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错时,每个妈妈都会采取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进行必要的说教,适度的体罚,并进行针对的教育。

儿子因为从小和我生活在一起,因此,对我的依赖性很强,他非常注重妈妈对他的看法。针对这一点,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我采取了“孤立”的惩罚方法,以沉默来对待他。我认为每个孩子犯了错误后,自己都会有所感觉。

有一次,小宇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我很生气,但没有马上教训他。在他回家后,我决定不理他,不管他如何讨好我,逗我,或在我的身上爬来爬去,我都一言不发地把他推开,看得出来他非常害怕,但他并没有承认错误,认为哄哄我就可以过关了,但我始终坚持着,耗了整整一个晚上。4个小时过去了,儿子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怯怯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我马上问他:“你怎么错了?”他很诚恳地将他的错误说了出来。

我立刻原谅了他,我告诉他:做错事改正就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还不承认错误,没有人愿和他做好朋友,妈妈也不会要他了。这时候,儿子的眼泪一串一串地掉下来,我的心情也很复杂,可是为了孩子不得不这样做。

小宇长得很快,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我却没料到他口里的脏话也在增多。直到有一天,我听他说:“妈妈傻X”。当时我心里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我们在家里时,很注意文明用语,绝不会对他说出这种话。

小宇的爷爷说:小宇听到其他小朋友这么骂人,觉得很有趣,费了好大的力,才发准了这句话的音。知道他说脏话的原因后,虽然我很生气,但并没有表现出来。我们知道,孩子没有辩别能力,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因为他是初次听到,感觉新鲜才学的。

怎么纠正他呢?我们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当他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和丈夫坚持不去纠正他,而是装做没听见,转移话题。过了很长时间,他也发现,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全家人反应很冷淡,他感觉没有意思,于是,逐渐把这句脏话忘记了。

我认为,当孩子做了一些不是出于本意的错误时,家长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强迫他改正,这样有时反而会使孩子加深对错误的印象,很难真正改正,要让他的这些错误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扩展阅读

当宝宝犯了错


当宝宝犯错了,要不要让他道歉呢?

该让他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用场景来说话吧!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孩子有意无意地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要不要让孩子当面对人赔礼道歉?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忸怩着不肯认错,说明他已经后悔了,已经对这件事的后果有所认识,那么,为什么要逼他心不甘情不愿地道歉哩?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还有些家长认为,绝不能估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狡辩和推脱,如果一个人打小就没有勇气承当做错事的后果,稍长大一点岂不成了“说谎精”、“小骗子”?因此哪怕是“诉诸体罚”,也要让孩子在痛哭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到底是哪种方案更合理?如何让宝宝乖乖认错又保全他的自尊心?其实,只要熟知这个年龄段孩子做错事后的普遍心理,因势利导,你也可以教出勇于认错的好孩子。

场景一:“好奇心”

宝宝打翻了牛奶在长毛绒地毯上,片刻的惊慌过后,他被牛奶在地毯上的渗透方式迷住了,于是地毯不幸被沦为他的“渗透力”实验品,果酱、清水、酸奶、咳嗽糖浆,凡是宝宝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他洋洋洒洒泼在了地毯上。

对策:

Don't

如果你看到宝宝的“杰作”气得失声尖叫,到处找鸡毛掸子,宝宝就是痛哭着挨打也不明白你的怒气从何而来。而且,宝宝会伤心欲绝地发现,在妈妈眼里,一块地毯的价值远远超过他本人,这使天真无邪的孩子首次陷入恐慌当中:他不是担心地毯不能恢复原样,而是担心妈妈从此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他无休无止地嘶哑着嗓子痛哭:原来是为这个!妈妈的教育目的有没有达到呢?没有。

Do

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令人抓狂,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再来帮助他认识“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先向他保证,如果说出真相,保证不会体罚他;然后,试着帮助他回忆干嘛要做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事:是讨厌家里铺着地毯呢,还是想看看不同的液体倒在地毯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后者,父母也不要由暴怒到欣喜,来个180度大转弯,说什么“原来我的宝宝还是小研究家,长大了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如果你转而这样赞美孩子,孩子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给父母造成了麻烦,他就更不会认错了。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承认这事是他干的,是有勇气的表现,然后让他独自承受行为的后果——去浴室刷洗那块糟了殃的地毯,孩子对刷洗晾晒过程中的烦恼与劳累体会得越深,他未来再犯类似的冲动性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温馨提示:这个场景也暗示了父母应该为好奇心强的宝宝配备“玩具型工具箱”,诸如碎毛线、碎地毯、木刨花、小砂纸、小木块之类的零碎都给他准备好,在家中也经常做“刨花种蘑菇、发豆芽、渗透力实验”等小实验,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和动手欲。

场景二:“发泄”

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后让保姆给他削水果吃,保姆阿姨正忙着,就让他等5分钟,结果宝宝抄起水果盘里的苹果就朝保姆身上砸,保姆气懵了,一面躲让一面哭,当天就要辞职回乡。爸爸妈妈让宝宝向保姆道歉,宝宝也哭,说:“为什么你们的话保姆都听,都马上去做,我的话她就不听?不就是欺负我是小孩子嘛!”

