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成长童话故事

2021-05-21 小猪成长童话故事 关于成长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池中水妖

成长不是脚面水(上)。

题记: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歇后语,叫做脚面水——平趟,形容很容易。“成长”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可实现起来,却从来不是脚面水。

对于“亲子专家”而言,在报告会上自说自话极为容易,在面对咨询时能分析到位并提出恰当建议,就需要有点真本事,而在现场直接面对一个棘手的教育问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地考验。

这次说的是新戴河的“分睡风波”,参加航海营的朋友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宁宁。

航海营的第一个晚上,睡前,我从房间里出来,看到在宁宁妈正要转身进屋,她说:我不能过去,过去就坏了。我顺势看去,发现成长的工作人员正在天台的拐角处和宁宁说着什么。

于是我走过去。很快我了解了原委,六岁的宁宁在家里要么是和妈妈睡,要么是和阿姨睡,从来没有一人和陌生人睡过。而成长营的要求是,大营员(父母们)和小营员要分开睡。这就是最直接的冲突。

在我来之前,已经先后有两个工作人员做过宁宁的“思想工作”,显然未果。这时候我脑中闪过近期读的《说听》,想到第一章的内容,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于是,我先是过去抱住孩子,过会儿就蹲下来,为孩子擦泪。

情感铺垫的差不多了,我开始尝试《说听》中的技巧:

宁宁,是不是特别想和妈妈一起睡?

是!

是不是很不愿意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睡在一起?

是!(边哭边说,但能看到她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

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说听》上的建议是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孩子,但感觉这种方式现在似乎并不适合。后来逐渐确认,这种“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方法,比较适用年龄较低的孩子,以及不特别紧迫和重要的事情。对于紧迫或者重要的事情,无论你在接纳孩子这个环节做的多好,最关键的依然是如何处理面前的问题,这是不能用接纳感受、转移注意和变相满足来解决的。

事实上,当时我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试图说服宁宁进房间,比如谁谁都能睡,我相信宁宁肯定也能睡;我相信宁宁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能够克服困难等等。

但结果是,孩子只重复说一句话,我就要和妈妈一起睡。而且也不再让我抱。(老实说,这让我也有第一失落,大人和孩子一样需要被接纳,一样喜欢愉快厌恶冲突)

这个时候,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选择离开静思一会儿。我点燃一支烟,开始思考面前的两难:

是坚持原则硬要宁宁和其他小营员一起睡,还是先妥协一下,以后再说?

我必须细细的想一下两种选择各自的理由:

和小营员一起睡

理由1和父母分开睡,适应环境的要求,这是宁宁必经的成长

理由2有比宁宁年龄更小的营员能做到,有身体不适的小营员能做到,宁宁没有实质的原因被特殊对待。

和妈妈一起睡

理由1孩子的个性很强,说服她很难;

理由2宁宁属于先天性过敏体质,现在每天还在服中药,特别怕感冒,不适合在室外逗留太久;

理由3虽然分开睡是宁宁必然实现的成长,但并非就一定在今天,缓冲一下,以后再说,会不会更好些?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下一篇:成长不是脚面水(下)

