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都会有样的体会:宝宝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乖巧,很听大人的话。但接近3岁时,宝宝的性情开始出现变化,不那么“听话”了,有的宝宝甚至脾气怪,犟得很,不让他做的事情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闹啊……

宝宝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开始任性了呢?这些问题是3岁前就产生的,还是到了这个年龄才出现的?专家说,宝宝的任性很常见,但并非天生,这主要是教育不当引起的。

3岁的宝宝任性很正常

宝宝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顺从,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父母说这些东西不准碰,他就不碰。这样的宝宝常会得到父母、亲友的赞扬:“这宝宝真听话。”接近3岁时,父母感到宝宝开始变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

3岁左右的宝宝,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是宝宝的逆反心理,在这一年龄段属于正常表现。但如果伴有其他的行为习惯的问题,就应该查找原因,因为行为习惯往往是长期重复的结果。如:吃饭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作息不规律、怕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纠正宝宝的任性,家长要有耐心

对宝宝的任性行为,家长如何进行纠正呢?

第一,家长应要求宝宝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让宝宝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宝宝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对宝宝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宝宝,助长宝宝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还须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一致。

第二,在宝宝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宝宝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

例如,宝宝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宝宝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第三,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

当宝宝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宝宝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宝宝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

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坏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找出原因,马上进行纠正。一种新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坚持才能固定下来,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延伸阅读

家长需注意:宝宝认生不是错


家长需注意:宝宝认生不是错

宝宝1岁零5个月,非常认人,或者说是怕生,我不知道认人和怕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总之,她绝对不让陌生人接触,尤其是男的,刚接近她或者和她说话,她立刻就转身。她熟悉的人带她不会这样,但是有熟悉的人带着,陌生的人来接触她,她也不要。这种情况是她很有安全感,还是说她根本没有安全感?

当然,把孩子完全藏匿起来,期待认生阶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现实和不恰当的。孩子认生的人,往往是我们的熟人朋友,甚至亲人,孩子认生令我们难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社交圈子。孩子也需要建立同龄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进行互动,学会如何融入陌生环境和集体。这些都需要练习,我们则需要根据孩子个体性格来进行帮助。

首先,不要给孩子贴“认生”“害羞”“胆小”之类的标签;其次,无论对方跟我们如何熟络,都不要敦促孩子马上消除戒备,更不能要求孩子见到谁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对所有人都有礼貌,孩子会模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多带孩子去户外,带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儿,见识多的孩子不会过分认生。

认人或者怕生,或曰“认生”,跟安全感是否牢靠没有必然的关联,而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婴儿从四到六个星期开始就有认生的表现,继而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生行为。他们年龄越大,思维越复杂,恐惧的内容越丰富,表现形式也越复杂,因为他们具备与以往不同的反应能力。认生是大自然给人类(动物亦然)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你女儿的表现应该说不仅很正常,甚至值得庆贺。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她跟谁都见面熟,谁带她走都行,你是不是更该担忧了呀?

很多时候,幼儿抗拒陌生人,不仅是跟他们自身的怕生有关,也跟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很多成年人对待孩子的表现值得商榷,比如未经允许触摸孩子,拍头、拧脸、胳肢、抱起来,大惊小怪,高声评论,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什么的,或者没头没脑地对孩子提问“几岁啦?会背唐诗吗?唱个歌呀”。假设有人这样对待你,尽管你已经是懂得礼仪的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摆出彬彬有礼的姿态,恐怕也是勉为其难,更何况一个幼小的孩子呢?

爱“搞破坏”不是宝宝的错


宝宝“搞破坏”不是他的错

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你兴高采烈地拿来一本童话故事书,准备和爱子爱女好好分享感人的、有启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美丽童话的时候,宝宝却突然“唰”的一声把书撕成两半了;你满心期待地拿回一个变形金刚,打算给他一个惊喜,等待着他“哇”的一声扑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宝宝却“啪”的一声用满地碎片打破了你的幻想。此情此景,你一定火冒三丈了吧,但是还是要劝你发火之前冷静一下,这些并不都是宝宝的错哦!

