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的小猴童话故事

2021-06-09 固执的小猴童话故事 胎教与优生 优生与胎教

纠正任性与固执。

“妈妈,给我巧克力!”

“下楼的时候不是刚吃过吗?再吃牙会坏的。”

“我就要,就要!”小林跺着脚嚷起来。

“闹,要闹你爸爸回来又该揍你了。”

妈妈虽这么说,还是转身取了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不料,小林把巧克力一摔,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妈妈无奈地将糖盒送到孩子面前,小林这才破啼为笑,抓了一把跑出去了。

看来,这孩子的任性与固执不是一般水平的。可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儿童的心理分析:

小林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家只有这么一个孩子,爷爷和奶奶将他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惯得没样。快两岁时,小林的爸爸说,男孩子这么娇惯,以后能有什么出息?夫妻俩便将儿子接了回来。但是爷爷奶奶总舍不得孙子,三天两头过来看看,小林想买什么玩具,爸爸妈妈说不买,可爷爷奶奶一来就掏钱。小林好吃零食,不正经吃饭,爸爸妈妈说限制一下零食量,爷爷奶奶见了还不高兴。孩子现在更有主意了,你说他,他就闹,有时一闹一两个小时,气得他爸爸没少揍他,可揍他也不起作用,挨打时,还硬着小脖子嚷嚷,真拿他没办法。

看来,小林的任性、固执同溺爱放纵和成人对其教育的不一致有关。任性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发展为刚愎自用、钻牛角尖的人,由于固执,他们很难与人和睦相处。因此,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纠正他的任性与固执。要让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有所限制和约束的,只有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当然这是大道理,对孩子则应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小林而言,首先就是要纠正溺爱与放纵,纠正成人对他教育的不一致。小林的父亲应与爷爷奶奶认真地谈谈,相信爷爷奶奶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会有所改变的。

妈妈的高招:

在孩子表现出执拗时,父母可先采用转移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你可以告诉他,天冷,玩水容易感冒,咱们出去打球好不好?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呢。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放弃玩水的念头而跟随大人去打球。

转移的方法收效不好,孩子纠缠不休时,可以采用“暂时不去理他”,父母可视情况采用沉默和“禁闭”两种形式。沉默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也不去注意孩子,哪怕孩子趴到地上也当看不见,或当孩子闹得凶时,用神情制止。沉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孩子看闹了半天,引不起父母关注,就会偃旗息鼓。

假如沉默仍然不起作用,就可以将门带上,让孩子独处一会儿。当然,屋里不能有危险品,也不要有能使孩子玩的东西,以防惩戒作用将被削弱。孩子在屋里哭闹,父母不要理他,孩子闹一会儿感到没趣,就不会那么固执了。“禁闭”的时间不要长,父母的态度要显得坚决,这样才会有好效果。当然,在这之后,还是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不能那么做,父母不同意的理由,让孩子明白。

采用“暂时不去理他”的方法,不能面露关切,孩子常会偷偷观察大人的神色,父母一会儿看他一眼,面露焦虑,孩子会哭闹得更凶。父母如果不理不睬,孩子一会儿就会“雨过天晴”。

赏罚并用也能起一定效果。当孩子任性胡闹之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也是没用的。

不过应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不是性格问题,而是正常的反应。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总是顺从,不未必是好事。“固执”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如果孩子在理,就应该让孩子勇于坚持。有些父母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当做“绝对真理”让孩子服从。如果孩子“不听话”就要“治一治”,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不利的。如果孩子不是经常胡闹,当他表现得特别固执时,父母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并根据情况加以肯定、诱导或制止。这样孩子才能明事理、有主见、自信自强、坚毅不拔。

哪些“固执”行为是可肯定的呢?首先,是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例如,孩子正玩得兴头上,父母不由分说,拽上就走,孩子就可能会哭闹着不愿离开。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自然会受到孩子的反抗。当孩子正玩时,父母可告诉孩子快该做什么事了,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把将从事的事与孩子的游戏联系起来。如,该睡觉了,带上娃娃一起睡。

其二,是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孩子小,分辨事物的能力还弱,此种情况是难免的。比如,平日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拿糖果招待,会受到赞扬,但如果忽然来了一位患糖尿病的人,就会拒绝吃糖,孩子可能不理解,硬是让客人吃。这时,只要给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去拿些瓜子招待客人,孩子就会兴冲冲地当小主人的。

其三,是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得很固执。做父母的在答应孩子前,应该考虑好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也最好不要因故违约。如果发生变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这也是对孩子守诺言、讲信用的一种教育。

相关知识

怎样用夸奖纠正孩子任性?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怎样用夸奖纠正孩子任性?》,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你真可爱!”对任性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对纠正其任性行为的一种鼓励。孩子会从这句话中认识自己因为任性才把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抢走,并一时固执地就是不依不舍。当自己不再任性,稍有一点儿改正自己任性的行动时,父母的一句夸奖就会恰到好处地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

那么父母什么情况下说这句“你真可爱”呢?

当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任性时就说:你真可爱!

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在一个小区院里,小朋友们在场地上嬉耍玩乐,热闹非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开心时,有个叫圆圆的小朋友却把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一只小皮球抢走,一个人独自玩起来。被抢的小朋友只是在原地站着哭。圆圆的妈妈走过来,厉声说:“把小皮球还给人家。”可圆圆就是不给。他以为妈妈会过来抢皮球,还飞快地跑到另一个角落。但是妈妈并没有追过去。见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没意思,圆圆又跑回来了,并把小皮球还给了仍在原地哭的小朋友。小朋友不再哭了,还和圆圆高高兴兴地一起玩起皮球来。

这时,圆圆的妈妈走过来,对圆圆说:“这样做就对了,你真可爱!”

