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宝宝多吃饭,就和他一起抢着吃饭,结果却助长了宝宝的自私心理,所以,一定要记住,别跟宝宝抢着吃。

文文一岁零九个月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但就是不爱吃饭,奶奶喂饭的时候她总是闭着眼睛绷着嘴巴使劲摇头。奶奶做好的饭她最多吃两口就不吃了,过一会儿饿了又哭着要饼干吃。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奶奶心里很着急。突然有一天,奶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这天,奶奶端着做好的饭来到文文面前,文文照样是摇头不吃。

奶奶说:“文文不吃奶奶可就要吃了。”文文看了看奶奶,又继续玩自己的洋娃娃了。

“文文快看,”奶奶又说,“奶奶真的要吃了。”奶奶果然吃了一大口。

文文抬起头,若有所思的样子。

“奶奶吃完了,文文没得吃可就要饿肚子了。”

说着,奶奶又舀起一大勺要往嘴里送。文文突然反应过来了,生气地喊起来,伸手就要抓奶奶的勺子。奶奶赶紧说:“奶奶不吃了,文文吃!”文文果然吃了一大口。

“文文快吃,不然一会儿奶奶又要吃了。”奶奶乘胜追击,文文又吃了一大口。

就这样,文文痛痛快快地把一碗饭吃完了。这个办法屡试不爽,奶奶再也不为文文的吃饭担心了。

抢吃抢出了自私行为

可是没过几天,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

这天,妈妈买了一串香蕉回来,让文文分给大家吃。以前文文总是很高兴又很卖力地把香蕉一个一个掰下来,然后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人一根。可是这次,文文却死死抱住那串香蕉怎么也不肯放手,嘴里还含含糊糊地说着:“文文的,不给……”

事实上,宝宝的心灵本是纯洁无私的,是大人有意或无意的行为给他们灌输了自私的意识。老人们都说,抢着吃饭吃得香,奶奶和文文抢着吃饭,本来是想让文文多吃一点饭,但是文文的理解却是如果饭被奶奶吃了自己就没有了,所以要赶快吃光,不给奶奶吃。这实际上是鼓励了孩子自私行为。

好好吃饭有方法

其实,让宝宝好好吃饭的方法有很多。

第二天,奶奶拿起饭碗来到文文面前:“文文,开饭了,你饿不饿呀?”

文文正拿着一本布书翻来翻去,她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不,不……”

“那小狗狗饿了,”奶奶指着墙上贴着的一幅小狗画报说,“我们来喂小狗吃饭吧!”说着,奶奶递给文文一把小勺子。

文文高兴地接过勺子走到画报前面,要知道,她和画上的小狗可是好朋友呢!

“小狗,吃一口!”奶奶假装喂了小狗一口。

“狗狗,吃……”文文也喂了一口。

“哎呀,”奶奶突然着急地说,“小狗的嘴巴太小,吃不了饭,这可怎么办呀?”

文文看看奶奶,又看看小狗,好像在思考。

“不如,文文来帮小狗吃吧,不然小狗要饿坏了。”

文文点点头,张大嘴巴开始吃饭了。

扩展阅读

这12句话千万别跟孩子说!真的很伤孩子!


“你这种成绩将来怎么能找到工作!”、“你怎么能懒成这样!”、“你怎么能这样跟我讲话!”对很多人来说,这些话听上去多少有些耳熟。不是从小听父母这么讲,就是已经开始对孩子这么说了。每当我们如此说孩子的时候,他们往往面无表情且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呢?近日,台湾《康健》杂志就此问题采访了多位儿童心理专家,总结出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有12句不能说的话。

1.“快起来!今天上课要好好听讲啊!”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谈话,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后延。

2.“看着我的眼睛。”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

3.“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不要占用整块的娱乐时间和他们谈心,不妨在与孩子一起打球、看戏或者吃饭时交流一下。

4.“你摔谁呢!”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带有情绪性的字眼。

5.“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而应以正面的态度问特定、具体的问题。比如:“老师怎么评价你这篇作文?”