相关推荐

跆拳道不仅仅是腿脚工夫


都说跆拳道不仅教拳脚功夫,更有礼仪和意志的培养。可光是听说,总免不了有些半信半疑:真有说的那么好吗?甚至有的家长还担心,让孩子整天踢踢打打的,会不会变得好斗而粗鲁?那就到道馆去感受一下吧,也许在那儿就能找到答案。礼仪,揉在每一个细节里场景一:道馆外,一群六七岁的男孩儿,一路嬉笑打闹地跑上楼,突然发现老师站在眼前,马上停下,两脚并拢,左手放在小腹处,行了一个标准的鞠躬礼,大声问候:“老师好!”场景二:开始训练前,孩子们列队向国旗、道旗鞠躬敬礼,再向教练敬礼。训练结束时,整理好道服后,再次郑重地向国旗、道旗鞠躬,教练和学员相互行礼,学员大声跟教练道别,鞠躬退出。场景三:训练开始后不久,一个迟到的学员匆匆忙忙跑进来,站到队列里开始训练。教练走到他的身边:“为什么没有跟教练行礼打招呼就直接入列了?到旁边去做20个蹲起!”教练批注北京博爱国际跆拳道俱乐部教练孟丽:跆拳道运动的鲜明特色就是“以礼始,以礼终”。作为一个人,爱家、爱社会、爱祖国都是本分。说起来抽象,实际上很简单,比如向国旗鞠躬,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习惯了这样的仪式,这种精神就逐渐转化为人的情感基础,培养出人的尚礼情感,悟出做人的道理。所以,孩子们很多原本不好的习惯教练都会在上课时纠正,比如,脚靶不许扔,要轻轻放在属于它的地方,让他们给老师鞠躬,给小伙伴敬礼……一开始他们觉得好玩,可慢慢地会把这些习惯带到生活中,渗透到血液里,就形成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了。大喊,让孩子自信起来场景一:面对教练的示范,一个小姑娘面露难色,动作也变得犹犹豫豫。教练一边纠正动作,一边“哈!哈!”地大喊,每一次小姑娘踢出一脚,教练就叫一声好,一次次,小姑娘的脸上越来越从容自信,腿上越来越有劲!场景二:“嗨”、“哈”,随着一个个动作有力地打出,孩子们的嘴里同时响亮地喊出这样的声音。整齐有力的动作加上整齐有力的声音,使人有一种被震慑住的感觉。教练批注北京望京地区跆拳道馆金教练:跆拳道不论是初练,还是高水平修炼,都十分强调自信心。练习过程中一旦遇上难关,教练都会鼓励孩子要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这会激励孩子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培养孩子勇往直前的精神。另外,我们之所以让孩子们在训练中大声喊出来,也是让他更有自信。大喊不仅能刺激他迅速进入兴奋状态,而且还能让自己凝神壮胆,充满自信。进攻、忍耐,打磨意志场景一:“动作要有力,要学会主动进攻,不能一味躲避、退让。”这是训练中教练一再向孩子们强调的。孩子们也在教练的一次次提醒中,进攻更加主动,踢腿更加有力。场景二:外面是刺骨的寒风,屋里的孩子们都光着脚,空身穿道服,一位家长有些担心地问教练:“孩子不会冻着吧?能不能加件棉毛衣裤?”教练态度温和而坚决地拒绝了。教练批注金教练:跆拳道练习中贯穿了“礼义廉耻,忍耐克已,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所以,每当孩子们做得不认真时,我们不会过多呵斥,而是让他们原地做一定数量的俯卧撑或蹲起之类的练习,再接着学。如果纪律不好,我们会在某一时间范围内惩罚孩子,然后一视同仁地继续爱护他、教导他。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穿道服也是一种意志磨炼,让孩子能够有一定的忍耐寒冷的能力。妈妈评说跆拳道●溜溜妈:我一直就在寻找这样一个环境,既有细致入微的规章礼节,又有执行教师的灵动用心,还有关爱指教下的技术学习。终于在跆拳道训练馆这里看到了几者兼备的可能。孩子学了一段时间,进步很大。慢慢变得有规矩了,对教练的问候不再是小声嘟囔或者敷衍了事,而是真诚地相互感谢鞠躬。●泽仪妈:我的孩子本来胆子很小。原来他练过滑冰,一次受伤后就再也不肯练了。而跆拳道一开始是个人的基础练习,没有对抗性强的练习。等到有对抗性的内容时,他已经不怕了。●海龙妈妈:有一个小姑娘,原来在班里总受男孩子欺负。才上了3次课,当那几个男孩又来欺负她时。她很有气势地摆出了几个架势。结果你猜怎么着?把那几个男孩都吓跑了!小贴士什么是跆拳道“跆”是用脚踢之,“拳”是用拳击之,“道”是方法、艺术,一种精神文化的心得。由于它是以脚为主(占70%),所以称为“脚的艺术”。跆拳道强调“礼始礼终”,要求练习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己。跆拳道的等级划分跆拳道训练分为十级九段,每一级分别用不同颜色腰带区别。学员完成第一阶段后再接受更严格训练,考试合格后,方可晋升到第二阶段即黑带(一段)。黑带共分九段,段数刺在黑带两端。年龄及身体条件一般来说,孩子5岁就可以开始跆拳道的学习。只要没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哮喘病和骨骼方面的疾病,都可以学习。

