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树叶的童话故事
2021-05-22 因树叶的童话故事 变美的童话故事 幼而园到小学入学准备孩子就是这样因我们而变。
朋友的宝宝20个月大时,有一次不小“啪”的一声跌倒在地上,妈妈正在写东西,从书桌那边问:宝宝没事吧,我们知道宝宝很坚强的!宝宝听了,没说话,眨巴眨巴眼睛慢慢往起爬。正爬着,外公从厨房快步走过来,边走边自言自语:咋回事儿?不是跌倒了吗,怎么没听到哭呢?宝宝闻此言,“哇”一声哭出来。妈妈笑了,说:宝宝呀,宝宝,你咋就这么“精”呢?宝宝听了又停了一下,然后就接着哭起来。
很幸运,当时我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个耐人寻味的过程。凭着职业的兴趣,我想朋友那不足两岁的小小男子汉刚刚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
回顾上面的那个场景,我们会发现:
当妈妈说“我们知道宝宝是很坚强的”时,那么妈妈倡导的是一种对痛苦的忍耐的坚强取向。而小孩子天然的会根据环境的要求行事,于是宝宝什么也不说,稍为调整一下,开始自己爬起来。
当外公说“不是跌倒了吗,怎么没听到哭时”,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逻辑是,跌倒了应该哭,或者说跌倒了有哭(报警并获得安慰和帮助)的权利。孩子听后,马上“使用”自己的“合法”权利,大哭。
而当妈妈说“宝宝,你咋就这么精”时,宝宝就冲突了。妈妈提倡不哭,外公认为跌倒了就应该哭,自己先听了妈妈的,又根据外公的主张修改了行为,那么现在妈妈又说话了,自己会不会因此被怪罪呢?妈妈所说的“精”是什么意思呢?不过还好,妈妈是笑着说的,那至少说明妈妈还没有生气。反正自己已经哭了,再说自己还确实有点疼,那就继续哭下去吧。
当我想到这些时,心里形成一句话:孩子就是这样因我们而变!我们知道人根据遗传和环境来建构自我的,而家庭和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环境。孩子对环境静中的各种刺激无不进行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吸收和反馈,对父母更是如此。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为人风格,甚至我们的习好和弱点,孩子无一不对此进行应对。当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更多的采取的是听从和模仿。
在我刚刚参加的成长夏令营中,有一个七岁的男孩可以在马背上放胆驰骋,却见到一只小的可以捧在手里的小狗心颤腿软,原因是妈妈从小就怕狗;而另一个妈妈特别爱干净的孩子,当他面临一段泥路时,他宁愿脱离队伍、退回营地,也不愿意弄脏自己的鞋子;我也看到一个脚上早就起了水泡的孩子,笑呵呵的走完了“魔鬼日”的20公里,这种“皮实”和“乐观”从他爸爸身上也一眼就能看出来。
孩子就是这样随时可能因我们的言行和态度而变,既可以变得很好,也可以背上不该有负担,关键在于为人父母的我们要对孩子和我们之间的这种互动,有足够的觉察和必要的改善。
延伸阅读
幼儿早教:他们就这样爱上了阅读
幼儿不论是教师或者父母都十分期待孩子喜爱阅读文章,由于从实际一点看阅读文章能够提升写作能力,这立即关联到考试成绩;而从孩子的终生发展趋势看,阅读文章能够丰富多彩内函,陶冶性情。但实际是,如今的孩子可供游戏娱乐的综艺节目太多了,而以阅读文章为兴趣爱好的却并不是很多,即便去看书,看的也多是动漫漫画。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呢?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访谈了好多个取得成功的个例,期待能给众父母一个启迪。
从追电视剧到看原著小说
颖已经读高二,是班里知名的书虫,也是创作的高手,但以前颖的优秀作文老师打手心获评不过关,而那就是小学二年级的事。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幼儿
谈起当初,颖就笑了。“那时候,我的老师很严肃认真地一件事妈妈和我讲,我的作文比现金账更现金账,并且颠三倒四地说不清楚一件简易的事儿。假如想语文课合格,一定要恶补优秀作文。随后教师就提议我多看书。颖说。过后她父亲妈妈买来许多 课外读物回家,可是她确实一点兴趣爱好都明确提出起來,她就爱看电视剧。“我还记得那时电视机已经播《射雕英雄转》,我是每天晚上岿然不动地追着看,经常看了一集就和妈妈猜第二天的故事情节。
随后有一天,妈妈跟我说是否很想要知道后边的剧情,我自然说成。然后妈妈就拿了一本书帮我,原来是《射雕英雄转》。哇,那针对二年级的我可简直大部头,但也不知道哪来的驱动力,我也确实啃完后那套原著小说。优秀作文水准有木有提升也不还记得了,可是字倒是学多了许多 。并且对武打小说刚开始一发一发不可收拾。对书的兴趣爱好就是这样塑造起来了,随后因为喜欢你武侠江湖,因此喜爱创作者,因为喜欢你创作者,因此会看创作者看了的书。随后书就越看越大,越看越杂了。”颖说。