6.“你这么想完全错误,应该……”不要打断他们的话,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7.“别总是乱花钱!”不要老把话题集中在琐事上。谈些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比赛、音乐会甚至政治等,有助于彼此了解。

8.“下次理发时,鬓角剪得短点。”不要总是给他不需要的建议,而应经常赞许他们的想法。

9.“你会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时早工作了!”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

10.“你还不减肥,胖得脑子里只剩油了吧?”千万不要用困扰他的事情开玩笑。记住,青少年敏感、容易受伤害。

11.“你为什么总干傻事?”不要在他们某些行为后,问这样的话。你可以问:“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12.“不是我唠叨,是你没明白!”不要对某些事情一而再地唠叨。只给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这12句话,详尽地展现出了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最容易犯的4个错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沃建中对《生命时报》记者表示,第一,用命令式口吻对孩子说话;第二,吝啬鼓励和赞美孩子;第三,经常否定、责骂孩子;第四,总是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这四种错误会导致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出现问题,值得家长认真反思。

小心变笨 别阻止1岁内宝宝吃手


1岁内的小宝宝总会是热衷于吃手,对此,有些妈妈很是焦虑,担心宝宝会迟到细菌,担心宝宝会一直吃手,担心宝宝的嘴会变形.....其实宝宝一岁内吃手,可能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现,如果家长过分阻止,会造成口欲期的延迟,不利于宝宝的发育。

一、宝宝为什么会吃手

婴儿出生后第一年成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他们强烈需要一种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强烈,尤其在就寝时间更为明显。对于刚出生的宝宝而言,吸手指是很正常的。这行为之所以持续,一方面能给宝宝带来舒服感,降低焦虑;另一方面,宝宝本来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而吸手指带来的满足感和吃母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吃饱了,宝宝还会吸手指。1岁内宝宝吃手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智力发展的信号

宝宝慢慢长大,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手眼协调功能也出现。2—3个月宝宝就开始出现手的动作。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信号。

2.需要满足感

宝宝2—3个月,正处于扣的敏感期,此时的宝宝喜欢含妈妈的乳头或者是小手睡觉。有东西放嘴里会很有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们不安,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所以就易出现吃手的习惯。

3.快乐的需要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宝宝吃手的活动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人类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

二、1岁内宝宝吃手不要阻止

对于周岁以内的宝贝来说,吃手是生长发育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吃手是了解世界、感知世界的最佳途径。只要注意保持他们小手干净,“吃手”本身并没什么大的害处,就让他们去“吃”吧。相反不让周岁内宝宝吃手可能阻碍宝宝发育,得不到以下四大好处,会让宝宝变笨哦!

1.对世界最早的认知和自信心

因为婴儿期的宝贝都是通过口腔来探知世界的。如果父母在三个月内开始阻断宝贝吃手,宝贝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大以后容易变得自信心不足、多疑和胆小。

2.快乐稳定的情绪

对于小宝贝而言,吃手可以消除宝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吸手指能给他带来舒服感,他们可以从吮吸手指中,获得某种快感,即使母亲不在身边,吃不到奶头他也能从中得到安慰。

3.越吃手以后越聪明

宝贝在吃手的时候,能加强触觉、嗅觉和味觉刺激,促进神经功能发展,这是宝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4.锻炼手眼协调性

吃手指的过程能够锻炼宝贝手部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性。

特别提醒:1岁以内小宝宝不吸手指反而不正常

吸吮是每个宝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如果家中的宝贝到了6个月大还没有任何吸吮手指的行为出现,那反而可能是异常行为。家长需要多多观察,甚至可以试着牵宝贝的手,放到他的嘴边,让他尝试自己吸吸看。

三、宝宝吃手怎么办

1.1岁内宝宝吃手

(1)营造好的环境

一旦发现宝宝吃手指头,就要多关心宝宝身心的发展,努力营造可让他安心成长及游戏的环境。

(2)让宝贝享受吮吸的快乐

妈妈要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宝贝,让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乐。如果要断奶,要及时添加辅食和配方奶,逐渐过渡,让宝宝有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让宝宝感到焦虑和没有安全感。

(3)用糖果及饼干代替

专业人士建议,如果宝宝吃手已成习惯,可以用糖果及饼干取代,让宝宝戒掉。

(4)转移注意力

家长可利用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式,例如:陪宝宝玩玩具,画画等,这都是可让宝宝戒掉吃手的好方法。对给宝宝一些关爱与照顾,相信你的宝宝会很快忘了吃手的癖好。

(5)多陪陪宝宝

爸爸妈妈要多搂抱、多陪伴宝宝,仔细分辨宝宝的各种要求,满足他的各种需要,有条件的妈妈可以为宝宝做抚触按摩,睡前给宝宝讲轻松愉快的故事,读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宝宝愉快地入睡,时时感到安全、幸福、满足。

