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宝宝

欲望表现:牢牢地攥着想要的东西,眼睛里全是哀告;你要是硬性掰开他的小手,把东西放回去,他就开始嚎啕痛哭,有的孩子会哭得手脚抽搐。

欲望潜台词:我喜欢大的、彩色的、摇一摇会响的好东西,妈妈为什么要朝我瞪眼睛,她不知道我已经玩腻了那个粉红的摇铃了吗?我要那个绿的,我要那个蓝的!

解析欲望:这个年龄的宝宝很难说有什么了不得的攀比欲,他太小,还不会被广告牵着鼻子走,他想要的东西多半是第一眼看上去形状可爱,分量轻,方便攥握,摇一摇或捏一捏会发出可爱声响的玩具。之所以对父母的拒绝反应这么大,是因为之前他还没有被拒绝过,妈妈严肃和不高兴的表情,一下子让他丧失了安全感;“哭到闭气”,就是孩子的自然反应,几次以后,他就会观察出妈妈是否会因此跟他“投降”。

这么办吧:这个年龄的孩子还走不稳路,注意力也很容易得到转移,用不着疾言厉色对他说“不”,也用不着硬性掰开他的小手,把东西拿下来,以一朵花、一个气球、一个有趣的钥匙链在他眼前晃动逗引,孩子很可能就放下手里的玩具,来抓你手上的东西。也可以给旧摇铃做个不同颜色的新套子,让孩子体会“我有新玩具”的惊喜。

2岁宝宝

欲望表现: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嚷嚷“我就要!我就要!坏妈妈!坏妈妈!”一般女孩子会跟你讨价还价:“要是给我买,我就叫你好妈妈。”脾气倔犟的男孩子会把你坚持不买的东西往地上扔,得不到,就摔坏它!

欲望潜台词:进了店就要买东西嘛,要不然,妈妈干嘛要带我逛店?她不是拿出一张小卡片,给阿姨刷一下,我的玩具就拿到了吗?那张卡片阿姨不是也还给妈妈了吗?什么叫做“你的玩具太多了,妈妈买不起?”哼!妈妈在骗我!

解析欲望:父母应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每次逛街必为孩子买东西,使孩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一进商店就嚷嚷要买东西,看到任何可爱物件都想马上据为己有?而你去购物时,也多数用卡,而给了孩子“买东西不要钱”的印象?应该让孩子知道,爸妈的工资是有限的,卡里的钱用完就没有了。爸爸妈妈并不是提款机。逛街是为了和宝宝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而不一定是为了买东西,父母对宝宝的爱,也不是表现在给买更多的东西上。

这么办吧:当孩子吵闹不休,一切劝解都不起作用时,马上把玩具还给导购员,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爸妈悄悄走开,躲在孩子看不到,而自己能看到孩子的地方。没有观众的戏,演员是演不下去的。孩子如果发现爸妈不见了,就会停止哭闹去找大人。这时候爸妈可以不经意地走出来,走过孩子身边,不去理会孩子,你大可以装作只顾走自己的。放心,孩子一定会跟上来。回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为什么不给他买,态度要坚决。如果孩子抱怨玩具玩腻了,不妨把家里已有的玩具找出来,让他玩给你看,如果他玩法单调,可和他一起尝试新的玩法。也可以让他和要好的小朋友换玩下玩具,孩子就是这样奇妙:他自己已经看厌的玩具,一旦到了他人手里,他又舍不得了,又觉出了它的好。

3岁宝宝

欲望表现:这个年龄孩子,要是想买东西被拒绝,拿手好戏就是坐下来蹬腿儿,把鼻涕眼泪抹得一脸,还可能满地打滚。他已经有了一点小心计,知道自己这样豁出去一闹,围观的人或者劝说,或者投以异样的眼光,马上就会让爸妈受不了。

欲望潜台词:我的好朋友都有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小书包,还有喜羊羊小外套,我只有太阳花小外套,我也要喜羊羊!还有,我还没玩过带翻斗的大卡车!爸妈为什么不给我买?

