惊讶地看着他,老师问:“为什么呢?”孩子说:“你打扰了我。”老师和校长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也跟着笑了起来。孩子觉得,这真是一句高明的话。老师笑着对孩子说:“对不起。”
我们这样理解老师的心理:“孩子不应该站在沙发的扶手上,这样太危险”;我们这样理解孩子的心理:“这张地图吸引了我,我已经走进了地图……”孩子使用了规则,保护了自己成长的权利,尽管老师已经破坏了孩子继续专注地研究地图的过程,但是孩子要求老师按规则办事的语言提醒了老师,使其他的孩子减少了这样被打扰的几率。
实际上,由于儿童对规则是清晰的,这就是说规则将把握“真理”的权杖交到每个人的手中,每个人都有权利把握自己,并能明确地判断自我行为的底线,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受他人的支配。孩子这个意料之外的回答打开了老师思维的大门。那他的安全问题呢?绝大部分情况下自由中的儿童对自己的行动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有把握的,假如教师确实感到有危险,他可以选择保持安静地站在后面,暗中保护也就可以了。
我们要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同时我们也要遵守孩子的规则,做到尊重孩子规则,让孩子拥有支配规则的权利。
培养孩子规则习惯的七个方法
孩子的许多规则习惯要从小养成,以下介绍培养孩子规则习惯的七个方法。
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