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你家的孩子会敲门吗?》,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前几天,我去亲戚家做客,忽听得“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顿时心脏怦怦乱跳,不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亲戚见我讶异的表情,无奈地笑笑,说:“肯定是我女儿放学回家了。”边说边去开门,果然是他女儿,进门后也没跟我们问好就自顾自进卧室去了。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教导我们:敲门要讲究规矩,尤其是去客人家拜访,更要注重礼仪。首先要弯曲中指轻缓地叩门两三声,停顿片刻,等待主人应门,如果门内没有反应,再多叩几下,声音可以比先前大一点,但也绝对不能大力拍打……这些都是琐碎的细节,但我以为,正是这些细节,奠定了我们人生的基调,培养了我们严谨平和、尊重他人的品格。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尊重长辈、关心他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从细节、从点滴开始。一个孩子不懂得正确敲门,恰恰反映出家庭教养方面的缺失。

许多家长一提到孩子,就说孩子的学习如何如何,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特长,而很少谈到孩子某方面的美德。家庭教育既育人又启智,处理好两者关系十分必要。知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生存手段,而道德启蒙,则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要努力让孩子成长在一个讲文明、懂礼貌、自尊自重、与人为善的家庭氛围中,继而把这种美德从家庭延伸到整个社会环境里。

这一切,不妨就从教会孩子敲门开始吧。

相关推荐

你家宝宝会刷牙么?


“6个月大的孩子就应该开始刷牙。”听到这种说法,您是否觉得惊奇不已?口腔科医生建议,保护口腔健康,应该从婴幼儿期就开始,青春期需格外注意。

6岁之前学会刷牙

6岁之前,家长就要教会孩子刷牙。实际上,牙齿从萌出就要开始刷牙,也就是出生6个月以后就要开始刷牙。当然,那个时候刷牙很简单,家长戴上一个纸套或者把手洗干净缠上纱布,蘸上水轻轻擦拭牙齿,每天一次。到两岁半,20个乳牙全部萌出后,就可以使用牙刷了,每天2次,还是由家长来刷。

三岁以后,孩子就要逐步学会自己刷牙。由于初学,孩子刷得可能不干净,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起到监督作用,检查孩子刷得是否干净,培养他的刷牙兴趣,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要在六岁以前培养出刷牙的习惯。

3岁之前不用牙膏

在幼儿时期,由于生理条件反射尚未建议,家长在给孩子刷牙时,孩子有可能会吞咽牙膏,从而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专家建议,3岁以前的孩子不使用牙膏,只用清水即可。3岁后可以使用牙膏,用量一定要注意:6岁以前儿童,绿豆粒大小的牙膏足矣(成人使用牙膏,黄豆大小的即可)。

保护好第一颗恒牙

6岁到12岁的儿童,重点关注的是如何预防龋齿,保护好第一颗恒牙。6岁以后,第一颗恒牙开始萌出,因为它紧挨乳牙,很容易被人忽视。其实,它在口腔中处于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乳恒牙交替过程中,它能保持正常咬合关系,从而保证其他牙齿按照它的“定位”进行“排队”,所以这个牙齿非常重要。保护新萌出的恒牙,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做窝合封闭。

青春期重点预防牙龈炎

12岁以后,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身体内分泌会发生一些变化,体现在口腔中,就是牙龈肿胀,甚至有轻微的出血。青春期过去以后,炎症、肿胀会自然消失,因此称为青春期牙龈炎。但是,如果这一阶段不注意口腔保健,没有及时清除上面的细菌、食物残渣等等,那么细菌产生毒素,刺激牙龈组织肿胀、出血,就会由青春期牙龈炎,转变成不洁性牙龈炎。因此,一定要保护口腔,养成正确、有效地刷牙习惯。

你家宝宝任性吗?


东东家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全家人娇宠得不得了,养成了他为所欲为的坏习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让着他,好吃的自己独吃;如果提的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在地上打滚、哭闹;爷爷奶奶浇花,他会抢过水壶,弄得院子里到处是水,死掉许多花,大人教他劝他他不听,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最近,幼儿园老师反映:上课和做游戏时,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他分到一个组,说东东太霸道,经常抢小朋友的东西,还会打人,小朋友们都害怕他,离他远远的。

宝宝出现任性行为,爸妈千万不能轻视,或一味姑息!在反省自己的教养方式的同时,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让宝宝真正做到身心健康成长。

学会倾听

即使是很小的宝宝,都渴望有人细心倾听,你应该设身处地想一想宝宝为什么这样做,然后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转移注意力

与其让他一味任性下去,还不如转换空间,带他到外面的草地上走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很快就会让他转移注意视线;或者与他交谈他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较快地转移他的注意焦点。

不要溺爱宝宝

爱宝宝是爸妈的天性,但爸妈不注重爱的质量,一味地溺爱、娇宠宝宝,任意迁就宝宝,满足宝宝的一切无理要求,往往使得他们变得任性、胆怯、依赖性强,长此以往,这些负面问题会妨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冷处理

有时宝宝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而且要求马上满足,不然的话就大吵大闹,这时候爸妈应该不要心软,不要理睬他,待他安静下来后,再耐心跟他讲道理。

你家孩子有“暑假综合征”吗?


