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恐惧心理与成年人的恐惧并无两样,只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情感发展的阶段。

爸爸妈妈怎样帮助孩子有效地战胜恐惧心理呢?

1、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应是承认孩子害怕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解除恐惧的心理。

2、教育孩子不要掩饰害怕。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3、平时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强刺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用“你不听话,大灰狼就会来把你吃掉”、“你不吃饭,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等等的话来吓唬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讲授有关知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如有的孩子害怕雷电,爸爸妈妈可以给他讲解有关雷电的知识,虽然孩子不完全懂得,但他会减少恐惧,感到安全。

4、利用孩子的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应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去公园玩等活动,产生愉快情感吃大锅饭服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绘画等活动,讲出或画出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把内心恐惧表达出来,渲泄出去,从而解除恐惧心理。

扩展阅读

关注孩子们的恐惧心理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

孩子的“怕”有三种类型:

自然恐惧如怕打雷、怕鞭炮声;怕影子、怕黑;怕动物。

社会恐惧如怕上学、怕考试、怕被批评;怕独自在家、怕独自睡觉;怕坏人、怕走丢、怕警察。

社交恐惧如怕说话、怕陌生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对策:

0~1岁对具体的刺激产生恐惧,比如噪声。这个时期婴儿听觉较为敏感。

对策: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安抚,避免强化噪音。

1~2岁与抚育者分离产生恐惧,孩子对带养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应尝试逐步分离。

对策:保证在许诺的时间回来,以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

2~6岁对想象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比如强盗、黑暗等。4岁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这个时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想象力也丰富起来,但又缺乏足够的认知。

对策: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尽量陪伴孩子,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6~12岁对学校、抢劫、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等产生恐惧,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并由于父母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出现对成绩的焦虑。

对策:父母可在行动上缓解孩子的恐惧,认真倾听孩子的害怕,保护孩子。

孩子为何会产生恐惧心理?


孩子的世界中,总有着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如:出生5-9个月的孩子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2岁以内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声响吓住,2岁的孩子最害怕亲密相处的人离开他;3、4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5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6、7岁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个人睡觉时做恶梦;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害怕雷电、狂风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现象。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对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孩子们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会减少;到了8、9岁,孩子们可能会开始害怕自己考试的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总的说来,儿童恐惧的对象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与孩子知识欠缺、生活经验贫乏有关

夜幕降临,孩子们知识经验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知道身边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什么,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黑暗和死亡,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孩子自身的某些经历会导致他们恐惧

如果孩子幼时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较轻微,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如一个孩子曾被一只黑狗咬过,他下次看到黑狗时就会非常害怕,而且他还可能会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

孩子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的情况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如看到其他人见到蛇后的恐惧反应,孩子以后见到蛇也会大叫大喊。孩子在听了鬼怪故事,看了带有恐怖色彩的影视片和图书时,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恐惧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关

例如:孩子玩兴正浓,不肯睡觉。父母为了让孩子赶快入睡,吓唬孩子:“赶快睡吧!再不睡,妖怪就要来抓不睡觉的孩子了。”

·当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孩子对自己熟悉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应对方法,但当他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不是一种可怕的不良行为习惯,相反有其积极的一面。因此,当孩子表现出胆小畏惧时,父母不用过于担心。许多时候,随着年龄增长,恐惧会逐渐消失,并不影响孩子的生活、行为与社会活动。但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度强烈,以致影响到他正常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了。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克服孩子恐惧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惧心理来自他们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明白有爸爸妈妈在什么都不用害怕,就会减轻孩子害怕的情绪。

对孩子的恐惧恰当地做出反应

对孩子的恐惧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能大惊小怪。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责、批评、生气来对待孩子的胆小,只能让孩子的焦虑情绪恶化。如孩子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绝不是好办法。当孩子听到雷声感到害怕时也不能说:“雷声有啥害怕?别像个小孩子一样长不大。”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惊恐不安。当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父母也跟着害怕,这时父母的心态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害怕这些,长大了才不怕的。

