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采访冰心老人,我请求她:“有一个杂志要编一本书,内容是决定一生的一句话,请您写500字,好吗?”冰心老人快人快语,“决定人生的一句话,就不必写500字了,只写一句我喜欢的话,‘没有爱就没有世界。’”

一、爱孩子是无条件的

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而爱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了这样高远的想法,对孩子一时的得与失不会太过苛求,而是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在这方面,我有些体会:

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期间,晚上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她沮丧地说:“老爸,你可要有点儿心理准备啊,我可能有一门功课不及格。”

“是吗?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有关系。这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一定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分析,不就行了?”

我说得很轻松、平静,女儿焦急的情绪也平复了一些。其实,我何尝不希望女儿能考好?可是如果这时我一味责备,结果除了给她增加紧张与不安,还能有什么效果?再说,女儿已经尽力而为了,我没有理由怪罪她了。

回到北京,我带女儿去拜访了几位老师,他们分别仔细分析了试卷,一点点帮助女儿认识和理解。这以后,女儿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所以,爱孩子,既要用心去爱,也要用脑去爱。

二、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在参加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我:“遗传呗!”他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这个孩子的坦率让我想到了冰心先生的一席话:“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

的确,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是一种规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如果把磨难和体验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办,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现在有一种现象,叫“30岁儿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种成长状况,那您就切记:关爱不要溺爱。

三、呵护孩子的爱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6岁的小瑞恩读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讲述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老师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受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不过,他的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这个想法当成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妈妈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你要捐70加元是好事,但是你需要付出劳动。”妈妈让他自己来挣这笔钱,妈妈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我一定多干活。”

于是瑞恩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的更多的事。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两块钱;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块钱;他还要一大早爬起来帮爷爷拣松果;帮邻居拣暴风雪后的树枝……

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

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小小年纪的瑞恩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瑞恩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成了瑞恩的梦想。他真的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故事被登在了报纸上。于是,5年后,这当初是一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2001年3月,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基金会筹款已达近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

我很感动的是瑞恩母亲的做法,她呵护与珍惜了瑞恩的爱心,使瑞恩实现了他的如此感人而美丽的梦想。

瑞恩成了名人后,他的父母也控制了很多活动,不让孩子在荣誉光环之下飘飘然,让孩子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所以瑞恩虽然成了世界的一个小名人,但依然过着一份童真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他伟大的妈妈赋予他的。

相关知识

稚子的关爱


一直很想把这个故事说出来,不为别的,只是为孩子的爱心所感动。

去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天气炎热。不满两岁的儿子和我在房间里玩耍,正是午后易困的时间,燥热的空气中似乎充满了睡意。爸爸在睡,奶奶也在睡,我也很困,但是一周没有和父母尽情嬉戏的孩子玩兴正浓,不停地想出各种花样缠着我陪他。不忍心面对孩子失望的眼神,我尽力耐心坚持。终于,抵挡不住困意,我迷迷糊糊对孩子说了一句“妈妈不陪你了,妈妈要睡觉了,宝宝自己搭积木”,便倒在地板上睡下。

依稀中,听到儿子依恋的呼唤“妈妈,妈妈”,因为困,也因为不想和他纠缠,我不做声,继续朦胧睡去。然而,却依稀感觉儿子小脚丫吧嗒吧嗒跑开,又跑回来。拖来一张床单,蹒跚着在我身边走来走去,把床单密密实实盖在我身上,并说“妈妈盖,妈妈生病”。那一刹那,心底仿佛被温情的潮水漫过……

醒来后,发现孩子不知什么时间紧靠我蜷在地板上沉沉睡去,小身体上什么也没有盖,手里却紧紧拉住我身上的床单。

望着孩子睡梦中安详而无暇的面容,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做家务时,孩子拿着他正在吃的苹果,大叫跑过来,“妈妈,你吃一口。”;吃饭时,孩子取一勺他小碗里的饭,送到我嘴边,“妈妈,你吃一口我的饭。”;晚上下班时,孩子走下6层楼梯,牵住我的手,“妈妈,我拉你上去”……

一直都是父母对孩子付出爱,一直也认为应该是父母对孩子全心付出关爱,无须回馈。然而不知不觉中,爱的种子已在那小小人儿的心灵中破土萌芽。那爱的小苗尽管柔嫩,却已给了我们足够的勇气陪伴小小的人儿慢慢长大。

警惕5大“育儿真理”伤宝宝


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

伪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

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

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能怎么办:

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对他就越有益

不完全真相:

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

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

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

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

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

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四: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物质

不完全真相:

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

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有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

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伪真理之五: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

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

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

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能怎么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赶走宝宝过度的害羞和焦虑


