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三观童话故事
2021-05-07 毁三观童话故事 三人童话故事 三根羽毛童话故事急性子?三秘诀养出好耐性。
面前的蛋糕还没吃完,毛毛便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巧克力;在游乐场看到好玩的滑梯,毛毛无视前面正在排队的小朋友,自己硬要抢先上去玩;上兴趣班时,毛毛发现自己怎样也无法做好时,便轻易放弃;遇到要求没有被及时满足的时候,他立即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如此种种,3岁的毛毛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一个“急性子”,遇事没有一点耐心。
早教专家表示,小朋友的忍耐力,其实与其年龄成反比,然而“耐性”这种特质,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应在幼儿至小学阶段,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如果小朋友得到不正确的引导教育,长大后就可能要承受“恶果”。例如,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稍不如意就觉得无法忍受,不能够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承受挫折,以至于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专家强调,父母应该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年纪、能力及脾气秉性。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本身也是急性子,就很难去训练小朋友的耐性。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力求做个耐心的典范。
方法1:刻意让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佳佳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佳佳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专家点评:以上案例列举的方法对培养孩子耐心很实用。培养孩子耐心,就得尝试向孩子解释,让他明白应该等待多长时间,然后不要理睬孩子将有可能对你的打扰。不过,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让他等5分钟。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一般在家里训练,效果会比较好。
提示:也可以在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譬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等待了这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乖乖听话,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她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肠,不然训练将会前功尽弃。
方法2: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当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专家点评:如果是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宝宝,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
提示:如果父母给3~4岁的孩子一个玩具,意味着父母要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方法3:默契沟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此时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他与父母的默契。譬如让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诉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这种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同时不必中断与人的谈话。
专家点评: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供给孩子身体上的接触,以使他安心,并且使他可以在成人交谈时安静一会儿。但孩子并没有被要求离开父母,自己去做点什么,他还是要依赖父母使自己安静下来。教会孩子什么叫耐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要教会孩子在他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什么事,也要使他相信,耐心地等待一点点时间,最终将会得到他所期盼的东西。
提示:3~4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从现在起10分钟”有多长时间,训练时应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联系起来。譬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用10分钟给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辫,穿好裙子,妈妈就给你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会逐渐理解时间长短的概念。
延伸阅读
培养孩子耐性的三大秘诀!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养孩子耐性的三大秘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培养孩子耐性的三大秘诀!
面前的蛋糕还没吃完,毛毛便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巧克力;在游乐场看到好玩的滑梯,毛毛无视前面正在排队的小朋友,自己硬要抢先上去玩;上兴趣班时,毛毛发现自己怎样也无法做好时,便轻易放弃;遇到要求没有被及时满足的时候,他立即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如此种种,3岁的毛毛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一个“急性子”,遇事没有一点耐心。
早教专家表示,小朋友的忍耐力,其实与其年龄成反比,然而“耐性”这种特质,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应在幼儿至小学阶段,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如果小朋友得到不正确的引导教育,长大后就可能要承受“恶果”。例如,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稍不如意就觉得无法忍受,不能够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承受挫折,以至于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方法1:刻意让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佳佳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佳佳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专家点评:以上案例列举的方法对培养孩子耐心很实用。培养孩子耐心,就得尝试向孩子解释,让他明白应该等待多长时间,然后不要理睬孩子将有可能对你的打扰。不过,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让他等5分钟。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一般在家里训练,效果会比较好。
提示:也可以在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譬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等待了这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乖乖听话,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她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肠,不然训练将会前功尽弃。
方法2: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当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专家点评:如果是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宝宝,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
提示:如果父母给3~4岁的孩子一个玩具,意味着父母要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方法2: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当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专家点评:如果是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宝宝,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
提示:如果父母给3~4岁的孩子一个玩具,意味着父母要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急性子父母培养出慢性宝宝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急性子父母培养出慢性宝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源源上中班了,干什么都慢吞吞的。吃饭比别人慢,穿衣服比别人慢……做游戏时,其他小朋友都兴高采烈的,唯独他慢吞吞的,源源的爸爸妈妈都是干脆利落的人,为什么源源老是慢几拍呢?