多与孩子沟通,讲明事情真相

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惧怕某事物,常常是因为无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惧雷电,教师、父母可向孩子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让孩子明白雷声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除了用语言给孩子讲道理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实际观察。如对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让孩子听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告诉他白天、晚上树叶发出的响声是一样的,孩子亲自看到、听到,也就不会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为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要经常、及时地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接近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鼓励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独自睡觉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在孩子害怕时也可用转移注意法,即当儿童看到、听到惧怕的事物时,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忘掉恐惧。孩子已经对某一事物比较害怕时,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法——当孩子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

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绝不能用魔鬼、妖怪、毒蛇、老虎等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另一方面,要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还可以多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如当身边有孩子表现出勇敢、坚强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当然也可以借助影片、故事、图书,对孩子进行各种示范,从而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培养其勇敢、乐观的个性。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要让孩子了解并做好准备

在受到重大压力和面临巨大变化时,如父母离婚,孩子的恐惧心理往往会达到顶点,此时,一定要给孩子以恰当的帮助。父母应该提前让孩子了解变化,并让孩子认识到,环境的变化不能改变他们对孩子的爱,他依然是安全的,不用害怕。

早教知识:恐惧心理对孩子的影响


恐惧心理对小孩的危害

1、恐惧的心理状态会对儿童造成轻和重不一样的危害

轻微的恐惧不容易有显著的危害,经常会伴随着儿童年纪的提高而当然消退。轻中度的恐惧会变成儿童的日常生活阻碍,或是留有心理创伤 。中重度的恐惧则会造成噩梦惊醒,失眠症,发高烧,滞销品,乃至心搏骤停,危害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恐惧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2、恐惧也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针对风险事情的恐惧,是一种适应能力的保护自己 的下意识 ,对儿童而言是有利的。但对没什么坏处的小动物、绿色植物或天气现象、虚无缥缈想象品牌形象的恐惧,则只有使儿童束手束脚,胆小如鼠,乃至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恐惧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式:系统脱敏法

幼儿它是克服少年儿童恐惧感的更为简练合理的方式。该方式是让少年儿童简单化有方案地贴近哪个使他觉得担心的事情,进而逐渐消除他的恐惧感。比如:某一孩子十分担心狗,一见到狗,乃至他人一提及狗,他就觉得很担心。脱敏疗法便是使他逐渐地贴近狗,先使他看狗的照片或视頻,随后使他看被关入铁笼的狗,最终使他亲自挨近狗,乃至抱一抱狗。那样,他便会渐渐地清除对狗的恐惧。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法有哪些?

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式:科学研究教育法

恐惧通常来自专业知识的贫乏,对全球的不了解。因而,父母必须塑造孩子用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对待全球的观念和工作能力。比如:孩子将会会担心蜜峰。父母就可以对他说,蜜峰是一种益虫,能够协助绿色植物散播蜂花粉,能够为人们出示纯蜂蜜和蜂皇浆。并且,蜜峰仅有在遭到人们进攻时才会蜇人。当了解了这种科技知识,孩子便会已不担心蜜峰。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法有哪些?幼儿

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式:注意转移法

父母可以用小玩具,段子等一些让幼儿心理愉快的物品来迁移少年儿童的专注力,把她们的专注力吸引住回来,使她们已不觉得畏惧。

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式:积极融入法

人的一生便是一个持续融入新领域和新难题的全过程。最先,父母要告知孩子,即便是成人,也会对新的自然环境或难题而觉得疑惑。更关键的是,要学好新的专业技能来融入新情况。如来到新院校就需要学好交新的盆友,到一定年纪就需要自身念书下学,而不必总让父母专车接送。

