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没反应
2021-05-22 胎教没反应 童话故事没手的姑娘 亲子活动叫他没反应。
问题:
每次我叫孩子时,都需要一遍一遍地喊他,然后他才会有反应。这简直就像是他在耳朵里塞了棉花一样!我已经不能忍受这种被忽视的状态了。
思考:
如果孩子知道,在你叫他的时候他要是没有给你回应,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听你一遍遍地喊他,那么他就会觉得可以随便将你忽略。他可能已经知道,除非你开始变得脸红脖子粗,否则他完全可以不拿你的呼唤当做一回事。
解决方法:
1、如果你不停地叫他,而他却可以在完成自己的事情后才出现,那么你就是在教他忽视你。你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先捕捉住孩子的眼神,然后再叫他。等三分钟之后,如果孩子还没有回应,就走到他面前,拉着他的手说:“在我叫你的时候,我希望你能过来。”然后就带着他去你希望他去的地方。如果你当着他的朋友的面这样做两次,那么我敢保证,他一定会有所改变。
2、看看家里的大人是怎么呼唤彼此,并给出回应的。你们是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大喊大叫吗?被叫的人只嘀咕一声“马上”然后就继续埋头于自己的事情,直到被再三叫到吗?身教重于言教。当你改变了家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时,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方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3、对有些孩子来说,从一种活动立刻转到另一种活动可能会有些困难。尽量不要说:“马上过来!”而是先提醒孩子几次:“威拉德,五分钟后请过来一下。”几分钟以后再对他说:“威拉德,还有两分钟。”最后说:“威拉德,请现在过来一下。”再等一分钟,如果他还没有反应,就走到他面前,拉着他的手说:“当我叫你的时候,我希望你能过来。”
4、充分理解孩子想要继续玩的心态,但是你也需要采取一些果断的行动。“我敢打赌,你想要一直泡在游泳池里,但是我们现在该走了。这是你的毛巾。”
5、用晚餐铃或者闹钟来提醒孩子。告诉他,当铃响了之后,在你数到五之前他就需要过来。你们可以先练习几次,之后,如果他在听到铃声后没有立刻过来,你就可以给他一个惩罚,比如,吃完饭后不许吃甜点,为了公正起见,这些都需要事先让孩子知道。
相关推荐
孩子对批评没有反应怎么办
友:我的宝宝比较聪明淘气,话很多,好象什么她都明白似的。这些我还可以忍受。但是有一点,就是有时侯她要是犯错误了,你批评她,她就象是没听见你说的话似的,对你置之不理。你叫她,她也没反应。直到你大声说她,她才吱一声,但也她象你在说别人,也她没关系。有时气得打她了,她哭得都吐了,也不会承认自己错了。您说这样的孩子该怎样教育呢?
茅于燕:你对孩子犯错误时,批评她,她不答理很生气。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她不知道做的事是犯了错误,当然,她对于批评她的话,置之不理了。
对你的问题,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你分析一下你认为孩子犯的“错误”,是否真的是错误?这里你没有介绍她犯的错误的具体情节,也没有说你的孩子几岁了(这两者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不能判断她做的事在她“这个”年龄是否错误的。
第二,即使她做了一点不太恰当的事(如把杯子打破了、把花盆里的花揪下来了等),也不必大动肝火,打得她哭得都吐了。你以为打是个好教育方法,实际是个不好的教育方法,正如你说她这时也不会承认自己错了。有时打,可以暂时压服,但很快就忘了,故态复萌。
对孩子的错误(即使是错误的话),也要正面教育,让她真正懂得自己哪儿做得不对,才会去改。
总之,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温和的教育教导,对她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3招应对家中熊孩子的没大没小
如今寻求“家庭平等”的教育理念令不少家长担忧,既希望能够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又不希望孩子没大没小,不懂礼貌。如何才能在和孩子交朋友的同时,培养出讲礼貌又个性鲜明的孩子呢?
泉泉不到六岁,对客人无礼是妈妈最伤脑筋的事情。家里一来客人,不论是大人还是有小朋友一同来,他都出人意料地表现出霸道、没礼貌,有时候还当着客人的面耍脾气;如果有同龄的小客人,他还会和人家抢吃的、抢玩的,很不友好。一天,妈妈多年未见的同窗好友突然登门拜访,妈妈让泉泉叫阿姨。泉泉瞥了一眼说:“大肥婆。”妈妈一听,觉得很没面子,就斥责说:“你怎么这样没大没小!”泉泉却毫不示弱地回答:“她本来就很肥嘛!”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可先不要太着急地打骂、教育他,因为小孩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家长要先冷静分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好好地教导孩子。
熊孩子没大没小的原因:
1.属于心直口快
有时候,孩子没大没小也是出于无意,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没有礼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呢。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是出于他自己的个性外,也有可能是他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相互大喊大叫,长期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坏习惯。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斗嘴,一开始他可能会觉得疑惑,但是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这么做,那么慢慢的他就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说话方式,自己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口气说话了。
2.孩子跟爸爸妈妈意见不同
三岁以上的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了他自己的立场就特别喜欢表现给别人看,所以当他跟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就会跟爸爸妈妈争论起来,而且还会以命令的口气让爸爸妈妈要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边吃饭边玩小汽车,爸爸把他的玩具收走了,让他要认真吃饭,可是孩子可能会觉得“我又没有不吃饭,怎么可以没收我的玩具呢?”他觉得爸爸做的不对,就会大吵大闹说“我就是要边吃饭边玩,把小汽车还给我啦!”