有些父母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任性!一点儿都不讨人喜欢!”这种斥责或批评,其实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反而会使孩子更任性。而一句“你真可爱”的夸奖语,却会使有任性行为的孩子慢慢改变过来。

为了纠正孩子任性,也为了让孩子配合父母的教育,在生活中多对任性的孩子说一句“你真可爱”吧!

正确认识孩子的任性与韧性


对待任性的孩子,既要用一些具体的方法纠正他的坏毛病,又要从根本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和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可说是“无招胜有招”。经调查发现,父母既有权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能培养情绪稳定、善于控制自己和约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较少任性。

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些“自由度”,孩子有事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主动和孩子多谈心,平等、真诚地对待孩子。父母能得到孩子信任,就能增强教育效果,防止孩子任性。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整天唠叨得孩子烦不胜烦,孩子就容易任性。

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孩子任性不好,要纠正。但父母不能把孩子有主见、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就看作任性。确定孩子任性的标准决不该是“听不听我的话”。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独立性,对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父母要允许。父母还要分清楚“韧性”与“任性”的界限。

“韧性”是坚信自己的做法正确,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一种顽强精神的表现。而“任性”则不同,它是不分是非,固执己见,不受任何约束。任性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听劝告的表现。一个人要是没有丝毫主见,做事情没点韧性,很难成功。

总之,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多找找原因,认清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确解决孩子任性的问题。

如何在群体生活中纠正孩子任性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1、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员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

2、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

3、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

前述三种原因,第一种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重点在分清是非,让孩子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为,则应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对,教育孩子不要学。而且请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自己的迁就行为。一方面教育孩子认识任性的害处,用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进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责任,无原则的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自己应负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

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坚决改变过于苛求和伤害孩子的行为,要宽严适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创造民主气氛,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群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的意愿与大多数人意愿不符,就会被否定。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节假日安排出时间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

事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要服从多数,不固执,不闹情绪。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给孩子安排点负责任的工作。孩子在与别人的沟通中,会体会到任性无用武之地。

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纠正任性是个不错的办法,可以让孩子多跟其它人一起相处沟通,学会正常和人相处。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固执宝宝


案例:

圆圆妈妈说,儿子天生就是个顽固分子。睡在襁褓里的时候,永远把头拧向右侧;开始吃饭了,他坚决抵制吃米粒状的食物;拉便便时,如果不把内裤外裤脱了就坚决不往马桶上坐;即使再冷,也别想把帽子给他戴上;上了幼儿园,老师也总向我感叹:圆圆怎么一点也不像他的名字,真是个说一不二的孩子……总之,圆圆打一出生,似乎就注定是个没人能强迫得了他的孩子。

专家分析:

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个性固执一定是自己在家教方面出了什么问题所造成的,但是研究发现,这种性格是天性使然。

而且这种固执性格还有其积极的方面,譬如这种个性的孩子通常比较有主见,他们不会随波逐流,无论身边的人有多强大、多成熟,都不能对他们产生威胁;其次是个性固执的孩子往往比较专注,这对于他以后的学业很有益处,他们会在更短的时间里掌握一门技术工种;其三是这种性格如果能与耐力配合的话,通常做事情成功的机率会比较高。

然而,要达到美妙前景的路程并不平坦,需要父母持有更多的耐心和适宜的方法去引导。

方法1: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很多时候,倾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有主见的孩子来说,在那些与他有关的事情上,多听他的意见,是让父母孩子都感到轻松的一种方法。父母需要掌握一个原则,只要不危及安全、不伤害他人、不妨碍尊重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譬如他想与小伙伴一起玩足球,就未必一定要求他与父母一起去公园。

提示:在和固执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谈判技巧,给孩子更多地尊重和宽松,从中柔和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千万不要试图与他硬碰硬,不然肯定是一个难以收场的结果。

方法2:教孩子取舍和谦让

父母不妨经常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真正聪明的人常常以退为进。如果两个小朋友都想玩那个玩具,并且争抢起来的话,最后反而谁都玩不上。不如大家轮流玩,不但可以更早玩,而且大家还可以商量出更有趣的玩法。

提示:对于比较固执,有主见的孩子,就不必再强调让他争第一的概念,而是在孩子4岁以前就让他逐渐学会谦让。

方法3: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其实,孩子的固执的性格多半来自父母的性格基因,所以在“改造”孩子的同时,父母也别忘了自我修炼。如果很难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判断,那么可以多听听周围人的意见,经常自我反省。

提示: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太固执己见,不仅是对孩子,而是对待所有的人。尤其是在晚餐时,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面为小事而争吵。

方法4:不要过于迁就孩子

即使再多的策略和招数,有时还会觉得对待固执孩子是一场耐力测试,如果所有的宽容、理解、尊重或民主都不能奏效时,也应行使父母的权利。譬如到了睡觉的时候孩子仍拒绝上床的话,可将他抱上床,并且告诉他:“睡觉的时间到了,即使你现在睡不着,也必须在床上呆着。”

提示:在为固执宝宝做规矩时,既不要抹平孩子的棱角,也不要过于迁就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感叹他有多倔,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特殊的孩子,或者让他自以为有权肆意妄为。

不过,固执孩子的个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好转,并且其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固执的小猴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