不知不觉,暑假已快过半。孩子们就像从笼子里放飞的小鸟,拥有了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在这段自由的日子里,不少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患上“暑期综合征”。

“暑期综合征”的症状:

“暑假综合征”并不是临床上的一个专业病种名称,而是在暑假中至新学期开学后,个别学生出现的失眠、健忘、走神、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现象,因为其病因和暑期长假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大家习惯性称为“暑假综合征”。“暑期综合征”的高发人群是8-13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父母一旦注意不到,孩子就容易放纵,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暑期综合征”的表现:1、沉迷网络与电视

暑假里,很多孩子沉迷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有时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很多家长形容自己的孩子是“钻”进了电脑里。

后果:这样很容易导致睡眠不足,还会产生眼睛干涩等问题。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容易产生一种焦躁情绪,甚至会因急躁而产生攻击行为。

2、贪玩熬夜不睡觉

些孩子由于没有了平时的学习负担,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被打乱,晚上熬夜,早上贪睡。

后果:过度松弛的状态会打破孩子正常的生物钟,使孩子身体机能下降,造成精神低迷不振,反应能力下降。

3、过度参加辅导班

孩子被家长送到各种暑期培训班,一门接一门的课程使得孩子比上学期间更加劳累。

后果:过度学习可能会“欲速则不达”,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厌倦烦躁,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4、疯狂瘦身减肥

因为营养过剩,现在的肥胖儿童越来越多。许多孩子到了暑期便纷纷制订“减肥大计”,要么拼命运动,要么采用饥饿疗法。

后果:不科学的“魔鬼减肥”可能会导致发育期的孩子营养缺乏。

5、暴饮暴食不运动

放假了,有些家长给孩子准备了大量补品和高蛋白食品。如果再加上孩子对零食无节制和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和身体机能异常。

后果:孩子进食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或产生肥胖。不运动导致免疫力下降。

如何应对“暑期综合征”:

“暑期综合征”不容忽视,它在低年龄儿童中频发,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为此,相关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在暑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建议。

1、合理安排暑期计划

孩子的暑假安排要科学合理,使学习和休息相互交替进行。孩子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培训课程报辅导班;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放松,比如旅游、参观博物馆或大学校园等。此外,家长还要给孩子一定的紧迫感,比如询问孩子暑假作业的完成情况,帮助孩子制订新学期的学习计划等,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新学期。

2、培养兴趣爱好

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培养孩子规划时间的好习惯;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喜欢的事物,鼓励孩子走出去,培养业余爱好,比如通过游泳、登山、音乐、美术等途径来取代电视、电脑,使孩子逐渐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3、重视孩子的“合群”教育

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往往假期很“孤独”。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和社区或邻居的小伙伴一起活动,结交一些好朋友;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生存训练等活动,锻子集体意识

4、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作用

社区要完善休闲娱乐场所建设,积极与社会组织联合开放一些运动场所、图书场所。社会资源应积极免费开放,多组织、举办一些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假期有去处,有玩伴。

5、要遵循调整的过渡原则

调整孩子状态时要遵循过渡原则,循序渐进。比如可以先从孩子的作息时间开始调整,再改变不按时吃饭、不做作业等坏习惯。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6、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

孩子平时压力大、作业多,假期适当放松应该被家长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出现不良习惯,家长在引导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命令”孩子,那样孩子会有抵触感。忌语言暴力,也不要总把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7、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潜移默化里,孩子会受父母影响。家长在家尽量少开电视,有时间也多看看书,和孩子一起学习。以身作则,要让孩子感到他不是一个人在学习,而是和父母一起在进步,在努力。

孩子会变笨吗


许多研究指出,创造力不是单纯的有或无,而是程度问题。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有创造力,而且创造性的行为是从出生就开始产生,然后直线成长。只是这种成长,往往到了六七岁就往下降。原因何在?

脑细胞的生长,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才整个成熟。可是,一般人的创造力,却在六七岁就降了下来,可见,有某种别于“天然”的力量,使人“笨”了下来。经过深究,发现症结在于“人为因素”:传统的礼教观念、父母管教态度,以及学校教育方式等,往往压住正在萌芽的创造力。

1、固守“僵化”答案,例如坚持“彩虹一定要挂在天空”、“云要画成白色”……等。这些“坚持”,会使孩子缺乏想像力,以及应变力。

2、一切依“习惯”行事。一切生活习惯、个人作息,皆定时、定量,不轻言改变。

3、过多批评。不断告诉孩子“你错了”、“你好笨”、“你不求进步”……却没有提供积极、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累缩,不敢求新、求变。

4、禁止游玩,或认为“玩物丧志”而多方设限。事实上,“游玩”是孩子的正业,在游玩中,孩子学到很多新的生活经验,也可交到新朋友、新事物,最能激发孩子开拓眼界,发展创造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