3.挑战大人的权威
当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事时,如果语气太严肃,开始懂事的孩子反而会觉得反感,不喜欢被爸妈命令,就会用不礼貌的口气顶撞爸妈。其实这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达他的不高兴,用不礼貌的行为来挑战您的权威。就想4岁的明明正高高兴兴地看动画片,妈妈突然把电视关了,命令他“现在你要做作业了,还看电视!”这时候明明会觉得妈妈太霸道了,会大声地顶撞妈妈:“我动画片还没看完呢,为什么一定要我写作业!”
父母如何教育熊孩子有礼貌
1.先隔离冷静一下
如果孩子是用想用他的没大没小来引爸妈的注意,表达自己的不满,爸爸妈妈可先不要跟他“吵架”,可以先让他一个人独处一下,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再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比如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想一想,如果其他小朋友像宝宝一样,对着宝宝大吼大叫,宝宝会不会觉得很难受,就不跟他玩了呢?”从小就教导孩子换位思考,不仅可以让他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能让他在小朋友中更加受欢迎呢。
2.告诉孩子要用正确表达方式
当孩子不礼貌地顶撞,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的时候,爸妈应该先保持冷静,耐心地告诉他应该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坐在身边,然后用缓和一点的语气告诉他“宝宝如果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说出来,不用能这样大喊大叫,这样可是不讲礼貌的行为呀!”这样冷静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间情绪冲突哦。
3.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如果看到爸妈经常相互大喊大叫,慢慢的他也会模仿这种行为,所以在孩子面前,爸妈要做好榜样,比如遇到长辈或朋友都要问好、经常对人说“谢谢、对不起”、不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等等,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模范,还怕他学坏吗?
爸爸妈妈除了自己要做到礼貌待人之外,也要常常跟孩子教导孩子,跟他说“小孩子要有礼貌、守规矩,要尊重别人,不能对长辈大喊大叫,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呀!”慢慢地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耳濡目染,相信孩子不仅能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会变成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呢!
>>
妈妈太好强 孩子反而没主见
孩子突然出现忽悲忽喜的奇怪行为,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甚至连自己想吃什么都没有个准主意?如果你家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那妈妈们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是不是因为你的能干,导致孩子没有主见?
现在有很多做事干练、事业成功的母亲,常常会苛求自己的孩子做到最好。而母亲的这种苛求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有关专家就此表示,孩子突然出现忽悲忽喜的奇怪行为,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甚至连自己想吃什么都没有个准主意。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抑郁症,需要长期治疗。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们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约束多让孩子失去自我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如何正确地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所欠缺的一种技能。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人才,她们常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的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其子女身上,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的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过分苛求事与愿违
“现实生活中,妈妈强势的现象很严重,后果也很可怕。”儿童心理专家介绍,可以说,严厉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只是因为沉缅在对儿女前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她才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然而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打击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过分苛求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会增大,会有被抛弃的恐慌。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再不合妈妈的意,妈妈都无法抛弃自己时,向上的动力也会消失,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恋母情结伤害孩子
“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这样强势母亲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极少被提起,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关爱,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只有自己和母亲,因此孩子已经6、7岁了甚至更大还和母亲同床共眠,甚至在一个被子里。”心理学专家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是缺失的,可有可无的。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无意中忽略了父亲的作用,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个认同的对象。
事实上母亲强势,受其危害的不只是孩子。因为从实际的交谈中,我们常常发现母亲更离不开孩子,母亲会因为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而将儿子作为“替代配偶”,作为情感的依托的惟一对象,这同样也是强势母亲对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
父亲作用别被忽视
“要注意的是这个“强势”的程度,如果是将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强行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我认为这个关系就有些畸形了。”专家坦言,这种决策过程不应忽视父亲的作用,只有双方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事务的管理,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夫妻双方共同商量,才可以避免一方的盲目,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就孩子上培训班这一事而言,对于子女需不需要上培训班,上什么样的班等决定,都应由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共同商议得出。
孩子对音乐的反应
天分的展示可能是很早。两岁的时候,他主要反应出来是对于音乐节奏的感觉。实际上有节奏的阅读也会产生一种韵律的感觉。我在云南教学的时候,也会运用这种音乐的节奏感去教学,当然中文也是很有韵律的,所有的语言都是有韵律的,对于中文来说还有个四声,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学习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学四声,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听到过。我发现中文的语法跟德语的语法非常接近。
8岁的时候,孩子就开始喜欢玩乐器了,女孩子喜欢弹钢琴,男孩喜欢弹吉他,当然也有一些音乐课程,可以从5岁6岁开始教乐器,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欢的话,他稍微大一点可能就放弃,不再学了。哪些主要是为父母去学的,并不是他自己想学。
当然每一个父母都喜欢孩子成功,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爱因斯坦,但是只有一个爱因斯坦。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贝多芬,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贝多芬。让你的孩子来决定他将来做什么,而不是你。当然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导,需要父母和孩子持续不断地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