对策:

Don't

不要事情一开始就强制宝宝道歉。要让宝宝意识到自己错了,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平时在家对保姆颐指气使?有没有给予保姆平等尊重的态度?当保姆帮了大家忙,有没有说“谢谢”?平时有没有要求孩子以对待长辈的态度来对待保姆阿姨?此外,父母有没有在外遇事不顺回来拿保姆和孩子撒气的习惯?如果有,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向他认为“最好欺负”的保姆撒气。

Do

在这一场景下,蕴藏的是孩子“平等”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此时,父母要跟孩子讲清楚暂时放下自尊心的必要,告诉孩子,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体会“换位思考——激发同情”的过程,比如,“如果保姆阿姨发火,用苹果扔你,你会希望她怎么做?”父母也要告诉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拥抱对方请求原谅,对做错事后心怀愧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别人原谅了你,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场景三:“嫉妒”

妈妈去接宝宝的时候,一半的小孩子都来争先恐后得告状说“你家小微把蓓蓓的裙子给画了,蓓蓓都哭了,那条裙子是蓓蓓爸爸在英国买的,可贵了!”“小微就是不愿对蓓蓓说‘对不起’。”回家的路上,小微说起这件事来就哭:“我才不道歉!她蓓蓓有什么了不起的,穿了漂亮裙子就显摆。我知道,她长得漂亮,家里有钱,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她!我就是不服气这一点!”妈妈正为要赔蓓蓓的裙子烦恼着,听了女儿这样倔头倔脑的话,气得打了女儿两下,这下,两个小女孩的“怨仇”似乎更没有办法解开了。

对策:

Don't

孩子因为无心或有意之过,得罪了别的小朋友,父母千万不要代她赔偿及道歉。其实,“代孩子道歉”的方式,其客观效果一方面是代孩子受过,袒护孩子心理中的阴暗面,孩子既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比如这个案例中,孩子最大的问题,明显是无法克服自己嫉妒心的问题,如果父母代之赔偿,代其道歉,只会让孩子的嫉妒心膨胀发酵,最终发展到看不得任何人比她强,比她受欢迎的地步,最终会成为同伴群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人”。此外,如果父母没有解决导致孩子嫉妒心态的其他诱因——如认为老师偏袒,自卑于自己无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勉强孩子去说“对不起”,一定是让孩子言不由衷的。

Do

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意识,是歉意的基础,那么,怎样激发起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心呢?让孩子看一看对方被伤害后的伤心,看一看其他孩子对其的安慰,也看一看对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宽容(这需要小微的父母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对方家庭的不依不饶激发起孩子更强的对立情绪),与此同时,也让老师参与孩子的说服工作,向孩子

当宝宝犯了错(下)


场景三:“发泄”

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后让保姆给他削水果吃,保姆阿姨正忙着,就让他等5分钟,结果宝宝抄起水果盘里的苹果就朝保姆身上砸,保姆气懵了,一面躲让一面哭,当天就要辞职回乡。爸爸妈妈让宝宝向保姆道歉,宝宝也哭,说:“为什么你们的话保姆都听,都马上去做,我的话她就不听?不就是欺负我是小孩子嘛!”

对策:

上策

不要事情一开始就强制宝宝道歉。要让宝宝意识到自己错了,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平时在家对保姆颐指气使?有没有给予保姆平等尊重的态度?当保姆帮了大家忙,有没有说“谢谢”?平时有没有要求孩子以对待长辈的态度来对待保姆阿姨?此外,父母有没有在外遇事不顺回来拿保姆和孩子撒气的习惯?如果有,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向他认为“最好欺负”的保姆撒气。

下策

在这一场景下,蕴藏的是孩子“平等”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此时,父母要跟孩子讲清楚暂时放下自尊心的必要,告诉孩子,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体会“换位思考——激发同情”的过程,比如,“如果保姆阿姨发火,用苹果扔你,你会希望她怎么做?”父母也要告诉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拥抱对方请求原谅,对做错事后心怀愧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别人原谅了你,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场景四:“嫉妒”

妈妈去接宝宝的时候,一半的小孩子都来争先恐后得告状说“你家小微把蓓蓓的裙子给画了,蓓蓓都哭了,那条裙子是蓓蓓爸爸在英国买的,可贵了!”“小微就是不愿对蓓蓓说‘对不起’。”回家的路上,小微说起这件事来就哭:“我才不道歉!她蓓蓓有什么了不起的,穿了漂亮裙子就显摆。我知道,她长得漂亮,家里有钱,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她!我就是不服气这一点!”妈妈正为要赔蓓蓓的裙子烦恼着,听了女儿这样倔头倔脑的话,气得打了女儿两下,这下,两个小女孩的“怨仇”似乎更没有办法解开了。