解析欲望:儿童消费市场上,有一个有趣的“鱼群现象”:一个儿童对品牌或图案的嗜好就像一条鱼,可以影响数十个同伴,眨眼间,数以百万计的儿童都将齐心追随。儿童没有衡量自身价值的内在标准,只能模仿同伴们的行为。如今,很多玩具厂商早已是熟用此类手法的行家。像近年热播的动画片形象,都被广告商家借用,许多小朋友难逃这些卡通形象的诱惑,看到就会吵着家长购买。

这么办吧:控制欲望前先要让孩子学会做选择。家长可以先告诉他预算,在这个范围内,他可以选择。每次带他出门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这次买什么,把商量好的写在纸上,和孩子达成协议,除了清单上的东西,不买别的。上街后,若孩子不遵守协议,又吵着要买,就马上回家,什么也不给他买。就这样,一次也不妥协,孩子无理取闹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4、5岁宝宝

欲望表现:他已经知道硬来是不行的,得用一些迂回策略,比如:“宝宝不要那个会跳舞的娃娃了,要不然妈妈没钱交宝宝的学费了!”“妈妈,要是我很乖,我再也不说弹琴手疼了,你会给宝宝买那个会跳舞的娃娃吗?”

欲望潜台词:我就知道一个乖孩子的念念叨叨,可怜巴巴谁也抵挡不了,爸妈就我一个小孩,他们最舍不得我受委屈,再说了,他们不对我好,对谁好?不为我花钱,为谁花钱?

解析欲望:不怕孩子大吵大闹,就怕孩子因为欲望没有被满足,变得小心翼翼,垂头丧气……要是让孩子抓住了你心理上的这一软肋,他的欲望也会急剧膨胀,而且,他还学会了演戏,是不是很可怕?因此,当孩子表现出失望或沮丧的情绪,你不要过于紧张,这一年龄的孩子对同一事物的执著最多维持两三个小时。

这么办吧:和孩子玩逛商店的游戏吧,妈妈当“孩子”,孩子当“小妈妈”,拿着钱包带“孩子”去买东西。“孩子”故意乱要东西,钱花光了,还是闹着要买,要不就哭,要不就一路念念叨叨,小妈妈急了,断然拒绝,还批评说,这样闹腾不是好孩子。这样玩了好几次,妈妈扮演的孩子越是任性倔犟,小妈妈越要拿出本事来连哄带劝,讲道理的话都由小家长说了,这种角色换位就像给了孩子一面镜子,让他看见了自身行为的无理之处,真的很有用。

扩展阅读

如何应对宝宝“撞头”的现象?


很多妈妈都反应,宝宝在长牙期间,会增加一个本事——“撞头”,起初还惊诧宝宝是不是哪不舒服啦,沟通了其他妈妈们才放心下来,原来这是宝宝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这种有节奏地前后摇晃可能会让婴儿平静下来,帮助他们渐渐入睡,道理就跟在摇椅里摇晃一样。还有一种可能性听起来可能会有点儿奇怪,宝宝也可能是在通过撞头来让自己忘记疼痛,比如,他可能有出牙疼或中耳炎。那么如何应对宝宝“撞头”的现象?正面的关注是最好的办法

宝宝在没有撞头时能从妈妈这里得到大量的关注。不过,如果他仍然用撞头来引起你的注意,尽量不要太在意,否则可能是在强化他的这一行为。即使你不能完全忽略,也不必因此指责或惩罚他。宝宝还太小,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如果家长明确表示反对,只可能会让他更爱撞头。

认真护理不让孩子受伤害

经常检查宝宝小床上的螺丝螺钉,确保宝宝撞头时的摇晃没有松动这些地方。给宝宝的小床围上床围,免得宝宝撞得太疼。

尽量不要担心

宝宝可能会有一两处瘀伤,但你不必担心——撞头通常是一种“自我调节”行为。也就是说,孩子不太可能使自己撞的太狠,他清楚自己疼痛的极限,如果撞的很痛的话,宝宝自己会有所收敛。

鼓励宝宝用其他方法抒发感情

宝宝无疑喜欢有节奏的拍子,所以要帮助他找到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节奏的喜爱。通常建议:和着音乐一起跳舞、走正步、拍手或打鼓。可以试着把节拍器放在孩子的房间,让稳定的节奏来安慰他。还有,要保证他白天能多活动,这有助于宝宝宣泄可能引起他撞头的紧张情绪。

开始建立一套有安抚性的睡前程序

妈妈们可以试着给他建立一套放松的睡前程序。洗个温水澡、放在你腿上摇一摇、讲一个平静的故事或唱一首轻柔的歌,都可以能会有帮助。还可能需要在睡觉之前按摩一下他的背或抚摸他的额头。在他的房间放轻柔的音乐也有安抚作用。

如果宝宝的行为变得让人不安,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如果你的宝宝白天撞头的次数很多,或者即使撞得很疼还是不停地撞,就应该注意了。虽然很罕见,不过,撞头也会与孤独症和其他发育紊乱有关系,这些问题有时会在两三岁活学龄前显现出来。

总之,宝宝爱撞头一般是一过性的生理表现,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只要从容应对,多与宝宝做交流性的游戏,宝宝就会减少撞头的动作。

如何应对粘人宝宝


编译\韩勃小尧妈

“神啊,救救我吧!”为什么他这么粘人,上班时他要跟着,睡觉时他还要跟着,我该拿他怎么办?让我们来告诉你宝宝都想些什么,教你如何对付粘人宝宝吧!

