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快乐,向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即使孩子不想上学、迷恋网吧,也都是以孩子牺牲自己的成长为代价向父母做出的警示。然而,大部分父母读不出孩子这些症状背后的意义,从而导致孩子的问题在父母的“关照”中逐渐严重,孩子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1.从小就特严肃,总显得很懂事,有少年老成之嫌疑,父母有明显的成就感。

2.不喜欢做作业,总是到万不得已如被父母监管甚至暴打之后才肯做,不过,几天之后又变回原样,且父母有强烈的无奈感。

3.上课喜欢做小动作,老师总是说他不专心听课,经常是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后,孩子不专心的情况仍没有好转。

4.经常咬手、做噩梦、不断把作业涂抹成黑团团。

5.不想上学,对学校和作业不感兴趣,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6.经常被老师批评,也常常被父母批评,自己也感觉自己不行。

7.其他有明显行为异常或情绪异常的。

孩子常见的“不快乐外衣”

孩子不快乐时,就像身体不舒服时一样,都会有信号的。孩子不快乐时,多会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以引起父母注意,比如多动(因生理引起的多动除外)、注意力不集中是典型的要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症状。父母大多时候会把问题直接推向孩子,责怪孩子不听话,自控力不强,甚至认为孩子有病,带孩子去吃药。当父母用了这样的方式来面对这些孩子时,孩子的问题症状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有时会转变为其他症状。

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加上个体差异,所以,每个人不快乐的表现也不相同。

读不懂孩子孩子就不会听你的话

其实教养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在方法上存在着是否适合孩子。

一个来郑打工的父母,带着即将被学校开除的8岁儿子来到咨询室。他们非常希望孩子继续读书,而孩子死活不愿去学校。

经过家庭互动,了解到孩子心里有一团愤怒和委屈,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误解以及父母对孩子气急败坏的打骂,造成孩子对学习极为反感,反感在恶性循环中泛化为不喜欢学校,讨厌听到学校二字。

这孩子特别聪明、特别调皮,父母希望他老实听话,首先这种想法就会让这孩子吃不少苦头,就好像开车,眼前明明是红灯,可司机根本不看,当成绿灯,结果就会造成事故。孩子已经用他所有的语言行为告诉家长:我是个调皮的孩子,而父母却要用父母的威严来告诉孩子:你必须当一个听话的孩子。读不懂,孩子就不会听父母的,就会想办法反抗。

在了解了他们的教养方式后,给父母制定了一个适合孩子的教养计划与方法,四次咨询后,孩子的情绪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好了,上学成了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期末考试时,孩子的成绩提高非常大。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孩子制造快乐的能力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了孩子的不快乐有多少,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教养方式:

1.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如“发生这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学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表扬孩子。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

比如表扬的话:“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真为你自豪!”听了这话的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自己给妈妈或是周围人带来的成就感,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带来压力。而鼓励的话:“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只能证明一点,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知道,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信油然而生。

贴士:

定期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与心理老师沟通,而是父母。父母获得充足的教养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是帮助不快乐孩子最快最有效的途径。

将关注的重点不是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教养思路上,从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孩子,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相关知识

孩子自己动手的快乐,你能懂吗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子,被父母千娇百宠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家里父母宁可自己吃点苦,也不愿让孩子再受二遍罪,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全被父母包办了。孰不知,家长的劳动不仅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也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快乐的源泉。

当宝宝一岁时,他的动手欲望非常的强烈,现在宝宝喜欢自己拿着勺子吃东西,但是往往泼撒得到处是饭粒,有的家长因此不让宝宝自己动手吃饭,不辞辛苦的一顿一顿喂宝宝吃,这样做非但吃饭效果不佳,还劳神费力。因此家长要想开点,让宝宝自己动手吃饭,没有“拙”哪儿来的“精”呢?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他掌握技能。二岁多的宝宝已经能独立穿袜子了,虽然速度要慢一点,常常袜跟被穿在脚面上,但是尽量让他自己做。有的宝宝早晨起床要求自己穿袜子,家长忙于赶时间上班,着着急急顾不上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久而久之孩子也顺应父母的操劳,让自己的双手闲置起来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一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手是智慧的前哨。手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婴幼儿智力的发展程度。如果希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从现在做起,让他自己动手,体验劳动的快乐。

早教知识:孩子有三个不快乐时期


孩子如果有不多彩的童年,那最将会会是在5岁、十二岁和16岁这三个环节。一位幼儿心理权威专家强调,一般少年儿童会在这里三个重要年纪应对极大的压力,由于这全是她们刚入校或跳进另一个学习培训环节的阶段,因此父母应当多注意孩子是不是有传出承担压力的求救讯号,并协助她们摆脱压力。儿童

马来西亚卫生站少年儿童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A医师强调,刚进到中小学的5岁孩子,因为务必应对一个全新升级的学习环境,因此将会会造成害怕;十二岁恰逢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开遭遇小六会考的压力,此外还会继续因生理学上起转变而觉得焦虑疑虑,所承担的压力也是明显;而16岁的孩子则是由于得应对中四会考这一关键考关,而非常容易觉得紧张焦虑。儿童

A医师是在昨日于文华酒店举办的“吾家儿女初长成——少年儿童青春期心理健康养生讲座”中,发布所述的临床医学观查。

A医生说,尽管她们的心态深受这种外在要素的危害,但大部分孩子们却不明白怎样张口向父母或教师寻求帮助,或乃至可能是孩子把难题明确提出来啦,但却被父母误会为懒散、说谎,而造成孩子深陷不被掌握的窘境。