对策:

上策

孩子因为无心或有意之过,得罪了别的小朋友,父母千万不要代她赔偿及道歉。其实,“代孩子道歉”的方式,其客观效果一方面是代孩子受过,袒护孩子心理中的阴暗面,孩子既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比如这个案例中,孩子最大的问题,明显是无法克服自己嫉妒心的问题,如果父母代之赔偿,代其道歉,只会让孩子的嫉妒心膨胀发酵,最终发展到看不得任何人比她强,比她受欢迎的地步,最终会成为同伴群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人”。此外,如果父母没有解决导致孩子嫉妒心态的其他诱因——如认为老师偏袒,自卑于自己无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勉强孩子去说“对不起”,一定是让孩子言不由衷的。

下策

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意识,是歉意的基础,那么,怎样激发起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心呢?让孩子看一看对方被伤害后的伤心,看一看其他孩子对其的安慰,也看一看对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宽容(这需要小微的父母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对方家庭的不依不饶激发起孩子更强的对立情绪),与此同时,也让老师参与孩子的说服工作,向孩子

五岁前孩子犯了错怎么教


五岁前孩子犯了错怎么教?对待犯错误的孩子能严厉管教吗?当我们教育孩子时,该如何把握“可以容忍”与“必须教育”的分界尺度呢?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可以容忍的,但如果五岁前孩子犯这三个错误,那家长可要严厉管教,心软只会害了他们:

1、说脏话

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脏话时,就一定要坚决纠正,绝对不能放任下去。

有些家长,尤其是观念守旧的家长,总是觉得孩子长大了就懂事了,小时候说脏话也当无所谓,甚至还以为是孩子聪明的表现。

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往往会导致孩子变成粗俗、暴躁的人,日后难以和其他人正常交往。

孩子最开始说脏话其实是出于一种模仿欲望,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说脏话,也不带孩子去那些脏话满天飞的地方。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开始说脏话,那就要坚决制止,必要时甚至可以用轻微体罚的方式,决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教养、不懂得维护自身形象的人。

2、撒谎

撒谎其实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我们要做的就是遏制这种兽性的本能,培养孩子人性诚实的光辉。

小孩子最早撒的谎通常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这时候家长就要及时纠正了,要让孩子知道撒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如果家长没有在孩子刚开始撒谎时坚决纠正,孩子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爱撒谎,编织谎言的技术越来越纯熟,最后形成习惯。

可谎言之所以为谎言,就是因为它不是事实,总会有被人看穿的可能,如果家长没能及早纠正,未来可能会由社会来给爱撒谎的孩子上一堂代价极高的课。

3、小偷小摸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窃可以说是家长绝对绝对不能再容忍的行为了。

小孩子的三观不健全,有时候遇到喜欢的东西就可能想要据为己有,如果家长不同意,就可能偷拿。

如果家长发现这种情况,那不管孩子拿的东西值不值钱、拿的是谁的东西,都要坚决惩罚,决不能让孩子产生“偷也会被原谅”的错觉。

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家长们多多用心。

亲爱的家长们,你家孩子出现过这些问题吗?又是怎么教育的?

当孩子开始顶嘴的时候


挑剔中成长学会苛刻;讥笑中成长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学会正直;赞成中成长学会自爱;——在欧美很流行的《育儿歌》。

小时候,一出了什么错,当我们试图解释时,我们最不喜欢大人很凶地呵斥:大人说话,不要顶嘴!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情急或着急中,却发现自己也成了严厉的大人。面对顽皮、捣鬼、耍赖的孩子,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时,自己居然还说不过他们,恼羞成怒下,只有大喊“不准顶嘴”。

可是,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是真的为他们好吗?当孩子开始顶嘴、争辩时,难道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吗?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叛逆、不爱学习、不好教育吗?

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正确的途径,其实通过孩子与父母的争辩,可以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能帮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传统,中国人认为,教育小孩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德国人却希望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挑战父母,将大大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争辩过程,他们必须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而争辩的结果,也会让孩子找到自信、学会独立思考。有时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这发现将促使孩子得到一种成就感。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希望培养孩子的中国父母来说,是在挑战固有的惯性思维。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鼓励听话的孩子,从老师到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惩罚调皮的孩子。然而,经过科学测试,心理学家们却发现:在反抗期中,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比较自信,也富有创造力。

当然,争辩也需要有技巧,有方法,而在友好、宽容的氛围里,和与父母争辩的孩子,将在成长历程中至少得到两种帮助。

刺激孩子智力的发展

孩子和父母争辩,需要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认识和观察,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表达将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对孩子思维的发展很有帮助。

帮助孩子形成个人意志

同时,争执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观点受到重视,确立自立和自信心。他们开始学会如何正确的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表达,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表明出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开始尝试着走自己的路。

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善于聆听孩子,找到合适的机会,建立平等、宽容的氛围,和孩子进行讨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同时,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做是对长辈的不敬。如果孩子是对的,要大方、坦诚的接纳意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