宝宝“搞破坏”是因为不需要

孩子的身心成长自有他的一套规律,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家长们是急不来的,有些父母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主动承担起“引导”的义务,以为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心智,说不上哪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引发出宝宝们的天赋,给孩子们带来影响一生的改变,所以爱子心切的爸妈们就不惜血本为儿女购置各种玩具、书籍、益智用品等等,但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孩子们也许“并不领情”,不是他们不喜欢或是不需要,也许是他们还没到那个年龄,当然也不会对这些满载着父母深情厚望的东西感兴趣。

宝宝“搞破坏”是在“破坏中学习”

撕纸、摔东西,这些不是因为孩子们脾气暴躁、智育不高,这只是他们在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也是他们通过破坏,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家长们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他们的暴力活动大惊小怪了。家长们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阶段,鼓励孩子们打破物品表层,渗透入了解内部构造,在满足孩子们需求的同时,也许可以启发孩子们其他的天赋。

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们撕纸的时候注意颜色和形状的拆分、组合,以此完成他对颜色和图案的认知,在破坏玩具的时候引导他们不要暴力摔破,而是用螺丝刀或是其他工具拆解开,最好能拆能合,不仅知道怎么弄坏,还知道怎么样才能弄好,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国著名的青年围棋大师、90年代末期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古力,小时候就是通过拆玩具来锻炼智力开发的。

宝宝“搞破坏”别给孩子“戴高帽”

小孩子搞破坏,在家里玩“天女散花”、“龙卷风袭击”甚至还有大搞“地道战”,家长们看见了可千万不能扣上“不学无术”、“玩物丧志”等帽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锻炼途径,家长们一定要顺其自然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拔苗助长,才能正确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孩子搞破坏原因大剖析

1、场景一

2岁半的天天把玩具统统搬出来玩了一遍。玩腻了,看看家里还有什么其他的好东西吧!转来转去,天天发现了妈妈的一管口红。他把盖子打开扭了扭,口红便冒出来了,天天试着在地上画了画,跟水彩笔一样,真好玩!等妈妈发现时,这管口红早已面目全非,地上则全是天天的“作品”。

理由:“我在研究这是什么呢!”

这几乎是孩子搞“破坏”的一个大前提,孩子想弄明白一切他感到新奇的东西。当然,这些“破坏”常常考验着父母的忍耐力,我们很想大大地发作,但是又必须保持应有的耐心。因为我们也清楚,孩子不是故意搞破坏,他们哪里能知道那么多呢?既然不能阻止这种探索行为,只能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可以把珍贵的东西收藏起来。或者,我们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试图明白他们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弄明白之后,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2、场景二

舅舅送了小雷一个会说话的玩具兔八哥,刚开始,小雷很喜欢听兔八哥说话,可听了几百遍之后,实在有点腻烦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新的玩法呢?小雷把兔八哥丢进了水盆,当然,电池一沾水,金属接头一生锈,兔八哥再也不能说话了。

理由:“我在尝试新的玩法!”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宝宝最喜欢的玩具,不是那些商场里售卖的、早已经设计好了玩法的玩具,而是那些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玩的玩意儿,比如一只纸盒子,既可以装东西,又可以当帽子——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要尝试新的玩法的原因。

给孩子提供的玩具,最好能满足上述的需要,还要足够结实,这样就会减少“破坏”的发生了。而且爸妈在给孩子玩具时,还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叫爱惜。比如,当孩子想试一试小叮当能从多高地方跳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告诉他,如果这个玩具摔坏了,是不会有新的在等着他的。

3、场景三

每天回家时,爸爸都会用一把钥匙把门打开,这个动作深深吸引了胖胖。于是这天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忙自己的事,胖胖就拿了一把小钥匙,塞进了卧室的大锁里头,再学着爸爸的样子转一转……钥匙就这么断在了锁里。

理由:“大人就是这么做的!”