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式:楷模示范法

父母老师全是孩子的楷模,有正确引导孩子的岗位职责。一方面,平常日常生活不能用吓唬来替代教育 ,动则用“神鬼”,野兽等词句来恐吓孩子,总是给他们年幼内心产生黑影;另一方面,言传身教,塑造孩子的胆量与信念,杜绝恐惧怯懦。

宝宝克服心理恐惧的常见问题

1、恐吓的坏处

“再那么不懂事就要你一个人留到这儿”、“再调皮就将你关到黑乎乎的屋子里,让神婆出去吃掉你这不懂事的孩子”,这类恐吓方法通常是成年人应对小孩子的宝物。在4岁儿童的眼里,这种全是恐惧的目标,父母能够为此恐吓孩子,让她们聪明,但没法让孩子培养恰当分辨事情的工作能力。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法有哪些?幼儿

2、恐惧的感柒

常常埋怨“我们家孩子真胆怯”的妈妈,自身通常也十分胆怯。在儿童眼里,父母是世界最可信赖的人,假如连最可信赖的父母都主要表现出恐惧,您又怎样规定孩子不恐惧呢?恐惧是一种感染性非常强的心态,假如妈妈说“我的担心是妈妈基因遗传的,如今己经改不没了”,那麼,你也就别指责你的儿女胆怯了。

3、不必为他贴上标签

“真胆怯”、“如何那麼不起作用”、“勇敢一点”,这种自高自大鼓励孩子得话,实际上总会具有反作用力;由于常常被那么说,她们便逐渐坚信自己是确实胆怯。

反过来,假如用“你是个顽强的孩子,不要害怕”来激励小孩子,是不是合理呢?很遗憾,这类方式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由于被那么一激励,孩子只能凑合自身表层上不要害怕,内心反倒焦虑不安无法控制自己,到最终,担心也害怕发牢骚,只能依靠别的方式来宣泄。

4、防止恐惧的防范措施

克服宝宝心理恐惧的方法有哪些?那麼,怎么做才好呢?小编觉得恐惧是成才的一种全过程并非心理扭曲,让它当然演化是最好是的方式。

怎样看待少年儿童恐惧心理

1、科学研究正确引导,切勿取笑或责怪

比如,少年儿童将会会害怕说白了的“神鬼”。此刻,父母要给予他科学研究的正确引导,自小给与唯物的文化教育,对他说全世界本无神鬼之说,为此来消除他的恐惧心理。而不是一味的讥笑或谩骂他是个弱者,“懦夫”,“没本事”等。

2、不必让少年儿童瞒报自身的恐惧

无论小孩子害怕哪些,父母必须接受现实,并对他说这很一切正常。另外要在平常多和他开展沟通交流,常常普及化一些基本常识,协助小孩子杀死恐惧感。当小孩子懂了在其中的大道理,当然就能淡定从容出来。自然针对一些预料的困惑父母能够提早协助其搞好相对提前准备,勇敢面对。

3、剖析恐惧缘故,采用应对措施

父母们要分辨少年儿童的恐惧与他的年纪相符合是否。要掌握少年儿童心态的转变,剖析究竟是由于哪些使他觉得恐惧不己。仅有懂了缘故,才可以积极主动采取有效。

4、让少年儿童学好信心与自立

父母要积极主动正确引导小孩,让她们坚信凭着自身的工作能力是能够克服日常生活碰到的诸多挑戰的。协助她们产生坚信和靠自己的良好心态。恐惧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克服少年儿童恐惧心理的方式

1、让小孩把何时觉得害怕,造成害怕觉得的一切关系事情都记下来

內容能够写:哪些使他害怕,害怕的感觉是什么,为何害怕。随后再写成他自己觉得如何做,或获得哪些协助,才可以使他克服这类害怕。大家再依据他的纪录,和他一起探讨克服害怕的方式。