成长从模仿开始(上)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长从模仿开始(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他的生长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通常比较好动,手和眼睛能够协调动作,逐渐开始学会用词了,而且,记忆力也更强了。一般14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够回忆起几周前或者几个月前他们看到的一些行为,并且自己模仿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孩子正在密切地观察和模仿父母,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为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为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也许有一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顺口说了句不文明用语,过几天你可能会猛然听见孩子也轻轻地这样说。因为无论是词汇、基础语法,还是脏话,语言都是通过模仿而学会的。当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他肯定模仿你的发音,你的用词和你常说的口头禅。

因此,父母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总是把“谢谢”和“请”挂在嘴边,那么你必须自己先这样做,自己经常说这些礼貌用语才行。另外,孩子们对待周围人们的方式也是通过效仿父母而学到的,所以,必须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父母的友善、慷慨和富有同情心,而且,一旦孩子有了这些好的行为,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

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模仿,因为这是他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最终,你的孩子不仅仅是模仿了,他也会出于自己的愿望而这样或那样去做。他通过每天看见你刷牙和穿上外衣而逐渐学习这些技能。一旦他意识到“我自己能做!让我再试一次!”,那么他就逐渐变得独立起来了。确切地说,模仿成为了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充分满足孩子的这种“自己做”的强烈愿望,比如,小孩子专用的小碗,小孩子自己可以倒水的小杯子,一个小凳子使孩子能够自己在洗手池洗手等等。如果给孩子准备了玩具电话,模拟厨房和用具,那么就能够鼓励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自己玩过家家的游戏了。

不过,孩子的一些模仿会超出他的能力,因此,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存在危险的因素,那么就等孩子要求帮助的时候再帮他一把。失败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要时常鼓励孩子自己再去尝试。那么,孩子才会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再去效仿别人的成功做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直到自己成功。

模仿能力存在问题的3个征兆

模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孩子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体现。毕竟,孩子模仿时需要很多的观察和实践。因此,15个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经有模仿他人的最初尝试,也常常被看作是否发育正常的一个标志。研究发现,自闭的孩子和神经系统紊乱的孩子都存在模仿他人的障碍。所以,一旦你的孩子到了18个月至24个月的时候,他还没有以下行为,那么就必须找儿科医生来诊治了。

*模仿你的动作,或者模仿你使用一些物品,比如电话。

*跟随你的眼神和目光,比如,当你往一个纸筒里看的时候,你的宝宝是否也想看?

*玩过家家的游戏,比如把小碗给娃娃让她吃饭等等。

下一篇:成长从模仿开始(下)

面对孩子成长父母怎么做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面对孩子成长父母怎么做”,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对成长有帮助的10件事

0~3岁,这是一段充满惊喜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进步。要知道,他的成长你可不能仅仅是旁观者。在下面这些最佳的时间里,去参与、去倾听、去鼓励,相信你一定能给他最好的帮助。

0~2个月,他喜欢和你亲密接触。你把他抱在怀里,看着他,轻轻抚摸他……这种安全而平静的感觉他会非常喜欢。

3~5个月,告诉他你在干什么。当你给他换尿布时,做抚触时,喂他吃奶时,抱他晒太阳时……跟他说话,告诉他你在干什么,你要干什么,保持你说话的温柔语调。

8个月,他可以有个朋友了。想办法给你的小婴儿创设和其他宝宝交往的机会。尽管最初他们好像彼此都不愿多看对方一眼,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他越来越高兴与小伙伴在一起,然后试着做和小伙伴同样的事情。

9~15个月,给他一个爬行的空间。让他可以自由地到处爬,甚至可以带他爬一会儿台阶。你会看到他不停地爬上爬下,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

12~15个月,扩大他的视野。如果你总是把他放在一个熟悉的、你认为绝对安全的地方,他就永远也不知道别人是为保护他而设立了界限,这反而会让他的探索变得不安全。

18个月大,可以让他帮你做些家务。孩子各方面的技能都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比如做家务。当他兴致冲冲地来帮忙的时候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多对他说“你比妈妈做得都好”。