赶走宝宝过度的害羞和焦虑

马里兰大学内森·福克斯最近的研究发现,婴儿期的害羞最早是出于本能。他用脑电图扫描仪监测一组9个月大的婴儿的脑部活动。面对陌生人的问候,那些性格内向的宝宝显得紧张、焦虑不安,大脑中掌控忧虑、恐惧情绪的区域变得很活跃。而性格外向的宝宝则会向陌生人伸出手去,脑电图扫描显示他们大脑中掌控积极情绪如“愉快”的区域会活跃起来。

在对这些孩子进行15年跟踪研究后,福克斯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在婴儿期的害羞情绪是否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被研究的对象中,被父母过分保护、或者得不到父母鼓励克服害羞以及焦虑情绪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仍然害羞、容易焦虑。而那些拥有自信、敏感的父母、能够在父母帮助下从保护壳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能够克服婴儿期的害羞与笨拙。

因此,赶走过度的害羞和焦虑,父母需要做的是:

1、放开手脚,从新生儿开始让宝宝自由探索世界,例如任由他在把玩各种安全的物品,任由他在屋里爬行、任由他抓住各种小虫子进行研究、任由他独自吃饭虽然掉的比吃的多。不要因为担心安全和害怕受伤或者仅仅是嫌麻烦而总是和宝宝说“不。”只有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宝宝才能建立起一种对外部环境和任务的信任,而宝宝的自信就是建立在这种信任之上的。有自信的宝宝很容易就能克服婴儿期的害羞心理。

2、平时多让宝宝主动和邻居、亲戚打招呼,同时让宝宝通过拜访亲戚、参加集体活动等办法拓展视野,锻炼宝宝人际交往能力。多与陌生人接触,达到看惯不怪的效果,宝宝就能克服害羞的心理,不再裹足不前。

3、培养宝宝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成败都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家长要保持敏感随时回应宝宝,对宝宝的尊重和理解能增强宝宝的自信心,让他更加积极主动地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有任何困难都依赖大人。一旦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宝宝就不会轻易焦虑,害羞也就自然化解了。 

宝宝擤鼻涕 2个鼻孔喷气伤耳朵


宝宝擤鼻涕2个鼻孔喷气伤耳朵

最近天气多变,忽冷忽热,患感冒的宝宝不在少数,有些宝宝鼻涕不断地流,有时又“哧啦哧啦”地倒吸回去,看得爸爸妈妈们心里特别扭。于是,有些心急的家长特别热衷于教宝宝擤鼻涕,认为只要用多点力把这些脏东西给排出来就行。对此,专家提醒说:如果方法不当,会使宝宝鼻腔的病菌在压力的作用下经耳咽管直接侵入鼓室损伤到耳朵。

两个鼻孔喷气会伤耳朵

4岁的小仪不小心患上了感冒,清鼻涕几乎就没停过。妈妈陪她看书或做游戏时,一听到她那刺耳的吸鼻涕声心里就着急。于是,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把她的两侧鼻孔压住一半,然后嘱咐她:“鼻孔喷气!让气同时从两个鼻孔喷出来!”妈妈还认真地抓起她的手指放到自己的鼻孔前作示范让她感受什么是“鼻孔喷气”。经过妈妈的努力“指导”,小仪的鼻涕擤出来了,她的鼻孔通了,刺耳的声音消失了。因此,每当她听话用力擤鼻涕时,妈妈就拼命地鼓励、夸奖她,对她的表现引以为豪。

“这种方法使不得啊!弄不好会损伤孩子的耳朵的。”日前,当小仪妈妈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的徐慧贤副主任医师自豪地讲起她很乖巧会擤鼻涕的事时,徐医生的反应却让她脸上的笑容僵住愣住了。

“用这种方法擤鼻涕时会使鼻腔的病菌在压力的作用下经耳咽管直接侵入鼓室,可给耳朵带来损伤的!”徐慧贤称,临床上,这种损伤轻则引起暂时性耳堵塞胀闷感,重则可发生耳痛、中耳积脓,甚至导致鼓膜穿孔脓液外流、听力下降等。

正确方法:

先摁住一侧鼻翼

徐慧贤指出,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应该先压住一侧鼻翼,然后轻轻擤出对侧鼻腔内的分泌物;再用同样的方法排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假如擤不出,可将分泌物倒吸到咽部而从口吐出。对年龄偏小、还不会擤鼻涕的婴幼儿,家长可先用细橡皮管或塑料管将鼻腔的分泌物抽吸干净,用血管收缩剂滴鼻后,然后用清洁的棉签缓慢插入鼻腔,边转动棉签边向外将棉签抽出来,拭净鼻腔内残余的鼻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