2.4岁以上宝宝吃手

一般两三岁后,孩子吃手的习惯就逐渐消失。但若到了4岁还有吃手的习惯,就有可能存在身体或心里上的问题了,如体内缺少锌、铁等微量元素等,或者是一种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如压抑、焦虑、强迫。如果放任宝宝吃手可能会引起了下颌发育不良,牙齿排列异常,上下牙对合不齐等问题,父母要及时纠正。

(1)满足孩子需求

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儿童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如饥渴、冷热、睡眠)外,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玩乐。还应该提供有利条件,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使孩子生活充实、生气勃勃。分散对固有习惯的注意,保持愉快活泼的生活情绪,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家长要耐心

家长要耐心、冷静地纠正儿童吮吸手指行为。对于这类患儿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嘲笑、恐吓、打骂、训斥,更不要使用捆绑双臂或戴指套强制性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效果,并且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压抑、情绪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孤独等情况。而且一有机会,孩子就会更想吮吸手指,而使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顽固化。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孩子以吮吸手指来取乐,要耐心告诫孩子,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不仅会引起手指肿胀、疼痛,影响下凳骨的发育及牙齿变形,而且容易把大量的脏东西带入口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传染病。

(4)弄清楚原因

对于已养成吮吸手指的不良卫生习惯的孩子,应弄清楚造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如果属于喂养方法不当,首先应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克服不良的哺喂习惯。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

(5)分散注意力

每当孩子吸手指时,应以严厉的目光注视孩子,并以坚定的口气说:“不行!”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吸指行为有所减少,就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并要向孩子说明,只要能减少这种行为,控制这种行为,他就会得到奖励,采用这种“正强化”治疗,可有明显的效果。

家长少跟孩子“斗心眼”


家长少跟孩子“斗心眼”

“爸爸,我在吃橘子果冻!”“好吃吗?”“好吃呢,你想不想吃?”“我不想吃!”“我还想再吃一个!”遭遇过这样的“聪明”宝宝的父母绝对不在少数。不少父母都发自内心地“咆哮”:现在的孩子聪明啊,才十个月大就能够和父母斗心眼了啊。不少新爸新妈都在和宝宝的“斗法”中不停怨念,当父母的是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现在的宝宝心眼儿为什么会这么多呢?

故事一:“牛皮糖条约”

小屁孩儿豆豆最热爱的食物便是牛皮糖。每天不停地吃糖,嘴里的蛀牙黑洞洞的看的很吓人。豆妈看到宝宝的蛀牙便是一阵心疼,但是控制豆豆不让吃糖吧又于心不忍。这么小的宝宝就要遏制她的爱好,实在是泯灭天性。其实偶尔纵容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豆妈常常这样自我安慰。话是这么说,但豆妈还是给豆豆制定了“牛皮糖条约”,每天只能吃一块。豆豆常常躲在门背后偷吃,被豆妈发现一次就“暂停”一个月的牛皮糖供应。

豆妈上周出差扬州,还是没忍住给豆豆带了一盒牛皮糖回来。豆豆见到妈妈带来的“礼物”的时候眼睛都发直了。从豆妈进家门开始就像个小老鼠一样紧紧黏在妈妈的身后,妈妈走到哪里她也跟到哪里,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牛皮糖……牛皮糖……”豆妈下了狠心,严格控制豆豆一天只能吃一块。

可是这一块的标准很显然不能满足豆豆的胃口,小豆子为了吃糖开始和妈妈斗起了心眼儿。听话发嗲使坏,甚至是哭闹等招数在豆妈那里都没见成效,豆豆开始转移“战场”,到豆爸哪里开始“攻破”。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按理说看见女儿发嗲,豆爸应该会心软的吧。

“爸爸,你吃糖么?”豆豆拿起一颗牛皮糖坐到了爸爸腿上,飞快地拆掉包装纸就往爸爸嘴里塞。豆爸最不爱吃的就是甜食,被女儿折腾的无可奈何,只能紧闭嘴唇不张口。豆豆的“阴谋”迅速得逞,“爸爸你不吃是吗,糖纸都剥开了糖会融掉的,我帮你吃吧。”还没等豆妈反应过来,豆豆就把剥开的牛皮糖吞进了自己嘴里。豆爸大怒,这丫头怎么可以这样。