2~3岁,重组他的语言的“板块”。他的词汇量扩大了,但是词序可能混乱,前后颠倒,你需要帮助他重新组织语言,更准确地“说话”。

2~3岁,教他照顾自己。3岁左右,大多数宝宝都要上幼儿园了,在此之前,你需要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东西,并且学会等待。

3岁开始,邀请小朋友到你家玩。聚会最好在孩子熟悉的小朋友之间举行,在生活中教他如何同大家分享。

3岁以后,慢慢脱掉“超人妈妈”的外衣。3岁以前,你在孩子心目中肯定像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一样,没什么不好,这会让他感到安全。但是3岁以后,你应该慢慢地让孩子明白,其实,我们就是我们,一个普通的妈妈,我们不能使时间倒流,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动物都来陪他玩,我们也不能让春天永远不走。我们的孩子需要在现实中成长。

在对孩子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父母做好宝宝成长的辅助工作。

不要让孩子成为“两面派”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要让孩子成为“两面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儿小时候,我们让她干什么,她就毫不犹豫地去干,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我觉得她越来越“不听话”了。

前几天我做饭时,孩子说:“爸爸,我要吃冰棍。”我说:“今天风这么大,天这么冷,你还吃冰棍?”她听了没说什么就走了。做饭中途,因酱油不够了,我调小了火去门口小卖部买酱油。回家刚进门,女儿就说:“爸爸,你帮我从冰箱里取一根冰棍。”“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不能吃了吗?”“我妈让我吃!”口气似乎不容置疑,好像也用不着讨价还价。我问我爱人:“是你答应的吗?”我爱人说:“你出门后,她缠着我要吃冰棍。我磨不过她,就答应她了,可我在择菜,手不干净,就没有帮她取。”我对女儿说:“既然你妈妈答应你了,你可以吃,但你也应记住,大人说话算数,小朋友说话也得算数。”女儿点点头,高兴地吃冰棍去了。

这件事过去后,我没往深里想。前天又遇到一件事,叫我不得不思考父母应该怎样口径一致地去教育、引导孩子。我做晚饭时,女儿问我:“爸爸,我想吃完饭出去玩。”我肯定地回答:“不行,今天晚上刮大风,太冷了。”她听了不高兴地走开了。吃饭时我们边吃边看电视,奇怪的是女儿那天晚上吃饭很快,还吃得不少。我吃完饭收拾厨房时,女儿说:“妈妈,我现在可以出去玩了吗?”还没等我爱人开口,我就马上说:“我已经说过了不行,怎么还问?”女儿说:“我妈妈刚才答应我吃完饭出去玩。”我说我爱人,“女儿刚才已经问过我了,我没同意,可你又答应了。这在她心里造成什么影响?无非是我对她不好,你对她好。”我爱人说,“我做饭时,孩子要吃巧克力,最近孩子内火旺,就没答应让她吃巧克力。孩子又说想出去玩,不能总是不满足孩子一点小小的愿望,况且孩子闷在家里也难受,就给她提了个条件:吃饭时好好吃饭,不要边吃边玩。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

这两件事对我和爱人教育启发很深:孩子想办一件事,当问我们两人中一个不同意时,她就背着不同意的去问另一个。等待着同意或是磨缠人,逼迫同意,然后跟不同意的理直气壮地说:“我妈妈(爸爸)同意的!”让父母觉得两头为难,否定吧?就成了父母中有一个说话不算数;同意吧?就造成了父母中有一个对她好,另一个总是限制她。女儿耍了个小聪明,就让我们两个左右为难。为了团结一致教育、引导好孩子,我就跟我爱人说:“今后孩子提要求时,不要先答应,告诉她:‘让我想一想。’其实不是想,而是尽量不让她看见时,征求一下另一方的意见。尽量做到父母意见一致,不论同意还是不同意,必须意见统一,否则在以后教育孩子时,孩子肯定总和一方顶嘴,唱反调。你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偏不干。这样的话,越来越难教育她,后果越来越不堪设想。”

自那以后,孩子变化很大。特别是最近我爱人还跟我讲:有时孩子说她想干什么时,还常常说:“妈妈,你再问一下我爸爸的意见。”这种在对待孩子教育、引导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做法,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团结一致的统一阵线,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不是父母中一个偏向于爱她,而另一个不爱她。

小猪成长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