慢性宝宝——寻根究源
1.先天气质有的宝宝做事老是温吞水似的,可能是受先天气质的影响。黏液质的宝宝情绪不易外露,做事比较仔细,动作缓慢,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2.年龄制约宝宝年龄较小,神经肌肉运动尚不协调,特别是小肌肉运动还不灵活,难免会慢吞吞的。
3.越俎代庖父母都是急性子,一看到宝宝慢吞吞就不由自主帮他做了,这种帮助无形中剥夺了宝宝的练习机会。长此以往,宝宝就会缺乏自主性、责任感,本身的潜能也会慢慢退化。还有些父母看到宝宝慢吞吞就呵斥一通,使宝宝感觉很挫败,又慌又乱,结果更慢了。
4.心不在焉宝宝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外界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宝宝的心思早就飞走了,干什么都心不在焉,慢吞吞的。他只晓得正在做什么,不知道后面还有一堆事情等着他,没有计划性当然会很慢。
慢性宝宝——矫正攻略
运动助成长——利用活动来锻炼肌肉灵活性,增强协调能力。例如捡豆子、系纽扣、手指操可以锻炼小肌肉,拍球、钻爬、跳跃可以锻炼大肌肉。
赏罚分明——和宝宝约定,记录他每次做某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如果能逐渐提高速度,就给予奖励。如果磨磨蹭蹭,就给他一点惩罚。例如:“吃饭慢了,会错过看动画片的时间。”“出门晚了,游玩的时间就少了。”
训练自理能力——家长要耐得住性子,让宝宝自己动手,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锻炼多了,速度自然就提升了。
培养注意力——通过一些游戏来培养宝宝集中注意力,既矫正了他慢吞吞的个性,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自控能力。
制订计划表——制定一张计划表,越具体越好,让宝宝知道要干什么,什么时间做,要多长时间。备一只小闹钟,可爱的造型,好听的音乐,相信宝宝也会逐渐爱上这种有规律的生活。
宝宝性子急,没耐心,怎么办?
现象直击
性格急躁,想要做什么,就一刻也等不急,必须马上实现,不然就大叫大嚷,一点耐性都没有。
布奇专家解读
小宝贝从一出生,就成为全家人的“中心”。家长们总是心甘情愿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愿望。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呢?应该说,在宝宝小的时候,特别是1岁以前,家长是要对宝宝的各种需求有及时的响应,让宝宝觉得外界是可以信任的。孩子逐渐长大,到了2岁,特别是3岁以后,我们要注意调整满足孩子要求的方式。因为,当孩子大一些以后,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们。
慢慢地,您会发现,宝宝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了,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得到,一刻也不能等。这个时候,您肯定不免会深深担忧: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在家里我们会尽可能地满足他,可是,将来到了幼儿园呢?到了学校呢?进入社会以后呢?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到,有求必应实际上不利于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能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它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
布奇专家支招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呢?
1.延迟从一分钟开始。
所谓延迟,就是要让宝宝学会等待,有耐心地等待。为此,您应从对宝宝需要的短时“不回应”做起,以后再根据宝宝的接受能力逐渐延长回应的时间。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宝宝不免要采取些“示威”行为,这时您千万不能因为心疼就马上“无条件投降”了。狠心坚持一下,从即时满足到延迟满足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2.转移目标,混淆视听。
从道德意义上讲,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行为。可是宝宝还很小,他们的延迟满足行为培养往往需要通过“他律”才能做到。这时,您要尽可能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比如,他已经吃了很多葡萄了,可还是想吃,您就可以拿他喜欢的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2-3岁的宝宝注意力很容易转移。但转移的办法是不是总凑效呢?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可能他就“不吃这一套”了。那时,我们就需要对他的自律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监督。
不管选用什么技巧,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做到不再“有求必应”。只有这样“狠下心来”,宝宝的延迟满足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成为心理健康发展的宝宝。布奇成长故事《好想好想吃了它》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故事。故事中的布奇控制住了自己想吃一颗樱桃的欲望,成功地得到了满树的樱桃。宝宝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习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
处理孩子任性的秘诀有哪些?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处理孩子任性的秘诀有哪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们宝宝非常任性,啥事不依着他,就撒泼打滚,连哭带闹,真没辙!”
“我家贝贝更要命。犯起性子来怎么说也不听,有时不由着她,哭得憋过气去,末了还得由着她。真没办法!”
怎样防治孩子任性的毛病?您肯定关心这个问题。对于下面这几位父母的做法,您觉得如何?