“宝宝19个月大,总喜欢粘着我,每天我要上班时,他都要跟着,否则就大哭大闹。没办法只好一路带他出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我再悄悄溜走,也就听不到他哭。可是,晚上我回家后,孩子一刻也不愿放松拉我的手,边走边不停地叫妈妈,我就想是否我早晨的告别方式让他觉得有种不安全感,害怕妈妈随时都会消失?我很矛盾,因为等孩子两岁左右,我要送他入托,想想到时也会碰到这个问题,不如现在就训练起来,可是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不粘人呢?”这个妈妈的问题是很多小宝贝的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家里有个粘人的宝宝是很头疼,但只要你了解宝宝的想法,那么粘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学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解释说,一岁到两岁的时期,是孩子出现粘人的最明现阶段,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要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造成孩子粘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处在关键性的发育阶段。这种成熟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处理负面情绪的区域,于是孩子总会流露出不快乐的情绪;另一方面,与这种新的大脑活动一同出现的,还有另外一些令人激动发育,如学会走路和跑步,以及发展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孩子正努力应付这些刚刚出现的强烈而又复杂的感觉,因此这时候,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你;最后,这个年龄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看护人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所以粘人现象在这个年龄很常见。

对某些孩子来说,离开妈妈的怀抱是件值得大闹一场的不幸事件,而这些戏剧化的过激反应又总是让父母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可以做个换位思考,你不妨试着看看深受分离焦虑折磨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此我们还提供了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告诉你怎样让她安静下来。

孩子的想法:也许妈妈把我忘掉了。

你该怎么做:和孩子待在一起。要充分利用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充分交流——和他一起玩耍,给他读故事,全心全意地关注他。美国依赖情感研究专家霍华德·斯蒂尔教授解释说:“这样做会让孩子知道:你多么可靠,多么愿意和他在一起,那么他的焦虑最终会慢慢平息。”

孩子的想法:如果我在妈妈离开的时候大声哭,她就会多陪我一会儿。

你该怎么做:告诉孩子:你会回来。孩子的想法是从经验中得到的,如果你被他的哭闹征服,并因此而留下来,那么等于你教给她眼泪能够留住你,也就教她每次在你离开的时候哭闹。相反,你应该立刻离开,但要在走以前告诉他:“一会儿见”或者“我下了班就回来”,这样做会让他意识到:你总会回来的。

孩子的想法:和妈妈说再见就意味着世界末日。

你该怎么做:记住,在你离开的时候要装作冷淡,即使这多么让你难受。你要让孩子意识到:你们两个偶尔分开是件很自然的事。另外,你也可以考虑让其他人接替你照顾孩子。有时候,把这个任务交给孩子的爸爸,把粘你一个人变成粘你们两个人,慢慢孩子就会和更多的人接近了。

孩子的想法:爸爸妈妈把我放在婴儿床上,我得一辈子待在这儿了。

你该怎么做:坐在孩子的床边等她睡着。专家解释说:独自睡觉是孩子建立健康的独处模式的第一步。你可以让孩子一点点的脱离你,每天晚上离她远一点,直到她看不到你,但能听到你的声音。如果孩子在半夜的时候喊你,开始的几次你要走过去,安抚他入睡。慢慢地,你只要答应一声就可以让他感到安全,消除他的焦虑,他便会开始自己睡觉。

孩子的想法:如果我吵闹着不愿睡觉,妈妈也许就会过来陪我一起睡,还会陪我一起玩。

你该怎么做: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和你一起睡,那么态度一定要坚决。试着不要在孩子的房间睡觉,也不要让他爬到你的床上睡,除非你愿意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几年之久。如果你坚持和他分开睡,一定要让他明白,虽然他看不到你,但你一直在保护他。还要让他明白,家里的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休息。

实际上,或早或晚,所有的孩子都会知道,和爸爸妈妈分开是件激动人心的妙事。你的小家伙走出去征服世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TIPS:粘人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对宝宝的粘人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宝宝的粘人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A型宝宝似乎没有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

因此在对待不同类型的粘人宝宝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TIPS:孩子总是粘人,会他影响他的社会化,使他难以和他人、其他小朋友交往了。减轻孩子粘人的问题,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必须让孩子懂得你是爱他的。虽然有时你不在他身边,你还是爱他的,可以多抱他、亲他、和他说话。

2、都在家时,你可以让他一个人玩,但常回来,他可以常看见你。这会使他在妈妈上班去不在家时,想到:“现在妈妈不在,过一会儿会在的,等着吧!”