2、把他的害怕拆卸成好多个能够解决的流程

许多情况下,小孩的恐惧感是在脑中斟酌恶化出去的。比如一个在电视机里看到大黑狗把人咬到的小孩,会忽然害怕起一切小狗来。如果我们知道他害怕的缘故,就可以先使他看小狗的照片,随后发展到玩小狗毛绒娃娃,最终再发展到和真正的小狗在一起待一会。

3、和小孩共享大家的工作经验

对他说你以前也害怕过哪些,有多害怕,之后也是如何克服的,而且使他了解一旦你克服了这类害怕以后,又给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的危害。

5、多留意小孩看的书或电视栏目的內容

恐惧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比如,曾经的我解决过一个好歹不愿报名参加院校游泳课的中小学生的难题,他由于不报名参加游泳课,差一点由于体育文化不过关而被院校休学。历经数次的心理辅导以后,.我了解原先他在中小学时,有一天独自在家看过一部美国大片,剧中有一只恐怖的大白鲨闯入了沙滩边的游水区,硬生生地咬掉了一个女人的头,从今以后,他就从此害怕进游泳馆一步了!

不同年龄的孩子恐惧心理不同


小儿的恐惧

恐惧是人的本能,孩子出生后,就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恐惧。,在0~12岁的儿童中,90%以上的儿童会有恐惧心态;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对象,而43%的6~12岁儿童会有多达7种害怕对象。

1~6个月

6个月以内的婴儿,听力极为敏感,较大的噪音很容易令他产生恐惧。他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惊恐,如突然嚎哭、四肢震颤、眼神中流露出恐惧等。这时,父母及时的抱抚十分重要,可轻拍婴儿的背部,用他习惯的节奏轻轻摇晃他,或哼唱婴儿熟悉的乐曲。

6~9个月

此时婴儿开始走出家门,接触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害怕陌生人”成为这一阶段孩子恐惧的主题。父母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陌生环境里,也不可强行把孩子交给别人抱。与此同时,父母应逗留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尽量不要给孩子“单独留下”的压力。这一阶段的婴儿会抗拒洗澡,会因恐惧而大哭。此时,与其强行把孩子抱进浴缸,不如让他在获得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逐步与水接触。如漂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战胜恐惧。

9~24个月

这一阶段孩子的母亲多数已重返工作岗位,孩子第一次分离焦虑开始出现,如果这一阶段还伴随着断乳、分床等,孩子害怕母亲突然“消失”的情绪会更严重。不跟孩子打招呼就离开,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分离的难度,事实上会使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感无以排遣。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母亲离开时要正式与孩子告别,并在承诺的时间内归来。慢慢地,孩子对分离的害怕程度,就会降低。

2~6岁

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生活经验的不断发展,孩子恐惧的事物变得越来越丰富,恐惧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可能会出现比“感受性恐惧”更高层次的“预想性恐惧”,比如孩子从未打过“吊瓶”,就会对护士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以至于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就哭。

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所恐惧事物的合理解释,父母的谅解、聆听对孩子消除恐惧都非常重要。

孩子恐惧,父母如何处理?

首先,要迅速判定孩子的恐惧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即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还是暗藏的心理疾病。可以根据下列特征进行测定:第一,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第二,孩子的恐惧时间是否相对短暂,很少超过三四个星期?第三,看到惧怕的事物或现象时,孩子是否表现得无所谓?第四,离开受惊情境,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会随之消失,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如果以上的四个问题都答“是”,那么说明孩子的恐惧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其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胆小,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在孩子还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的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都可以降低孩子的恐惧;而当孩子学会表述后,鼓励他将恐惧的事物具体表述出来,父母耐心地聆听,对孩子的恐惧是极好的释放。

第三,要避免两种极端反应:一是对孩子的恐惧过分焦虑,二是对其恐惧漠然处之。前一种反应会强化孩子对特定场景的恐惧感,日后不易克服或消除;后一种反应,会错过孩子的诊治时机,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通常的安抚不能舒解,最好及早请专业医生治疗。

总之,对于不同孩子的恐惧心理,家长应该对症下药,先找到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