喜爱上做某事有时必须一点刺激性,一个突破口,重要就取决于父母或教师可否把握住这一突破口对孩子多方面正确引导。阿颖的妈妈便是把握住了一个机遇,阿颖尽管刚开始并并不是因为喜欢你去看书才去看书,但到最终阅读文章的兴趣爱好被培育出了。
连环图的风采
访谈海,在其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那一套套被当心维护的连环图。海说,他最开始看的书便是连环图,因此对连环图拥有 很深的情意结,如今要是在目前市面上见到有喜爱的连环图他便会买回去个人收藏。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幼儿
海告知,他触碰的第一本书便是连环图。“我小的时候,父亲妈妈要工作就将我寄放在堂兄那边,要我姥姥一起看见。堂兄家里有许多 连环图,《三国演义》、《水浒传》、《三毛流浪记》这些,堂兄念书的情况下,我无趣就自己看连环图,由于是以绘画主导因此尽管不认识字可是也看得挺有趣的。到念书后,字了解得多了,就刚开始找原著小说看,由于有连环图的基本,因此即便是《红楼梦》也看得下来。呵呵呵。我同学们了解我看了《红楼梦》各个都诧异得了不得。”海说。
要小孩子一开始全看全是字的书籍是一件挺艰难的事,终究成年人也喜爱图片配文字的书,何况是孩子,因此父母们在正确引导孩子念书的情况下,何不以一些绘画吸引住的书为开始。连环图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挑选。
父母孩子
共读一本书
瑶很喜欢去看书,这一份钟爱源于自小妈妈就为瑶说故事,和瑶一起看书。
“我妈妈是一个很喜欢去看书的人,小的时候讲卧室床小故事,她非常少拿着一本许多 绘画的寓言故事,一直拿着一本大部头,随后就与我一起半在床上,为我讲小故事。那时我也很钦佩妈妈,看那麼多字的书,说的小故事那麼超好听,这些小故事班里的小孩子都没听过的,经常要我讲给他听。我念书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图书店购书,大家经常会一起探讨书里的內容。去看书慢慢变为日常生活一件理所应当存有的事儿。”瑶说。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一些父母常说不清楚和孩子一起做什么赚钱,实际上和孩子一起到图书店挑书便是一件非常好的亲子互动。一方面能够具体指导孩子买有利的书,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和孩子中间的话题讨论,一举两得。
儿童早教:孩子对你发脾气?这样处理就是好事
当孩子发脾气的情况下,父母能够 做一个分辨,孩子发脾气确实与我相关吗?一位妈妈发觉闺女近期心态很消沉,回家了后就静静地走入了卧房。到用餐的情况下,妈妈叫了闺女好数次,她才慢悠悠摆脱卧房。妈妈有点儿发火,就讲过闺女一两句。殊不知孩子一下子就发脾气了,冲妈妈吼:你烦不烦啊!我不吃了!孩子对你发脾气应该怎么处理?
那天晚上闺女如同怄气一样,果断不想吃饭。
做为成人,你一定经历那样的感受——你已经为一件事情给你心神不安,这时,一个平常原本不大可能惹恼你的小事儿将会会给你火冒三丈。孩子对你发脾气应该怎么处理?
孩子也一样。而且孩子会比你更为无法管理自己迁怒于人的个人行为产生。
假如孩子发脾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你,父母要是保证二点就可以了。
第一点:对他说你的体会,但没去斥责他。
假如孩子冲你发脾气,你能告知她们:懒得理你那样一件事讲话。
第二点:给他们出示一个倾吐的将会。
当孩子静下心来以后,父母能够 再和孩子聊一聊这件事情。假如孩子不愿意谈,也不用奢求。
当父母那么做的情况下,孩子会觉得自身父母通情达理,更想要和父母共享自身的困惑,也更将会征求父母的提议。
假如孩子发脾气和父母相关,缘故通常有两个。
第一, 她们沒有获得要想的东西;
第二, 她们沒有获得要想的关心。
当孩子由于无法得到一种东西发火的情况下,他实际上是在争得自身的权益,维护保养自身的支配权。这并不是一件错事。
父母不太可能、都不应当考虑孩子全部要求,但不可以夺走孩子表述自身要求的支配权。那样孩子摆脱家中之后,才可以有信心表述自身要想哪些。尽管不可以考虑孩子全部规定,父母却能够 协助孩子整理心态。
我曾经在大型商场里看到过一个男孩,一边吃着冰淇淋一边抽泣。他妈妈在旁边气冲冲地说:都给你买来你要哭哪些?很显著,这一男孩儿那时候要一只冰淇淋,妈妈一开始不同意。他哭着吵着要买,最终获得了。可他为何还哭?由于孩子被恼怒吞没的情况下,最必须的并并不是那件东西,只是父母的同理心。
有一次外甥女和大家逛街的情况下看到了一套小洋装,她妈妈不愿买,由于那样的衣服裤子早已有两个了。孩子对你发脾气应该怎么处理?