3、在你离开前让孩子处于愉快的状态。早上你早一点起来,做好上班的准备,再和他玩一玩他感兴趣的事,然后在他正玩得高兴时,和他再见,并说:“一会回来和你玩”。

4、当孩子不冷静时,你要冷静。你要坚定地对他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使离开、回来变得很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走时要微笑、声音要轻柔。

5、在你回来时一定要对他说:“我回来了,你玩得高兴吗?”。老说同样的一句话,他会对你离开他了再回来,不那么在意,安全感不受影响。

6、不要偷偷溜走。不和他说声再见就走,会显得你真的消失不见了。

7、不要迟到。接送孩子要选择可以预测的可靠的路线。

家有野蛮宝宝如何应对?


产生野蛮行径的原因

一、特殊阶段的心理特点

三岁前的宝宝都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想发展自我但能力不足、又加上人我概念还不清楚,是宝宝发脾气最主要的原因。而情绪表达能力有限,动作比语言发展快,则是造成宝宝用“野蛮”的行为来表达情绪的因素。咬人、打人、不讲理……种种反应,其实宝宝都是在表达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也就是在告诉爹地妈咪“我有话要说”喔!还有的小朋友,打人根本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或者把打人当作好玩,只是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是打架,而且不懂得轻重。比如亲小朋友的时候像是在咬人,搂著小朋友的时候像在摔跤,弄疼了被亲被咬的小朋友,那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二、家庭因素

1.父母过分溺爱造成孩子非常任性。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发生意见有分歧,他不会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选择了打架或骂人的方式。有少数父母本身举止不文明,双方爱吵架,甚至打架,摔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模仿父母。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亲密的人为模仿对象,如果父母之间存在暴力冲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现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而不是讲道理的话,孩子就会从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2.如果家庭缺少温暖,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缺少爱的孩子,往往会发展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封闭自己内在的需要,表面上显得乖巧听话;还有一种就是富于攻击性,用暴力去保护自己。

妈妈的应对策略

1.给予宝宝适当的规范,心平气和的制止

三岁以前的宝宝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针对宝宝的不良行为,从小爸妈就要制止并建立适应的规范,避免日后养成习惯。例如:当宝宝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制止,然后说:“不准”。每次宝宝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大人能够肢体和语言一致果断的表示:“不准”,宝宝天生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2.同理与接受宝宝负向情绪

喜怒哀乐是天生的,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坏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珲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

3.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

4.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如何应对宝宝乱扔东西


宝宝扔东西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但是父母也不能任由宝宝乱扔,要有引导性地教育宝宝,那么如何应对宝宝扔东西的习惯呢?

宝宝到了一定月龄,就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了,他的脑、肌肉、手眼协调都有很大发展,宝宝在潜意识里就想把这些表现出来,有一种要证明自己能力的意思,通过扔东西,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重大发展,对视、听、触、身体的肌肉都有促进作用,对脑的发育也非常重要,一方面脑支配着手的动作,手的动作又对脑神经形成刺激。宝宝爱扔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但能锻炼宝宝的体力,还能增强宝宝的自我意识。

策略一

陪宝宝玩扔动作的游戏,把宝宝“扔”变成“玩游戏”,这时候就不能乱扔了,如告诉他把玩具扔到盒子里,不能扔到地上,再捡回来放在桌子上,如果宝宝做好了父母给予表扬。

策略二

给宝宝玩不易损坏的玩具,如毛绒公仔、塑料玩具等一些不易损坏,可以给宝宝尽情地玩,让他自己把玩具扔出去后,自己去捡回来。

策略三

有时宝宝因为生气而乱扔东西,那么父母应该先和宝宝进行沟通,知道宝宝生气的原因,给予他安慰,阻止他继续扔东西并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进行处理。

策略四

有的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要花多点时间陪宝宝,不会让他感到被冷落。可以避免宝宝乱扔东西的习惯。

策略五

有些东西扔东出去时会发出的响声,宝宝感到有趣,就会乱扔,为了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可以给宝宝买敲击的木琴或能发出声音的毛绒公仔。

策略六

把宝宝爱玩的玩具散在地上,当他想玩的时候找不到,这时候再和宝宝一起把玩具全部捡起来,放回原处,这嫩慢慢地纠正乱扔东西的习惯。

相关推荐