秘诀一:读懂宝宝的心
父母A:一个双休日,我领着女儿逛商店。兴致正高时,女儿却心烦意乱发脾气。我一边哄,一边劝,怎么也不管用。我急了,准备抱起孩子往外走。就在我蹲下身来的瞬间,才恍然大悟:原来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看去,看不见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任性发脾气,原来和我心情不一样。我突然领悟到,有时候孩子任性发脾气,有他的道理,我们需要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咨询师点评: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如果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秘诀二:不给宝宝把任性当作要挟父母的机会
父母B:我看过前苏联英雄舒拉小时候的故事。一次他非要在饭前吃饭后才吃的粉羹,爸爸妈妈不仅没有同意,而且没有哄他,屋里只剩下舒拉自己。他哭喊了一阵后,不见回音,自觉没趣就用木块码东西玩了。以后每次舒拉任性哭闹时,爸爸妈妈不迁就他,也不给他当“观众”,事后再给他讲道理。就这样,很快治好了舒拉任性哭闹的毛病。我们这样对孩子,也没有孩子任性的烦恼。所以,我的切身体会是:最好开初时狠狠心,不迁就孩子,像舒拉的父母那样防患于未然。
心理咨询师点评:这位父母的感悟是有道理的,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任性有很大的后天因素。你是不是孩子刚一哭闹,就心软了,就百依百顺?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闹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而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再想解决就很难办了。孩子会很敏锐地抓住时机,学会影响父母,甚至要挟父母。所以,必须从很早就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不给孩子学会用任性要挟父母的机会。
秘诀三: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宝宝的合理需求
父母C:我认为,适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预防孩子任性毛病的一个方法。比如,孩子一天没见到你了,想跟你亲热一番,让你讲个故事什么的,这就是合理要求。你为什么非要等他大哭大闹犯起性子来再满足他呢?我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坚持这样的原则,送孩子的时候,不等孩子闹,我就把孩子抱在怀里,拥抱亲吻一番,满足他的亲情和皮肤感觉需要,之后绝不再迁就。孩子总能高高兴兴地跑进幼儿园,从没有因为不想离开妈妈而任性犯拧的时候。
心理咨询师点评:不错,孩子的任性常常是为了争取某种需要的满足。聪明的做法是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等孩子任性发脾气了再来答应孩子的要求,是最愚蠢的做法。当然,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定要讲究条件,对于不能或不该满足的需要一定要坚守原则,毫不妥协。
秘诀四:给宝宝创造集体生活的机会
父母D:一次,我的孩子带着刚买来的自动坦克在外面玩的时候,邻居几个小朋友想和孩子交换玩。孩子不愿意,我们赶紧劝说他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可他就是不听,而且和我们任性地大闹。别的小朋友则继续玩起了他们的游戏,非常开心。我的孩子不闹不吵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最后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由此,我感到,预防孩子任性的毛病,最好是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从此,我想了好多办法,给孩子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
心理咨询师点评:任性是自我中心的产物,集体活动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径。因为集体活动有其规范,遵从集体规范是参与集体活动的前提。而孩子的天性就是不喜欢孤独,所以,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的确是富于远见的对策。
秘诀五:宝宝任性时不予理睬
父母E:我孩子两岁的时候,常常任性胡闹,我呵斥他就跟夸奖他一样,越是呵斥他越是来劲。有天他又任性胡闹,恰好我手上正忙着一件事情,根本没顾上他。几分钟后,等我忙过了,孩子已经在旁边安静地玩起来了。这偶然的发现,让我找到了一个对付孩子任性的秘诀,那就是有时候孩子发脾气胡闹,我全当没看见,一会儿就风平浪静了。
心理咨询师点评:孩子都有引起成人关注的强烈愿望。有时候孩子胡闹,与其说是任性不如说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而这时一旦对孩子给予批评呵斥,恰好满足了孩子被关注的愿望,于是孩子学会了用任性来引起成人的关注,因此,不予理睬是可取的对策。等孩子终止任性行为的时候再给予关注,这样,就把孩子引起成人关注的需要和良好的行为表现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也就抑制了任性的行为。
秘诀六:及时转移宝宝的注意
父母F: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其他方面去,我们就抓住时机用转移注意来避免孩子的任性。比如,孩子任性哭闹,我突然拿出个新奇的东西自言自语;“唉呀!这东西真奇怪。”或者故作惊讶地说:“瞧!街上那大汽车装的是什么?”,要不就说“走,到外面去。”时过境迁,孩子会忘记了刚才的事。
心理咨询师点评:人的心态是由注意决定的,注意转移了,心态也就变化了。因此,转移注意是矫正孩子任性毛病的可行办法。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不着哄劝,不知不觉间就会淡化孩子的拧劲,消除任性的毛病。
孩子任性很多时候是由父母的过分溺爱给宠起来的,如果父母能在孩子有不合理要求时严格回绝就会杜绝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