孩子希望自己能像爸妈那样做很多事情,像开锁、倒牛奶、削苹果等等。小家伙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乐于给爸妈提供帮助。虽然这些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生长和发育,但并不一定总能给父母带来快乐。在某些情况下,尽管你愤怒得想大吼一声,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并且给孩子一个友善的表情。然后,如果你有时间,带他到门口去,告诉他一把钥匙只能和一把锁相配,大小不合适都不行,等他再长大一些就会学会怎么样开锁。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怒火可能就慢慢熄灭了,而孩子也学到了知识。

4、场景四

乐乐在地板上搭积木,今天他居然完成了一个大大的城堡,乐乐兴奋地喊:“妈妈,快来看我的城堡!”但忙碌着的妈妈却没搭理。“妈妈,妈妈!”乐乐又叫了两声,妈妈还是不理他,乐乐急了,把旁边花盆里的花揪了一把,这下妈妈可注意到他了。

理由:“你不搭理我,我就捣乱哦!”

对于孩子来说,对他的关注和给他吃好穿好一样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捣乱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只要爸爸妈妈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时,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发现:“喊了那么久他们都不理我,干脆捣乱吧,这样他们就会来看我的城堡了!”所以,在责怪孩子破坏行动的同时,要小小地反省一下,是不是给他的注意不够多。

20个月左右的孩子往往通过感知动作探索外部世界,表现出多动的、甚至破坏性行为。父母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许他搞破坏的“真相”是这样的。刚开始,孩子可能只是偶然晃动一个瓶子,对里面发出的声音感到好奇,于是想方设法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后来他就发展为寻找其他的瓶瓶罐罐,重复同样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练习学会了“从瓶中倒出某物”等精细动作。在父母眼中是破坏;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好玩的“寻宝游戏”。此外,注意观察孩子动作的特征:他是有条不紊、专心致志的在做这个游戏;还是心有旁骛的“一概破坏”呢?如果孩子的举动有专门指向,且边界明确,那就是一种探究行为了。父母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指引孩子把东西放回到容器中,创造另一种形式的游戏;也可以为孩子选购具有相同原理和功能的教玩具,起到替代作用;还可以视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引导孩子投入到更高一级的动作游戏中去。

宝宝任性全因父母犯四错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两岁的小恒正是混沌初开、鹦鹉学舌的年龄,再加上长得聪明伶俐,嘴巴又特别甜,因此人见人爱。然而,爸爸妈妈最害怕带他出去玩,因为他太任性了。比如,在逛商场的时候,见到什么都要买,面包、牛奶、玩具、水果……只要是悦人眼目的东西,他就会在购物车上又叫又晃,非要得到不可,否则就会哭闹不休。而且爸妈还没买单,他就会急不可耐地要拆包装,弄得爸妈既尴尬又头痛。

三岁的朗朗是由奶奶带的,老人家宠孙子,对朗朗有求必应。只要朗朗一哭,没有什么不能得逞的。一次朗朗到姑妈家,以为也跟在自家一样,早上吵着非要吃通心粉不可,没吃到,朗朗生气地把桌子上的蛋糕扔到了地上,姑妈一气之下打了他的小屁股以示管教。结果,当然是朗朗在电话里向他爸爸妈妈告了姑妈一状。

类似小恒和朗朗这样的情况,相信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都曾遇到过,有的可能至今还倍受困扰。家长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及时加以管教的话,小朋友长大之后就会变得霸道而难以与人和睦相处,在社会交往中难免遭人排斥,产生挫败感,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宝贝任性谁之过?

所谓任性,就是任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任何习性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幼儿任性,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父母过分娇宠、纵容的结果。

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隔代喂养。

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上述的朗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恒很调皮,经常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每当这时,奶奶就会紧张地抱怨爷爷没把小孙子看紧点,摔着了不好向儿子儿媳交代。

·父母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为。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与任性宝宝过招

要想知道如何跟任性幼儿相处,首先要对幼儿心理的发育有所了解。幼教专家指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分阶段的,2-4岁的幼儿正好处在性格的萌芽期,也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的孩子不像以往那么听话了,会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爱说撟约豪磾而不要大人帮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弄个明白。但是,由于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通常会在不合适的情况下表露出来,家长如果断然拒绝,反而会刺激孩子的任性行为。处在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对事物的领受能力特别快,因此这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小儿科医生史比尔甚至主张,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应该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他说:“如果你从孩子出生后第二天才开始管教的话,你就晚了一天。”下面的几点建议,或许能给爸妈们一些帮助:

·明确告诉宝宝该做什么。

一个幼儿园教师讲了这么一件事:她家隔壁有个两岁的小朋友,每天只要醒着,定要大人带他到楼下的花园里滑滑梯或荡秋千。他家住九楼,没有电梯,有时妈妈抱着他刚买好菜回到家里,他马上就嚷着要去滑滑梯了。妈妈说太累了,不去了行不行,他就摇着头叫嚷得更加厉害。每当这时,妈妈总是会拖着疲惫的脚步带着他再次下楼。有一次,这个老师对这位年轻妈妈说,下次他再闹的时候,不要问他“行不行”,明确告诉他,妈妈很累,睡醒午觉后再去。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这一招果然灵。从此,这个妈妈对宝宝说话尽量使用“很晚了,该睡觉了”、“天凉了,要多穿一件衣服”这样表示明确意思的话,而不使用“宝宝乖,睡觉好不好”等让孩子选择的话。

·转移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爸爸妈妈如果能抓住宝宝的这一心理特点,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就能够救自己脱离困境。反之,你越是不答应,他就会闹得越凶。例如,杰仔的妈妈有一次在打手机的时候被杰仔看见了,杰仔非要拿来玩不可。妈妈说小孩子不许动大人的东西,杰仔就急得直跺脚。这时,爸爸对杰仔说:“宝贝,我们一起打电话给奶奶吧,奶奶想杰仔了。”杰仔马上停止了哭闹,跑去和爸爸玩了。?冷处理。当孩子因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使性子时,爸爸妈妈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让孩子自讨没趣。当孩子做出让步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会被爸爸妈妈接受的。

爱心提示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态度要温柔,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爸爸妈妈一定要明白,两岁的小宝宝绝不是故意要让爸爸妈妈生气的。处于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常有的独立倾向,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父母如果横加指责和打骂,孩子虽然可能暂时听话,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大大受挫。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孩子往往可能从大人的神态和语态中检测大人是否喜欢他,对他是责骂亦或是鼓励。成功的父母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为人父母之道,关键在于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

体罚的原则

你的宝宝是否任性难以管教?你是否对如何教好他感到江郎才尽了?你是否想打他板子?幼教专家的劝诫是:三思而后罚。

·只有在爸爸妈妈再三警告之后,孩子依然故我时,才可以体罚。

·仅限于父母来执行。

·父母不可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对孩子体罚。体罚应是父母基于教育孩子而实施的“计划行为”,不是父母情绪失控或被孩子激怒而做的“反应行为”。

·绝对不可对一岁半以下的婴儿体罚。

·体罚仅限于打小手心或小屁股一两下,拳打脚踢属虐待。如一岁半以上的宝宝因好奇而去触摸电线插头,爸妈再三制止无效,就可以打小手心以示警告。

·体罚之后要拥抱孩子并解释他错在哪里。

宝宝太认性到底是谁的错?


宝宝太认性到底是谁的错?

有的家长都会有样的体会:宝宝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乖巧,很听大人的话。但接近3岁时,宝宝的性情开始出现变化,不那么“听话”了,有的宝宝甚至脾气怪,犟得很,不让他做的事情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闹啊……

宝宝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开始任性了呢?这些问题是3岁前就产生的,还是到了这个年龄才出现的?专家说,宝宝的任性很常见,但并非天生,这主要是教育不当引起的。

3岁的宝宝任性很正常

宝宝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顺从,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父母说这些东西不准碰,他就不碰。这样的宝宝常会得到父母、亲友的赞扬:“这宝宝真听话。”接近3岁时,父母感到宝宝开始变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

3岁左右的宝宝,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是宝宝的逆反心理,在这一年龄段属于正常表现。但如果伴有其他的行为习惯的问题,就应该查找原因,因为行为习惯往往是长期重复的结果。如:吃饭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作息不规律、怕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纠正宝宝的任性,家长要有耐心

对宝宝的任性行为,家长如何进行纠正呢?

1、家长应要求宝宝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让宝宝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宝宝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对宝宝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宝宝,助长宝宝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还须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一致。

2、在宝宝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宝宝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

例如,宝宝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宝宝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3、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

当宝宝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宝宝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宝宝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

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坏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找出原因,马上进行纠正。一种新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坚持才能固定下来,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