她起先郁郁寡欢了好长时间。又历经哪家店铺的情况下就刚开始哭起来了,一定要买。随身的人都有点儿看不过去,乃至许多人想买下赠给外甥女。
但她妈妈很坚定不移地拒绝了,并对外甥女说:我不会让你买这一件衣服裤子你觉得很难过是吧?外甥女抽抽噎噎点了点头。
她妈妈说:那妈妈在这儿陪着你伤心一会儿,让其他大姐先去逛街好么?外甥女一下子就缓解哭泣声,说:不,我也要去逛街。
如果你回绝给孩子一件东西的情况下,他早已了解自身希望将会不被考虑了。再次发脾气,是由于她们临时没法从挫败感中走出去。
这时她们必须成人的协助,正确引导她们的心态。正确引导心态最好是的方法买便是帮孩子讲出她们恼怒身后真正的心态——挫败,伤心,难过,觉得不公平这些。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由于她们沒有获得要想的关心。
到青春发育期之后,一些父母会发觉孩子愈来愈判逆,和孩子关联愈来愈生疏。
确实是由于孩子进到青春发育期,才和父母生疏了没有?实际上并不是。
孩子和父母从亲密无间到生疏,一共离开了四步。
第一步:焦虑情绪,而且刚开始强烈抗议。
例如妈妈在和他人闲聊,冷淡了孩子,他就会对妈妈大喊大叫,妈妈,看我!
当觉得自身婚姻关系遭受威协,或是该为自己关心的人不给关心的情况下,孩子就会觉得焦虑情绪,而且对这个人发脾气,造成她们的留意。
假如父母总不答复孩子要求,孩子就会进到第二步,黏人。
在这里一步的情况下,孩子会比以往更为黏着父母。
有时候是父母在哪儿,孩子就跟到哪里,一刻也不愿离去父母。
假如父母还不答复孩子的要求,他就会进到第三步,抑郁,及其失落。
这时孩子会越来越忧心忡忡,和父母的互动交流越来越低。
一些孩子在失落时会出現恼怒的心态,有意主要表现得很坏造成父母留意,乃至威协要出走这些。
假如这时父母还没有了解到孩子必须关心,她们的关联就会进到第四步——生疏。
孩子会防止和父母互动交流,对父母彻底关掉自身,去结识这些自身觉得了解自身的人。
进到这一步之后,父母和孩子的关联早已没办法挽留。这一全过程通常会不断好多年才会进到第三或是第四步。
因此当父母发觉孩子很判逆,没法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她们早已错过在第一步或是第二步采取有效的机遇。
当孩子由于沒有得到充足关心而发脾气的情况下,父母能够 思考一下是不是忽视了孩子的心态,是不是应当给予孩子大量关心,是不是应当用大量的時间守候孩子。
孩子对你发脾气应该怎么处理?因此孩子对你发脾气,是好事儿還是错事,重要看你怎么做。
早教:玩游戏就是孩子们的工作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教:玩游戏就是孩子们的工作”,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戏的必要性
在大人的目光里,总觉得孩子跑来跑去跳是调皮捣乱、不懂事的行为,因此每一次见到孩子跑就需要给予喝阻,乃至指令孩子要安安稳稳地蹲着禁止乱跑。孩子本性开朗爱动,若强制性她们不可以去玩,将会危害她们心身的发展。孩子不象大人必须工作中,因此游戏玩乐在生活中就变成她们的一个重心点。从少年儿童发展的科学研究层面看来,游戏可以说便是少年儿童的工作中,其实际意义与使用价值是甚为普遍的。
·在生理学发展层面:游戏出示儿童户外运动的机遇,能够推动人体的身心健康。
·在心态发展层面:适度的游戏主题活动,能够带来少年儿童开心、愉快的心态,发展开朗奋发进取的个性化。
·在思维发展层面:游戏能够提升少年儿童的专业知识,引起想象、造就的工作能力。
·在社会行为发展层面:游戏能够出示少年儿童与朋友触碰的机遇,学习培训协作、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等品行。
从各层面的发展看来,游戏对孩子确实拥有 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做爸爸妈妈的,不但不可忽略孩子的游戏,也要时刻积极关注孩子游戏的內容,随时随地给与激励或具体指导,让孩子在游戏的全过程中,开心而当然地获得德、智、体、群各层面的发展。
爸爸妈妈参加游戏时特别注意的事宜
·一二岁前儿童的发展
一般 是一个人玩;以自我为中心,有独占欲;会出现“持续但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姿势,可以看、听、觉得;会抓、握物品;能将物品拆卸、组成、取出、放进;能爬取、抛掷和弹跳;具备明显的求知欲。此阶段为他提前准备的玩具能够是:有利于抛掷、抓物的绵软玩具;不容易损坏的公仔、小孩;玲铛、音光盒;可供沉积的乐高积木,及能够攀爬或爬入爬出来的硬纸箱或木箱包装;艺术涂鸦用的水彩颜料、剪贴簿;能组成的轿车、列车、船等。