卫生站少年儿童心理咨询机构的纪录显示信息,在全部到门诊所接诊的病案之中,大概仅有4%的孩子是确实身患精神疾病,别的孩子则是由于在成长阶段中,心理状态、生理学和个人行为上没法作出调节,而造成精神实质压力,并出現个人行为异常的状况。

A医师强调,孩子假如在个人行为或心态上突然冒出变化,很可能便是在向周边的人传出“求救讯号”,期待造成父母或别的成年人的留意和协助,便于解决压力的摧残。儿童

在其中一些“求救讯号”就包含:忽然回绝念书、抑郁、非常容易兴奋、粗鲁暴力行为,或是一直投诉人体某一位置痛疼、难受这些。

要立即并合理地协助孩子内心所承担的压力,父母饰演很重要的人物角色。

A医生说,父母最先务必了解孩子所传出的求救讯号,随后再追朔并祛除他压力的根本原因。“作为父母的你也就务必先提升你与孩子的关联,不然即便孩子确实遭遇压力,平常非常少与他沟通交流的你,也没法辩认出来孩子挫败的病症。”

孩子存在的“泛灵心理”你懂吗?


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孩子有他们独特的视线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有一个时期会有一种把所有东西都视作有生命。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问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家长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最有爱?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个巨大的挑战。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孩子普遍存在的“泛灵心理”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3岁左右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搞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你可以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孩子听了以后,一定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这样,孩子爱护物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就很容易形成。再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我们都可以利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提醒: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宝宝的挑衅行为 家长你懂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化快得让父母常常无所适从。4岁左右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随着宝宝自我意识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和萌芽,宝宝会有很多新的行为表现。一些孩子可能会经常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打架,心中总是充满不满、委屈或愤怒等负面情绪。专家认为,宝宝出现这种行为可能是正在挑衅强者和权威,试验自我的力量。作为家长,我们要了解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孩子为什么挑战强者和权威?

孩子从4岁左右开始,就会慢慢地发现有些人身体比自己强壮,有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会表现出一些优势,使得他们很羡慕。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也会有一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一般情况下,在男孩子身上出现试验力量的情况较多一些,他们会从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试起,慢慢地去挑衅哪些比小孩子再大一点的,然后再去挑战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接着最后去挑战哪些身体和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麻烦起来,每天与别的孩子发生不愉快,这会给他带来不良情绪,孩子好像觉得这段时间有这么多人对自己不好,跟自己产生冲突。他回家后会向家长诉苦,比如老师让他坐反思角,没有让别人坐;某某人老爱告状,老爱哭,讨厌死了;某某人老是欺负他……

根据孩子的哭诉,家长可以看出来他试验力量的过程。

如果他在说老师罚他坐反思角,很可能是他在拿年龄比他小的孩子试验力量,一天无数次地去碰那个比他小的孩子几下,如:去动人家正在工作的材料,惹得那个小孩子总是哇哇大叫,老师就会提醒他,提醒无效就会让他去坐反思角。

如果他去惹同龄的孩子,一般他们都从挑战女孩开始,女孩大都会向老师告状;一般他就注意了这个女孩的的告状,印象深刻,回家见了亲人就会诉说别人告状给他带来的不愉快,会抱怨某人老爱哭,却没有注意自己是怎样把别人给惹哭的。这个年龄段男孩子还没有反思能力,所以还不能进行这种关系联接的思考。

女孩子在这种时候则可能出现用语言挑战别人,拉帮结伙利用阴谋孤立某人。这都是孩子在练习作为一个人的正常过程,当然也是苍天给我们了教机,让我们有机会面对孩子出现的人类不美好的一面,以便改造它。

如果你的孩子回家告状说某某老欺负他,说明他在挑战权威了。挑战如果是成功的,他从此就会变得非常自信,非常有力量,也会替代原来的权威成为引领者;如果挑战失败,他会暂时等待,积蓄力量,继续挑战。这个时期的女孩跟男孩情况基本相似,但女孩更多的是在搞“儿童政治”,是语言和关系的斗争,而不是直接的力量竞争。这是试验力量中最艰苦的时期,甚至家长也会受不了,不断地去找老师,要求老师干预。作为一个好幼儿园,在这种时候老师一定会细心地判断孩子是在试验力量还是在被群体欺负,所以不会让孩子因遭到群体欺负而受到伤害。但孩子如果是在挑战权威,老师要给他机会和时间,让他获得最终结果,并静观事态的变化,给予适当的帮助。

家长了解了4岁孩子的这种特征,知道孩子这时的不良情绪都来自成长的烦恼,家长静观事态变化就可以了。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信心和对自己力量的肯定,也需要家长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导,将孩子的设想和挑战的方式引向文明和智慧,缩小暴力和攻击的倾向。

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聊一聊往后孩子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某个问题,甚至跟孩子一起讨论针对那个问题的几个方案,这样会给孩子往后的发展带来信心。还可以给孩子提供更能够吸引孩子的工作,使孩子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工作会非常深入,而且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还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亲社会行为的故事,这对孩子也是有利的。

在这个阶段,孩子出现的不良情绪,有忧愁,有受害感,经历了这段时间,大多数孩子会把幼儿园当家一样感到舒适和亲切,同伙伴也会像兄弟姊妹一样有超越友谊的手足情感。这时闹矛盾的机会虽然也还有,却是很平常的冲突,如果家长不进行破坏性的帮助,孩子就会成长的有力量,皮实。人类其实需要这样的经验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