半小时后,豆豆再一次“故伎重演”。她拿来了一颗牛皮糖。“爸爸,那颗融化了,你吃这颗。”豆爸勃然大怒,“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儿啊,太低估我的智商了吧。要吃牛皮糖向你妈妈去要。”最终豆豆的“阴谋”没有得逞,而她的这个举动也让豆爸豆妈觉得女儿“鬼精灵”,“从小就学会了和我们斗心眼儿,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

故事二:“维尼熊又没招你……”

别看朵朵才3岁,已经是个爱漂亮的小美妞了。妈妈给她买的衣服都得一一过目。朵朵妈自己也是潮妈,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朵朵打扮成各种模样。上个礼拜给朵朵新买了一条粉红色的小纱裙,背后还有两个天使的小翅膀,朵朵在店里试穿的时候就拉风极了,引来了一帮叔叔阿姨的围观。裙子就像帮朵朵度身定做的一般,朵朵自己也开心的飞上了天,买完裙子回家的当天晚上就要求穿着这条小纱裙睡觉,要在梦里当一个“小天使”。不穿小纱裙就坚决不睡觉。朵朵妈一下子就觉得哭笑不得。最终还是朵朵爸的主意好,“朵朵,你要是穿着小纱裙睡觉的话会压坏小翅膀,梦里就做不成小天使了。”小家伙这才停止了苦恼,揉揉红肿的小眼睛一脸朦胧的去睡觉了。

第二天就没那么好骗了,朵妈上班前,朵朵硬是要妈妈给她换上仙女裙,不然就不让妈妈出门。朵妈一狠心没理朵朵的顽劣技法。发现用胡搅蛮缠的方法没办法让妈妈给自己换上小纱裙,朵朵改变了“策略”,开始和朵妈喋喋不休的“唠叨”。“妈妈,等我长大了,我给你买好多漂亮衣服,漂亮裙子,让你天天穿。”“妈妈你今天的裙子真好看,如果是纱裙就更好看了。”朵妈一下子就笑出来了,小东西这么说话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嘛,言外之意显然是“你看我多大方,都让你天天穿裙子了。”

豆妈和豆豆在穿衣服上的“斗法”显然没有结束。另一桩“斗心眼”的故事是一件维尼熊的外套。豆豆每年最热爱的季节就是春夏之交,因为既可以穿上自己最喜欢的维尼熊外套,又能在气温稍微高一些的时候换上美美的小裙子。在豆豆的心目中,最好能每天都换上心爱的维尼熊。一天豆妈把维尼熊外套洗了刚晾在了阳台上,豆豆就撅着嘴往阳台上跑了无数次。晚上从幼儿园回来又往阳台上跑,满脸堆笑地跑到豆妈旁边摸了摸那件维尼熊,“妈妈,我觉得维尼熊干了,一点水印都没有。豆妈答应了一声,没有说话。第二天早晨起床洗衣服的时候不小心在阳台上碰了一下那件挂着的维尼熊,豆豆立刻生气地大叫起来,“你碰我的衣服了,你碰它干吗啊,维尼熊又没招你……”

怎样教孩子跟成人交往?


1、宝宝交往能力与生活习惯训练

良好的交往能力与生活习惯,离不开后天的培养与训练。即使再聪明再有天赋的人,也只有通过日常生活的交往行为来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聪明的宝宝要从小就培养他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并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

2、要与宝宝多有情感的交流。

作为爸爸妈妈,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宝宝外,还要与宝宝有情感的交流。平时要用亲切的语调多和孩子说话。一般,在3个月时,宝宝就会模仿成人的发音。在宝宝咿呀自语时,妈妈要与宝宝主动交流,当宝宝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时,还要用同样的声音回答他,以提高宝宝发音的兴趣,并尝试模仿大人的口型发出不同的声音。

3、多与宝宝交流

爸爸妈妈即使自己在做家务时,也可以在宝宝看不到的地方与宝宝进行交流,或放一些音乐,让宝宝在欢乐的气氛中自己咿呀学唱,为以后说话打下基础。

4、培养良好的交往情绪

对宝宝的情绪表情,妈妈不要不闻不问,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不同情况下的哭声,掌握他的规律,尽量满足他的需要,使宝宝在与母亲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好最初的母子感情,让宝宝学会主动与大人交往,在看到爸爸妈妈时能主动发音,逗引大人讲话。

总之,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不断提高孩子跟成人交往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