·二三至五岁儿童的发展
喜爱和别人一起玩;大全身肌肉的应用很灵便,渐能操纵细致的姿势;喜爱向着一个总体目标爬、跳或跑;必须有“亲自动手”的机遇;难以辨别客观事实和想象;对事儿仅有模糊不清的了解;喜爱扮家家酒这类的游戏。此阶段为他提前准备的玩具有:训炼全身肌肉的玩具,如爬竿游戏、跳码游戏、小三轮车、大球和大中型乐高积木;发展思维的玩具,如八至十二片的拼图图片,养魚或栽培植物,及其磁石、望眼镜、万花筒等合理性玩具;扮家家酒的玩具,如易洗不容易损坏的小孩,各种各样家中用具,像烹制用具、园艺花卉用具、洗衣服用具等,宝盒、玩具列车、飞机场、货车、轿车等代步工具;表述感情的玩具,如布娃娃或玩偶、粘上、沙坑、腊笔、面纸、钢钉、槌子等。
我们的孩子是被吓大的吗
妈妈注意到周围的人正在看她们母女俩,转头对女儿说:“再哭就让警察把你带走!”
女孩强忍泪水止住哭泣,嘴唇抽搐着,惊恐不安地看着妈妈。
恐吓是一种“精神暴力”
这位年轻的妈妈也许只是想管住孩子,让她不要在大街上哭泣,但她显然对这种方法的负面效应估计不足:孩子无形之中感受了精神暴力,相当于内心经受了一场拳打脚踢。
对孩子来说,成人说的话是无可争议的。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听到妈妈说不要他了,他会当真,而不会想到那只是一句戏言。因为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父母说不要他了,就意味着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会给他以后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他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
恐吓不仅会令孩子变得拘谨、胆小、说谎,还会导致成年以后的心理障碍。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30多岁的男士,事业很成功,但每当堵车或在封闭的电梯里时,他都会紧张、焦虑,以至于不敢一个人开车,不敢到外地出差。
原来,在他上小学前几年,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管他,爷爷奶奶就对他说,你要再不听话,我们也不要你了。使他觉得是自己不可爱,所以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为了哄他睡觉,就对他说,你再不睡觉,鬼就会来抓你……就这样,他吓得赶紧闭上眼睛,心里却在不停地想,鬼怎么怎么可怕……长大以后,这些童年往事渐渐淡忘了,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却无法抹去,每每遇到挫折,便会被激发出来,出现前面提及的那些症状。
焦虑会“传染”
成年人对孩子采取恐吓、吓唬等方式时,往往是自己内心最焦虑、最无助的时候。生活的压力、内心的烦恼,常使成年人的内心失衡。这时,他们极易发现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我们经常会见到,年轻的爸妈在那儿十分焦虑、激动地管教孩子。而孩子呢,爸妈讲的“大道理”还没听懂,却最先感受了父母内心的焦虑,因为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对情绪的接受速度要比“道理”快得多!
给父母的几点建议:
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孩子的心灵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恐吓或吓唬是一种笨办法。
为人父母,有必要时常内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以“都是为了孩子好”为借口,带着愤怒或焦躁的情绪训斥孩子?只有先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孩子眼里的尘埃。
孩子情绪烦躁时,先不要急于压制他,而应及时察看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平静、祥和。如果发现自己内心很烦乱,就不要忙着教训孩子,请等自己平静之后再跟孩子对话。父母心平气和本身就是一针镇定剂,它有安抚孩子情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